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吾民无地:城市化、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的内在逻辑图书
人气:32

吾民无地:城市化、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的内在逻辑

本书谈论中国当下最炙手可热的经济/社会话题——新型城镇化。开篇直指中国城市化的"畸形发展"现状:对农村地区"化地不化人";城市自我现代化,接受外来人口提供的劳力,但决绝他们的进入;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贫富...
  • 所属分类:图书 >经济>各部门经济>市政建设  
  • 作者:[文贯中]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06074384
  •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07
  • 印刷时间:2014-07-01
  • 版次:1
  • 开本:12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本书谈论中国当下最炙手可热的经济/社会话题——新型城镇化。开篇直指中国城市化的"畸形发展"现状:对农村地区"化地不化人";城市自我现代化,接受外来人口提供的劳力,但决绝他们的进入;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贫富差距日益加深等现实问题。而后,作者提出现行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是造成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双重扭曲的根本原因。并提出,应改变本是权宜之计的土地制度,允许土地私有;废除桎梏农村人口发展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排除农村人口遭到的歧视。最终,中国应尊重全球普遍的城市化发展规律,借鉴"老浦西"模式,发展内生型城镇化,实现经济、社会和制度的三方面转型成功。

编辑推荐

城市化有没有普遍规律?中国城市化是尊重世界规律,还是以"国情特殊"为由,置普遍规律于不顾?《城市化的中国道路》提出要从"国情"出发,避免步拉美国家后尘,跌入"中等收入"陷阱。但中国当前为"国情"量身定制的土地、户籍制度已造成经济/社会双重结构扭曲,体现为贫富差距巨大、贪污腐败等严重后果。那么,中国有什么理由不踩着其他发达经济体的脚印,通过发展内生型城市化,越过重重陷阱,实现民富国强?

作者简介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美国著名文理学院——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经济系终身教授。当过知青,与中国的"三农"问题结下不解之缘。

文贯中于1982年夏,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1989年冬,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在芝大做访问学者和攻读博士期间,文贯中专攻农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曾担任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现为《中国经济学前沿》共同主编,《中国经济评论》、《中国经济季刊》、《当代中国研究》等学术刊物的编委。

主要学术方向:中国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农业生产力及,城市化的内生性,以及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等。

目录

推荐序 周其仁:为民"守土"的文士

田国强:九州之上,公地之殇

及时篇 什么在掣肘中国梦的实现?

及时章 进退维谷的中国

一、中国社会悖论:上升的国民收入与积贫积弱的农民

二、源于土地制度的双重结构性扭曲

三、户籍制度与"伪城市化"

四、相对贫困化的中国内地农村

五、中国如何实现公平、有效的现代化?

六、中国城市化:反全球发展之道而行的"弯路"

第二章 扭曲变形的中国城市化之路

一、中国城市化困局之一:"化地不化人"

二、中国城市化困局之二: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导致城市自我现代化

三、中国城市化困局之三:现行土地制度的"四宗罪"

四、中国城市化困局之四:政府越俎代疱,法制与市场无法发育

五、中国城市化困局之解: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同步进行

第三章 古今中外的"富农法则"

一、中国古村"桃花源"的必要条件:土地产权和人伦秩序

二、创造东亚经济奇迹的条件:人口自由迁徙和土地私有、自由买卖

三、使中国深陷农本社会的观念性和制度性障碍

四、"城中村":进城务工农民身份与住房的缓冲带

五、消灭"鬼城"的关键:市场导向的地权和户籍改革

第二篇 现行土地制度的原罪

第四章 地权的"国进民退"

一、现行土地制度对中国经济结构的扭曲作用已原形毕露

二、土地交易市场被政府的双重垄断"一手遮天"

三、空前的"国进民退":城市化何故等同于农地国有化?

四、中国的土地悖论:用"国情"代替市场规律

五、走出现行土地制度困局之路:土地多元所有制和自由退出权

第五章 现行土地制度"于农无益"

一、现行土地制度只是权宜之计,无法构造"和谐社会"

二、土地私有制为何遭到反对?

三、政府主导的外生型城市化,导致"制度性"排斥农村人口

四、农民的土地资产无法金融化

五、现行土地制度对农户分享繁荣的致命伤害

第六章 土地私有制真的行不通吗?

一、"小产权房":土地私有后的理性房价样本

二、"小产权房"转正之难一:"集体土地不准入市"论

三、"小产权房"转正之难二:"影响房屋市场的公平竞争"论

四、"小产权房"转正之难三:"确保城市规划、土地区划"论

五、允许土地私有化有利于国民经济良性运转

第七章 土地制度改革向谁取经?

一、香港模式:一剂毒药,一口陷阱

二、新加坡模式:急功近利,投机取巧

三、美国模式:和平、互利的农地征收过程

四、日本经验:体制不改,只学皮毛,于事无补

第三篇 全世界的户籍制度

第八章 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与城市化陷阱

一、一线城市吸收外来人口的能力已近消失

二、身份尴尬的农民工:只提供劳力,无权分享繁荣

三、庞大的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往何处去?

四、深圳样本:用"城中村"消化农民工

第九章 中国城市化实验的成与败

一、无人的城市与无家的农民工

二、市场导向的"老浦西"与政府导向的"新浦东"

三、扑朔迷离的重庆模式

四、重庆政府的"第三只手":政府伸向市场的另一只"粗手"

五、重庆公租房的高调和深圳"小产权房"的低调

六、重庆模式:一场基于价格人为扭曲的赌局

第四篇 中国城市化的路径选择

第十章 中国须重启内生型城市化之路

一、中国城市化的内在逻辑应与世界趋同

二、城市化难以回避的普遍规律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七大特色

四、遵循经济学的普遍规律,中国必须重启内生型城市化

第十一章 市场主导、政府辅助的城市化

在线预览

及时章 进退维谷的中国

由于全球性的国际收支失衡,世界性经济结构的调整已经变得越来越无法回避。在这种时刻,中国依赖出口的增长模式已明显无法持续。与其企图控制无法控制的外部环境,不如承认自身的严重结构性失衡,加速改革过时的制度提升内需。目前,中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已经造成两种结构性扭曲:及时种,中国未能在农业比重急剧下降的同时相应减少农村人口的比重,造成城市化的严重滞后和城乡收入差的恶化;第二种,中国未能将其服务业的就业比重提高到世界的平均水平,造成农村的普遍隐性失业和集聚效应的浪费。

美国在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最终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并严重影响全球繁荣,世界经济在2009年出现了多年未见的负增长。不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的安然无恙,由于短期和长期原因,中国这次显然无法独善其身。从短期看,这次危机虽然源自美国,但迅速波及全球,中国的出口严重遇阻。虽说从2008年秋天起为了拉动内需、对抗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陆续注入四万亿纡困资金,2009年的信贷更高达9万多亿元,支撑了经济增长。但这毕竟是救急的短期政策,无法长此以往。

各国同步采取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避免了全球经济重陷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但据国际货币组织(IMF)的预测,发达国家的经济仍十分脆弱,世界经济存在二次探底的可能。而且一旦全球经济稳定之后,各国担心恶性通胀尾随而至,必然急谋财政性和货币性刺激措施的退出。短期内,中国的外需显然无法恢复到往昔的荣景;从长期看,中国面临的是自身和全球性的经济结构失衡,以及由此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与其企图控制无法控制的外部环境,不如承认自身的严重结构性失衡,加速改革过时的制度,以便更好地应对全球化过程中的各项挑战,才是万全之计。

秉着这样的思路,我希望能尽微薄之力,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勾勒出中国经济的各种失衡和匡正之道。

一、中国社会悖论:上升的国民收入与积贫积弱的农民

著名学者蔡昉等人在2006年前后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注意的观点:中国是全世界制造业工资上涨速度最快的国家,预计在今后的几年里还会加速,中国现在已经处于由劳动力供应过剩到劳动力供应短缺的拐点,证据是"民工荒"的蔓延和工资的显著上升。

与此同时,在日常交谈时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一般来说,中国的农民比城里人穷得多?他们的收入差距为什么还在扩大?数据也说明了这个问题,虽然2007年中国的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仍高达55%,但所创造的农业总产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13%;而城市人口(包括农民工)尽管只占总人口的44%,却创造了87%的GNP。如果将GNP看作一国总收入的近似值,则55%的农村人口通过农耕等只获得总收入的13%;剩下的45%的城市人口却获得了总收入的87%。

另外,中国西南财经大学以甘犁教授领军的研究团队在2012年发表的一个关于收入分配的报告中指出,中国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基尼系数值现在已经达到0.612012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一次性了连续10年的中国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2003年是0.479,2004年是0.473,2005年是0.485,2006年是0.487,2007年是0.484,2008年是0.491。然后逐步回落,2009年是0.490,2010年是0.481,2011年是0.477,2012年是0.474。。改革开放初期的基尼系数值是相当低的,在0.3左右,不过当时是很多人为因素让这个系数值显得很低,并不正常。但是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这一系数值上升得如此之高,也是需要我们正视的。

这两个看似相关又相悖的问题,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现实的中国经济与社会中。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路径不同,但是起源却是殊途同归——过时的土地制度。

先说蔡昉等人提出的"民工荒"和工资上涨的问题,这种现象一旦成为长期趋势,加上人民币正在加速升值,新的《劳动合同法》也已付诸实施,综合起来无疑会使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比较优势很快消失。有人也许会说,中国正好趁机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这不是很好吗?持这种观点的人也许不在少数。可是我们不要忘了,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的前提是剩余劳动力的消失。

中国的剩余劳动力真的已经吸收完了吗?让我们来看看中国的现实。以中国13亿人口计,如55%的人仍生活在农村,则意味着尚有7.15亿农村人口,而且他们还处在平均年收入非常低的状态。近年来由于大批耕地流失,现在还剩下18亿亩多一点的耕地,即农村人口的人均耕地面积大约为2.5亩。假设平均每亩耕地一年带来800元收入,则农村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可是,因城市化、工业化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国的耕地只会日渐减少。因而即使在农村人口不变的情况下,农村人均耕地也会只减不增。

这说明,要想显著扩大农户平均经营的土地规模,需要移出农业的人口还十分庞大,中国的剩余劳动力远远没有吸收完毕。

如果工资上升和人民币升值迫使中国决定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的话,则主要吸收非熟练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会萎缩。也就是说,"民工荒"引发的高工资会导致现有农民工无人雇用。农民工的返乡加上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使农村的人均耕地面积进一步下降,农村的人均收入自然更难提高。政府除非经常人为地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或者经常提高对农户的各种补助、津贴,否则无法提升农民收入,但这些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民工荒"与大量剩余劳动力并存的悖论背后,却是农民的收入相对于城市居民越来越滞后,反映为城乡之间的基尼系数迅速升高后又长期居高不下的残酷事实。这就和第二个问题联系上了。

我们回到最初蔡昉等人提出的问题,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的罪魁祸首之一"民工荒",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中国明明仍有7.15亿农村人口,他们在2007年的人均年收入仅为2000元左右,为什么会出现"民工荒"呢?我认为,决定民工能否留在一个城市定居、工作的根本原因是住房的租金或价格。但是,中国在当前的条件下,只有少量有技术的农民工才能在城市找到工资较高的工作,因而支付得起昂贵的房租或买得起房。

造成这一结果的深层原因是现行土地制度。虽然城市居民中的大部分是中低阶层,包括外来民工,但由于土地供应由国家垄断,房屋市场无法对中低阶层的需求做出反应。虽然大量的楼盘空置,但这些房屋并不可能成为中低阶层特别是外来民工的栖身之地。

二、源于土地制度的双重结构性扭曲

我们再来讨论上述第二个问题,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为什么这么大,而且差距越来越大?从三大产业的学术角度分析,原因是中国的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并没有随农业比重的急剧下降而同步下降。

一般来说,在经历迅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经济中,作为一个普遍规律,农业生产总值在GNP中的比重必然日益下降,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重必然上升。与此同时,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也会随之相应下降。如果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的下降速度快于农业生产总值在GNP中的下降速度,则农民的相对收入就会改善;如果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的下降速度等于农业生产总值在GNP中的下降速度,则农民的相对收入就会变化不大,但至少不会恶化;可是,如果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的下降速度远远慢于农业生产总值在GNP中的下降速度,农民的相对收入就会日益恶化。今天的发达国家当年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一般能做到农村人口比重和农业产值比重的同步下降,避免了农业人口的贫困化。而中国却属于第三种情况,即农业产值比重的下降速度远远快于农村人口比重的下降速度。

有办法使农业的产值在GNP中的比重不下降乃至上升吗?答案是,作为经济的普遍规律,这是不可能的,而且这一比例的下降也表明社会在进步。然而,这对中国农村的人口来说却不一定是好事,除非他们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也能相应地不断下降,否则农民的收入相对城里人就会每况愈下。

据联合国人居署报告(UN-HABITAT 2008),到2008年初全球首次有五成的人居住在城市。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中国截至2013年年底的城市化率为53.7%。但是经济学家华生在2008年指出,官方数字显然被高估了。由于排斥性的户籍政策和高昂的房价和租金,中国城市中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并不能在城市中定居,因而不能算是城市正式定居人口。按照他在2008年的计算,2007年中国城市化率其实不到28%,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了大约22个百分点。中国真实的城市化率应该在28%~45%,也就是说农民数量还是占了总人口的大多数。

由于人均耕地面积的局限,农村其实面临普遍的隐性失业,允许农民进城打工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收入,但却没有根本改变他们的处境,原因是城市化的滞后。如果中国能够提高城市化率,就能借助集聚效应和充分就业,提高这些原来在农村的隐性失业人口的收入。我根据《中国城市化率白皮书 2007》的数据,将2007年中国和世界在城市化率上的差距计作17%,以中国人口13亿计,未来应该有2.2亿人进城定居。这对房屋、能源、基础设施、内装修,以及教育、卫生、交通等都会带来巨大需求,并会极大地提高国民素质。

要指出的是,这2.2亿人中至少有1.5亿人已经在城里打工,所以需要进城的人数其实只有0.7亿。但是,由于预期无法在城市定居,1.5亿已经进城的农民工只能竭力按照农村的消费习惯生活,以便省下钱来寄回老家。他们的孩子将在农村环境中长大,然后再进城接替自己的父辈回乡后留下的空缺。这种城乡之间的人口循环,极大地抑制了中国城市化和内需的发展。

城乡人口结构变化滞后于三产结构变化,造成城市化滞后;而这种滞后又进一步导致中国三产内部结构的失衡。后者表现为中国的服务业无论是对GDP的贡献还是对总就业的贡献都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目前,世界各国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的平均水平是68%,2013年中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只有46%左右;至于服务业对就业的贡献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更大,2007年中国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比重为的32.4%,而2000 年世界平均水平就已经达到45%,如果中国2007年的这一指标能提高到45%,按中国总人口13亿计,所能创造的新就业机会就将达到1.69亿个,远远超过需安置的新增城市常住人口0.7亿。

总结而言,中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已经造成两种结构性扭曲:及时种,中国未能在农业比重急剧下降的同时相应减少农村人口的比重,造成城市化的严重滞后和城乡收入差的恶化;第二种,中国未能将其服务业的就业比重提高到世界的平均水平,造成农村的普遍隐性失业和集聚效应的浪费。

……

媒体评论

生产三要素劳动、资本、资源中,在我国只有劳动用得比较好。要提高经济产出必须改善资源的使用效率,特别是土地的使用效率。文贯中写的这本书讨论了土地使用中的问题,值得细看。

——茅于轼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

贯中20多年来一直坚持土地产权必须清晰的主张,特别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之后,论述转向土地制度对人口劳力转移的影响。他的新论点,即本书出现的允许农民拥有退出权,拜读之后觉得有道理。

——周其仁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

生产三要素劳动、资本、资源中,在我国只有劳动用得比较好。要提高经济产出必须改善资源的使用效率,特别是土地的使用效率。文贯中写的这本书讨论了土地使用中的问题,值得细看。

——茅于轼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

贯中20多年来一直坚持土地产权必须清晰的主张,特别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之后,论述转向土地制度对人口劳力转移的影响。他的新论点,即本书出现的允许农民拥有退出权,拜读之后觉得有道理。

——周其仁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

社会变革是理念的产物,文贯中教授的这本著作是改变人们理念的书,有助于纠正流行的,有关中国发展道路,特别是城市化方面的一些错误认识。他告诉我们,"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土地所有权问题:如果没有土地的私有化,农民的资产就不能变成资本;人口的城市化就没有办法解决;政府与农民的矛盾也没有办法缓解,中国社会不可能和谐。我相信,他是对的。

——张维迎 中国著名经学家

学过优化理论的人都知道:约束条件越多,目标函数的值必然会越小。当土地不能私有时,农民间的土地买卖就无可能;而即使允许土地私有,但土地又被禁止自由买卖,就等于使土地的利用、使农民的利益较大化变得很艰难。文贯中多年致力于用通俗语言讲清这个道理,利国利民,其精华汇集于《吾民无地》。

——陈志武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

纵观全世界产业革命以来所有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成败,世界上无一例外,所有成为发达经济体的国家,其发展都是以土地私有制和法治为基础的。反之则衰。市场的发展,是以产权(包括土地)私有制和法治为基础的。而产权私有制与法治之间是互为基础的互补关系。世界上从不存在不承认私有制的法治社会。中国近十几年愈益严重的经济结构问题、社会经济问题清楚地告诉我们,适用于全世界经济的普遍规律,中国不可能成为例外。文贯中教授的新著《吾民无地》是中国改革三十多年以来难得一见的好书。本书不仅切中时弊,更深入分析了改革无法绕过的现行制度中的深层问题。文教授以事实揭示"现行土地制度对中国经济结构的扭曲作用已原形毕露","现行土地制度只是权宜之计,无法构造`和谐社会`";并清楚地指出"中国新型城镇化需要法治精神"。

——许成钢 香港大学《国之基金》发展经济学讲座教授

"吾民无地"是对中国广大民众所面临的土地之殇的一个高度概括,也指出了中国在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所遇到的诸多瓶颈制约的关键所在。

——田国强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高等研究院院长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游泳的**的评论:

还没读完,这个应该是激进型推崇土地私有化的。

2014-12-11 22:53:3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非常好的书,包装也很精细!非常棒!已经习惯了在当当购书,快,而且便宜!!!

2015-03-09 11:14:52
来自妮维达**的评论:

封面是干涸的沃土,现实是失地的农民,这个由人祸导致的悲剧还是要靠明白人来纠正,作者文贯中绝对算是明白人之一。

2014-07-28 15:08:38
来自喻林**的评论:

推荐序之一是周其仁写的,很吃惊,没想到寂寂无闻的作者文贯中早在1980年代就和周其仁相熟,而且得到后者的一直关注。

2014-07-28 14:54:4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逻辑确实比较严谨,有助于了解当前中国现状,好书

2015-01-25 10:19:2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文的观念比较西化,超前,指出了中国土地政策的很多问题,值得深思

2015-01-08 10:13:13
来自sunrain**的评论:

整体感觉不错,包装也不错。看完整本,感受良多。作者还是很有功底的,值得拜读。

2016-04-17 15:05:4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详细的介绍了中国的土地政策演变历史,是一个朋友推荐给我的,值得一读!

2015-04-21 23:29:20
来自钟灵杰**的评论:

我们的政府官员、主流媒体都应该好好看看这本书,看看学院派如何有理有据的分析中国城市化,而不是整天听那几个口号党不停的叫嚣。

2014-07-28 15:03:16
来自艇飞林**的评论:

如果将改革开放作为中国经济的刻度尺,那么这之后的三十余年,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始终引领着这个拥有者世界上疆域广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经济体一直向前。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中国的经济,在2003年前,是以“出口”这一辆马车作为最大马力的;而这之后的中国,尤其是在2008年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之时,投资就成了中国经济的最大动力和解决各种问题的不二法门! 政府投资,归根结底要动用财政收入。对于我国政府来说,卖地是财政收入的最大支柱。要卖地就要征地;要征地就得从农民手中获得;要从农民手中获得就自然而然会带来这样那样的社会、经济问题。到底该如何看待…

2014-10-02 08:05:00
来自书虫老**的评论:

自改革开放后,一直以为中国的改革再两方面没有实质变化:一是土地所有制,一是金融。因此一看到这本书就毫不犹豫买下了。

2015-01-30 08:13:22
来自贫富之**的评论:

文贯中先生是一个人很令人尊重和钦佩的学者,他对中国三农问题的研究一直被学术界推崇。能有幸读到他的大作——《吾民无地——城市化、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的内在逻辑》这本书,我真的很兴奋。认真拜读后,感觉作者对中国的土地制度研究的确很有见地,看问题一针见血,分析逻辑清晰,观点论证严密。但令我唯一不解的是他为中国土地制度的病症开出的药方竟然是土地私有化。这一点我觉得值得商榷。 私有化,现在在中国很流行,好像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私有化来解决。但从国际经验看,私有化并非有那么神奇。拉美国家的私有化制造了“中等收入陷阱”,俄罗斯的私有化差点让俄罗斯…

2014-08-16 19:30:00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哇,快递非常神速,晚上拍,第二天一早就收到了,书本也是好棒,很喜欢。以后就在当当买书了

2017-03-25 14:47:51
来自龙忆宁**的评论:

我本人是小产权房的受益者,看到作者在书中有理有据的说明土地私有、产权私有在古今中外的妙处,以及当下中国特殊国情孕育出的小产权房,深有感触,写的真好!

2014-07-28 14:52:20
来自1999017**的评论:

现行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对农村自由人的束缚简直是集上千年剥削之大成!这本书写的真好,完全说出了农民的心声!

2014-07-28 14:48:07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很不错,,很好的研究土地的书,,当当的服务也很好,,很满意

2017-06-02 12:46:53
来自akural**的评论:

近年来很难得的经济类图书,不像大部分畅销书那样就是把一些已经发表的文章集结在一起,而是成体系的一步步针对中国城市化进程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给出方案。推荐!

2014-07-28 14:42:1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完全从市场的角度讲中国的城市化、土地和户籍之间的内在逻辑,很好!

2016-11-09 08:53:54
来自洞庭秋**的评论:

土地,人类历史上永恒的主题。耕者有其地是农业社会人类大同的理想,现在虽然时代不一样了,土地成了更加宝贵的资源

2016-11-08 16:11:53
来自铭文999**的评论:

土地私有制是很多大V、公知经常放在嘴边的高腔论调,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像本书作者文贯中那样,用一整套理论基础来扎实地论证土地私有制的好处,以及国际上具体实施的案例。强烈推荐!

2014-07-28 14:38:52
来自jiongjo**的评论:

略微冗余,不过既然是文章集就能理解其观点的重复。总的来说作者对当前的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进行了批判并指出了应改革的大方向,理据比较充分,但缺乏具体措施

2015-12-23 16:52:55
来自adsefvk**的评论: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知道土地和户籍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意味着什么,我们辛苦奋斗半生都不一定能赶上城里孩子出生时的待遇。这本书没有煽情,但是用最坚硬的理论讲清楚了这个道理。

2014-07-28 15:52:39
来自代号271**的评论:

吾民无地:城市化、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的内在逻辑章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与城2市化陷阱  一、一线城市吸收外F

2015-09-25 01:40:16
来自动物园**的评论:

中国当前的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对中国经济、社会造成了双重结构扭曲,导致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经济转型举步维艰等现实难题,作者学院派严谨的学术论述把这个论点剖析的入木三分。

2014-07-28 15:17:38
来自仲杰克**的评论:

不仅仅是在成都,相信在中国的大多数的城市道路施工或者建筑工地的围墙上都能看得到写满了“中国梦,我的梦”、“我们奔梦人,日子多甜美”这样的公益广告。不得不承认,相对以前的各色挡板而言,这些具有鲜明民族地域特色的公益广告,让人耳目一新,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勤于思考,善于观察的人,必定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城市化进程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中国梦的实现?或者看到围墙内劳苦施工的民工你会想,目前大力推行的城市化是否能全面覆盖到中国百姓?通过阅读文贯中教授的《吾民无地》,你多少能够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文贯中教授这本书主要在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存在的…

2014-08-15 08:05:00
来自jack042**的评论:

《吾民无地:城市化、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的内在逻辑》是东方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文贯中是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也是为数不多的土地、户籍方面研究的专家,因此他写的东西应该很有专业水平的,这是毋庸置疑的。土地是立国之本,也是农民的命根子,在当今城镇化日益铺开的局面下,进城农民的土地问题也就尤为突出了。农村的人口越来越少,但是土地也越来越少了,因此农民的日子也是不好过。尤其是进城的农民大多丧失了土地,只得到了一部分赔偿款而已,一个户籍就把版城里人和农村人划开了,城市中很多待遇和这些农民无缘,这也是很悲哀的事情。土地…

2014-08-15 21:00:00
来自一蓑烟**的评论:

本书题目“吾民无地”是对中国广大民众土地所有权的描述,作者文贯中认为这是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诸多瓶颈制约关键所在。并且,掣肘中国梦实现的因素有下列一些:上升的国民收入与积贫积弱的农民这一中国社会悖论,土地制度的双重结构性扭曲,户籍制度与“伪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正在走一条反全球发展之道而行的“弯路”。 作者认为,中国过去没有正确认识城市化的涵义,并受制于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导致城市化被扭曲为城市自我现代化。呼吁必须彻底改革这两项完全过时的制度,已成为市场导向改革成功与否的必要条件。 在作者…

2014-08-17 21:00:00

免责声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