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处处》的作者来自中靠前地、香港、台湾和其他国家(地区)。每位作者通过个人经历,反思过往在社工专业的体验,讲述了各自在专业成长(学习)中难忘的经历,展现了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体会、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以及个人与案主交流中的一些故事、社会处境及其蕴涵。他们的处境、关注和体会未必接近相同,但几乎所有的作者都凸显了这样一个基调――领悟使命、坚持正义、献身服务。
从作者们曾家达等的经验中,也显现了个体、家庭和社会体制之间的互动,以及可能引起的冲突。但在当今中国,还没有充分探讨这个课题,因此《微光处处》的作者各自把"社工"的经历和内心挣扎与读者交流、分享。这是极有价值的事情。
从各位作者所谈到的成长和工作经历中,读者可以发现社会工作者对社会需要和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及其对受助人群的接纳理念和服务方法。本书的28位作者所倾诉的"心路历程",渗透着社会工作的实务性本质或特征――社会工作不是"谈"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社会``的知识和理想,一定要诉诸导致变化的实务"工作"。
大陆篇
莫听穿林打叶声社工吟啸且徐行
社工是谁
反思与成长:我的农村发展社会工作
角落,更需要阳光
在服务中领悟在领悟中服务
社工如同拾海星的老人
在追寻中成长
以"拾星者"的身份上路
用心找寻社工的主旋律
实践反思成长
港澳篇
我只是做自己相信的事
苒苒光阴荧光处处
情系社工二十五载
愿做"忠心天使"
在妥协中坚持盼望
路见不平助人自助
社工:不为什么
坚守我重视的事
一步一脚印
追求"自我解放"的"人生路"
台湾篇
心系社会 工作不懈
回观我的社会工作旅途
穿看生死病苦 点燃生命希望
海外篇
从企业商人到专业社工的体验
浮世情社工梦
从香港到美国的社工路
从专业说起
三十年来风月
后记
我只是做自己相信的事
区结莲
靠前次,总令人印象深刻。
靠前次有当社工的意识,是在读中学二年级时。那时,晚上有个叫《北斗星》的电视剧,由刘松仁饰演一名春风化雨的社工,我就此萌生了当社工的想法。
靠前次参与社会运动,是在浸会学院社会及社工学系一年级。当时我正在文学与社会工作之间徘徊,在偶然的机会下加入了一个关注社会发展的学生组织。
靠前次蹲在天桥下跟露宿者谈话,靠前次在甘仔(甘浩望神父)的带领下在摇摇晃晃、灯光昏暗的舢舨里访问油麻地的艇户,忍着泪水听一位母亲哭诉她那未满两岁的孩子在睡醒找妈妈时掉下水溺毙的故事。
靠前次为争取艇户上楼安置而参与了通宵的静坐。
靠前次体验到群众团结的力量。
时为20世纪70年代末。那是个火红而浪漫的年代,那里有理想,有我们一代人美丽的集体回忆。 由宏观的社会关怀走向微观的辅导技巧
1982年,我从浸会学院毕业,靠前个工作的地方是一间青少年中心。在一些志同道合的同事互相支持下,我们组织了一些关心社区事务的年轻人,看着他们从缺乏自信的小伙子转变成为充满自信的青年先进者,进而加入地方议会工作,心里满怀兴奋。现在回想起来,那股兴奋其实带点自豪,仿佛自己革命得有点伟大。
1986年夏天,一宗家庭个案成为我事业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下午,一位面容憔悴的中年妇女来到中心要求与社工面谈,我接待了她。这位年近50岁的女子哭诉说她那9岁大的儿子把她赶了出来,并拿着利剪,扬言若她进入屋内便要把她刺死。我当时心想:我就不相信世上有这么凶恶的孩子!就让我来把他"收拾收拾"!
当我陪着这可怜的妈妈到达她家门口时,拿着利剪、目露凶光的孩子令我靠前次相信魔鬼附身的可能。我感到一阵凉意,手心亦在冒冷汗。在随后的一段日子里,虽然我逐渐取得孩子的信任,但对于这两母子的恶劣关系却一直束手无策。为了让这位……
P90
感觉是盗版
写的很朴实的社工工作者们的经验分享 适合入行之前好好看一下的一本书
整体感觉不错 老师推荐看的书 我们就是这个专业感觉感触很大
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推荐读的一本书,书中讲述了社会工作者的心路历程,其实又何尝不是社会工作者自己的成长一路,目睹社会的阴暗面,但又能饱含希望和慈悲之心去帮助自己能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