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一个冥想者的觉知书:告别焦躁、迷茫、压力的自我训练法图书
人气:33

一个冥想者的觉知书:告别焦躁、迷茫、压力的自我训练法

(知名新闻主播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如何战胜抑郁症和工作焦虑,找到真正有效的自我调节方式)

内容简介

你如何在保持自身优势的情况下,变成一个更快乐、更的人?

本书分享了這些名人和企业、学校、运动员、军队通过冥想获得的惊人力量,并帮助他們获得成功的实例。告诉人们,静心冥想是免费的,如何从精神的最底层开始一步步进行内在训练,从而坦然直面脑海中各种嘈杂恼人的声音,平和地化解它,最终摆脱它,赋予人更多优势,更强的专注,更清晰的思路,更好的自我控制和更灵活的适应性。人们经常发现自己是热烈讨论的会议室里最冷静的人。

静心冥想是一种"超能力"。通过静心冥想来塑造大脑,就像我们通过锻炼来强壮身体一样,大脑灰质的增厚就像肱二头肌的增长一样。哈佛大学进行的一次核磁共振研究,在科学界产生了巨大的轰动:静心冥想能够从本质上重新构建你的大脑,一旦你掌握了静心冥想的窍门,这项训练会为你的大脑清理出足够的空间,抵抗对于科技产品的依赖,避免被躁动不安的情绪牵着鼻子走,更专注于工作和学习,增强创造性和创新意识,融洽的人际关系,充分的自我表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成为更好的领导者,感受生活的美好与富足。

谷歌公司、通用磨坊公司,安泰保险公司、保洁公司、塔基特公司等世界500强公司为员工提供了静心冥想的硬件设施,员工受益良多;《华尔街日报》、《哈佛商业评论》、美国ABC与福克斯新闻媒体、《连线》等高端杂志在新闻报道里作为严肃话题推荐静心冥想;许多高等院校开始教授静心冥想;位高权重的领导人也都开始使用静心冥想,来确保每一次同竞争对手或合作伙伴的矛盾不会激化成一场"战斗或逃跑"的严重冲突,确保每一封邮件、每一通电话、每一个爆炸性新闻提醒,都不会让他们分心。美国海军陆战队,积极地把静心冥想作为让士兵们缓解压力的有力手段。

编辑推荐

比尔盖茨、奥普拉,史瓦辛格、明星金凯瑞,谷歌公司、安泰保险公司、美国海军陆战队每天都在做的事!

《纽约时报》畅销书。

《华尔街日报》、《哈佛商业评论》、《时代周刊》,美国ABC与福克斯新闻频道鼎力推荐!

一套有效而简单的科学方法,激活人体关键的能量。

全球成功人士都在运用的强大心灵力量。人的内心深处其实是百分之八十魔鬼,百分之二十天使,而静心冥想是改变负面意识,让我们释放内心纠结的心理能量,转化为正面积极的正能量。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自打丹哈里斯的恐慌症发作在《早安美国》节目中,向全国观众现场直播之后,他就知道自己是时候做出一些改变了。本书讲述了美国著名的新闻主播在激励竞争的新闻行业压力下,如何战胜抑郁症和工作焦虑,找到真正有效的自我调节方式,重新审视当下的生活,实现心灵觉醒,获得精神重生。进而告诉人们,有压力并不是件坏事。压力反而有利于工作,增加我们的优势。

这是对一场公共健康工具的科学探究,以及作者5年多自我心灵求索、练习和工作结合的亲身实践和感受,让人读起来真实可信,亲切感人。同时,还揭示了幸福的真相,让人们在真实生活中掌握一套简单有效、完善人生、鼓舞人心的心灵、大脑的自我训练体系,让个人幸福感提升10%。

科学证明,幸福是一种能力。静心冥想能让你的幸福感提升10%。

这本书将帮助你解决:

如何才能驯服心魔?

如何才能活在当下?

如何打败自私自利、个人主义?

如何保持自己的优势?

如何提高专注力?

如何获得事业和心灵自由的有机平衡?

如何有智慧地面对现实,不对结果执着,做到"顺其自然"?

作者简介

丹哈里斯 《晚间在线》、《世界新闻》和周末版《早安美国》等美国ABC核心新闻节目的金牌主持人。美国新闻主持界的巨擎彼得詹宁斯的接班人。他以风趣幽默的主持风格,大胆犀利的记者思维,成为美国受欢迎的新闻主播和名人。《一个冥想者的觉知书》既是他个人心灵修炼的吐槽记录,也是他记者奋斗经历的励志自传。书中记录了,他的领导对他说的:``你永远也当不了电视主持人,就你那声音....你面对现实吧!``但凭着记者的经历视野+无神论者神经叨叨的理性+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好胜焦虑加上他自身有点强迫,关键是偏偏还特诚实+伟大的学习和反思精神,成为了领导和同事及观众都喜爱的金牌主持人。

目录

作者的话

及时章 压力让我极度缺氧

第二章 掀开信仰的神秘面纱

第三章 天才还是疯子

第四章 揭密幸福公司

第五章 探索突然有了方向

第六章 与负面思维对抗

第七章 静修之旅

第八章 比昨天多快乐百分之十

第九章 幸福感是一种能力

第十章 让优势突显的神奇力量

第十一章 不露禅心

后记

致谢

在线预览

及时章

压力让我极度缺氧

尼尔森的统计数据显示, 500多万观众在看完那期电视节目后都认为我疯了。

那是2004年6月7日播出的《早安美国》节目。那天我系着最喜欢的黑银条纹相间的领带,脸上涂着厚厚的化妆品。上司吩咐我接替同事罗宾罗伯茨主持新闻简讯板块,这个板块要求主持人在整点时简明扼要地播报实时消息。

当时我坐在罗宾的主持席位上,狭小的卫星播报间坐落在纽约时代广场附近ABC电视网大楼的二层,四面被玻璃墙包围。房间的另一侧,节目的两名主播,如谆谆长者般的查尔斯吉布森和优雅大方的迪安妮索耶,端坐在主播播报台前。

查尔斯把镜头转给了我:"现在我们把时间留给坐在主播台前的丹哈里斯。丹,你好!"接下来,我应该开始播报六段新闻简讯,每段大约20秒,同样也是现场直播。

一开始的情况还不错。"早上好,查尔斯,迪安妮。谢谢。"我用早间新闻主持人特有的声音明快而又不失地问候道。

然而,就在播报第二段简讯时,状况急转直下。我的大脑突然莫名其妙地被一种原始的恐惧感紧紧包裹。由于慌张,我的肩膀开始发麻,麻痹感从头皮一直蔓延到面部。我感到自己的整个世界正在崩塌,心脏一通狂跳,嘴唇开始不听使唤,手掌也慢慢沁出汗水。

我心里很清楚自己还得接着读四段新闻,但我当下的处境就像一个永恒的黑洞,没有间歇也无处躲藏。此时此刻,没有声音插播,没有预先录制好的新闻内容,也不能把画面切换给现场记者,时间更不允许我整理思路或放松喘息。

阅读第三段关于胆固醇药物的新闻时,我开始失语,呼吸急促,仿佛正与心中咆哮着的恐怖狂潮展开激烈的搏斗。与此同时我意识到,自己走向崩溃的整个过程正在向全国观众现场直播。

你在全国观众的电视屏幕上。

直播正在进行,现在,就是现在。

每个人都在看着你。

做点什么。赶紧想想办法!

我极力压制心中的恐惧却收效甚微。屏幕下方的字幕清晰显示了我结结巴巴吐出的句子。

"研究人员称,服用他丁类降醇药物至少五年的人群,患癌症的几率也可能随之下降,但将这类药物作为致癌产品推荐给患者还为时……为时过早。"

就在念出"为时过早"的那一刻,我脸颊上一丝血色消失了,表情开始扭曲抽搐,我知道自己必须立即采取措施,从这样的窘境中跳出来。

不断恶化的精神紧张直接导致了这场直播闹剧

一段时间以来我都太过急功近利,焦躁的情绪慢慢毁掉了我的生活。

这场悲剧开始于2000年3月13号,也就是我来到ABC新闻网工作的及时天。

那时的我刚满28岁,穿着别扭的对襟西装,战战兢兢地穿过ABC电视网大楼一层的高顶走廊,走廊两边的墙壁上挂满了知名主持人的大幅画像:彼得詹宁斯、迪安妮索耶、 芭芭拉沃特斯(当然,他们现在都是我的同事)。带着对这些成功人士无比崇敬的心情,我表情严肃地踏上了位于曼哈顿上西区大楼的自动扶梯。

结果那天,他们却把我安排到地下室,在一间使用白炽光照明的安保办公室里拍下了新的证件照。照片中的我看起来那么年轻,我的同事都开玩笑说,如果镜头视野再宽点儿,说不定能看到我手里还攥着气球呢。

我如此年轻就能进入ABC新闻网工作,就像是一场巨大的误会或者一个残酷的玩笑。在过去的七年里,我在地方电视台兢兢业业,的梦想就是进入美国广播公司,地方电视台的人都称作ABC。当时,我总觉得自己得熬到四十多岁,至少是看起来足够成熟的时候,才能实现这个梦想。

离开班格尔7年后,正在波士顿地区一家二十四小时有线新闻电视台工作的我,莫名其妙地接到一通来自助理的电话,告知我好运临门了:ABC新闻的执行总裁看了我的报道录像带,想要约我见面聊聊。

就这样,我成了ABC一档名为《世界资讯实时播报》节目的主持人之一,这档新闻节目风格散漫,直播时间是凌晨两点到四点,主要的观众群是那些顽固的失眠症患者,在夜里照顾婴儿的母亲,或者是狂欢到深夜还意犹未尽的大学生。正当我准备全身心投入这份新工作时,原来的主持人安德森库珀突然决定留在这个岗位继续主持。我就这样成了闲人,老板也不知道该分配给我什么工作,最终,安排我为晚间档新闻节目《晚间世界资讯》的每周特别版搜集新闻素材。对我来说,这是我从事媒体行业以来最带劲的工作了:几周之前,我的观众还局限在新英格兰地区的几万人,而现在,全国数百万观众都在观看我报道的节目。

不久,另一个绝佳的机会接踵而至:我有幸被选中,为彼得詹宁斯主持的《今晚世界新闻》节目搜集素材。

我非常崇拜詹宁斯,甚至还模仿过他的主持风格。我曾仔细研究过他在主持台前的那些看似随意、实则经过精心设计的一举一动,适时的微微前倾、点头或皱眉。我羡慕他在电视上那种流畅、充沛却又不做作的情感流露。他可以称得上是主持界的标杆性人物。除了主持,他本人也具有神秘感:詹姆斯邦德一样帅气的外表,四段婚姻,与名人幽会的种种传闻……

他还是两代ABC新闻网更替变迁的历史见证者。在ABC内部,人们提到他的节目,用的词都是"那个节目",就好像我们没有其他的主打新闻节目一样,比如《20/20》、《早安美国》和《晚间在线》。而他本人也为全台的工作人员所敬畏,虽然我从未在镜头外见过他,但早已对他暴烈的性格有所耳闻。为了避免我在刚接任这份工作时就被他训斥得体无完肤,执行经理特意把我的及时次出镜安排在了他的假期。

那天的报道是关于婴儿潮时期(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重返职场却成为救生员的故事,因为所有年轻人都去互联网公司谋职了。报道播出后,节目制片人似乎还比较满意,但我却没听到詹宁斯本人对我及时天工作的任何评价。我不知道他是否看了这期节目,甚至怀疑他是否知道我是这档节目的新成员。

几周之后,当我正与弟弟马特一道在客厅里的健身车上锻炼时,家里的座机、我的手机和寻呼机突然同时响了起来。我赶紧查看寻呼机,上面显示着"4040"。这是《今晚世界新闻》栏目组的分机号,这部电话安装在彼得和那些高级制片人每天讨论节目内容的弧形演播室内。我回拨了电话,年轻的接线员让我等一会儿,然后,一个男人接通了电话,说:"拉尔夫纳德的竞选已经开始加速,我觉得咱们得有所准备了。你能不能完成这个活儿?"我边听边转过头冲着马特小声说:我觉得这是彼得詹宁斯来的电话。

第二天,我就已经坐在前往威斯康辛州麦迪逊市的飞机上,准备采访纳德,为当晚的直播采写新闻稿了,整个过程既让我惊喜又深深地担忧。当天晚些时候,彼得对我撰写的新闻稿提出了一连串重大修改意见,无疑又给我的焦虑雪上加霜,我差一点就没赶上当晚的直播。当我回到下榻的酒店,刚连上网,就看到一封来自彼得的只有几个字的邮件:给我打电话。我立刻拨通了他的电话。本以为他会狠狠批评那篇水平欠佳的新闻稿,但他说的及时句话却是:"以后要穿亮色衬衫出镜。"然后他告诉我,之前靠他从产品目录手册上订购的服装,他就获得了《时人》杂志着装奖的提名。

我与彼得的初次接触就此告一段落。在之后的五年里,彼得不仅成为了我的导师,还不厌其烦地"折磨"着我。我不再主持午夜档新闻节目,而是意外地成为了全网新闻记者。 ABC专门给我印制了名片,还为我安排了职业生涯里的及时间办公室。办公室位于大楼的四层,我的工位旁边还有其他四名比我年长几十岁记者的工位。记者办公室都被安排在一条狭小通道的一侧,穿过通道就能眺望到彼得主持新闻节目的演播室。在我刚搬进记者办公室没几天的某个早晨,刚踏出电梯,就看到其他记者们凑作一团,热烈地讨论着什么,可是没一个人搭理我。那个情景让我觉得不太自在,又感到有点畏惧。不过,如果这就是我从业仅十多年就能踏入ABC的高门槛而付出的代价,我也认了。

同彼得一起工作,就像把脑袋伸进狮子口中一样,既紧张又兴奋,而且绝不安全。彼得的不怒而威是有原因的:他大概比我高出一英尺,情绪波动剧烈又难以预料;虽然来自加拿大,他的一举一动却都有着美国派头,这就使得下属每每遭到他的训斥,都感到羞愧难当。他似乎以让我难堪为乐,而且"观众"越多越好。有一次,他的助理打电话通知我去演播室讨论工作。我进去时,彼得瞅了我一眼,不知为何又抬起头盯着我的格子夹克看了一会儿,说:"别告诉我你要穿这个上电视。"周围的其他人都不自然地笑了起来。我顿时羞得满脸通红,嘴里嘟囔着:"当然不会。"当时我真想立马烧了那件衣服。

但这些都不算什么。真正让每个记者羞愧到无地自容的,还是把新闻稿交给彼得的那一刻。他对稿件要求苛刻,尤其是脾气暴烈,文案的修改经常要持续到播出前一分钟,这让每个制片人和记者经常在直播前发疯一样地手忙脚乱。即使他在点评修改稿时能够控制住情绪,换上一副不尽满意的表情,我也强烈地怀疑他其实十分享受这个行使权力的过程。在一段极其严酷的折磨期结束之后,每个记者都学会了他莫名其妙的写作风格:句子不能以"但是"开头,能用"例如"的就不要用"就像",绝不要用"同时"这个词。

当然,彼得对撰写新闻稿的标准和要求绝不是无理取闹的。在仔细观察并同他共事一段时间后,我才意识到他极其重视自己的工作。他把自己的工作看成一份特殊的权利,与观众建立神圣的信任感的权利,成为推动民主社会发展重要一环的权利。他生来就特立独行,而且殷切地期望他手下的工作人员也能秉承他那种质疑的勇气(这里的也包括他的顶头上司,当然,不包括他自己)。刚开始工作时,我曾交给他一份关于精神病院像对待囚犯一样处置病人的新闻稿,彼得本人对整个稿件的撰写提供了很多支持和帮助,还在他的直播节目中把这则新闻当作重头戏。之后,他为我安排了更多报道任务,比如调查监狱内的强奸问题,追问美国高校保守派沉默的原因等等。对我来说,这是一段收获颇丰的实习期。

然而,彼得这种力求的工作态度却时常因他善变的行动方式而遭到误解。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直播间里,临近直播,记者和制片人还在绝望地与他讨价还价,试图保留现有的新闻稿不再进行更多的修改,即便如此,他仍然坚持自己修改。彼得的标志性修改就是毫无来由地重新安排整个故事的脉络架构,挑选出这些稿件中的语句,然后把它们表述出来。我们这些记者(那些和我同一办公室的老记者们最终还是屈尊与我交流了)常常去慰问那些被"彼得化"的稿件的原作者,也难免会认为,稿件受到的评价是褒是贬直接取决于彼得当时的心情或那一刻他对记者本人的感受。我们都觉得,惊人天赋和强烈的不安全感组合而成的"爆炸性混合物"是支撑彼得每天生活的动力。我至今还珍藏着自己及时份也是一份彼得未做任何改动就能播出的新闻原稿。

不敢倦怠,小心谨慎地珍惜宝贵机会

虽然我一直对自己在ABC蒸蒸日上的事业感到受宠若惊,但也从未倦怠,一直告诫自己,绝不能浪费这宝贵的机会。我迅速跳过了那个"我不敢相信他们放我过安检了"的阶段,转而把注意力集中于如何在这样一个"损人利己"的大环境里谨慎行事。在这里,形形色色的播音员、主持人、主管们彼此勾心斗角,亲近任何一派都必须承担风险。

我应对这种局面的杀手锏遗传自我的父亲——杰哈里斯医生。他的座右铭是"安逸的代价就是不安"。他本人也是这个信条的忠实拥护者和天才执行者。他时刻咬紧牙关,恪守自己的格言,在医疗学术界特有的残酷激烈的竞争与无人问津的科研窘境中,小心翼翼地走好每一步。我时刻将父亲的信条铭记于心。我父亲把他巨大的焦虑转化为对病患、咨询者和儿童事无巨细的关怀和照顾,而我则更多地把焦虑集中在工作和事业上。寻求压力与满足感之间的平衡,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精神动力。一方面,我相信事业上的持续进步来源于持续不断的高度警觉和自我鞭策,我认为这种焦虑必定符合进化论的观点,只有对可能存在的威胁时刻保持警惕的人才能存活下来;另一方面,我强烈地意识到,纵然这种不安全感使人存活,它也同时扼杀了生活的乐趣。

一旦进入ABC,任何寻求心态平衡的企图都会成为徒劳。作为新人,我不得不殚精竭虑地证明自己,打消周围人对我的种种疑虑。有24小时晚上,我正站在摄像机前等着直播彼得的节目,执行制片人凑到我耳边略带嘲讽地说:"你现在就像摆好姿势等着犹太受戒礼的拍照呢。"为了弥补自身不足,我不断地构思新故事,深刻地进行自我检讨,心甘情愿地加班,即使这意味着我无法出席一些重要场合(比如我朋友的婚礼或家庭聚会),所有的牺牲都是为了能参与直播,继续在ABC工作。

ABC新闻的这种高压环境成了培育我内心焦虑的温床。 ABC也有自己的座右铭:"切勿止步于上一个故事的成功。"我满怀激情地接受了这句话,并时刻以此激励自己。电视直播的确不是个闲差,每天晚上,国际新闻都要播出报道特殊领域(比如白宫)的记者们提供的七八段新闻报道。同时,还有大约50多名记者争夺剩下的时段。于是,我的脑海中开始了无休止的磁带循环:这周我有几段报道抢到了新闻时段?我现在和彼得关系怎么样?我接下来报道什么内容?我对自身价值的评判几乎取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

在这个岗位上工作的及时年,我的主要工作重心是制作"封底"新闻,就是首段广告结束后的及时则报道。新闻故事内容涉及调查、深度报道或一些无实质内容的题材。我认为,与其费尽心机为爆炸性新闻争得头破血流,不如报道这种故事来得讨巧。除了上面提到的内容,我还会报道互联网公司的兴衰,还有总统竞选过程中弗罗里达拉票之战的花边新闻等。

转正一年后,彼得把我叫到他塞满书籍的办公室讨论一个新任务。他在一张气派的枫木桌子前正襟危坐,而我却不自在地陷进又软又厚的沙发里。这样的家具简直像是设计中世纪刑具的人设计的。彼得的要求让我既感到意外又难以接受:他希望我负责ABC的宗教新闻。彼得非常擅长这个领域的报道,他最近以耶稣和圣保罗为话题,主持了一系列收视率颇高、观众评价良好的黄金时段特别节目,还亲自审查了ABC新闻网历史上首位全职宗教新闻记者佩吉韦迈尔。但这位来自德克萨斯州清秀可人、金发碧眼的福音派信徒当时就要离开ABC了,于是彼得决定让我来接替她的全部工作。虽然我不敢向他坦白自己对宗教信仰没有任何兴趣,但还是试图作为一个虔诚的无神论者对这样的要求提出异议,他却丝毫没有妥协。事情就这么决定了,我们的交谈就此结束。

几个月后,我刚刚结束了对一个教会青年组织的采访,乘坐的越野车正行驶在印第安纳州韦恩堡境内。突然,坐在前座的人挂断手机,转身向车里的每个人宣布:双子塔着火了。那天是2001年9月11日。当时所有民航客机都停止运营,我无论如何也无法返回纽约了。这时,手机响起,我接到了新任务:去宾夕法尼亚州尚克斯维尔报道联合航空公司93

媒体评论

每个人都拥有冥想的力量!

——朗达拜恩 《秘密》作者

我确实相信冥想行之有效,因为它已经在我自己的生活中得到了验证。

——奥普拉温芙莱 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

冥想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成为佛教徒,它仅仅是邀请我们唤醒自身的觉醒潜能。

——杰克康菲尔德 世界禅修大师

对于那些从未接触过冥想、对冥想持怀疑态度、或者仅仅是好奇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值得传阅的绝佳冥想教材。丹哈里斯煽动了一场见解深刻、让人着迷又令人忍俊不禁的思想阴暗面之旅,告诉我们如何才能获得心灵的宁静。既有对自己的行为的反省,又有作为一名记者的深入观察,10%的快乐也是的吸引力。

——丹尼尔戈尔曼,《情商》作者

我们正处在一场人类思想大变革的风口浪尖,尽管没人会在今晚的新闻里讨论这个问题。

——艾克哈特托勒 世界心灵大师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1万个赞

2016-02-01 09:35:50
来自杨建奇**的评论:

是一本很好的书,值得你去看看。

2016-03-01 10:29:2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好。

2016-03-08 22:46:35
来自tingtin**的评论:

满意

2016-05-21 00:58:19
来自沐沐媛**的评论:

性价比高 包装不错

2016-05-24 11:42:38
来自han0208**的评论:

不错

2016-06-06 11:40:0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hao

2016-06-15 19:55:14
来自sky1803**的评论:

2016-07-05 00:17:57
来自瑞子LR**的评论:

一般般

2016-07-09 10:09:1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还不错的老板,下次还来买别的

2016-07-28 02:11:3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老师推荐的

2016-10-02 17:39:4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2016-11-29 17:44:2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多看看书

2016-12-14 18:47:02
来自大过天6**的评论:

从社会效益角度讲,书籍具有以下四种基本功能:文化传承、舆论导向、信息传播和休闲娱乐功能。

2016-12-14 21:03:45
来自啸峰**的评论:

好书

2017-01-15 21:30:12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

2017-03-12 00:01:11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书收到了,快递很快,整体感觉不错,纸质好,印刷正,个人也非常喜欢,好评

2017-05-05 17:22:32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很喜欢的书!

2017-07-26 11:12:06
来自tuo5678**的评论:

书真是本好书 看完之后提高很多 能看这样的书 真是种享受

2017-09-02 16:11:04
来自m***4(**的评论:

书中讲述了一个个现实中的例子,值得一读。

2017-10-25 03:15:3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写的他对冥想的认识的过程,,看看就行...写的他对冥想的认识的过程,,看看就行...

2015-12-23 17:34:31
来自沐沐媛**的评论:

太忙了,确认晚了,东西是很好的,包装看起来很好,包得很用心,质量挺好的,价格很实惠,速度也快!

2016-05-25 10:09:4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当当的书买的放心,看的舒心,正版!而且送货及时,服务还行,支持当当!

2016-12-19 14:52:39
来自f***n(**的评论:

一个冥想者的觉知书:告别焦躁、迷茫、压力的自我训练法 这个毕竟是别人的故事,别的领域的故事,不过有些地方还是比较有启发意义的。

2017-03-13 16:46:06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一直想买一本关于冥想的书 还没有来得及看 先给好评!

2017-06-02 09:32:4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本书真的很好啊。看到别人的心路历程也才对自己有影响的吧。慢慢的点点滴滴看别人的成长,却是在引导着自己的成长。

2017-09-18 20:26:52
来自沐沐媛**的评论:

当当的书籍从来都是很好地,虽然暂无时间看,但只要摆在家中就会感到“知识就是力量”,爱书人支持买书,不仅是对文化事业发展的贡献,而且自己也获得了收益。发货的速度还是很快,当天买的当天都可以收到。没有破损包装精致。

2015-10-22 16:41:51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