"手把手"变"肩并肩"
"背对背"变"心连心"
一放学就围着我转、嚷着"妈妈、我告诉你"的小甜心到哪里去了?
为什么和他说话,他就心不在焉,然后一溜涸就不见了?
为什么我只要多问他两句,他就不耐烦,却能跟同学煲上几小时的电话粥?
其实,这些都是青春期孩子的正常变化,你也只需要稍稍变换一下引导方式:
·按父母的标准表扬→按孩子的标准表扬
·一心要改变孩子的"缺点"→利用孩子的"缺点"
·关注行动:孩子在做什么 →关注感受:孩子在想什么
·一心从孩子身上寻找解决方案→改善与伴侣或家人的关系
·孩子犯错时追问失败原因 →孩子做得好时追问成功原因
·被动式赞美:勉为其难地寻找值得表扬的地方→主动式认可:只需对孩子在做什么表示关注
通过以上的改变,就可以拉近亲自之间的距离,重拾往日的亲密时光和温馨岁月。
亚洲年度亲子沟通概念
蝉联日本亚马逊网站亲子教育榜首
附书附赠"认可笔记本"
青春期,
孩子更需要"伙伴"而不是"家长"
国际教育专家、教育心理学教授 李庚
家庭教育专家、"父母学堂"创始人 李忠辉
联袂推荐
孩子的变化:需要照顾的儿童期→需要自立的青春期
需要父母的爱和照顾→需要父母的尊重、信任和理解
没有判断力,服从父母的→有了一定判断力,对父母不再唯命是从
自我意识不强烈→强烈渴望认识自己的价值
父母的变化:垂直式教导→ 平行式引导
要求孩子做事时,附带"爱"交换条件→专注、理解他的心情
孩子不愿做事时,威胁他→ 陪孩子一起做某件事
手把手教孩子做会一件事→巧妙地袖手旁观,让孩子产生自信的错觉
与孩子并肩而行,而不是渐行渐远……
"和孩子相处真有一套"的知心老师
财团法人生涯学习开发财团指定导师
NPO法人心理支援交流帮助教练
圣达菲发展心理学协会NLP 执行师
大塚隆司,毕业于大阪教育大学教育学系,曾经营食品公司,后转到知名辅导班任教。在多年工作实践中,帮助1000对家长和孩子改善了恶化的亲子关系。
他还对客卿、建导和简快疗法等有所钻研,并从中找到了亲子之间交流的特征和规律。如今,大塚隆司已经成为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好帮手。他在各地开设工作室,为家长朋友提供咨询服务,并积极开展各种主题演讲,帮助更多家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小测试 你是哪种教养方式?
推荐序 正向的行为, 就是对孩子好的教育
日本亚马逊五星级读者评论
前言听孩子99 句"无聊的话",换他1 句"有用的话"
第1章 是什么让孩子与我们渐行渐远?
错误行为1:附带交换条件
错误行为2:煽动危机感
错误行为3:监视孩子
成为孩子真正的伙伴
第2章 与其强迫孩子,不如激发他做事的热情
关注孩子的行为,不如关注他的感受
孩子厌学跟父母有关? 小测试 你是哪种教养方式?
推荐序 正向的行为, 就是对孩子好的教育
日本亚马逊五星级读者评论
前言听孩子99 句"无聊的话",换他1 句"有用的话"
第1章 是什么让孩子与我们渐行渐远?
错误行为1:附带交换条件
错误行为2:煽动危机感
错误行为3:监视孩子
成为孩子真正的伙伴
第2章 与其强迫孩子,不如激发他做事的热情
关注孩子的行为,不如关注他的感受
孩子厌学跟父母有关?
"不用大人教,我自己做对了呢!"
鼓励孩子挑战以前不会做的事情
与其指手画脚,不如巧妙地袖手旁观
用亲身体验告诉孩子学习的好处
不同的学习阶段,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
第3章 孩子不听话,是不是因为你说错了话?
关注"他在做什么",不如关注 "他在想什么"
要让孩子听你的,先要让他喜欢你
说"只要你做,就能成功"会起反作用?
当孩子取得进步时再问他"怎么回事?"
第4章 用"认可"替代"勉强的表扬"
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强项上
多"认可",少"否定"
按照孩子的标准来表扬他
当"危险的表扬"夺去孩子积极性时
让孩子产生自信的"认可笔记本"
第5章 想办法平衡家庭关系
和孩子一起玩游戏,会让他主动学习
其实孩子也想提高成绩
家庭关系平衡了,孩子就会主动学习?
与其改变,不如利用孩子的"缺点"
后记 希望看到妈妈的笑容
附录一 认可笔记本一(家人用)
附录二 认可笔记本二(老师用)
第2 章
与其强迫孩子,
不如激发他做事的热情
一个原本连26 个英文字母都不会写的初三女孩,后来获得了高中入学推荐,大塚老师竟然说"我什么都没做"。
"你不好好学习,妈妈会不高兴的。""你还没你的同桌考得好呢!"父母的这些无心之语,竟成了孩子厌学的罪魁祸首?
"我家孩子只来上了您一节课,考试成绩就明显提高了!" 这一节课,大塚老师只用来帮助孩子产生"自信的错觉"。
关注孩子的行为,不如关注他的感受
青春期孩子身上有很多令父母感到头疼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学习。在这一章中,我主要想跟你探讨一下关于孩子学习积极性的问题。
"我不想再学习了!"
"我讨厌学习!为什么非要学习不可?"
作为老师,在指导孩子学习时,常会听到他们这样说。这是孩子对学习感到厌烦的时候,经常说的话。从事教育工作以来,关于如何激发孩子学习积极性的问题,我从没停止过思考。
在和孩子实际接触的过程中,我想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并一一加以实践。在不断尝试、不断失败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了一些好的方法,并通过写书、举办演讲会、研讨会等形式,将"激发孩子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分享给更多的父母。
在和父母互动的过程中,有一件事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让孩子学习的方法"与"激发孩子学习积极性的方法"不是一回事。两者之间较大的差别是父母的关注点不同。
"让孩子学习"时,父母的注意力在哪里呢?是在"行动"上。也就是说,父母关注的焦点是孩子在做什么。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看孩子有没有在学习;与此对应,"激发孩子学习热情"时,父母关心的是孩子的"心情""感受"。也就是说,父母关注的焦点是孩子的心里在想什么,感受到什么。简单地讲,就是看孩子想不想学习、是否喜欢学习。
这两者表面上看起来相似,但实际上不同。
想激发孩子学习积极性,好不要勉强孩子学习。
不管父母还是孩子,当受到别人强迫而做某件事情时,不会有好心情。即使原本是自己非常喜欢做的事情,如果在不合适的时间里有人要求我们非做不可,我们也会对这件事产生厌恶心理。
拿孩子的学习来说,父母越是督促孩子学习,他对学习的厌恶感就越强烈,学习热情就越低落。
有些父母不遗余力、千方百计地想让孩子学习,结果却适得其反,原因就是父母的眼光只盯在了孩子的"行动"上,没有考虑孩子的心情和感受。
现实生活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热心于教育的父母,孩子的学习成绩反而不理想;而放任不管的父母,孩子反倒会自主学习。这是因为,父母越重视教育,越容易认为学习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也就越会强迫孩子去学习。而强迫只能让孩子的厌恶感越来越强。虽然在当时看来有一定的作用,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强迫学习的消极影响远大于积极作用。
在考试前夕,有些父母会对孩子说:"都已经坚持这么久了,如果这个时候松懈下来,就前功尽弃了。所以,再加把劲!"在父母的督促之下,孩子可能会咬牙坚持到考试结束,但之后立刻就会对学习感到异常厌倦。这样的例子我遇到过好几个了。
有的孩子原本非常爱学习,学习成绩也属于中上水平,可是却在考试后对我说:"我再也不想碰书本了!"这难道不令人感到惋惜吗?
孩子厌学跟父母有关?
看到上面这段文字,说不定你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那么,对于不爱学习的孩子,我又该如何是好呢?"
"对讨厌学习的孩子,如果放任不管的话,他就能自己学
习吗?"
这确实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是,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一件事情我们必须思考,那就是:孩子为什么会讨厌学习?
说实话,我小时候就特别讨厌学习。平时,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几乎从来不做,寒暑假作业拖到快开学时也还没动一笔,等开学后再借同学的作业来抄,以应付老师的检查。上课时不好好听讲,什么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就更不用说了。上初中之后,在我的记忆中,好像只有临考前会突击学习一段时间。
我如此讨厌学习,后来却有了180 度的大转变。现在,我非常爱学习,平时一有时间就读书,不管工作多忙也会参加学习班、研讨会。在我周围的朋友中,也有不少小时候不爱学习,长大之后变成"学霸"的人。
为什么同一个人,在孩提时代和长大之后对待学习的态度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差呢?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尝试着假设:"也许学习原本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且,这个假设多半是正确的。
这么说不无道理。通过学习,掌握了以前不知道的知识,难道不开心吗?通过学习,学会了以前不会做的事情,难道不高兴吗?这种喜悦是父母和孩子共有的,甚至可以说,孩提时代的好奇心、上进心、对新鲜事物的兴趣和关注度,远比长大后强烈。因此,可以肯定地说,相比大人,学习能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乐趣。
当然,对学习的兴趣也因人而异。希望所有孩子对所有科目都感兴趣,那是不现实的。但即使没兴趣,也不至于发展到"我非常讨厌学习"的地步吧!
那么,现实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孩子讨厌学习呢?孩提时代和长大成人之后对待学习的态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别呢?我认为原因之一就是前面讲到的,孩子经常被迫学习,而大人则是自主自愿地学习。被迫做某事的时候,不管大人还是孩子都不会心甘情愿。而如果强迫孩子学习,他一定会讨厌学习。
但是,通过w 发现孩子们讨厌学习的原因还不仅仅如此。他们还会说:
"我学不好的话,爸爸妈妈就会生气……"
"我很想玩游戏(看电视),可是必须得先学习,这样一来,我就没时间做想做的事情了。"
"如果学校取消考试就好了……"
从孩子们的回答可以看出,其实他们讨厌的并不是学习本身,而是学习或不学习造成的结果。换句话说,孩子们讨厌的其实是围绕在学习周围的各种麻烦事。比如:
学不好,父母会生气;
如果学习,就没时间做想做的事了;
考试成绩总是被父母拿来和别人比较,考不好的时候,还会遭到批评。
将心比心,即使是现在这个年龄的我,如果因为某事没做好而受到指责、批评的话,我心里也会不高兴,也会讨厌拿我和别人进行比较。
由此可见,要想让孩子喜欢学习,或至少不讨厌学习,首先应该帮助孩子把各种令人讨厌的、跟学习有关的麻烦事清除掉。下面针对以上孩子三大厌学原因,我一一提出解决办法。
学不好,父母会生气
这个问题好解决,只要父母学会不生气就可以了。反正再怎么生气,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不会因此提高,更不会让他爱上学习。
有一点必须引起父母的注意:很多孩子已经把"学习不好"和"父母生气"当成一种具有必然联系的固定思维模式了。所以,即使父母提出的是建设性意见或提案,很多孩子也会认为父母是在批评自己。因此,建议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对于学习的问题小心处理,好以鼓励为主。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渐渐摆脱"只要考不好,父母就会生气"的思维模式,从而心平气和地接受"考不好"的事实,并从中吸取教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习会占用游戏时间
解决这个问题就稍微有点难度了。因为学习势必要占用时间,这是谁也逃避不了的。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我后面会具体讲到。
在和孩子交流时,我发现,其实孩子并不是不愿花时间学习。如果能够确保他有足够的时间做他感兴趣的事情比如看电视、玩游戏等,他还是愿意学习的。
考试成绩总是被父母拿来和别人比较
成绩被父母拿来跟同学、朋友、兄弟姐妹作比较,是孩子们最讨厌的事情。
我就是这样的,当时我甚至认为有学习成绩好的兄弟姐妹,真是一件不幸的事情。每当爸爸妈妈对我说"你是老大,应该表现得更好些",我就非常不痛快,在心里嘀咕:"别再拿我和别人比来比去了,行吗!"
如果你的孩子周围有学习成绩很好的朋友,不管你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他们一样考出好成绩,也请不要互相比较。因为比较没有任何好处,只能让孩子讨厌学习。
除此之外,孩子们讨厌学习还有其他一些理由。比如:
"学习太难了,所以我不喜欢。"
"我不懂,所以讨厌学习。"
类似的理由,也是最接近原始本能的理由:太难的书,谁也不想看;怎么都听不懂,谁会想学呢?于是,孩子自然就产生了厌学情绪。
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可以问孩子:
"想办法把它弄明白,不是很有成就感吗?"
"当你把它弄懂之后,没准就会喜欢上它。"
如果父母教的方法足够高明,就不会让孩子说出这样的理由;如果孩子因为太难、学不懂而不想学习,那我们就应该想办法用更简单、更容易接受的方法教会孩子。这个问题与其说出在孩子身上,不如说出在父母的教育方法上。
分析了孩子讨厌学习的原因之后,我们就知道,其实我们并非无能为力。我们如果能够采用正确的方法,可以让他改变。具体的做法就是:
努力理解孩子的感受;
清除各种与学习相关的、令孩子讨厌的因素。
"不用大人教,我自己做对了呢!"
怎样才能让讨厌学习的孩子喜欢上学习呢?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想起了一个女孩子,她是正上初中三年级的三品结衣。
精彩案例
"门门功课都是1 分"的女生,竟能获得高中入学推荐资格?
我及时次见到结衣时,她刚刚升上初三。要问我为什么会对结衣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是因为她以前的成绩单中,以5 分制计算,门门功课都只有1 分。
像学校老师、补习班老师这样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见到如此"精彩"的成绩单,恐怕都会摇头叹息或嗤之以鼻吧。说实话,这还是我及时次亲眼见到 "门门功课都是1 分"的成绩单。
如果你听说有位成绩如此之差的孩子,你能想象出她到底是什么样子吗?是我行我素、劣迹斑斑的不良少年吗?是患有学习失能症的孩子吗?还是从不学习只知道玩的孩子?
现在中学的成绩单,记录的已不单单是孩子的考试成绩,还会记录课后作业情况、上课听讲态度等。说得极端一点,如果孩子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只得0分,但平时却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认真听讲,那么最终也能得2 分或3 分。
所以,如果在这种评分体制下只得1 分,就说明孩子不但考试成绩差,而且平时根本不写作业,上课也不注意听老师讲课。
另外,由于对学生的评价会对学生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学校评分时也会非常谨慎。在我上学的那个时候,老师就已经很少给学生打1 分了。
日本教育委员会的调查数据显示,公立中学学生的成绩单每科平均评价为1 分的只占2% 左右,以40 人的班级为例,某个科目得1 分的最多只有1 人。可以说,结衣一个人就把她们班上所有的1 分都包揽了。
如前所言,如果一个孩子门门功课都只得1 分,说明她不仅学习成绩差,学习态度也不端正。通过和结衣的接触,我发现她对自己小圈子之外的所有人都具有很强的攻击性,无论是父母还是同龄的孩子。她从来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问题,错的都是别人。
她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老师、孩子、朋友、父母的抱怨。当然,我想她在背后也肯定说过我的坏话。除此之外,结衣也很少遵守约定,遇到事情总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她很任性,一旦不如意便会大发脾气;她不会认错,经常和别人吵架;她做错事情之后,还总是辩解,为自己开脱。
说实话,当初刚接触结衣的时候,我想:"如果可以选择,我可不想和这样的孩子打交道。"如果我是她的班主任,我也会每门功课都给她打1 分吧!
另外,不用多说,结衣极度讨厌学习,而且也没什么自信。在做题的时候,她对自己的答案没有信心,在下笔之前肯定会问一句:"这样行吗?"
不管做什么事情,结衣都不愿付出努力,只是应付一下了事。在我看来,有些事情只要她努力就能做到,可她却总是说:"反正不管我怎么做,都做不好。" 她身上一点也没有向困难发起挑战的欲望,而且,在所有事情中,她最不愿意面对学习,因为成绩实在太差了,而她实在不想面对一个"学"的自己。
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你有什么感想?不过,我可以先把结果告诉你:在我及时次见到她的9 个月后,她获得了一所私立高中的入学推荐。与其他孩子相比,她竟然很早就确定了理想中的高中!
结衣这样的学生也能获得高中的入学推荐?任何人都没想到这种结果,包括我、她的爸爸以及她周围的人。听到这个消息,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只有她自己一脸得意,脸上仿佛写着"理所当然"4 个大字。
在开始辅导结衣时,我意识到的及时件事情就是改变她对学习的"情绪"或者说"态度"。
结衣对学习的厌恶已经深入骨髓。不,也许应该说她对学习已经超越了厌恶的情绪,根本就不承认"学习"这一事物的存在,特别是上了初中之后。据说,从初中一年级到我及时次见她,她根本就没怎么学习。虽然也来学校上课,但老师说的话没有进入她的耳朵。用结衣自己的话说就是:"上课的时候,我要么和朋友聊天,要么就是睡觉。"
以英语为例,她连"Run"(跑)这个单词的意思都不知道,"Student"学生)这个单词也不会拼写,26 个英语字母都写不全,经常把"b"和"d"搞混。数学也是一样,不会计算分数,更不用说解方程式了。再说语文,小学生都会的汉字她不会,语法什么的一条也没记住。
像结衣这种勉强具有小学知识水平的孩子,要想掌握初中生的学习技巧和知识,恐怕需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想要短时间见效是非常困难的。冷静地想一下你就能理解,初一、初二整整两年时间没学习,想马上提高学习成绩简直是不可能的。如今她已经初三了,如果按照正常进度教她初三的知识,她怎么听得懂呢?于是,我针对结衣的情况,找到了特殊的应对方法。
方法一:让孩子产生"我能行"的错觉
在我看来,要想改变结衣的态度,必须要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才行,也就是说,要在短期内取得显著的成果。对于结衣这种性格和境况都很特殊的孩子来说,如果让她静下心来学习却又不能马上见到效果的话,她很快就会感到厌烦。她会说:"什么呀!不管我怎么学,结局都一样!算啦!不学啦!"
但如果能在短期内让她看到自己的进步,哪怕只有一点点也好,也会让她感觉:"真的有效果呀,我再加把劲试试看呢。"这样再稍微坚持一下,又会有新的成果。这样便形成了良性循环,让孩子从心底涌起热情和干劲。由此可见,越是像结衣这样的孩子,越要尽快让她做出点成绩来。
在这种矛盾的情况下,我该怎么办呢?我想,首先要做的就是让结衣产生某种"错觉"。我想让她觉得"学习这件事,我没问题"或者"只要我一努力,成绩准能提高"。
也就是说,让她相信自己能行。这种方法是我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即使孩子本身的知识水平和实力并没有任何改变,只要产生"我能行"的错觉,考试成绩就会有所提高。
很多孩子的父母对我说:"我家孩子只来上了您一节课,考试成绩就有明显提高,真是太令人吃惊了!"其实并不是因为我教学水平有多高,再高的教学水平,想用一节课的时间提高孩子的实力,也是不可能的。我利用这一节课所做的事情,就是让孩子产生错觉,让他们误认为自己能行。
我们都知道,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人的心情会对结果造成极大的影响。大人当然也会有这种现象,不过孩子受心情的影响更大一些。根据我的经验和观察,特别是在考试的时候,孩子的心情会对考试成绩带来很大的影响。
方法二:通过赞美让孩子产生"自信的错觉"
可是,像结衣这种平时根本不学习、上课不听讲、对人态度差、行为又顽劣的孩子,怎样才能让他们产生自信呢?哪怕是"自信的错觉"也好呀。肯定会有很多父母有类似的疑问。
确实,结衣的言行态度基本上没有值得表扬的地方,勉强去表扬她反倒会让她觉得我假惺惺的,甚至会对我产生不信任感。于是,我决定先从倾听她的话入手。在听她说话的过程中,我不去打断,只是抓住适当的时机附和一两句,比如"喔,是这样啊""嗯,不错""真有意思"之类。
我这样做,是想让结衣感受到,我并没有生她的气,也不想要责备她。而且,因为她在学习方面实在差劲,所以我和她搭话时尽量不提学习的事,而是想办法赞美她其他方面的优点。比如:
"哎哟,结衣,你的字写得不错嘛。"
"现在还没上课,你就把教科书和文具盒拿出来了,准备得真妥当啊。"
"老师讲话时,你听得很认真嘛。"
实际上,结衣的书法根本谈不上好;上课前她可能把教科书拿出来了,但文具盒什么的是我顺口表扬的;而且她只有高兴时才会听我说话。
尽管如此,我还是不会放过每个表扬她的机会。也许值得表扬的地方只在她身上一闪而过,但赞美的语言从我嘴里说出来,还是会让她受到莫大的鼓舞。
她会在心里想:"看来,只要我愿意做,还是能做好的。"所以,不管多么微不足道的事情,只要孩子认为自己能行,这种感觉积累下来,便会形成自信。渐渐地,"只要我愿意做,就能做好"就会变成现实了。
在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不要强迫孩子学习。强迫会使他产生反抗情绪,结果就根本不会学习了。此时如果再进一步强迫他,他就会开始讨厌学习这件事,进而讨厌强迫他的父母。孩子不会听自己所讨厌的人的话,所以,一旦我们成为他讨厌的对象,再说什么也没用了。
上述情况,除了在孩子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外,在他练习足球、棒球、游泳、钢琴等时也时有发生。也许孩子发现了新的兴趣点,也许练习中遇到了瓶颈,也许他开始谈恋爱了……这些因素都可能让孩子暂时无法集中注意力。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放轻松。青春期的孩子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用这样的心态来看待这些事情,我们就不会过度干涉孩子。很多事例告诉我们,过一段时间之后,孩子又会回到原来的状态,继续投入练习之中。
然而,有时遇到点儿风吹草动,父母就先坐不住了,担心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发生什么事情了?"然后想方设法强迫孩子继续坚持练习,说些"好不容易练习了这么多年,现在放弃的话就太可惜了"之类的话。在现实中,很多孩子就是在父母的强迫之下,反而放弃了坚持多年的兴趣爱好。我小时候就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我建议父母,不要在孩子没心情的时候强迫他做某件事情。
当孩子不愿意学习的时候,我们就假装没看见;而当他开始学习时,我们要不失时机地表扬和赞美他们。如果孩子不学习,那就找学习之外的理由来表扬他们。
另外,即使孩子做事的结果不尽如人意,只要我们肯动脑筋,也能找出表扬的机会。比如,孩子在背后说某位老师的坏话,我们可以这样说:"有那么讨厌的老师,你还能每天坚持上学,真了不起!"如此一来,每天上学这种理所当然的事情,也成了值得赞赏的事情。
再比如,孩子讲其他孩子坏话时,我们可以说:"哇!他也太过分了!那样的孩子你都能跟他相处得不错,太佩服你了。换作我的话,可能早就和他打起来了。"用这样的方式,对孩子的所作所为表示认可和佩服。
其实,上面提到的都是非常微不足道的小事,每一件都不值一提,甚至说完可能就忘了。但这些话却对结衣产生了非常大的作用。她的态度和言行举止都有所改变,面对我时不会再露出那种露骨的厌恶表情,甚至还会微笑着和我搭话。
像结衣这样的孩子,不管在学校还是补习班,被认可、被表扬的机会都很少。因为学习不好,老师对她的评价很低;又不擅长运动,在运动会上难以成为大家的焦点;在美术、生活技能方面也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学校举办文化节时难以崭露头角……再加上朋友不多,因此能够认可她的人少之又少。
也就是说,结衣很少有机会从周围人那里得到表扬和认可。对于尚不成熟的孩子来说,没有人认可,很容易让他认为自己没有价值,对于没有价值的自己,他当然也没有信心了。结果,孩子就把不能认可自己的人都当做敌人,根本不会听他们说话,还会产生强烈的反抗情绪。
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能够认同孩子,并以平等的身份和他相处,孩子也能敏锐地捕捉到。尤其是平时不被认可的孩子,这种天性更加敏锐。他会感到"这个人和其他人不太一样",并很快接受我们的好意。结衣就是这样。她对我的抵触消失了,愿意和我说真心话,还渐渐开始听我的话。"今天该看这本书了!"对于我发出的学习指示,她能用心地听,也会认真落实,不会闹别扭了。
通过这样的沟通方式,到初中三年级的及时学期期末,结衣的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变化的种子存在于任何人身上,就连门门功课都是1 分的孩子也有改变的可能性,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发现和把握了。只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并用语言表达出来,让他认为"只要我愿意做,就一定能做好",那么短时间内就会发现孩子的明显变化。
方法三:让孩子认为"是我自己做成的!"
考试成绩提高了,老师给的操行评语也开始转好,结衣的心情当然越来越好,但距离获得私立高中的入学推荐,还有很远的一段距离。如果不尽快让她具备真正的学习实力,想要进一步提升就会越来越困难。所谓"真正的学习实力",我认为是孩子独立学习和自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的能力。
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老师在一旁教的时候,孩子会解题,一到考试就做不出来了。这可称不上真正的实力。还有一些孩子,老师或者父母陪在身边的时候就学习,一个人的时候碰都不碰书本。他们原本就讨厌学习,让他们自己学习,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让孩子在没有老师、父母陪伴的情况下也能独立学习,是培养孩子真正的学习实力的关键。为此,要经常让孩子感觉"这是我自己做成的",而不是"这是老师教我的"。为达到这样的目的,我经常告诫自己:"尽量不要教孩子!"这是不是非常矛盾呢?教书本是老师的工作,可我却尽量不去教孩子,还把这一点看得非常重要。我这样说其实有两个原因。
及时个原因是,如果老师把一切都教给孩子,那就等于剥夺了他自己探索、发现的乐趣。"啊!我明白了!""我做成功了!"这一瞬间对于孩子来说,充满了无比的喜悦和感动。如果老师把一切都教给孩子,他就失去了体验喜悦和感动的机会。如果学习变成"只学老师教的内容",那将是多么无聊的一件事啊!这让孩子更不爱学习了。
相反,如果尽量不去教孩子,就给他留出了探索、发现的空间,也把享受喜悦和感动的权利还给了他,这样,学习对他而言也就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了。
第二个原因则是不想让孩子对老师产生依赖心理。如果让孩子认为,所谓学习就是"老师教什么,自己就学什么"的话,他就会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孩子在潜意识中会觉得,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只要问老师就好,没必要自己思考啊。
反过来,如果孩子把学习理解为是自己去思考、去发现,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时就会独立思考,凭借自己的力量找到解决的方法,那么他就会更愿意主动学习。
由此可见,为了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其自主学习的精神,老师"尽量不去教孩子"的确能够帮上大忙。
可对于老师来说,"尽量不去教孩子"是很难做到的。因为首先必须抑制自己"想教孩子"的欲望。具体地讲,当孩子遇到不清楚的问题来请教我们时,我们会作出解答并教会他解决的方法。这时,孩子会非常感动:"老师,你真了不起!"从而对我们产生尊敬和景仰的感情。来自别人的尊敬之情,具有非常强大的诱惑力,很少有人能够抵制这种诱惑。另外,通过自己的讲解,看着孩子从不理解变成理解,从不会做变成会做,我们心里也会涌起莫名的成就感。这也正是教书育人的价值所在啊。
老师的这种心理,其实和父母的差不多。父母看到孩子成长,会感到无比喜悦和欣慰,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无论如何也不能袖手旁观,总想为孩子做点什么,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片爱心。出于这种爱心,父母会出手为孩子清除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帮孩子顺利渡过难关。
可是,我们一定要牢记,这样的援助行为,其实剥夺了孩子亲身体验、感知、发现的机会。
"尽量不去教孩子"的策略,在结衣的身上产生了明显的效果。比如英语,结衣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零基础"
国际教育专家、教育心理学教授 李庚
当你拥抱孩子的时候,多么希望孩子的内心也与自己零距离啊。《换种方式做,青春期孩子才肯听》生动地展现了青春期教育的核心内容,启发父母们与孩子一起观察、思考、改变,并成为孩子真正的伙伴。
家庭教育专家、父母学堂创始人 李忠辉
换种方式做,就是用孩子接受的角色、方式来做,让孩子更好地理解、接受,换句话说,就是和孩子面对面转换为和孩子肩并肩。因为能引起孩子共鸣的言行,都是他所愿意接受的。
这个商品不错~
这个商品不错~
该书不错,尾品汇买的,价格也便宜,超值@!
看起来不错呢,同事推荐的,应该是正版。
当父母还是要学习的,亲子沟通很重要
这个商品不错~
开卷有益。
家有初中生的家长还在等什么?买来学吧!
希望能对孩子管用
值得一读的一本书
很不错
还不错,质量挺好的,速度也快!
以前从来不去评价,不知道浪费多少积分,自从知道积分可以抵现金的时候,才知道积分的重要。后来我就把这段话复制了,走到哪,复制到哪,即能赚积分,还非常省事。特别是不用认真的评论了,又健康又快乐还能么么哒~~
大牌子好质量5853
商品不错!正适合我看!
关注孩子的行为,不如关注他的感受。
发货很快,快递也都快,包装和封面做的还行,内容一般,华而不实的感觉,堆砌词语。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只有正确沟通才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孩子长大了,要学会如何能融入到他们的心境中,其实也是作为家长必修的课程啊,买来看看。
这本书相当不错,读过之后实验了一下真的会让孩子们听话不少,非常有效!
大概翻了一下,内容还不错,不光适合青春期的孩子,有些道理是通用的
换种方式做,青春期孩子才肯听:拉近心理距离、增进亲子关系的平行式引导法 平行式引导法+拉近亲子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