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人物传记,详尽地展现了何享健的成长经历、创业生涯和缔造美的全过程。
剖析美的帝国的成长密码,深度解读中国家电教父的经营之道。
看百年一遇的商业奇才如何在商海中披荆斩棘。
诠释何享健不拘一格的商业理念和经营哲学。
剖析美的帝国的成长密码 深度解读中国家电教父的经营之道 看百年一遇的商业奇才如何在商海中披荆斩棘 诠释何享健不拘一格的商业理念和经营哲学
1、作者吴玲,已出版作品已出版《幽兰虽香不经风——董小宛传》《在安静中,不慌不忙地坚强:做林徽因一样的女人》等图书,粉丝众多。
2、本书主题明确,有深度和广度,有料,实用。传递给读者的是关于人生的思考、相关的管理理念以及积极的精神观念。本书全程展现了何享健的成长经历、创业生涯和缔造美的全过程,时间跨度长,无不涉及。
3、作者近距离的观察,真实的呈现,详尽的讲述。有料又实用,深受读者喜欢,读者的好评和口碑的力量,是造就一本好书不可缺少的条件。
随书超值附赠精美书签1个
吴玲,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对企业发展史、人物传记尤为热爱。已出版《幽兰虽香不经风——董小宛传》《在安静中,不慌不忙地坚强:做林徽因一样的女人》,深受读者喜爱。
目录
及时章 非凡时代的铁打“老板”
1.聘来的接班人
2.跟时代“死磕”
3.从做瓶盖开始
4.介绍信藏“玄机”
5.身兼数职的铁打兵
第三章 高中生的“野蛮生长”
1.风扇——转折之路
2.被经济制度牵着走
3.美的疯狂商标案
4.离不开电话
5.走出国门
6.风扇是块宝
第四章 美的契机:从路人甲到主角
1.空调,横空出世
2.三次改革,三次跃进
3.美的用人攻略
4.“杯酒释兵权”
5.发动群众
6.开启并购之路
7.渠道攻坚战
第五章 美的,加速度!
1.只知变频,不知美的
2.股份制改革,刻不容缓
3.中国MBO教父
4.郎咸平的质疑
5.横插一脚的格兰仕
6.为“中国特色”担忧
7.“美高联姻”那些事儿
第六章 分散权力,人人都是受益人
1.拒绝独裁主义
2.起跑线上的较量
3.独特的美的管理模式
4.付出VS回报
5.完胜市场
6.再见,事业部
7.市值涨了才是真的好
第七章 美的再转行:干点不一样的事儿
1.“硬”碰“硬”
2.千禧年,零点的惊喜
3.突破枷锁
4.新的厮
5.“紫光”互掐
6.稳坐销冠宝座
7.当好别人的老大
8.飞起来的小天鹅
第八章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摸空
1.芜湖是个好地方
2.发现新动向:线上线下不一般
3.跟着大潮走
4.别人吃鱼,我摸虾
5.不打无把握之仗
第九章 原来,生活可以更美的
1.越挫越勇:盯准前行的路
2.奔向国际化
3.坚持就是胜利
4.“美的全球化年”
5.迷人的“500强”
第十章 美的还有梦
1.退休不等于不作为
2.新领袖,任重道远
3.路在脚下,去往何方?
4.与格力相杀相爱
5.两手准备
及时章 非凡时代的铁打“老板” 1.聘来的接班人
2014年,是何享健的本命年。1942年出生的他,如今已72岁。逐步走向耄耋之年的他,眼下最为关心的问题,就是美的集团的大权该由谁来接管。
何享健膝下有一儿两女,按道理来说,独子何剑锋似乎是接班人的不二人选,但出乎意料的是,何享健将亲手打下的江山托付给了职业经理人——方洪波及专业管理团队,这也就意味着价值千亿的资产将由外姓人打理。
当然,他也并非脱离美的,而是参与分权管理和授权经营,其子何剑锋则会在今后以大股东代表的身份列席美的集团董事会,但并不担任任何行政职务,也不会插手美的的日常经营管理。
心甘情愿将大权拱手让人的何享健,心甘情愿地退居二线,当起了“太上皇”。放眼望去,众多顶尖企业无疑不是由儿子接班,何享健能够跳出这个套路,可谓开创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先河。
实际上,何享健乐于起用年轻人是出了名的。美的集团原11人的管理高层平均年龄仅有39岁,而近期一班董事会成员的平均年龄在35岁到45岁之间,年轻化突出。而且,他们都不是“空降兵”,新晋董事会成员基本都是在24岁左右进入美的,如此算来,他们在这里工作了不下10年,全都是美的的老员工。
“不做家族企业”是何享健早年立下的保障,尽管他的保障与儿子何剑锋无心“继位”有直接关系。在董事会成员名单中,如黄健、蔡其武、袁利群、黄晓明、栗建伟等人,与何享健没有任何亲属关系,他们都是职业经理人,靠的是经营企业的本事。
作为中国老一代企业家的杰出代表,何享健的传奇人生向来为人津津乐道。1968年,这个只有小学学历的男人,与23位居民集资5000元创办了“塑料生产组”,生产药物玻璃瓶和塑料盖,随后转向生产发电机小配件。如今叱咤风云的何老板,在几十年前,背着这些小东西走南闯北开辟市场。
涉足家电行业时,何享健已然在商海摸爬滚打了十几年。1992年,他以雷霆之姿推动美的股份制改革,成果就是美的在一年后成功上市,毫无争议地成为家由乡镇企业改组而成的上市公司。随着时间的推移,事实证明了何享健的英明远见。
作为家电行业的领头羊,张瑞敏、李东生和倪润峰等人是各种排行榜上的常客,何享健却格外低调,他耐着寂寞隐于民间,曾有人爆料称他之所以鲜有于公众场合露面,是因为普通话不好。或许,他的低调在这个风云迭起的时代是稀罕物。
如何将美的大权顺利交接给职业经理人,何享健对此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在美的集团,高比例的股份占有率确保他有的话语权,但他热衷于构建多方股东共同持股的股权结构。2009年,他宣布不再担任美的电器董事长,并就此不再参与美的电器日常的经营管理;2011年10月,他大手一挥,向融睿投资和鼎晖投资转让出15.3%的股权,由此开始,美的的股权结构焕然一新。
何老板向来不是吝啬之人,尤其对为美的效力的职业经理人,他所给出的报酬数额惊人,单是二级集团总裁的身价便可达千万,事业部经理则至少百万。除了让人眼馋的高薪,自由的权力也引人瞩目。以事业部总经理为例,其权力包括产品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甚至还有部分财权。
对部下如此慷慨的何老板,为何选在这个时间点“退休”呢?
2014年,何享健凭借美的电器坐拥261.84亿元的财富,到了2015年,却不得不面对财富严重缩水的局面。在家电行业普遍衰落的情况下,美的也在劫难逃,股价持续下滑,何老板急流勇退也是一种明智之举。
作为老前辈,他最能感知美的将面临的挑战,想要安然渡过困局,不再是仅凭他一人之力就可以实现的,美的需要更多激情澎湃的年轻人。
起初,何享健热衷于说服儿子何剑锋接管美的,然而多年来的盛情却没能打动特立独行的“皇太子”,何剑锋显然对偌大的美的集团不感兴趣。1994年,他在顺德创办现代实业公司,经营小家电的贴牌生产,若是换个高端大气的说法,就是小家电OEM,这是他自主创业的开端。
2002年,经过8年商场征战,现代实业集团正式更名为盈峰集团,成为拥有5个实业公司、2个经贸公司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经营7大产品种类,包括风扇、电暖器、电饭煲、电磁炉、洗碗机、电热水器及消毒柜等22个系列,共有120多个型号。从原本的几十人扩展到5000余人,2000年的经营收入高达13亿元。
何剑锋是“海归派”,喝了一肚子洋墨水的他,对创业有着自己的方向。2004年,他将盈峰集团旗下东泽电器高价卖给上海永乐,随后一发不可收拾,接连收购上风高科和易方达基金。
2007年,深圳市合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他的运作下成立,随即从美的电器收购了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5%的股权。2008年,盈峰集团正式更名为“广东盈峰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意味着完成了实业公司向投资公司的转型。
随着老一辈企业家纷纷走入英雄暮年,接班潮也随之而来。何享健采用的接班模式是业内人士所推崇的“现代派”,让职业经理人充当更重要的角色无疑是企业未来的一大发展方向。而同样是福布斯财富榜常客的王健林,也大力提倡“实现股权和经营权分离”,从而“推动封闭式家族企业向社会化企业发展”。
由于国内职业经理人制度并不完善,企业主与职业经理人之间尚未真正建立起足够的信任,至于道德约束、媒体约束和市场约束更是微乎其微。诸多老企业家未能同何享健一样,将大权放心交给外姓人,归根到底,与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也有一定的道理。正因如此,由何享健钦定的新任“君主”——方洪波,就更值得关注。他到底有何种魅力,竟然打动了“太上皇”的心?
方洪波45岁,正值壮年。他是历史系出身,在踏入美的大门前,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内刊编辑,然而20年后,他成为美的的当家人。他深谙时尚,名表、名车和顶级男装是他的标配,这与其他同行是如此格格不入,人们难以想象何享健会将重任托付给一个如此张扬的“少年”。
存在即合理。在方洪波坐上头把交椅前,他已经扮演了11年的2号人物——集团副总裁兼空调事业部总经理。2001年上任后,业内还没有人能够预测到他将向前一步走,成为1号人物,即便此后他在福布斯中国上市公司最贵CEO榜上留下了自己的大名。作为历史系的高材生,方洪波是外界眼中的才子,而事实上,他更是商业精英。
1997年,是美的屡遭不顺的一年,甚至事关生死存亡。在危难之际,何享健眼光独到地选中了方洪波,将空调国内销售业务的管理权交给他。此番临危受命,压力可想而知,摆在他眼前的是春兰、华宝、格力三座大山,同时还要应对异军突起的科龙和海尔。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否则会砸锅;有金刚钻的话,揽下瓷器活之后,也许就是人生的契机。方洪波接到任务后,大力度调整营销策略,紧急筹建起19批营销小分队。一年后,美的不但解除了自身的危机,更是以200%的增速一举成为家电行业的三强之一。此后,美的空调势不可挡,以内销220万台、出口30万台的成绩跃居龙头老大的位置。方洪波一鼓作气,同东芝、开利展开合作,更为令人震惊的是2004年兼并华凌,这让他在美的的地位彻底坐实。
就是这般呼风唤雨的人物,却始终本着谦恭的处世原则,方洪波在面对外界的种种猜测时,始终缄口不谈,继续着自己的低调。身为老江湖,何享健没有看走眼,方洪波的确是承揽美的帝国大权的不二人选。
美的在新掌门的领导下,又会创造出怎样的辉煌呢?时间可以证明一切。
2.跟时代“死磕” 1968年的中国还处在一个跟着红旗走的年代,当时的人们不了解市场经济,也不懂民营经济是怎么一回事儿,但却对此有着难以言喻的激动,中国青年压抑太久了,他们的内心仿佛有什么在蠢蠢欲动。
何享健,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虽然时代给了他不能逾越的沟壑,却也为他提供了便利。他和他的美的帝国,都要从广东顺德的一个山村开始说起。
顺德有着与其他山村一样的外貌:无边无际的农田和辛勤劳作的农民,远处林立着葱郁的树木和若隐若现的民居楼,袅袅升起的炊烟在昭告着劳作的人们归家的时间,那时的何享健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不一样的是,顺德是出了名的侨乡,村民在24小时劳作之后,谈论最多的就是“谁的儿女又出去打工了、谁家儿子又寄回来什么东西了、谁家孩子又赚了多少钱……”此外,整个顺德甚至整个中国还充斥着红色的基调,批斗会、游行、学,都是他们生活中的主色彩。
只是,这样的事通常让何享健提不起兴趣,这个不高不矮、国字脸的憨厚青年,脑子里在想着另外一件事——“难道在咱们这就不能赚大钱吗,非要跑到外面去?”抱着这个念头,何享健开始找比别人挣得多的工作——“24小时挣6角钱儿的活”。
1942年,何享健在广东顺德县的北滘出生,他的父母是地道的农民。何享健小学毕业后开始工作,先后当过农民、工人、出纳,还当过公社干部。也许是丰富的工作经历,影响着他今后的选择。
1968年,年仅24岁的何享健展现出他不安分的一面。北滘地理位置优越,临近广州和港澳,水陆交通方便,民风开化,在这里,多的是和他一样“头脑发热”的青年。有了“赚大钱”这个想法,何享健坐不住了,东问西问,却始终没能找到一份高收入的工作,随后便产生了一个念头——“难道我不能自己给自己发工钱吗?”
如此,何享健想当老板了,但现实情况不允许他做白日梦,没政策、没条件、没资金,想要办厂的想法屡屡受挫。思来想去,此路不通走彼路,于是,“成立个生产组,以后再做大”的想法应运而生。但是在那个一切跟着党走的年代里,自己成立生产组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还需要跟镇政府打好招呼。
在何享健多次向镇政府汇报之后,他办生产组的想法终于得到了批准。有了想法就要有行动,何享健开始招兵买马。1968年5月2日,包括何享健在内的24位村民踏上了创业之路,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正式成立。
彼时,乡间路上时不时蹦出“抓革命,促生产”的标语,激励着何享健这样的中国青年大步向前,由此催生出一代中国企业家“疯狂生长”的时代。
在当时“”的环境下,政府的关注点都集中在文化革命上,对于此类生产组的看管并不严格,没有条件、没人重视的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开始了自救的过程。他们每人集资50元,再通过其他办法一共筹得5000元钱,对于他们来说,这不是个小数字,省吃俭用攒下来的辛苦钱,分量自然重,沉甸甸的是他们的希望。
他们有了启动资金,并推选何享健担任组长。从原来的一个想法到此时的初具规模,何享健这个憨厚的青年走上了属于自己的革命路。何享健和战友们远离“”的喧闹声,关起门来做自己的事。此时的他还不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会为新中国经济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走过闭门造车、文化大冲击之后,中国终于迎来了经济上的春天。虽然不是好的时代,但无数的想法经由中国青年们的实践均成为可能,这也给未来的开放性市场提供了温床。
著名作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夏衍,谈到那个时期的中国民营经济时,有过一段很著名的描述,他在《野草》中这样写道:“它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壤钻,它的芽往地面挺,这是一种不可抗的力,阻止它的石块,也被它掀翻。”这是对当时国内经济形势一个十分形象的描述。
此时的中国,有许许多多与何享健一样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他们自力更生创办的企业如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正是这时崛起的一批中国企业,成为了日后代经济的支撑。
在浙江,有一位鲁冠球,他创业时只有19岁,当时他在自己的家乡创办了粮食加工厂。1966年,鲁冠球把自己之前经营的一切连同全部积蓄——1150元钱交了出去,换回来一块农机修配厂的牌子,这是未来万向集团的雏形。
鲁冠球创办万向集团的经历,是一个中国乡镇企业走向成功的启示录,通过鲁冠球的实践,越来越多的农民找到了致富之路,也为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基础,他的贡献是巨大的,万向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这是中国改革之路的开端,也是中国经济复苏的起点,很多企业在当时都是被“跳出来、逼出来、冲出来、站起来”的,改革的这条路是他们硬生生闯出来的。
20世纪60年代,虽然经济形势让人看到希望,但国家对商业活动还处在严格控制的时期,很多经济行为受到严重约束。例如,1968年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军委、中央小组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打击反革命经济主义和投机倒把活动的通知》。通知中强调:“坚决取缔无证商贩和无证个体手工业户。农村、生产大队、生产队和社员,一律不准经营商业;国家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团,非经当地主管部门许可,一律不准到集市和弄农村社队自行采购物品。”
在这样的束缚下,中国的创业者是没有机会的,艰难的创业条件阻碍了很多人的梦,但更多成功的企业家,他们无惧艰苦,在面对规则之时勇于踏出及时步,何享健就是这样一个人,也从此开始了属于他的“野蛮生长”。
冯仑在《野蛮生长》一书中表述了当时像何享健一样的创业者的发展模式:“它并不是一种消极的生长,也不是不讲理的生长,而是内心的一股劲头,是内心的挣扎和抗争,是一种向上的力量。”
何享健、鲁冠球,这些在中国经济刚刚萌芽之时抓住机会的创业者,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为中国贡献出最勃发的力量,这些以数百亿、数千亿论资产的上市公司,之所以能在大多数分岔路上选择正确之途,都仰仗于他们这一代不畏首畏尾,与命运博弈、跟时代“死磕”的创业先行者。
此时的何享健,在顺德北滘这个不为人知的边远山村,创办了日后名冠天下的美的集团雏形。未来的辉煌不可见,对眼下的何享健来说,最主要的是生产和卖货,这两样哪一样对现在的他来说都不简单。
3.从做瓶盖开始 在“”时期,何享健和他的弟兄们,被扣上了“投机倒把”的大帽子,很多人觉得他们干不了多少时间,舆论的压力让人想要退缩。
生产组成立不长时间,何享健等人就遇到了及时个难题,外界的质疑之声让他们内部出现了分裂。何享健的心中虽然被创业梦鼓舞着,内心充满希望,但“”时期,人们都看不起这些“胡闹”的创业者,甚至觉得他们不务正业,“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这个不起眼的作坊,在人们的眼中一文不名,时间一长,就连何享健他们自己也觉得最初的梦并没那么光彩。
几日之后,何享健等人觉得不能再这样无精打采下去,他们召开了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的及时次会议,商量接下来该怎么办。
何享健心里也有了迟疑,“本来自己只是想多赚点钱,原来的工作也算安稳,怎么也算个农村的小干部”。何享健原来负责管理农业生产,有事的时候拿着喇叭在村里走几趟,再去田间转一转就是他的工作了,一年也忙不了几天,这样的工作在很多人看来是既轻松又体面的。“干了就不能这么结束”,疯狂发展的代创业者的激情感染了何享健,让他的内心也不甘于平淡。
最终商讨的结果是他们决定继续干下去,绝不能半途而废。有了坚定的信念,也就不再有人嚷着退出。生产组的成功创立让何享健像打了鸡血似的,斗志昂扬。
时任北滘公社管委会资料员的冯润胜,是美的发展的见证者,从什么都没有到什么都有,还真有些韧劲儿。他回忆起那段艰难的岁月时曾说:“美的这个企业开拓的时候,基本上不仅政府看不起,社会也看不起。街道小企业,办这个企业大家都不知道他搞什么产品?”
就是在这样的怀疑下,何享健和他的伙伴们坚持了下来。弱肉强食,今日的美的集团之所以如此成功,自是有它的原因。始终如一的坚守,加以强硬技术的支持,使得美的集团披荆斩棘,战胜困难,越走越远。
当时的何享健内心波澜频起,可他还要面临更为实际的问题。生产组的主要业务是生产瓶盖,而生产地仅是一间20平方米左右,由工人们用竹木沥青纸手工搭建的厂房。生产材料的匮乏,使得他们只能回收废弃塑料,挑挑拣拣,纯粹地依靠手工操作来加工。在生产条件差,生产材料不充足的情况下,生产设备的落后更令工人的作业难上加难。
就拿最基本的工作——生产瓶盖来说,工人们在压制塑料盖时通常需要两人或多人配合,可不合适的机器在他们手中极为“倔强”,强大的作用力常常会伤到工人,有几次甚至还打掉了操作工的牙齿,何享健一干人等经常伤痕累累。
但就是这样费力生产出来的瓶盖也粗糙得不像样子,可想销售之苦,所幸还是在全员同仇敌忾之下,陆续接到了一些订单,就是这些寥寥无几的订单让他们得以生存。
这些艰难生产出来的瓶盖,成了日后何享健称霸一方的基础。现在的很多商人喜欢谈战略,发展新产品,讲究创新意识,可对中国早期的创业者来说,他们起家的项目往往很简单,甚至很不起眼,这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靠着一点坚持,在沧海横流中守住自己的阵地,也为日后的成功做着最“粗糙”的原始积累。
他日,何享健当初生产的不起眼的小瓶盖摆进了美的集团的陈列馆。每当有人参观至此,都会感到惊讶,原来千亿荣光的背后,也有如此默默无闻的岁月。
当年美的千辛万苦生产出来的瓶盖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与其他厂商的瓶盖相比,甚至还有些粗糙。若硬要说不同之处,就是其中的人情味。瓶盖之中蕴含了何享健和他的伙伴们的艰辛,每一次的生产都在黑暗中前进,没有光亮,却不曾放弃。
生产瓶盖的条件虽然艰苦,但突来的自由让何享健和伙伴们还是尝到了甜头。在“”的特殊环境下,在政策制度严厉的时期,何享健的瓶盖生意注定做不大,但这并不是何享健现在要考虑的问题,毕竟也是“6角钱的活儿了”,他沉浸在创业的幸福里,看到了创业带来的机会。
虽然是小作坊,何享健希望它能发展壮大。他知道,生产组里的人大多是从周围田间招募来的,生产能力极为有限,这大大阻碍了瓶盖生意。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想找个懂行的人来帮忙。
那时的经济受国家制约,愿意来干活的都是田间农民,真正工厂里的工人都是吃“皇粮”,就算你给的工钱高,人家都瞧不起这样的生产组,何况是懂生产的技术员。当时,顺德的北滘县里只有一位考上机械中专的人才,放至今日可能无人理会,但在当时,可算得上是乡里的“秀才”了,家里要是出了个这样的人,那的确是给家人扬眉吐气了,这位“秀才”叫梁伟伦。他当时在县里的顺德糖厂做技术员,这可是县里的国营大厂。
经过多方考虑,何享健打起了梁伟伦的主意。那段时间,何享健经常到这位乡亲的家里跟他和他的家人闲话家常,时不时地表现出要将其拉入团队的意思。时间长了,梁伟伦也经不住他的软磨硬泡。就这样,何享健终于为生产组拉来了一个懂技术的人才,梁伦伟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日后美的集团的首位技术人才。
从国有企业到乡间的生产组,很多人都不看好梁伦伟的选择,说他是自毁前程,自己打碎了“铁饭碗”,为他感到惋惜。可时至今日,没人再说他选错了。想来,当初梁伟伦若是扎根在国营大厂,很难想象在下岗浪潮中仍能坚守。
梁伟伦的加入,给生产组打了一剂强心针,何享健十分重视这位技术人才。他知道,梁伟伦为了自己放弃了国营大厂的好条件,他自然要为其创造更好的条件。何享健借着过去的公社关系,妥当地安排了梁伟伦的工人户口,也给了他当时厂里较高的工资待遇。如今,美的集团里的技术人员仍拿着较之其他工种更高的薪资,这也是从那个小小的作坊延续下来的传统。
梁伦伟没有辜负何享健的厚爱,他的加入让生产组朝向更有希望的方向发展,也令其从根本上摆脱了小作坊的名声。他的技术,让生产组生产出来的瓶盖不再毛毛糙糙、大小不一,整齐的瓶盖、低廉的价格,让何享健和他的瓶盖开始有了些名气,原先的谩骂和怀疑消失了,换来的是一句句感叹:“这小子还真有两下子。”彼时,旁人也期待着这个生产组能折腾出些大动静。
4.介绍信藏“玄机” 何享健的生产组在艰难的环境下组建完整了,虽然条件恶劣,但人心团结。
人才是生产的及时要素,但除了人才,技术水平、生产条件也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当时何享健的生产组仅有一台手动注塑机,难以想象美的集团的辉煌就是由此开始的。这台的生产机器跟当时的手啤机差不多,手啤机是当时广东常见的一种制作工具,里面包含了很多日后美的的支持性技术。注塑机和手啤机让美的集团在技术上有了经验之谈。
那个年代,广东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引进了很多新颖的生产技术和产品,造就了何享健等一代人的崛起,也造就了很多奇妙的新词汇。
美的的一路走来,不断有人加入,也不断有人离开,但何享健却从未想过要离开。周秀玲作为美的23位创业员中的一员,回忆起那段艰苦岁月,她表示那是一段火红的时光,电力的极度匮乏加速了人们的火热情绪。生产组所在的地方经常停电,他们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选择用煤油灯和木炭加热原材料。经常使得生产车间内煤油味儿十足,车间里还总是黑烟弥漫,烤得人也黑乎乎的了。
经过烟熏火燎后,生产工人们还要再接受“水刑”的考验
内容非常普通,2014年的书稿拿来现在出书
包装精美,内容丰富,值得购买
文化传承功能,书籍使得古人的智慧结晶能保存下来并传给我们
好非常满意
送货快,图书质量好。推荐购买,
掌柜发货速度很快,书的质量很好,值得向大家推荐!峨眉山市——黄金老师
全书都在颁奖,似乎不太真实。有缺陷的故事才更真实吧。
值得一看,何总的低调,大局观太强大。。一个小企业没有背景瞬间跻身国内前几。厉害!
算是一本描述美的发展史的通俗易懂的书,但是看着看着就会觉得很别扭,仔细琢磨,很多语句不通顺,有的都可以当高考病句修改的范本了。。。另外从商业角度看也很一般,随便看看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