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欧美研究中国史奇才史景迁的精装中文简体版作品之一;
2. 以深厚的史学功底,付诸精彩的文学笔法,通俗易懂;他的作品敏锐、深邃、独特而又“好看”,让他在成为蜚声国际的汉学家的同时,也为成学术畅销书的写作高手。
3. 历史文学、人物传记相结合的典范之作。
史景迁(Jonathan D,Spence),世界著名汉学家,现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史氏以研究中国历史见长(从他取名蕴含景仰司马迁之意可见他对此专业的热爱)。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悠久的中国历史,并以不同一般的“讲故事”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他的观察与研究结果。他的作品敏锐、深邃、独特而又“好看”,使他在成为蜚声国际的汉学家的同时,也成为学术畅销书的写作高手。
ⅰ总序妙笔生花史景迁 / 郑培凯鄢
xv代译序 / 李孝悌
致谢
注释中所用的缩写
前
及时章 观察者
第二章 土地
第三章 寡妇
第四章 争斗
第五章 私奔的女人
结语审判
附录
参考书目
代译序
李孝悌
以我自己的了解,过去三十多年,美国学者在中国史研究的领域中,表现最突出的要算是中国近代社会史了。这样说,当然不是要否定个别学者在思想史、政治史、文化史或其他领域中的贡献。我们说西方学者在近代社会史的研究上有突出的成绩,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学者自己过去在这个领域中的研究,或者空白,或者虽有著述,却乏善可陈。在这样的环境下,西方学者的社会史研究,原本就容易收开疆拓土之功,并予人耳目一新之感。再加上论证精密,分析细致,几十年累积下来,在实证研究和理论创建方面,累积了可观的成果,也让我们对中国历史有了全新的领会。
这个领域研究的主要课题,包括中国社会的性质、民众叛乱、民间宗教、基层组织及地方社会。史景迁教授在二十多年前写的这一本《王氏之死》,在类别上可以归到地方社会这一项,但在风格和取径上却和其他的研究大不相同。后面这一类学者,像孔飞力(Philip Kuhn)、裴宜理(Elizabeth Perry)或杜赞奇(Prasenjit Duara),着重在资料的分析和理论的建立,走的是标准的学院派厚重的经典著述传统。本书作者则一向偏重于文学性的叙事,试图通过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敏锐的感知能力,在僵化的史料背后,重新塑造或捕捉逝去的时空和人物的生命。这一点,在《王氏之死》上,表现得格外突出。
以资料而论,《郯城县志》和其他几个地方的方志,是本书的重要依据。这一类资料,在中国史研究中再普通不过,我们大多数以中文为母语的史学家信手翻过,不费吹灰之力,却从不曾在这些看似因循呆板的资料中,看到任何可以大作文章的质材。黄六鸿的《福惠全书》,对细节的记叙有超乎一般官箴的异常兴趣,但如果用在我们只看到事实却看不到故事的学者手中,恐怕也就平白糟蹋掉了。本书使用的第三种资料《聊斋志异》,属于虚构的小说,作者大量使用来建构清初山东地方民众的心灵图像,在二三十年前的美国汉学界,曾引起一些争议。但从今天文化史研究的立场看来,这种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并冶一炉的手法,反而显现了作者的创意和先见之明。
我们有大量关于中国近代区域和地方社会的研究,在看完了一串串真实的数字、图表统计和长篇累牍的征引文字后,却依然对被研究的社会、人民一无所知。史景迁教授使用的资料,看似简单、平常,但通过他奇幻的叙事和文字,郯城这个三百多年前中国北方的一所穷苦的聚落,却以那样鲜明强烈的形象逼近眼前,久久挥拭不去。一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1668年的那场地震,如何具有象征性地将我们带进郯城的历史。通过一幅幅鲜明的图像和具体的描述,我们才真正进入我们曾经靠着抽象的概念徘徊其外的乡村世界,真正走进这些人的生活和他们的苦难与梦幻之中。
我还记得,妇人王氏如何经由几条可能的路线,和不知名的男子逃离郯城,又屈辱地回到归昌老家的三官庙里,再被她一度遗弃的丈夫带回那间四望萧然的林前小屋。我永远无法忘掉那一幕,王氏穿着软底红布睡鞋,躺在被白雪覆盖的林间空地上。王氏短暂的一生和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一切不幸与喧扰,虽然就此落幕,却在后世读者的心中,留下永难磨灭的记录。
在将原文还原的过程中,我们根据资料,在几个地方做了些微的更动。史景迁、金安平教授夫妇和中研院傅斯年图书馆的邹秀宝小姐,协助我们查证部分译文,并取得1673年版的《郯城县志》影印本,谨此致谢。
另外,就本书的翻译体例,特予以说明如下:作者引用原籍文句处,短则以原文呈现,长则以白话译出,以利读者阅读,原文则另置于书末附录。
本书作者则一向偏重在文学性的叙事,试图通过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敏锐的感知能力,在僵化的史料背后,重新塑造或捕捉逝去的时空和人物的生命。这一点,在《王氏之死》上,表现得格外突出。史景迁教授使用的资料,看似筒单、平常,但通过他奇幻的叙事和文字,郯城这个三百多年前,中国北方的一所穷苦的聚落,却以那样鲜明强烈的形象逼近眼前,久久挥拭不去。一直到现在……——李孝悌
史景迁文体自成一格,剪裁史料别具慧心,从不大张旗鼓,宣扬新的理论架构,却在不经意处,以生动的故事叙述,展现了历史人物与事件所能带给我们的历史文化思考。史景迁运用文学材料的历史书写,当然不是呈现实际发生的史实,不是妇人王氏的“信史”,却可以引发读者想象清朝初年的山东,在历史意识上触及当时历史环境的“可能情况”。——郑培凯
这事一本用小人物的遭遇展现中国宏大历史的一本书,写作的角度很好,有贴近性,史景迁用大量的史料重现了清初底层民宗的生存状态。但是,也许是因为没有生长在中国的缘故。对中国社会的描绘总体感觉有些吃力。另外,逻辑上也稍显混乱,这一点倒不如日本的井上靖。
之前没读过史景迁的书,买完这本后才查阅了一些关于著者的作品。这本书总体上来说不错,引用各种资料还原了历史,这种历史不同于口述的历史,也不同于正体史书的叙述,类似于文学类的表达,却又恰到好处。之前读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读的是奇幻,史景迁读出了历史,赞。
等了好久,终于到手,准备和作者的其它作品一起读。
一直很喜欢史景迁,这本书也算代表作了。包装很好印刷也很好。
作为耶鲁大学的历史系主任,史景迁对中国史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由小人物的故事写大历史,在同时又保留一定的学术高度,史景迁的作品与中国当下泛滥的历史八卦类书籍有着明显的对比。
书本有些折痕,原书内容不错,自认为是史景迁最好的一本书
书的名气比较大,出版社也算名社。内容还不错,海外研究历史常常从一个小角度切入(比如《万历十五年》《叫魂》等等),逐渐展开到全面的社会生活,而不像我们的教科书,动不动就先拿什么历史唯物主义来吓唬人。所以有机会还是多读读海外的史书,国内自49年之后的史书,或许至少有一半是**。
以一个小人物的的视角记录了清初山东人民的悲惨生活
广西师大出版社的理想国系列一直为我所向往,《王氏之死》没有让我失望。
写的不错,可读性很好,不过内容严谨性略微不足。
进来想阅读一些海外中国学名著,想要一窥史景迁先生的风采。
站在别人想不到或想得到但做不到的底层视角、用得上别人用不上或者不知怎么用的材料、写得出别人写不出的文采,这是我推崇史景迁的原因。
史景迁从一本地方志书入手,写了一个特定时代的一个小人物,书中还写了很多法律上面的内容,我没有很仔细的研究,就这样翻看过去的,因此不敢多加评论。但是,这套书装帧不错,印刷质量不错,看着很舒服,我想,先买了再说吧。
这是我第一本历史小说 在看天下看到推荐就买了 现在正在读 感觉今天就能看完 。作者角度新颖 给人一种穿透感 而且译的流畅 不知道为什么读起来还有点搞笑…可能是因为古人被描画的非常鲜活。
以深厚的史学功底,付诸精彩的文学笔法,通俗易懂;他的作品敏锐、深邃、独特而又“好看”,让他在成为蜚声国际的汉学家的同时,也为成学术畅销书的写作高手。
读国外汉学家写的中国题材著作,往往能给人很深的启示。这本书就是一个例子,写的是小人物,小地方,漫长历史中一个小小的浪花,阴暗角落一点小小的荧光。小人物王氏就这样走入了读者的脑海。挑战帝王家谱式的正史。
史景迁的书大学时就看过很多本,这本也看过,但是看到当当上有活动,还是义无返顾的买了回来重新温习。看他的书能让我们撇开本民族固有的一些观念去看待中国的历史,有时候这样看到的历史可能会更真实更客观
书名是王氏之死,书中大半是整段的聊斋志异,切题的内容只有两章而已。如果说前面都是铺垫构建那个时期的社会形态的话,那么这种构建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实在是有点多余了。我还是再看一遍叫魂吧。
很多人因为不懂史学,读不懂这本书。史景迁此书具有开创意义,他将别人不会用和用不上的史料,用于历史考察,于是《聊斋志异》都能用来反映当时社会的现状。小处着眼的微观史写法,比王侯将相的宏观论述更需要功力。书有点味道,印制不错,翻译不如从前的译本。
最近看了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孔飞力的《叫魂》,再加上原来看的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和一些余英时的书,国外汉学搞得有声有色,有方法有思想,学术著作也能深入浅出,李泽厚说中国学术界现在是有学术没思想,国内的同行们确实应该加把劲不落人后呀
海登怀特在元史学中,讲史学应当具有诗性的美感。此书在历史哲学上,对我国史学工作者是一个警醒,必须要重新恢复史学的美感。单论本书,装帧精美,以史证小说,尤其是结尾,亦真亦幻的高潮。但就美感来讲,比作者的另一本著作《前朝忆梦》要差一些。
世界著名汉学家史景迁的作品,史学功底深厚,作品都比较精彩,是著名的汉学家。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这本书很不错,而且是老师推荐让读的一本书。而且包装也还行,书也比较薄。
很喜欢封面的字体!非常喜欢!那个年代的外国学者的中文译名都那么棒吗?史景迁 在历史研究上要景仰司马迁 文笔非常不错 哪怕是经过翻译也能品味出其中的细微 视角非常独特的历史解读 挺有意思的
我是在万历十五年里看到史景迁的名字,作者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史景迁对历史可谓研精极虑。他的作品既能达到历史的严谨,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是非专业人士的阅读首选啊~~~~
很好的历史书,虽然是美国人写的,感觉比中国的更懂那个时代的中国。尤其好的是,作者把明末清初郯城的历史与同时代的蒲松龄和他的书《聊斋志异》联系在一起,让人读懂了《聊斋》。原来鬼怪的故事不仅仅是让人恐惧,是有着产生的现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