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史强调的是,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将社会史分析和文化史诠释结合在一起。在分析社会现象时,不能忽视相关人群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或这些现象之于当事人的意义,唯有如此,社会史分析才不致死板、僵硬;在诠释文化现象时,不能忽视这些现象背后的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唯有如此,文化史诠释才不致空泛、玄虚。
本书涵盖社会文化史研究的五个主要问题领域:一、国家认同,二、神明信仰,三、宗教仪式,四、历史记忆,五、感知、空间及其他。通过21篇精彩的个案研究,引导读者进入中国历史的深层脉络。此外,编者还提供了详细的进一步阅读书目,极便读者。
刘永华,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明清以来社会文化史。曾先后获厦门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东亚系哲学博士。2010-2011年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历史人类学学刊》等刊物多篇。合著《福建宗教史》(陈支平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译作有《法国史学革命》(彼得·伯克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马丁·盖尔归来》(娜塔莉.戴维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等。
及时编 国家认同
造像记所见民众的国家观念与国家认同
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
——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
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
——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
第二编 信仰?世界观?地域社会
财富的法术
——江南社会史上的五通神
明清江南城隍考
——商品经济的发达与农民信仰
神明的标准化
——华南沿海天后的推广,960-1960年
帝制中国晚期的标准化和正确行动之说辞
——从华琛理论看福州地区的仪式与崇拜
第三编 仪式·政治·社会
元会的建构
——中国古代帝国的朝政与礼仪
莆田平原的宗族与宗教
——福建兴化府历代碑铭解析
福建社神之转型
元代墓祠祭祖问题初探
明清徽州的祭祀礼仪与社会生活
第四编 历史记忆
女性形象的重塑
——"姑嫂坟"及其传说
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
——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解析
乡村的故事与国家的历史
——以樟林为例兼论传统乡村社会研究的方法问题
开山宿老与英雄
——历史记忆与香港的移民、定居与纠纷的传说
瓦寺土司的祖源
——一个对历史、神话与乡野传说的边缘研究
第五编 感知·交流·空间·习俗
风尘、街壤与气味
——明清北京的生活环境与士人的帝都印象
崇祯十七年的江南社会与关于北京的信息
二十世纪初的茶馆与中国城市社会生活
——以成都为例
妇女何在?
——抗婚和华南地域文化的再思考
延伸阅读
编后记
这个商品不错~
这个商品不错~
这个商品不错~
这个商品不错~
这个商品不错~
这是在图书馆看到的,应该珍藏
真心喜欢,好评
非常好的读本,编者很用心
好评!
通俗读物!
好书
赞!
刘永华,年轻一代史学家的代表,好!
文章选的不错
非常经典的社会文化史论文集
很好
这本书不错
有很多如雷贯耳的名字
包装一般,有磨角。
书还不错吧~
整体感觉不错
非常好的一本书。我要认真看几遍。
好好好好好好
博大精深,内容深刻
自己喜欢的教授基本上都有录入作品,可以看出其兴趣方向
书名有点过大。书中诸多研究中国民间历史与民间信仰的学者集中探讨的还是民间历史的问题
作为“读本”,内中文章的质量堪称翘楚;至于更大的范式来回答“为什么”,好吧,编者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