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总持之智:太虚大师研究图书
人气:26

总持之智:太虚大师研究

总持之智:太虚大师研究》太虚大师是近代中国佛教史上,依据超越性的总持智,融贯佛教的诸乘诸宗,把握全体佛教的精义,摄导古今中外的各种思想学说,契合当时中国以及世界的形势,以期建立崭新的中国佛教、世界佛...
  • 所属分类:图书 >传记>宗教人物  
  • 作者:[丁小平]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807529088
  • 出版社:巴蜀书社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1-11
  • 印刷时间:2011-11-01
  • 版次:1
  • 开本:32开
  • 页数:377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总持之智:太虚大师研究》太虚大师是近代中国佛教史上,依据超越性的总持智,融贯佛教的诸乘诸宗,把握全体佛教的精义,摄导古今中外的各种思想学说,契合当时中国以及世界的形势,以期建立崭新的中国佛教、世界佛教、世界新文化的及时人。《总持之智:太虚大师研究》主要从对“佛教的综摄”、“佛教义理的融贯”、“佛教义理的整体构建”和“以佛教摄导科学”、“以佛教摄导哲学”、“以佛教摄导其他宗教”、“以佛教摄导国学”等方面总持出世间与世间的思想学说。

编辑推荐

总持之智:太虚大师研究》太虚指出中国佛教之所以必须注重总持之传统,有着非常深刻的原因。从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来看,大一统的文化传统,以及国家民族长期统一的政治传统,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向来是有统持性、积极性的,“非统贯一切之道不足以尽其情,非圆澈一切之理不足以定其志……必于变申求得其常,偏中求得其圆为满足”,这都是与“长时分散而未脱离之印度人……民性相异”,也是与岛国日本之民族性不一样的。

目录

n导论

n一 总持智的语义

n二 太虚大师的佛法修证功德

n三 太虚大师的总持智

n四 小结

n

n及时编 佛法的总持

n及时章 佛教的综摄

n及时节 佛教历史发展的综摄

n一 印度佛教之“三期”、“三系”说

n二 中国佛教之三大系

n三 中国佛学之特质与流归

n四 小结

n第二节 佛教教法次第的判摄

n一 诸乘次第的安立

n二 诸乘的差别与融贯

n三 小结

n第三节 大乘佛教宗派的融摄

n一 三唯论的视角

n二 大乘三宗的判摄

n三 大乘八宗的判摄

n四 小结

n第二章 佛教义理的融贯

n及时节 基本教理的融贯

n一 缘起义理的融贯

n二 自性义理的融贯

n第二节 汉藏显密教理的融贯

n一 判摄密宗的地位

n二 分析密宗的得失

n三 融铸密宗的理论和实践

n四 小结

n第三节 唯识学与如来藏学的融贯

n一 争论的背景及其主要问题

n二 对马鸣造论的真实性的论证

n三 对唯识和《起信》的融贯

n四 对双方争论的评价

n五 对唯识宗和华严宗的融贯

n六 对唯识学与如来藏学的整体融通

n第四节 般若空宗与唯识宗的融贯

n一 般若空宗与唯识宗的先后与次第

n二 般若空宗与唯识宗的义理之差别与平等

n第三章 佛教义理的整体构建

n及时节 对佛教发展历史的反思

n一 佛教衰败的历史原因

n二 佛教发展的历史轨迹和规律

n第二节 佛教义理整体的提炼和融贯

n第三节 世界佛教的构建

n

n第二编 世间法的总持

n第四章 以佛教摄导科学

n及时节 对整体科学的摄导

n一 对科学的审视

n二 对科学的引导

n三 小结

n第二节 对进化论的摄导

n一 对社会发展之理论的考察和判定

n二 对进化论的批判

n三 佛教的进化论

n四 佛教进化论的原理和方法

n第三节 对心理学的摄导

n一 佛教与心理学的相通

n二 心理学的局限

n三 心理学的发展方向

n第五章 以佛教摄导哲学

n及时节 对本体论的摄导

n一 本体论之种种

n二 佛学对本体论的超越与批判

n三 本体论的前路

n四 小结

n第二节 对认识论的摄导

n一 认识论之种种

n二 种种认识论的特点和真实之知

n三 小结

n第三节 对人生观的摄导

n一 世俗的人生观

n二 佛学的人生观

n三 佛学人生观的实现之途

n第六章 以佛教摄导其他宗教

n及时节 佛教与宗教的关系

n一 佛法非宗教

n二 佛法乃之宗教

n三 佛法乃宗教之一种

n第二节 对宗教的分析

n第三节 对其他宗教的摄导

n一 批判基督教

n二 批判各种迷谬

n三 宗教可成为人天乘佛教

n第七章 对国学的摄导

n及时节 对《易》理的摄导

n一 《易经》的哲理

n二 《易经》哲理的困境

n三 对《易经》哲理的改造

n第二节 对先秦儒家的摄导

n一 先秦儒家的精义

n二 人性论的层次

n三 人性论的缺陷

n四 人性的进善

n第三节 对宋明理学的摄导

n一 宋明儒学的渊源和境界

n二 对程朱的批判

n三 对阳明心学的批判

n四 对阳明心学的改造

n五 构建新文化的设想

n参考文献

n后记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晋飞**的评论:

作者的博士论文,功底很扎实

2017-11-15 17:54:11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