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文艺领域堪称一代典范的苏轼,在哲学、美学、史学、政治以及人生修养诸方面也曾发表许多精辟之见,而且其间条理贯通,自成一家之学。 历史人物的学科分类,在中国官方史书中早已出现。《宋史》就有"道学"、"儒林"、"文苑"三传的分别。值得注意的是,苏轼的传记并未出现在《文苑传》中,这就意味着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并非仅局限于文苑之内。本书正是力图恢复苏轼作为思想文化巨人的本来面目,考察他在哲学、史学、政治学、美学、文艺学等多方面的成就。
本书旨在从一个思想者的角度追踪这位文化巨人丰富的精神景观,并注重考察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其对于宋代乃至整部中国文化史的意义,及其在陶铸我们民族、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方面所起的作用。相比于单纯的文学家的苏轼,思想者的苏轼或许更切近他留在中国人心目中的那个形象:竹杖芒鞋,吟啸徐行于中国大地上的东坡居士。
王水照,男,浙江余姚人,1934年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即进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现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并担任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韵文学常务理事、上海作家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导言 产生巨人的时代
一、宋代文化的鼎盛局面
二、从"祖宗家法"到"庆历新政"
三、北宋的财政问题
四、哲学、文学的勃兴与"士"的崛起
及时章 "吾生如寄耳":家世与生平
一、长江上游的天府之国
二、在家乡与京城之间
三、变法风潮中的汴京
四、从二千石到阶下囚
五、谪居江岸的东坡居士
六、成为元桔大臣
七、四任知州
八、流放到海角天涯
九、走向人生旅途的终点
第二章 究天人之际:苏轼的哲学
一、哲学史上的苏轼
1.疑经、辨孟、非韩思潮中的一家之学
2.苏轼哲学的历史地位
二、研究苏轼哲学的基本资料
三、苏轼哲学概述
1.苏轼论"道":自然全体的总名
2.从"道"到"善":自然与名教的逻辑联系
3.对"性善"论的驳斥
4.与自然之"道"相应的自然之"性"
5."性命自得"的逻辑结构
四、苏轼哲学的特色
第三章 通古今之变:苏轼的史学
一、《春秋》学与相关史论
1.苏氏《春秋》学
2."正统论"与名实之辨
3.历史编纂学与历史批评
二、苏轼的史评
1.道德
2.风俗
3.理势
4.智术
第四章 立朝大节:苏轼的政治态度
一、政论
二、政见
1.熙宁二年
2.熙、丰阶段
3.元丰七、八年
4.元祜阶段
三、政治人格
第五章 文艺成就与美学思想
一、苏轼创作的发展阶段
二、光照千古的文艺成就
1.诗
2.词
3.文
4.书画
三、苏轼的文艺美学思想
1."苏氏之道"的美学内涵
2.苏轼的文艺创作论
3.苏轼的文艺鉴赏与批评
四、中国审美文化的历史转折
第六章 人生思考与文化性格
一、颜子学与"寄寓"思想
二、生死、出处、大地
三、"寄寓"者的文化性格
四、"寄寓"与"存性"
附录一 苏轼年表
附录二 人名索引
附录三 文献索引
后记
第二章 究天人之际:苏轼的哲学
一、哲学史上的苏轼
"蜀学"一名,含义有多种。吕陶《府学经史阁落成记》云:"蜀学之盈,冠天下而垂无穷者,其具有三:一日文翁之石室.二日周公之礼殿,三日石壁之九经。"①此"蜀学"盖指蜀地之学术。黄宗羲《宋元学案》的全祖望补本,有《苏氏蜀学略》,以三苏为主干,附以学友、门生多人,大致相当于现代说的"学派"。以"蜀学"为名,是因为三苏乃蜀人的缘故。不过,其所录如家安国兄弟,只是苏轼少年时的同学,交情虽厚,至于学术观点如何,则难以考知。故《苏氏蜀学略》虽然大致相当于一个学术流派的梗概,但与其他许多"学案"一样,重于人物交往关系,而忽于学术观点之甄别,与其说是学术流派,倒不如说是学人团体,而且其中许多师弟关系,只是名义上的,未必皆有学术观点的授受,或者即使有所授受,而主旨仍不相同。此种"蜀学"概念,所指盖为以三苏为中心的学人团体。从哲学史上讲"蜀学",则当与"新学"、"洛学"、"关学``等并列,指一种哲学理论体系,它的成熟的表现形式,就是苏轼哲学。在这个意义上,所谓"蜀学"也可称为"苏学",亦即苏轼的哲学理论体系。它既与"新学"等并列,说明它是与王安石、程颐、张载等人的学说有所异趣,自具特色的一家之学。
……
值得一读
写得还不错,只是贵了点。
好
这个商品不错~
苏轼的成就远远不限于文学、书画,他更是思想家哲学家。本书作为中国思想家评传之一,关注与研究的角度便是以苏轼的哲学思想为主,从而为超越文学范围去全方位地研究认识这位文化巨人,尤其是从思想方面去加以把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扎实的研究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