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网络媒介及其激发的社会文化变迁置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建构的理论背景下考量,从三个不同的向度——作为媒介使用者的少数民族族群成员及相关社会文化变迁,虚拟世界的真实文化话语建构,民族地区政治博弈、经济发展和现代性变化的过程中网络传播的现代性效能,展开了较为细致和的分析。这对认识网络文化与本土民族文化的互动和融通的规则与程式,理解民族意识与文化认同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的变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本书可供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研究者,高等院校新闻传播、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以及政府少数民族事务工作者阅读参考。
庄晓东,知名文化传播学者。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函评专家、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奖评委、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出版基金评委、云南省舆情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召集人。多次主持和参与人
代序
序
导
一、意义与目的
二、方法与实施
三、相关概念
四、重要调查成果及理论探索
五、本书的构成
调查报告篇
及时章 研究问题、研究路径与研究假设
及时节 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路径
第三节 研究假设
第二章 云南少数民族网络接触状况描述与解读
及时节 云南少数民族网络接触状况描述
一、被访者社会人口特征
二、被访者互联网接触状况
三、被访者手机使用状况
四、被访者民族文化认同状况
第二节 云南少数民族网络接触状况解读
一、触网差异与信息鸿沟
二、互联网与民族文化传播
三、认知、行为与认同影响
四、网络媒介素养及影响因素
第三章 网络传播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相关性研究
及时节 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相关研究回顾
第二节 网络传播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相关性分析
一、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数据分析
二、互联网与文化认同相关性检验
三、手机与文化认同相关性检验
四、网络传播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认同关系的解读
第三节 网络传播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建构的思考与对策
一、加强大众传媒的文化教育功能,努力建构云南少数民族的现代网络观念意识
二、创建多层次的民族文化网站,努力建构云南少数民族的现代网络话语空间
三、加大边疆地区的网络设施建设,努力建构云南少数民族的现代网络技术平台
四、尽量缩小网络传播的"不对称性",努力建构云南少数民族的现代网络生态环境
五、通过多元化教育途径,努力建构云南少数民族的现代网络媒介素养
理论拓展篇
第四章 云南少数民族网络媒介与文化建构
及时节 传统大众媒介中的少数民族文化建构
第二节 云南少数民族网站的文化建构
一、官方话语:他者的眼光,他者的建构
二、知识分子话语建构
三、民间建构与商业诉求
四、个人表达和文化建构
第五章 云南少数民族网络媒介与文化认同
及时节 网络、民族意识与文化认同
一、民族意识与文化认同
二、网络与民族认同
第二节 云南少数民族网络媒介与文化认同
一、作为文化他者的官方建构
二、知识分子的民族寻根
三、寻求广泛认同的商业话语
四、多元文化的个人表达
第六章 网络文化模式下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建构
及时节 网络文化:一种新文化模式
一、网络技术与网络文化
二、网络文化模式特征
第二节 网络文化模式下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建构
一、网络与云南少数民族意识的现代建构
二、虚拟社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建构的重要场域
第七章 网络传播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建构的人类学考察
及时节 网络传播与民族:规律与范式
一、迪庆藏族传播环境分析
二、历史语境中的民族文化现代建构
三、网络传播建构中的"逆三一律"
第二节 网络传播与现代建构:过程与模式
一、网络传播与旅游:一种"全景敞视"的建构过程
二、网络传播与宗教:一种独特的现代建构模式
三、网络传播的现代建构:理论要素总结
日志访谈篇
第八章 网络时代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
及时节 日志
一、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出发!
二、网络是柄双刃剑
三、你在上网吗?
四、多萨,多萨!
五、科技公平观
六、以"人"为媒介的基层工作
七、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背后总有一个真正有问题的家长
第二节 访谈
一、民族文化传播的新兴民间传播方式
二、元阳箐口哈尼社区的群体差异和作用
三、元阳箐口村村长李树华的真实生活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表
附录二 中国民族文化网站
附录三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网站
附录四 相关新闻报道
后记
很有现实意义,不错的书。
有点用处
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同仁可以借鉴。
很有现实意义,可作为参考。
挺好
喜欢
视角独特,很有参考价值。
想要了解这本书的主要思想精华请看作者的相关论文就可以,整本书的研究可能是量化取向为主的缘故,个人认为比较泛化,对媒介效果研究不够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