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文学通化论图书
人气:8

文学通化论

通于文史哲互根,化于天地人和合。文学“通化”者,“文学非文学”化感通变之谓也
  • 所属分类:图书 >文学>文学评论与鉴赏  
  • 作者:[栾栋]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100130042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7
  • 印刷时间:2017-08-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精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本书从文学原理变革的角度看,文学通化是在应对亘古罕见的思想文化挑战。如何继承和更新华夏的文论传统?如何贯通中外人文学术,特别是熔铸西方近百年来的后现代思想资源?如何走出比较研究汗漫类比却比而不周的局面?文学的通化求索是化解这些问题的深度尝试。 本书作为华夏文学思想的创辟性设计,旨在领悟文学造化,櫽栝文论寰宇,重整审美时空,别开学术生面。这部书稿共十八章,全文约27万字。从学术理路上来看,通化是贯穿整个文本的基本思想。质言之,我们对文学本根、本真、本色有深入浅出的解析;对文学过去、现在、未来有原始要终的思索,对文学命运、原理、方法有改造制作的创辟,对文学是己、非己、超己有与道俱化的体悟。《周易》讲通转,刘勰讲 “通变”,章学诚讲“通义”,我们讲“通化”。“通化”与“通转”、“通变”、“通义”的区别在于三个变数,一是文学是非的“源头化解”,二是文学境界的“舍得看点”,三是文学精神的“通体开放”。文学“通化”,阐发的是“文学非文学”的划时代命题,揭示的是化感通变的新文学原理。

编辑推荐

文学通化论》旨在强化文学的归潜、归藏、归化品质,启用辟文、辟学、辟思的研究方法,在他动、他性、他化中克制主体和本体的膨胀,以根学术话语和非圆一结构的化感通变,臻达通和致化的目的。 《周易》讲“通转”,刘勰讲

“通变”,章学诚讲“通义”,我讲“通化”。“通化”与“通转”、“通变”、“通义”的不同之处在于三个变数:一是文学是非的“源头化解”;二是文学境界的“舍得看点”;三是文学精神的“通体开放”。文学“通化”者,“文学非文学”化感通变之谓也。古希腊人讲逻各斯,近现代欧美泛逻辑,后现代思潮反逻辑,我们讲通化,倡导的是一种“场合”。

作者简介

栾栋,字顺生, 1953 年出生于陕北子长的一个中医世家。受其祖父栾嘉荣、父亲栾耀华在中医理论方面的熏陶甚深。先后在栾家坪初小、栾家坪高小、子长中学读书,并在国内外 7 所大学经历了外语、中文、历史、哲学等四大一级学科的科班学习,获法国索邦及时大学哲学系人文科学国家博士学位。曾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现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博学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广东省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模范教师。在中国古代文学、法语语言文学、比较文化、哲学、美学等领域指导硕博士研究生。多年来沉潜于契合性的创新研究,学兼中西,术修多科,在《中国社会科学》、《国外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文学评论》、《世界哲学》、《学术研究》、《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文化研究》、《复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光明日报》,法国《内在和谐》、《普罗米修斯》、《新美学》等报刊杂志100 多篇,出版专著《美学的钥匙》、《感性学发微》,译著有《黑格尔与黑格尔主义》、《美学》、《阿多诺:艺术、意识形态与美学理论》、《濒危的文学》,主编“人文学丛书” 3 辑,共 35 种;主编主笔《人文学概论》一部。先后主持国内外课题 17 项,获省部级奖励 10 余项。

目录

目 录

及时部 文学天地 / 1

及时章 文学疆域论 / 4

第二章 文学根器解 / 22

第三章 文学视脚说 / 37

第二部 文学经纬 / 47

第四章 古歌三章 / 51

第五章 诗学缘域 / 65

第六章 文艺学系谱 / 85

第三部 文学辟思 / 95

第七章 辟文学缘起 / 99

第八章 辟文学通解 / 112

第九章 辟文学别裁 / 127

第四部 文学他动 / 153

第十章 文学他化论 / 158

第十一章 文学他化说 / 176

第十二章 文学他化疏 / 196

第五部 文学归解 / 211

第十三章 文学归藏论 / 216

第十四章 文学归潜志 / 241

第十五章 文学归化说 / 274

第六部 文学启蔽 / 297

第十六章 文学 中国 世界 / 302

第十七章 前卫 退缩 困境 / 323

第十八章 文学 比较 熔铸 / 341

第十九章 余论:文学之化 / 350

附录:关于《文学通化论》的外文译名 / 362

后记—怀念恩师 / 366

在线预览

关于《文学通化论》的外文译名

文学通化论》书稿即将付梓,商务印书馆的本书责编康倩同志提请笔者给这本书找一个外文译名。这真是一个难题。三十多年来,笔者在立意命篇和撰写过程中也曾多次思考这个问题,然而一直没有合适的选项。本想避难就易,用一个拼音名称,但是又觉得那样会让非汉语读者得不到书名的应有提示。万般无奈之下,只好用法文中的以下表述予以处理,名之曰:La Mutabilité des littératures。《文学通化论》揭示的是文学在大千世界的化感通变问题,阐发的是文学于社会变迁的沧海桑田风旨,倡导的是文学对宇宙人生的通和致化品质,化阡陌,化科类,化疆域,化执迷,化物我,化人己,化生死,化道尊……,质言之,通之于出神入化的变数,化之于乾培坤育的场合。拙作对人类思维崇圆执一的上限,有辟解,有化裁;对学林培育的诗化哲学种源,有呵护,有储备;对千家万户的巨型理论话语,有汲取,有扬弃;对文学体性的高下精粗存在,有归潜,有归藏;对思想文化的宇林宙丛,有放达,有敬畏;对他化世界所赐的有限生存缝隙,有逊进,有逊退;对无法言说或不能说清的自我无奈,有沉默,有留白;对将在其他著作中还要展开的问题,有保留,有深思。这些林林总总的内容,笔者是用“文学非文学”、文学“三性”、“文学归思”、“文学辟解”、“文学他动”等自创的命题、术语

和表述风格提交给学界。此举并非笔者执意创新,而是万不得已,因为用西式逻辑、西式观念和西式语言,根本无法完成酝酿多年的这个设计。

上述简要的概括,用汉语楬橥,或可让读者理解笔者的学术深衷,但是用外语表达,几乎找不出对应的词句。至少在笔者请教过的国内外英、德、俄、法等语言文化方面专家那里,都未能获得满意的解答。退而求其次,笔者还是选择了过去三十年中多次浮现脑海里的一个法语表达,即La Mutabilité des littératures(意为文学变数)。笔者所选的这个法文书名,实际上仍然未能概括《文学通化论》的全部思想,也就是说,笔者思索的文学之彻头彻尾、彻里彻外、彻上彻下、彻

时彻空、彻进彻退、彻死彻生等问题,用这个法语名称不能涵摄。尤其重要的是,这个法文译名偏重于学术的变化性和进取性,在协调性和他在性方面略显不足,这与笔者提倡的逊进逊退思想以及谦以为和学品要求有一定的距离。现在之所以做出这个知其不备为而为的选择,是因为这个法文译名毕竟抓住了文学通化的一个切题风旨,即多方位全声息运动的基本特征,或曰开放性的变数情态。La Mutabilité,指涉的就是变数。在笔者看来,只有变数既可汲取思维传统的崇圆执一观念,也可为无限性、他在性和开放性开拓出异质同构的场合。人类所处的时空,根本不是迄今人们所说的归“一”或成

“统”的宇宙,换言之,宇宙非独非一,时空无边无际,局部有始终,而指数无限量,所谓“爆炸生成”,“宇宙源于一个起点”,“最终还要缩为一点”等理论,已经一点一点被天体物理的新成果所证伪,也逐渐为学术思想上发展的大态势所否定。质而言之,笔者的《文学通化论》,在宇宙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等方面与Mutabilité 有契合之处,而在关涉文学伦理和文学天地的启蔽性论述大端,有意识地化解了Mutabilité 的披坚执锐,纠正了Mutabilité的有欠厚道之处,如归潜、归藏、归化、他在、他动、他化、辟文、辟学、辟思等若干思想系列,崇仰牺牲精神,赞美舍得品性,倡导“后厚”心态(即学术评判留待后人评说),这些思想观点及学术修为,均非Mutabilité 所能体现。选择La Mutabilité des littératures,可谓比较接近的分说,聊备一格,有胜于无。化之本质和伟力难以言说,然而化之基本特点或可努力钻仰,笔者说的是通变问题。万事万物无不在变化之中。变化是的,不变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只有变化才是永恒的不变。在这个意义上,将《文学通化论》的外文译名用La Mutabilité des littératures 表达,或可算一个不坏的交代。La Mutabilité 揭示的是通化的一个基本特点,那就是变数。称述变数还不是通化的全部内容,但是毕竟捕捉到了通变的信息。La Mutabilité 还有一个优

点,即没有被同一性、统一性、圆一性或元一性所牢笼,因为变数之无限变化,突破了这个定为一尊圈于穹盖之束缚,诗化哲学的无限性风貌由之得以呵护。尼采用《权力意志》为自己的新哲学张本,唯我独尊的霸气展露无遗。海德格尔用《存在与时间》为题,其立论处的基础本体论执一跃然纸上。勒维纳斯的代表作《总体与无限》本欲解放无限,然而那个由来已久的“总体”始终如上帝的手掌,想挣脱而不能。笔者的通化思想凸显变数,其中的用意之一,便是突破这个总体性的局限。La Mutabilité 的无穷变化,有助于诗化哲学逸体遁形,摆脱人类思维数千年无法逃避的达摩克里斯利剑。La Mutabilité des littératures,这个名称中的文学des littératures,笔者用的是复数,意指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文学。这个命意也越出了常规。自古以来,理论家和思想家讲文学,都是用La littérature,即独一的统合的总体的概称性表达。而那样一来,文学概念又堕入勒维纳斯无法摆脱的那个的“总体性”。笔者斗胆用了复数,有冒昧,但是给了多样化文学,包括副文

学、反文学、差文学、坏文学,以实事求是的审度,也给了审美思想期盼的无限性以契合无垠宇宙和人间万象的解放。如此这般,复数之文学与变数之归化,有望真正获致规避总体而落实无限。说到这里,笔者无法抑制自己对外语与汉语不同语言秉性的感慨。精通十多种语言文字的陈寅恪先生,曾对汉语和藏语的通解通化特点有深切的体悟。笔者不懂藏语,不敢置喙,但是关于汉语,深然陈先生的评判。汉语可以上下左右孳乳变通,能够正读反读隐秀舒卷,可以说这是很罕见的通化性语言。应该说汉语言文字是全人类难得的宝贵财富。这个看法,绝非出于大汉语唯美的盲目自豪,而是笔者数十年求学中对中西方多种语言比较后的一种领悟。记得在西方留学期间,有汉学家说现代汉语语法修辞均从西语中派生,抽去西式语法和修辞规范,现当代中国人将会无法表达。此话对笔者震动很大,这种看法虽然偏颇,但也确实指出了一个事实。国人自《马氏文通》以来,在语言文化方面苦学西语理路和技术,这种转变当然有其益处,而且无大错,但是一味沿着西方语言圭臬追求同一性,其欠通化的缺憾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文学通化论》之所以用通化的风格言说通化的学术思想,

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出于对语言文化的深层理解。不知我者,或谓我为创新而创新。人类的语言、文学和思想应该是守正出新,通和入化,如果死守一条道,一把尺,一个一,恐怕既不合事物实情,也非人类福音。笔者也曾在马建忠当年读过书的索邦大学求学,马氏跟着西学建设中国文法,用心良苦,厥功甚伟。今天我们在前贤成就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语言文学研究有一点新的尝试,应该不伤大雅。这不是笔者为自己的学术特点和语言风格辩解,而是在倡导一种思想解放和创造精神。愚以为,华夏文化复兴需要通化,人类文明发展需要通化,《文学通化论》的努力念兹在兹。

栾 栋 谨识

时在2017 年5 月12 日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