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慧廉,英国人,传教士,著名的教育家,欧洲的汉学家。他一生好的时光都在中国度过,他的故事,却少有人知。在十九世纪晚期至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这三个字与许多历史大事件、历史名人关联密切。
二十岁出头的他,漂洋过海从英国来到中国,他的未婚妻也追随而来。他的孩子出生在这里,并由此开始了一生与中国的缘分。
他在温州定居二十余载,设立禁烟所,修医院建学堂。学习温州方言,编撰便于外国人学习中文的《四千常用汉字学生袖珍字典》,向西方介绍中文典籍。
由于他在教育方面的杰出才能,被聘为山西大学堂的总教习。随后受聘牛津,成为牛津大学汉学教授。而苏慧廉之后的继任者,正是陈寅恪(因二战未成行)。苏慧廉的女儿,长大之回到中国,创办培华女校,这是林徽因的母校。他是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的英方代表,是让英国庚子赔款最终退还中国的有力推手。
苏慧廉经历中国最动荡的时期,而他的历程,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理雅各、李提摩太、赫德、严复、王国维、蔡元培、吴佩孚、胡适、顾颉刚、费正清,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都与苏慧廉有着或近或远的联系。
作者沈迦,历时六年,跨越三大洲,用翔实的史料,为我们还原了苏慧廉百年前的人生轨迹,也描绘出大时代的波澜诡谲。日光之下,众生如蚁。对历史的追溯,不光是为了这些不能忘却的纪念,还有对那些逝去的岁月,保持一份尊重。
朱学勤 马勇 熊培云 隆重推荐
理雅各的学生,李提摩太的追随者,费正清的导师,胡适的挚友。
他将《圣经》翻译成温州方言 将《论语》翻译成英文 他的译本是牛津大学认可的经典翻译 至今已印了三十多版被遗忘的大师:他受聘为牛津大学汉学教授 翻译《妙法莲华经》 编纂《中英佛学辞典》被忽略的业绩:一战前线服务华工获民国政府勋章 代表英国处理庚子赔款助千万英镑退还中国
他生命的轨迹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一群重要人物的命运:胡适、费正清、陈寅恪、林徽因。
沈迦,1969年出生于温州。杭州大学新闻系毕业,浙江大学文学硕士。曾任《温州日报》记者、编辑,现居加拿大。出版有《文化人换笔》、《温州话》、《普通人——甲乙堂收藏札记》《夏承焘致谢玉岑手札笺释》等多本专著。近年致力于温州基督教史及苏慧廉研究,历经数年,走访太原、北京、香港、澳门、牛津、剑桥及英伦半岛等苏慧廉生活过的城市,重返历史现场、寻找历史后人。遍查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图书馆、英国国家图书馆、英国国家档案馆、大英博物馆、牛津大学图书馆、剑桥大学图书馆、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香港大学图书馆、台北胡适纪念馆等,在世界各地打捞被中国有意无意遗忘的历史。
自序:千万里,我追寻着你
主要人物
小 引
及时章 陌生人 (1861-1890)
及时节 温州城里的陌生人
1861年 模糊的苏慧廉 呼召 偕我公会的中国版图
李华庆的生命与爱情
第二节 那时温州
小城图景 烟台条约 曹雅直独腿"开教"
第三节 苏慧廉来了
没有人期待他的到来 说温州话、做温州人 为温州话注音
街头与教堂
第四节 甲申教案
十月四日晚 历史三调 玛高温登场 孤屿江心 钦此
第五节 荒野玫瑰
火光中的胸牌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金先生 白屋 "达玲"谢福芸
第六节 及时个十年
教堂重建 到农村去 乐清传教站 神医苏慧廉
戒烟所与戚宅 调寄《茉莉花》 海生 十年成绩单
第二章 客卿(1891-1900)
及时节 新十年的开端
海和德加盟 城西小诊所 香港惜别
第二节 回英述职
翻译四福音书 大英图书馆里的温州《圣经》
剑桥七杰与霍厚福
第三节 枫林迷
一纸公告 枫林教案 温州堂审 捉放徐 踏访枫林
第四节 定理医院
一个叫定理的人 老照片 以定理之名
第五节 戊戌
北戴河的维新百日 莫理循 北京一晚 扩建城西教堂
第六节 世纪之交
两则书讯 方阵 及时次联区会议
红灯照、哥老会、神拳会 维新变法的反动时期
第七节 庚子年
出温州记 中国式告别 留守 世界传教大会 国变
回温州 英雄与歹徒
第三章 初熟(1901-1906)
及时节 或明或暗的新世纪
献殿大典 温州撞了瘟神 夏正邦去世 《新约圣书》
第二节 艺文学堂
新来的蔡博敏校长 艺文前身 假维新中的真改革
X先生 海坛山麓
第三节 开学大典
孙诒让年谱上的记录 李提摩太的演讲 合影 艺文新页
刘廷芳
第四节 女性的天空
娒娒与妹妹 艺文女校 金达玲
第五节 温州医事
他叫白累德 外国包医生 温州来鸿 天职 为朗召拍照
第六节 转折
中国传教纪事》 百年传教大会 温州功业 圣道公会
第四章 山之西(1907-1911)
及时节 生命中的贵人
丁则良的明信片 文化传教 亦师亦友
第二节 山西教案
滴血的记录 何超 从太原到山西
第三节 山西大学堂
共赢 两条路线的斗争 历史的安排
第四节 西学斋
侯家巷的早晨 西学斋 前任敦崇礼
第五节 太原生活
屋前的杨柳 主持西斋 Y.M.C.A.
第六节 一本破旧的《论语》
苏慧廉与理雅各 网上淘书 烬余之书 牛津经典
第七节 洋人与大人
丁宝铨 夜宴 巡抚之死
第八节 苏家、翁家与渠家
常熟翁氏 寻找翁氏后人 翁万戈的回忆 花儿
听渠川说往事 问答
第九节 学生与运动
学运发轫 塞西尔宴客
第十节 一课
蜡烛与空气 十年期满 移交 苏慧廉走后
第五章 烽火(1912-1919)
及时节 北京女校
皇城根下 北京培华女中
第二节 逃难
逃难之夜 1912年2月29日夜
第三节 托付
Lo大人家世 Lo府灾难 带枪的路熙 戒指
Lo大人与Kung大人
第四节 华中联大梦
苏慧廉的新工作 百年大会上的议题 华中联合大学
儒释道三教》
第五节 华工与青年会
赴法华工 青年会 抱犊崮余响
第六章 牛津(1920-1925)
及时节 英国汉学
沃尔顿街上的"中文系" 牛津汉学
第二节 选举风波
北京的隐士 巴克斯豪举 尘埃落定
第三节 书斋里的革命
牛津圣三一 《李提摩太在中国》 遥望东方
第四节 翁之憙的旅欧日记
旅欧鸿爪 五月二日、周六、晴 布拉德莫路4号 徐树铮
第七章 庚款(1926)
及时节 悲伤的庚款
庚款与退款 蔡元培出场 中庸的建议 衮衮诸公 中方委员
第二节 威灵顿代表团
香港特别任务 礼查饭店 苏慧廉答记者问 海上踪迹
第三节 告别温州
艺文内争 温州中华基督教自立会 花随梦已空 背影
第四节 苏慧廉与胡适
火车上的访谈 莫斯科插曲 伦敦迎接胡适 牛津地陪
台北纪念馆的偶遇
第八章 暮年(1927-1935)
及时节 大地辙环吾倦矣
访学哥大 艺文复校 高徒费正清
第二节 告别
路熙去世 苏慧廉也走了 残缺的讣闻
第三节 苏慧廉之后
陈寅恪接棒 四海兵戈迷病眼 继任者 《中英佛学辞典》 重逢
后 来
1948年 1951年 1972年 1991年 2009年 2011年
附 录
苏慧廉年谱简编
苏慧廉著述目录
参考文献
后 记
自序:千万里,我追寻着你
主要人物
小 引
及时章 陌生人 (1861-1890)
及时节 温州城里的陌生人
1861年 模糊的苏慧廉 呼召 偕我公会的中国版图
李华庆的生命与爱情
第二节 那时温州
小城图景 烟台条约 曹雅直独腿"开教"
第三节 苏慧廉来了
没有人期待他的到来 说温州话、做温州人 为温州话注音
街头与教堂
第四节 甲申教案
十月四日晚 历史三调 玛高温登场 孤屿江心 钦此
第五节 荒野玫瑰
火光中的胸牌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金先生 白屋 "达玲"谢福芸
第六节 及时个十年
教堂重建 到农村去 乐清传教站 神医苏慧廉
戒烟所与戚宅 调寄《茉莉花》 海生 十年成绩单
第二章 客卿(1891-1900)
及时节 新十年的开端
海和德加盟 城西小诊所 香港惜别
第二节 回英述职
翻译四福音书 大英图书馆里的温州《圣经》
剑桥七杰与霍厚福
第三节 枫林迷
一纸公告 枫林教案 温州堂审 捉放徐 踏访枫林
第四节 定理医院
一个叫定理的人 老照片 以定理之名
第五节 戊戌
北戴河的维新百日 莫理循 北京一晚 扩建城西教堂
第六节 世纪之交
两则书讯 方阵 及时次联区会议
红灯照、哥老会、神拳会 维新变法的反动时期
第七节 庚子年
出温州记 中国式告别 留守 世界传教大会 国变
回温州 英雄与歹徒
第三章 初熟(1901-1906)
及时节 或明或暗的新世纪
献殿大典 温州撞了瘟神 夏正邦去世 《新约圣书》
第二节 艺文学堂
新来的蔡博敏校长 艺文前身 假维新中的真改革
X先生 海坛山麓
第三节 开学大典
孙诒让年谱上的记录 李提摩太的演讲 合影 艺文新页
刘廷芳
第四节 女性的天空
娒娒与妹妹 艺文女校 金达玲
第五节 温州医事
他叫白累德 外国包医生 温州来鸿 天职 为朗召拍照
第六节 转折
中国传教纪事》 百年传教大会 温州功业 圣道公会
第四章 山之西(1907-1911)
及时节 生命中的贵人
丁则良的明信片 文化传教 亦师亦友
第二节 山西教案
滴血的记录 何超 从太原到山西
第三节 山西大学堂
共赢 两条路线的斗争 历史的安排
第四节 西学斋
侯家巷的早晨 西学斋 前任敦崇礼
第五节 太原生活
屋前的杨柳 主持西斋 Y.M.C.A.
第六节 一本破旧的《论语》
苏慧廉与理雅各 网上淘书 烬余之书 牛津经典
第七节 洋人与大人
丁宝铨 夜宴 巡抚之死
第八节 苏家、翁家与渠家
常熟翁氏 寻找翁氏后人 翁万戈的回忆 花儿
听渠川说往事 问答
第九节 学生与运动
学运发轫 塞西尔宴客
第十节 一课
蜡烛与空气 十年期满 移交 苏慧廉走后
第五章 烽火(1912-1919)
及时节 北京女校
皇城根下 北京培华女中
第二节 逃难
逃难之夜 1912年2月29日夜
第三节 托付
Lo大人家世 Lo府灾难 带枪的路熙 戒指
Lo大人与Kung大人
第四节 华中联大梦
苏慧廉的新工作 百年大会上的议题 华中联合大学
儒释道三教》
第五节 华工与青年会
赴法华工 青年会 抱犊崮余响
第六章 牛津(1920-1925)
及时节 英国汉学
沃尔顿街上的"中文系" 牛津汉学
第二节 选举风波
北京的隐士 巴克斯豪举 尘埃落定
第三节 书斋里的革命
牛津圣三一 《李提摩太在中国》 遥望东方
第四节 翁之憙的旅欧日记
旅欧鸿爪 五月二日、周六、晴 布拉德莫路4号 徐树铮
第七章 庚款(1926)
及时节 悲伤的庚款
庚款与退款 蔡元培出场 中庸的建议 衮衮诸公 中方委员
第二节 威灵顿代表团
香港特别任务 礼查饭店 苏慧廉答记者问 海上踪迹
第三节 告别温州
艺文内争 温州中华基督教自立会 花随梦已空 背影
第四节 苏慧廉与胡适
火车上的访谈 莫斯科插曲 伦敦迎接胡适 牛津地陪
台北纪念馆的偶遇
第八章 暮年(1927-1935)
及时节 大地辙环吾倦矣
访学哥大 艺文复校 高徒费正清
第二节 告别
路熙去世 苏慧廉也走了 残缺的讣闻
第三节 苏慧廉之后
陈寅恪接棒 四海兵戈迷病眼 继任者 《中英佛学辞典》 重逢
后 来
1948年 1951年 1972年 1991年 2009年 2011年
附 录
苏慧廉年谱简编
苏慧廉著述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自序:千万里,我追寻着你
主要人物
小 引
及时章 陌生人 (1861-1890)
及时节 温州城里的陌生人
1861年 模糊的苏慧廉 呼召 偕我公会的中国版图
李华庆的生命与爱情
第二节 那时温州
小城图景 烟台条约 曹雅直独腿"开教"
第三节 苏慧廉来了
没有人期待他的到来 说温州话、做温州人 为温州话注音
街头与教堂
第四节 甲申教案
十月四日晚 历史三调 玛高温登场 孤屿江心 钦此
第五节 荒野玫瑰
火光中的胸牌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金先生 白屋 "达玲"谢福芸
第六节 及时个十年
教堂重建 到农村去 乐清传教站 神医苏慧廉
戒烟所与戚宅 调寄《茉莉花》 海生 十年成绩单
第二章 客卿(1891-1900)
及时节 新十年的开端
海和德加盟 城西小诊所 香港惜别
第二节 回英述职
翻译四福音书 大英图书馆里的温州《圣经》
剑桥七杰与霍厚福
第三节 枫林迷
一纸公告 枫林教案 温州堂审 捉放徐 踏访枫林
第四节 定理医院
一个叫定理的人 老照片 以定理之名
第五节 戊戌
北戴河的维新百日 莫理循 北京一晚 扩建城西教堂
第六节 世纪之交
两则书讯 方阵 及时次联区会议
红灯照、哥老会、神拳会 维新变法的反动时期
第七节 庚子年
出温州记 中国式告别 留守 世界传教大会 国变
回温州 英雄与歹徒
第三章 初熟(1901-1906)
及时节 或明或暗的新世纪
献殿大典 温州撞了瘟神 夏正邦去世 《新约圣书》
第二节 艺文学堂
新来的蔡博敏校长 艺文前身 假维新中的真改革
X先生 海坛山麓
第三节 开学大典
孙诒让年谱上的记录 李提摩太的演讲 合影 艺文新页
刘廷芳
第四节 女性的天空
娒娒与妹妹 艺文女校 金达玲
第五节 温州医事
他叫白累德 外国包医生 温州来鸿 天职 为朗召拍照
第六节 转折
中国传教纪事》 百年传教大会 温州功业 圣道公会
第四章 山之西(1907-1911)
及时节 生命中的贵人
丁则良的明信片 文化传教 亦师亦友
第二节 山西教案
滴血的记录 何超 从太原到山西
第三节 山西大学堂
共赢 两条路线的斗争 历史的安排
第四节 西学斋
侯家巷的早晨 西学斋 前任敦崇礼
第五节 太原生活
屋前的杨柳 主持西斋 Y.M.C.A.
第六节 一本破旧的《论语》
苏慧廉与理雅各 网上淘书 烬余之书 牛津经典
第七节 洋人与大人
丁宝铨 夜宴 巡抚之死
第八节 苏家、翁家与渠家
常熟翁氏 寻找翁氏后人 翁万戈的回忆 花儿
听渠川说往事 问答
第九节 学生与运动
学运发轫 塞西尔宴客
第十节 一课
蜡烛与空气 十年期满 移交 苏慧廉走后
第五章 烽火(1912-1919)
及时节 北京女校
皇城根下 北京培华女中
第二节 逃难
逃难之夜 1912年2月29日夜
第三节 托付
Lo大人家世 Lo府灾难 带枪的路熙 戒指
Lo大人与Kung大人
第四节 华中联大梦
苏慧廉的新工作 百年大会上的议题 华中联合大学
儒释道三教》
第五节 华工与青年会
赴法华工 青年会 抱犊崮余响
第六章 牛津(1920-1925)
及时节 英国汉学
沃尔顿街上的"中文系" 牛津汉学
第二节 选举风波
北京的隐士 巴克斯豪举 尘埃落定
第三节 书斋里的革命
牛津圣三一 《李提摩太在中国》 遥望东方
第四节 翁之憙的旅欧日记
旅欧鸿爪 五月二日、周六、晴 布拉德莫路4号 徐树铮
第七章 庚款(1926)
及时节 悲伤的庚款
庚款与退款 蔡元培出场 中庸的建议 衮衮诸公 中方委员
第二节 威灵顿代表团
香港特别任务 礼查饭店 苏慧廉答记者问 海上踪迹
第三节 告别温州
艺文内争 温州中华基督教自立会 花随梦已空 背影
第四节 苏慧廉与胡适
火车上的访谈 莫斯科插曲 伦敦迎接胡适 牛津地陪
台北纪念馆的偶遇
第八章 暮年(1927-1935)
及时节 大地辙环吾倦矣
访学哥大 艺文复校 高徒费正清
第二节 告别
路熙去世 苏慧廉也走了 残缺的讣闻
第三节 苏慧廉之后
陈寅恪接棒 四海兵戈迷病眼 继任者 《中英佛学辞典》 重逢
后 来
1948年 1951年 1972年 1991年 2009年 2011年
附 录
苏慧廉年谱简编
苏慧廉著述目录
参考文献
后 记
自序:千万里,我追寻着你
主要人物
小 引
及时章 陌生人 (1861-1890)
及时节 温州城里的陌生人
1861年 模糊的苏慧廉 呼召 偕我公会的中国版图
李华庆的生命与爱情
第二节 那时温州
小城图景 烟台条约 曹雅直独腿"开教"
第三节 苏慧廉来了
没有人期待他的到来 说温州话、做温州人 为温州话注音
街头与教堂
第四节 甲申教案
十月四日晚 历史三调 玛高温登场 孤屿江心 钦此
第五节 荒野玫瑰
火光中的胸牌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金先生 白屋 "达玲"谢福芸
第六节 及时个十年
教堂重建 到农村去 乐清传教站 神医苏慧廉
戒烟所与戚宅 调寄《茉莉花》 海生 十年成绩单
第二章 客卿(1891-1900)
及时节 新十年的开端
海和德加盟 城西小诊所 香港惜别
第二节 回英述职
翻译四福音书 大英图书馆里的温州《圣经》
剑桥七杰与霍厚福
第三节 枫林迷
一纸公告 枫林教案 温州堂审 捉放徐 踏访枫林
第四节 定理医院
一个叫定理的人 老照片 以定理之名
第五节 戊戌
北戴河的维新百日 莫理循 北京一晚 扩建城西教堂
第六节 世纪之交
两则书讯 方阵 及时次联区会议
红灯照、哥老会、神拳会 维新变法的反动时期
第七节 庚子年
出温州记 中国式告别 留守 世界传教大会 国变
回温州 英雄与歹徒
第三章 初熟(1901-1906)
及时节 或明或暗的新世纪
献殿大典 温州撞了瘟神 夏正邦去世 《新约圣书》
第二节 艺文学堂
新来的蔡博敏校长 艺文前身 假维新中的真改革
X先生 海坛山麓
第三节 开学大典
孙诒让年谱上的记录 李提摩太的演讲 合影 艺文新页
刘廷芳
第四节 女性的天空
娒娒与妹妹 艺文女校 金达玲
第五节 温州医事
他叫白累德 外国包医生 温州来鸿 天职 为朗召拍照
第六节 转折
中国传教纪事》 百年传教大会 温州功业 圣道公会
第四章 山之西(1907-1911)
及时节 生命中的贵人
丁则良的明信片 文化传教 亦师亦友
第二节 山西教案
滴血的记录 何超 从太原到山西
第三节 山西大学堂
共赢 两条路线的斗争 历史的安排
第四节 西学斋
侯家巷的早晨 西学斋 前任敦崇礼
第五节 太原生活
屋前的杨柳 主持西斋 Y.M.C.A.
第六节 一本破旧的《论语》
苏慧廉与理雅各 网上淘书 烬余之书 牛津经典
第七节 洋人与大人
丁宝铨 夜宴 巡抚之死
第八节 苏家、翁家与渠家
常熟翁氏 寻找翁氏后人 翁万戈的回忆 花儿
听渠川说往事 问答
第九节 学生与运动
学运发轫 塞西尔宴客
第十节 一课
蜡烛与空气 十年期满 移交 苏慧廉走后
第五章 烽火(1912-1919)
及时节 北京女校
皇城根下 北京培华女中
第二节 逃难
逃难之夜 1912年2月29日夜
第三节 托付
Lo大人家世 Lo府灾难 带枪的路熙 戒指
Lo大人与Kung大人
第四节 华中联大梦
苏慧廉的新工作 百年大会上的议题 华中联合大学
儒释道三教》
第五节 华工与青年会
赴法华工 青年会 抱犊崮余响
第六
没有人期待他的到来
苏慧廉1883年年初来到温州时,曹雅直已在这座城市里艰难地生活了十五年。十五年过去了,但温州人对洋人的看法仍没有多大好转。
曹雅直夫人的回忆录里说,她初到温州时,所到之处引来无数围观的人,因为她是温州人见到的及时个外国女子。好一段时间,她不敢轻易出门,必须出门时,也是坐着轿子前去。不过,轿夫们仍会被那些好奇的人拦住,要等到他们都看够了之后,才允放行。路熙的回忆录也说自己路上常受围观。她当时穿着裙撑,温州人不明白这后面翘起来的东西是什么?甚至还有人想掀起她的裙子,看下面是否什么也没有穿。
尽管当时温州已开埠,但城里的西方人还是很少。据记载,苏慧廉抵达温州时,这座小城里连英国领事、法国海关专员在内,只有十二个外国人。
在当地人眼里,这些碧眼赤须者是怪物。中国人那时很骄傲,自称天朝,是世界的中心。梁启超曾感叹,在甲午战争前后,堂堂的北京书铺竟找不到一张世界地图。或许,那时很多人认为,他们不需要世界地图。
苏慧廉记下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中国男孩在教会学校接受人种知识的测试,老师问他:
"黑人是什么肤色?孩子。" 考官问。
"黑色,先生。"
"不错,那美国印第安人是什么肤色?"
"紫铜色,先生。"
"对极了,英国人呢?"
"白色,先生。"
"现在问你,中国人是什么肤色?孩子。"
"人的颜色,先生。"孩子骄傲地回答。
中国人眼中白人的肤色,可用的比喻是"白得像死人一样"。很不幸,苏慧廉就是这样的肤色。
人群中只有一个半怯半羞的白脸青年,因为这些人的习俗、心智、风气、道德素养与这青年大相径庭,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这个人要来到这里,肯定没安好心吧?来教育他们吗?这个"死人白"青年要来教化他们这些孔圣人的后代· 那真可笑之至!
另一个打击我们英国人优越感的是我们美妙的字母印刷体被中国人说成苍蝇脚沾了墨水爬出来的痕迹。(见苏路熙:《乐往中国》
路熙说:"没有同伴喊他,没有空旷地区可去。即使有空旷地方,他也不敢走得太远,以免走失了。偶尔他冒险独自一人出去散步,起初单独出去感觉非常勇敢,每一条路的转弯处都很小心,恐怕找不到回来的路。他大步往家赶时,东拐西拐,一旦他无法辨别出周围环境时,心跳便加快。人们盯着他看,那奇怪的眼神看上去有种恶意与恐怖。连狗也成了他的敌人,居然不认得他是个外国人,把他当作衣衫褴褛的乞丐,恶狠狠地追着他的脚后跟狂吠。他浑身冒汗很是着急,他以超常的勇气往家赶,速度很快,还未来得及发现自己到了哪里,已闯进自家的院门,不由得大大松了一口气。多么令人放心!从那可怕的大街回来后,他住的房子看起来多漂亮!紧张之后的感觉真是太好了!不过他后来很可笑地发现,他离开家门的距离始终不到半英里!"
"最糟糕的是,在中国没有一个人期待他的到来和他的福音。"苏慧廉自己也一声叹息。
好在当时有位姓顾的信徒,是个商人,早年游历过美国与澳大利亚,会说流利的英语。苏慧廉初抵及时年,受他帮助不少。不过顾先生是永嘉剩庄人,不常来城里,大多数时候苏慧廉仍是孤独的。
说温州话、做温州人
苏慧廉决定效法耶稣的门徒保罗,"和犹太人在一起就做犹太人,和希腊人在一起就做希腊人"。到了温州,就和温州人在一起做温州人。
做温州人,他碰见的及时个挑战就是语言。
这里所说的语言,包括汉语及方言。如果分得更细点,其中的汉语又有书面语(文言文)与口头语(当时称为官话),而作为官话的口头语,与温州本地方言还差异很大。温州虽属吴语地区,但因地处偏僻,本地方言与周边迥异,几乎可以用自成体系来形容。外地人今天到温州,都觉得温州话像鸟语,更何况是对外国人,还是在一百年前的清代。
清代有些法令在今天听来匪夷所思:不准中国人出洋;不准外商(当时贬称"夷商")在广州过冬;不准洋人购买中国书籍和学习中国语言文字。据说,当时一个叫刘亚匾的中国人,因教外国商人学习汉语,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被斩首。基督教及时位西来传教士马礼逊出了让洋人都觉甚高的价钱,才聘请到一位"不怕死"的中文教师。这个老师"每次去授课的时候,身旁必须随带一只鞋子和一瓶毒药,鞋子表示他是去买鞋子,而不是去教书的,毒药是预备万一官府查出,可以自尽"。
好在苏慧廉到温州时,这些法令已有所松弛。
他挨着一个中国人坐着,面前放着一本中文《新约》,一本北方官话辞书和一本《中英字典》。他不识一个汉字,学会发音后不知怎样拼读,费力地拼会后,又弄不懂字义。他像一个初学速记者,最初未能清晰读出自己所记的东西。(见"Our Mission in China")
挨着他坐的中国人就是偕我公会请来的本地牧师,也是苏慧廉的及时个汉语老师。这个牧师据说叫"Alas",是个举人。他原属内地会,因脾气不好被解雇,遂转聘于偕我公会。
这位老人每天尽忠职守地打开教堂的大门,不管来人是谁,他都会花上一两个小时宣讲福音。有时,笔者也会坐在一侧学习当地方言,半是充当吸引路人注意力的角色,半也是很有成就感地从他的讲道稿上认出一两个字来。每个星期日和每天晚上,我们都为信徒准备了礼拜,这是一项缓慢而枯燥的工作。布道毫无吸引力,吟唱赞美诗像在受刑。
除了这位牧师外,苏慧廉还向周边的人拼命学习温州话。据路熙回忆,厨子、鸦片抽食者都曾是他们的语言老师。
路熙回忆录中,对另一位姓Yang的老师有颇详的记录。Yang先生当时住在她家附近。开始时,他与苏慧廉彼此无法用语言交流。为解决这个问题,小个子的Yang先生只能用动作来表示。比如教"死"字,他会躺在地板上,一动不动装死;教"旋转"这个词,他则会自己滚来滚去。
Yang先生这种聋子对话式的动作教学法,尽管后来无法教苏慧廉更多的东西,但它启蒙了他的汉语学习。路熙的回忆录中收录了一张苏慧廉亲自拍摄的Yang氏全家福。照片上Yang先生穿着长衫,手里拿着本书。他的太太则坐在左边,手里拿把折扇。"她是一个很自尊的人,穿着非常整洁,也因此出名"。他们的中间坐着小孙女Ngachiae,这是个孤儿,那时还只有九岁。路熙回忆说,Ngachiae小时候常和她的两个孩子一起玩耍。Yang太太还向她提过亲,要把"如清水芙蓉、如芳香玫瑰"的Ngachiae许配给她的儿子海生。当时海生还只有四岁。向老外提娃娃亲,路熙说自己当场就吓得逃走了。
看着照片中的Yang先生,我想知道他到底是谁?Yang 对应的是哪个姓?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郑张尚芳是温州人,专业从事汉语方言、古音、汉藏语言比较研究,是语言学界古音韵研究的。在他2008年出版的著作《温州方言志》中,提到一位叫任铭东的当地人曾任苏慧廉的老师。"我听我岳父说过,他的父亲做过苏慧廉的汉语老师。我岳父还给过我几张那时候的识字卡片。" 已是满头白发的郑张先生2008年年底接受我采访时这么说。
Yang先生会是任铭东吗?
……
没有人期待他的到来
苏慧廉1883年年初来到温州时,曹雅直已在这座城市里艰难地生活了十五年。十五年过去了,但温州人对洋人的看法仍没有多大好转。
曹雅直夫人的回忆录里说,她初到温州时,所到之处引来无数围观的人,因为她是温州人见到的及时个外国女子。好一段时间,她不敢轻易出门,必须出门时,也是坐着轿子前去。不过,轿夫们仍会被那些好奇的人拦住,要等到他们都看够了之后,才允放行。路熙的回忆录也说自己路上常受围观。她当时穿着裙撑,温州人不明白这后面翘起来的东西是什么?甚至还有人想掀起她的裙子,看下面是否什么也没有穿。
尽管当时温州已开埠,但城里的西方人还是很少。据记载,苏慧廉抵达温州时,这座小城里连英国领事、法国海关专员在内,只有十二个外国人。
在当地人眼里,这些碧眼赤须者是怪物。中国人那时很骄傲,自称天朝,是世界的中心。梁启超曾感叹,在甲午战争前后,堂堂的北京书铺竟找不到一张世界地图。或许,那时很多人认为,他们不需要世界地图。
苏慧廉记下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中国男孩在教会学校接受人种知识的测试,老师问他:
"黑人是什么肤色?孩子。" 考官问。
"黑色,先生。"
"不错,那美国印第安人是什么肤色?"
"紫铜色,先生。"
"对极了,英国人呢?"
"白色,先生。"
"现在问你,中国人是什么肤色?孩子。"
"人的颜色,先生。"孩子骄傲地回答。
中国人眼中白人的肤色,可用的比喻是"白得像死人一样"。很不幸,苏慧廉就是这样的肤色。
人群中只有一个半怯半羞的白脸青年,因为这些人的习俗、心智、风气、道德素养与这青年大相径庭,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这个人要来到这里,肯定没安好心吧?来教育他们吗?这个"死人白"青年要来教化他们这些孔圣人的后代·
那真可笑之至!
另一个打击我们英国人优越感的是我们美妙的字母印刷体被中国人说成苍蝇脚沾了墨水爬出来的痕迹。(见苏路熙:《乐往中国》
路熙说:"没有同伴喊他,没有空旷地区可去。即使有空旷地方,他也不敢走得太远,以免走失了。偶尔他冒险独自一人出去散步,起初单独出去感觉非常勇敢,每一条路的转弯处都很小心,恐怕找不到回来的路。他大步往家赶时,东拐西拐,一旦他无法辨别出周围环境时,心跳便加快。人们盯着他看,那奇怪的眼神看上去有种恶意与恐怖。连狗也成了他的敌人,居然不认得他是个外国人,把他当作衣衫褴褛的乞丐,恶狠狠地追着他的脚后跟狂吠。他浑身冒汗很是着急,他以超常的勇气往家赶,速度很快,还未来得及发现自己到了哪里,已闯进自家的院门,不由得大大松了一口气。多么令人放心!从那可怕的大街回来后,他住的房子看起来多漂亮!紧张之后的感觉真是太好了!不过他后来很可笑地发现,他离开家门的距离始终不到半英里!"
"最糟糕的是,在中国没有一个人期待他的到来和他的福音。"苏慧廉自己也一声叹息。
好在当时有位姓顾的信徒,是个商人,早年游历过美国与澳大利亚,会说流利的英语。苏慧廉初抵及时年,受他帮助不少。不过顾先生是永嘉剩庄人,不常来城里,大多数时候苏慧廉仍是孤独的。
说温州话、做温州人
苏慧廉决定效法耶稣的门徒保罗,"和犹太人在一起就做犹太人,和希腊人在一起就做希腊人"。到了温州,就和温州人在一起做温州人。
做温州人,他碰见的及时个挑战就是语言。
这里所说的语言,包括汉语及方言。如果分得更细点,其中的汉语又有书面语(文言文)与口头语(当时称为官话),而作为官话的口头语,与温州本地方言还差异很大。温州虽属吴语地区,但因地处偏僻,本地方言与周边迥异,几乎可以用自成体系来形容。外地人今天到温州,都觉得温州话像鸟语,更何况是对外国人,还是在一百年前的清代。
清代有些法令在今天听来匪夷所思:不准中国人出洋;不准外商(当时贬称"夷商")在广州过冬;不准洋人购买中国书籍和学习中国语言文字。据说,当时一个叫刘亚匾的中国人,因教外国商人学习汉语,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被斩首。基督教及时位西来传教士马礼逊出了让洋人都觉甚高的价钱,才聘请到一位"不怕死"的中文教师。这个老师"每次去授课的时候,身旁必须随带一只鞋子和一瓶毒药,鞋子表示他是去买鞋子,而不是去教书的,毒药是预备万一官府查出,可以自尽"。
好在苏慧廉到温州时,这些法令已有所松弛。
他挨着一个中国人坐着,面前放着一本中文《新约》,一本北方官话辞书和一本《中英字典》。他不识一个汉字,学会发音后不知怎样拼读,费力地拼会后,又弄不懂字义。他像一个初学速记者,最初未能清晰读出自己所记的东西。(见"Our
Mission in China")
挨着他坐的中国人就是偕我公会请来的本地牧师,也是苏慧廉的及时个汉语老师。这个牧师据说叫"Alas",是个举人。他原属内地会,因脾气不好被解雇,遂转聘于偕我公会。
这位老人每天尽忠职守地打开教堂的大门,不管来人是谁,他都会花上一两个小时宣讲福音。有时,笔者也会坐在一侧学习当地方言,半是充当吸引路人注意力的角色,半也是很有成就感地从他的讲道稿上认出一两个字来。每个星期日和每天晚上,我们都为信徒准备了礼拜,这是一项缓慢而枯燥的工作。布道毫无吸引力,吟唱赞美诗像在受刑。
除了这位牧师外,苏慧廉还向周边的人拼命学习温州话。据路熙回忆,厨子、鸦片抽食者都曾是他们的语言老师。
路熙回忆录中,对另一位姓Yang的老师有颇详的记录。Yang先生当时住在她家附近。开始时,他与苏慧廉彼此无法用语言交流。为解决这个问题,小个子的Yang先生只能用动作来表示。比如教"死"字,他会躺在地板上,一动不动装死;教"旋转"这个词,他则会自己滚来滚去。
Yang先生这种聋子对话式的动作教学法,尽管后来无法教苏慧廉更多的东西,但它启蒙了他的汉语学习。路熙的回忆录中收录了一张苏慧廉亲自拍摄的Yang氏全家福。照片上Yang先生穿着长衫,手里拿着本书。他的太太则坐在左边,手里拿把折扇。"她是一个很自尊的人,穿着非常整洁,也因此出名"。他们的中间坐着小孙女Ngachiae,这是个孤儿,那时还只有九岁。路熙回忆说,Ngachiae小时候常和她的两个孩子一起玩耍。Yang太太还向她提过亲,要把"如清水芙蓉、如芳香玫瑰"的Ngachiae许配给她的儿子海生。当时海生还只有四岁。向老外提娃娃亲,路熙说自己当场就吓得逃走了。
看着照片中的Yang先生,我想知道他到底是谁?Yang 对应的是哪个姓?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郑张尚芳是温州人,专业从事汉语方言、古音、汉藏语言比较研究,是语言学界古音韵研究的。在他2008年出版的著作《温州方言志》中,提到一位叫任铭东的当地人曾任苏慧廉的老师。"我听我岳父说过,他的父亲做过苏慧廉的汉语老师。我岳父还给过我几张那时候的识字卡片。"
已是满头白发的郑张先生2008年年底接受我采访时这么说。
Yang先生会是任铭东吗?
……
关注沈迦、关注他追寻苏慧廉史迹,已有六七年,此书尚未成稿时,曾有幸披阅书中大部分内容以及历史照片。我曾邀请诸多学者来seminar讲演,但最为另类却也专业精神的一次,则是那一次邀请他来讲演,不仅吸引了我和我学生,也吸引了史学专业之外的其他人。我感慨传主苏慧廉那样重要的史迹几近湮没;也感佩百年后终于有中国人重走苏慧廉之路,直至远赴英伦,寻访他的墓地。"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这是史家门训,但像沈迦这样虽非史学出身,却为寻找百年前曾到他家乡传播火种的一位传教士,自费走遍世界,即使在我们这些以教授史学为生的人中,也已经非常罕见了。
朱学勤
中国人是一个知恩图报的族群,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们今天对利玛窦以来的传教士还缺少一个道歉,缺少一声感谢,缺少一句对不起。在这一长串传教士名单中,苏慧廉就是其中一个佼佼者,这部书忠实记载了苏慧廉极不平凡的生命轨迹,值得一读。马勇
暂时还没看,慢慢来吧
书是好书,刚买就降价,遗憾。
绝对好,还用纸巾衬着。
环封不是脏就是破,怎么回事?
书是好书,但是发来的书皮又脏又破,看了都气人
书不错就是角有点折了
好书一本,有签名,非常喜欢,很好
好书,精装本,有作者亲笔签名。喜欢。
书的封面、封底都有点脏!
很厚实的一本书,书装更是用心,值得购买阅读。
很好。。。。。。。。。。。。
这个商品不错~
这个商品不错~
这个商品不错~
这个商品不错~
这个商品还可以
可读。
可读。
作者多年辛勤的成果,透过笔下的一个个体,管窥见豹,了解传教士这一特殊群体,展现近代中国一段缩影~
最主要的是签名是真的,钤印所用的印泥也是专业的。
有签名,有作者钤印。很有收藏价值。内容未及细看,资料乍看是详细的。
非常好的书,我在**商城上读到了第一章32节,爱不释手,于是决定买。非常佩服作者作研究的毅力,尤其是找资料部分。
超喜欢这种制作精良,包装完美的精装本,关键是还有签名,而且这次比较细致在签名处放了张纸巾以免名字印在上面
著作选取的视点很小,但挖掘很深,体现出以小见大的思想洞察力。这和当前某些大而空的学术著作相比,更值得向学术爱好者推荐。
一个影响了胡适、费正清、陈寅恪、林徽因的命运轨迹的传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