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图书
人气:14

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

本书是一部系统地考述徐渭生平,研究徐渭文学、艺术、思想的学术著作。在研究方法上,有四个特点:一、注重学术与文艺思想及创作的综合性研究。从文学、艺术的实践中见其思想底蕴;从学术、思想的高度观照文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系统地考述徐渭生平,研究徐渭文学、艺术、思想的学术著作。在研究方法上,有四个特点:一、注重学术与文艺思想及创作的综合性研究。从文学、艺术的实践中见其思想底蕴;从学术、思想的高度观照文学、艺术创作。揭示贯穿徐渭人生以及诸文艺形式的思想内核。二、在文献考稽的基础上分析徐渭的思想内涵。三、从时代潮流的激荡交汇中透视徐渭的思想特色、文学艺术贡献,厘定其历史地位。四、从人生与艺文的互动中分析风格的成因。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对徐渭的评述,从各个侧面展现了他在不同时期中的思想活力和业绩,是一部系统地考述徐渭生平,研究徐渭文学、艺术、思想的学术著作。向每一个愿意了解中国思想的读者提出一个又一个我们和古人共同面临的问题,引导大家与中国古代思想家展开心灵的对话。

本书资料翔实,考证精详,论述细致,文笔流畅,总结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目录

一、"丧门星"降落人间

二、奋发的苦命少年

三、一手执笔,一手执剑

四、嬉笑怒骂《四声猿》

五、两次幕府生涯

六、入狱七年前后

七、开启文人绘画先河

八、依附门墙北国行

九、文坛的一缕清风

十、用微笑告别凄苦人生

在线预览

10岁以后,少年徐渭的孤儿生活日渐困窘。父亲早死后,嫡母又亡故,生母被卖,长兄与二兄远走巴蜀与贵州,分在自己名下的童仆逃亡,杳无踪影。还未能独立生活的孤儿便仰仗长兄继娶的大嫂奚氏过活。据徐渭自述,家里人"骨肉煎逼",这位继娶的女人对于年幼的孤儿不能相容,更说不上有什么亲情的温暖。徐渭年岁渐长,不得不早熟地考虑自立的可能。十几岁的少年如何自立呢?徐渭面前的道路只有一条,便是科举之路。天真无邪的少年徐渭很自负,别人走科举之路可能艰难,而徐家三少爷,一位可比谢灵运的天才,一位为县官认定的神童,取得秀才、举人、进士的资格,应当如走在山阴道上采一朵野花,折一根柳条那么便利。民间这样传说:徐渭在县府应考,总是早早完卷,卷子上有空白处,便画一组报喜的队伍,敲锣打鼓,祝贺徐府少爷高中。

可是少年徐渭碰壁了,童试一而再,再而三地未能入选。按照科举制度的规定,初级学衔为县学、府学的生员,俗称秀才。秀才在经济、政治两方面的待遇,都会受到官府的照应。秀才有定额,需要经过若干次考试才能被选中,取得秀才资格,才能参加`省一级的选拔。读书人倘若连秀才都算不上,即便白须垂胸,也只能叫做童生。如果寻求职业,可以种田、经商,成为工匠,做官则通常无可能。秀才的选拔是国家未来选拔官员的基础,极为郑重,朝廷派驻各省的学官要巡视指导,加以调控。两次童试落榜,使得名满山阴的徐府神童颜面丢尽。徐渭绝望中无可奈何,思前虑后,他给主考提学副使张大人写了一封引经据典的长信,约2000字,展示才华,要求补考。

这封信是篇奇文,也是一篇美文。其中,叙述苦况,如泣如诉:提出要求,人情人理。加上语言恳切,用典妥帖,今人读来,也不得不拍案叫绝。信中他并不自卑,自述下笔万言,片刻可成,而才情之茂盛,可以比得上许多前代文豪。他说他的落选,仅仅是行文不合当时的某种规矩而已。他说,他命运不济,走进了末路穷途,有才不为时人所识,悲愤之极,几乎要抱屈投水,点火自焚。他说他的处境是"俯仰牵制,桎梏加躬,愤懑抑郁,若蹈汤火",他说他知道张大人是当今的欧阳修与胡瑗,是提携后学的天下宗师,德高天地,文比前贤,他希望张大人"大雅含弘,君子矜悯",希望张大人生怜才之心,让他补考。张大人为他的美文所感动,也被徐渭恰当的吹捧动了心,于是网开一面,和府县商量后,让徐渭补上了一名山阴县学生员的名额。徐渭终于在他20岁那一年成了秀才。

仔细品味徐渭20岁时写给张大人的这封信,可知其早年轮廓。他少年不幸,但是早慧,读书甚多,长于文辞;他热衷科举,但又个性张扬,并不熟悉科举进身之道。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他是一个感情容易激动的人,难于自制,遇到挫折,容易走向极端。

奋进中的青年徐渭,给当权者写了一封信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为了山阴的秀才,这佳话在乡里传开了。书信里一些精彩的句子,也在年轻人中传诵。这样的故事在旅居外地的绍兴同乡中也传开了,一直传到在粤东阳江县县衙担任主簿的一位老人的耳朵里,老人名潘克敬。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一位在外乡作宦多年的老人怦然心动。

潘克敬思乡心切。他有个14岁的女儿,容貌端丽,待字闺中。现在老人听说家乡有这样的才子,出身于官宦之家,门当户对,但孤贫无依,便有意将徐渭招赘为婿,以便将来叶落归根,有个照应。这边徐府主事的是长兄长嫂。长兄长嫂觉得幼弟倘远走粤东,离开家门,省得未来弟兄争夺家产,便乐得顺水推舟。于是,两方家长做主,这门亲事便确定了下来。

在中国古代,年轻男子被女方招赘,并不是一件十分光彩的事情。往日男尊女卑,通常女人只能从属于男人。但就当时20岁的徐渭而言,为人招赘却是一种幸运。"骨肉煎逼"的家门无留恋可言。迎娶名门之女,家中又拿不出丰厚的聘礼。招赘到阳江名义上也许难听一点,但可以远走高飞,不用多少银子却能获得漂亮的女人,正如唐人传奇中所述的,穷书生遇上了仙女。婚姻大典是在阳江官舍举行的。新郎21岁,新娘15岁,徐渭记得,举行婚礼的那24小时,"掩映双鬟绣扇新,当时相见各青春",新娘用有刺绣画面的扇子遮住青春的面庞,无限娇羞;自己则着了新制的窄袖长袍,半醉半醒,激动无比。当时的箫声鼓点,若干年后仍在徐渭耳畔萦回,"傍人细语亲听得,道是神仙会里人"。徐门的才子进入阳江官府的舍屋,丈人的宽厚使他满意,婚礼的排场使他满意,妻子兄弟的谦和有礼使他满意,当然,最使他满意的,是他美丽而温柔的妻子。

古代女子往往有姓无名,出嫁后以姓称,如潘家女儿成婚后便称潘氏。潘氏的特点,在徐渭的印象中是"慧而朴廉",既聪明、朴实又正派。潘女的脾气和徐渭一样,爽快、正直,不为谋取私利钻营,父亲给她的私房钱,她竟交给兄长,以维持大家庭的用度,这一点,深为徐渭敬佩。一对小夫妻恩恩爱爱地过了五年舒心的日子,又生了一个儿子,名徐枚。这五年,是徐渭一生中难得阳光明媚的短暂的时光,接着,又是乌云盖顶,电闪雷鸣,不幸的打击接踵而至。

先是,19岁的妻子生子后因肺疾去世,徐渭的哀痛是可以想见的。他为亡妻起了个名字:潘似。他说她的性格类似自己;又为她取字:介君,意思是说,夫妇性格相似之处在于正直而率真。取名取字这件事反映了徐渭对亡妻怀想之深。随后,打击继踵而来。他赴省考试,又名落孙山。另外,妻亡之时,岳家已迁回绍兴,按理,徐渭应迁回故宅,但此时徐府两位兄长均先后亡故,老屋以及赀财为一姓毛的人所夺,老岳丈助婿讼官,但无力回天。这一年的冬天,青年徐渭经常抱着幼子在绍兴街头踯躅,月光中的石板路上,留着寒风中苦命人的瘦长身影。

P18-23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便于携带,内容易懂

2012-02-01 17:50:12
来自McCulle**的评论:

这个商品还可以

2014-07-14 12:11:22
来自金夕何**的评论:

是个缩写本吧算是。很薄很小。

2015-05-03 19:57:14
来自易烊喜**的评论:

很好啦~都很给力 !!!

2015-07-03 20:26:4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好!!!!!!!!!

2015-07-22 20:59:20
来自小胖福**的评论:

由于书比较薄,书中描述徐文长的内容较少——一些经历以及一些评述。远不能达到了解的目的。花点时间从网上搜搜,就能和看这本书了解的一样多。不过,徐文长这个人物确实值得一品。

2012-01-04 18:29:15
来自雨西奥**的评论:

就当一本普及读物随便翻翻就行了,内容太简略,谈及徐渭诗词的特点时连原文都不引用,根本不知道徐渭是怎么写的。

2014-08-27 12:13:11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