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全2册)图书
人气:41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全2册)

这套书是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500万册纪念版+她历时五年新写的的《*美的教育*简单》两本书的套装。
  • 所属分类:图书 >亲子/家教>家教方法  
  • 作者:[尹建莉]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25138600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8
  • 印刷时间:2017-08-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轻型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尹建莉部家庭教育著作,2009年一经出版发行,即引起巨大轰动,数年来一直高居各大图书榜榜首或前列,版在全球总销量已近600万册。荣获二十多项大奖。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堪称中国家庭教育里程碑之作,既有国际视野,又具中国文化精髓,紧贴现实,呈现了品质教育的做法和魅力,首次把家庭教育著作提升到专业化水平。文笔流畅,可读性强,改变了长期以来教育著作晦涩艰深的现象,在普及现代教育理念方面形成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直接推动了中国家庭教育的进步,标志着中国家庭教育理念和世界水平接轨,并开始对外形成影响力。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且在所有出版国家和地区均得到好评。CCTV“新闻联播”、“朝闻天下”、“面对面”等多个栏目,以及境外的《华尔街日报》等上百家媒体曾对本书及作者进行报道和专访。

编辑推荐

荣获20多项图书大奖

靠口碑狂销500万册

被译介到多个国家和地区

适合爸爸、妈妈也适合老师的教育经典

教育理念先进、方法实用,教育效果立竿见影

作者简介

尹建莉教育学者,教育硕士,家庭教育领域标志性人物。曾在一线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现致力于家庭教育研究及写作。

本书采用案例写作的方式,呈现了一个孩子的成长轨迹。作者的女儿——本书案例主角——品学兼优,北京市市级三好生,曾跳级两次,1 6岁参加高考,取得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2013年获得美国长春藤盟校硕士学位。

目录

改版前

及时章 如何提高爱的质量

1“打针有些疼”

2不要捉弄孩子

3给小板凳揉揉疼

4每年都来的圣诞老人

5长大要和马晓飞结婚

6像牛顿一样

7古诗滋养的孩子

8给孩子“犯错误权”

第二章 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

1让孩子识字不难

2开“小卖部”

3被魔杖点中的孩子

学习能力强

4修得一支生花笔

5“好阅读”与“坏阅读”

6阅读需要诱惑

7不看“有用”的书

8学“语文”不是学“语文课本”

9写作文的较大技巧

第三章 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

1孩子是从哪里来的

2孩子天生不会说谎

3可不可以批评老师

4遇到一个“坏小子”

5比黄金珍贵的四个字

6“成人仪式”写给女儿的信

第四章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

2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

3替孩子写作业

4不写“暴力作业”

5学习不要“刻苦努力”

6不考100分

7考好了不奖励

第五章 做家长应有的智慧

1自己不带孩子就是渎职

2幸福的家就是五星级宾馆

3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

4“不管”是好的“管”

5做“听话”的父母

在线预览

开“提意见会”(新增文章)

孩子身上有什么问题,家长当然需要让孩子知道,要帮他完善。但如果直接说,孩子多半不愿意接受,甚至会不高兴。所以,“提意见会”的价值不在于改造孩子,在于让孩子郑重其事地获得表达权,并且感受到交流方式的重要性。

孩子身上有什么问题,家长当然需要让孩子知道,要帮他完善。但如果直接说,孩子多半不愿意接受,甚至会不高兴。这很正常,大多数成年人不也是这样嘛,别人在指出我们缺点的时候如果不顾说话方式,我们也会下意识地反驳。同时,在和孩子相处中,父母自己有什么不妥,自己很难发现,这就容易导致家长不知不觉地陷入一错再错的境地。

在我女儿圆圆小时候,大约从她三四岁开始,我家每周开一次“提意见会”,不仅较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而且还有额外的收获。

平时我对圆圆的一些小毛病尽量不说,能接纳的就接纳,不能接纳的暗暗帮她矫正,比如她小时候吃饭响声大,我就和她爸爸提前沟通好,然后在饭桌上说:“爸爸,你吃饭声音有些大了,要注意点啊。”爸爸假装刚发现这个问题,不好意思地笑笑,赶快收敛吃相。圆圆听到了,看到了,自然会控制自己的吃饭声。问题当然不可能一次改掉,待下次我再发现她吃饭声有些大时,我就又提醒她爸爸,“爸爸,你今天吃饭声音又有些大了。”一段时间后,圆圆的这个毛病就消失了。

但有的问题没这么简单,做示范用处不大,孩子意识不到其中的规则,就需要明确指出来。比如东西好不随意乱放,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等。我最初是直接告知的,发现她有抵触,或不以为然,就考虑要改变一下方式,让她能心悦诚服地接受。

有24小时,我问圆圆:如果你脸上不小心蹭了一块黑,但你自己不知道,那么你希望别人告诉你,赶快把它擦掉,还是希望别人不告诉你,但别人都能看到,只是自己看不到?圆圆说希望告诉。我说对,然后又问她:可是,如果有的人不愿意这样,别人告诉他,他却不高兴,不承认自己脸上有黑,也不擦干净,这样好不好?圆圆说不好。

我亲亲她的小脸蛋,宝宝说得对,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就像脸上有黑一样,自己不知道,别人能看见。如果有人能给我们提意见,告诉我们哪里做得不好,需要改正,这就像给了我们一面镜子一样,能让我们自己变得越来越好。你说,提意见是不是一件很好的事?

圆圆说是,显然,她一下就理解了“提意见”的意义,目光清澈,神情平和。于是我和她商量,以后我们一家三口要互相提意见,并且建议每到周末,全家人开一次“提意见会”,互相说说各自有什么需要改正的缺点,这样我们每个人的缺点就越来越少了。我俩商量好后,又去问了爸爸,爸爸也觉得是个好主意,特别赞赏。这事就这样定下来了。

圆圆表现出简直迫不及待地要开会了,小小的人可能是怕自己脸上有黑吧。掰掰手指还有两天才是周末,就对开会这件事更加期待。

从此,“提意见会”成为我家的例会。我们开始时是先给爸爸提,再给妈妈提,给圆圆提。到后来就采用猜拳的方式决定谁先提。还特意准备了一个本子,把互相提的意见记录下来。到下次开会时,看看小本子,总结一下各自的改正情况。

我们观察到给圆圆提一个什么意见后,她偶尔会不安。我们就会告诉她,爸爸小时候也这样,或这方面妈妈小时候也做得不好。再讲讲我们当初是如何克服的,举个例子或讲个故事。这样既安慰了她,又给她指出了改善的方向。

儿童尚处于心理无序期,对很多事没有把握,其实心底经常会不自信。所以在指出孩子的不足时,好把自己和孩子置于一个平等的对话平台上,友好地和孩子交流,让孩子心理放松。要忌讳居高临下的批评,也不能简单地要求孩子听话、乖。

“听话”和“乖”是我们传统的育儿审美心理,在一个小环境中,某些教师或家长很容易自封为,在儿童面前忽略自我约束的意识,使最需要民主和平等的关系,变成了统治与服从的关系。只是,由于习俗使然,很多人意识不到批评一个孩子“不听话”或“不乖”时,成人已变得多么不讲理。

观察我们周围的情况可以发现,不少妈妈只爱婴儿期的孩子。孩子在两三岁前,几乎是的被动体,父母被孩子的可爱感染,柔情似水,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充分享受着做父母的快乐。可一旦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自主意识萌发后,父母就会觉得孩子处处触犯家长的期望和规则,变得不听话了,不可爱了,于是家长眼睛里开始流露出厌烦的神色。不少家长挂在口头的一句话就是“孩子越大越不好带,越来越不听话”。

依孩子的天性,他们其实都想变得完善,想表现得更好,孩子会本能地讨好父母。但如果在沟通中体会的是压力和不尊重,孩子逆反情绪就会被激活,以更加“不听话”来守卫自由意志和尊严。也有一些孩子走向另一个极端,彻底放弃个性,内心不产生任何主见,变成一个天真可爱的提线木偶。不管哪种情况,都会导致孩子情绪淤积,无法建立良好的内在秩序感,思维紊乱,甚至行为怪异。

看过一个冷笑话。某家有一位特别听话的儿子,父母说东儿子不往西,为此深得父母喜欢,令邻人羡慕。有24小时,家里失火,慌乱中父母先跑出来了,儿子还在屋里,不见出来。妈妈大喊:“儿子,失火了,快往外跑啊!”屋里传出儿子的回答:“妈妈,你说出门必须穿戴整齐,我在穿袜子呀……”妈妈急得跺脚,“儿子,都失火了,还穿什么袜子,不用穿了,快往外跑吧!”过了片刻,儿子还没出来。妈妈又高喊:“儿子啊,你到底在干什么?快出来呀!”里面传出儿子微弱的声音:“妈妈,我在脱袜子呢……”

培养一个只会“听话”的孩子是可悲的,可是,不去矫治孩子身上的一些坏毛病,或矫治不得法,也是问题。那么教育是否总可以找到有效的路径呢?回答基本是肯定的。

在我们和女儿的相处中,不是没有困惑,而是有了困惑后,努力去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绝不以牺牲孩子的自尊或面子去简化自己作为家长的劳动。

我发现,无论给圆圆提什么建议,只要拿到“会上”说,她一般都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一是她已有心理准备,二是父母也拿出了接受意见的诚意,为孩子做了榜样。

并不是说她的什么毛病,只要我们一提出来,就能马上改善。但我们不会因此抓小辫子,她的什么毛病,提一次没用就提两次,两次还没用,就换个说法,从正面说说她越做越好的部分,让孩子知道自己在改善着。实在不行,就接纳,把问题交给时间。我的孩子不必,如果有问题时间也不能解决,那我们就珍爱她的这个缺点吧。

所以,“提意见会”的价值不在于改造孩子,在于让孩子郑重其事地获得表达权,并且感受到交流方式的重要性。圆圆从小到大和别人说话时,总是非常得体,既诚恳又有节制,总是让人感到舒服,“提意见会”应该也功不可没。

应该说,我和她爸爸从“提意见会”中的收获更大,我们非常庆幸有这样一个机会,从孩子的视角反观自己,发现自己作为家长的不足之处。孔子说过,“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意思是,如果家长能倾听自家孩子的意见,就不会做出错误的举动。老人家在三千年前就提醒过我们的教育箴言,在今天仍然如此实用。

“理性态度的及时个特征就是反省在他者的背景下如何看待自己。”①如果说作为家长我们做得还算不错,“提意见会”则是很好的校正器之一。我们深信,任何年代,任何国度,纯美的孩子都是家长好的镜子,值得家长万分珍惜。

事实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犯再犯的某种毛病,“提意见会”的力量不可能大到让我们变得。但我们从提意见会上知道自己在别人的眼里原来也是有毛病的,自己的一些做法原来别人也不认可,之后就变得对别人更加宽容。

每一次的提意见会,其实也是一个亲子共处的美好时光,我们围坐在一起,吃着水果或点心,说着话,其乐融融,有时严肃有时开玩笑,有表达的畅快,也有收获的愉悦,所以圆圆每周都挺向往开“提意见会”。偶尔我和她爸爸忘了,她就会及时提醒我们,该开提意见会了!

“提意见会”甚至让我和先生之间的感情更上了一个台阶。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也年轻,各自身上都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在夫妻相处中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每次的提意见会中,我俩彼此也会很自然地把对对方的想法提出来,这让我们多了一个了解对方的渠道,也达成了更多的谅解。

这件事我们坚持的时间并不长,在我的记忆中大约只有一两年的时间,这一两年也并非每周都去做,只在开始阶段周周都做,后来就越做越少,慢慢不了了之。到圆圆更大一些,偶尔谁想给谁提个建议,就会说应该再召开一次提意见会了,但这多半是开玩笑,并没有真的再专门找时间坐下来开会。

作家梭罗说过,“我们天性中美的品格,好比果实上的粉霜一样,是只能轻手轻脚才得保全的。”孩子就是一枚水嫩的果子,需要我们爱护着成长。谁不知道讲道理、发脾气最简单?谁又见过哪个孩子是通过父母单纯地讲道理、发脾气变得越来越完善的?

“我所知道的最快乐的家庭,是那些父母不说教而对孩子诚实的家庭。恐惧在那些家庭不存在,父亲和儿子是伙伴,爱也可以在那里滋长。在另外一些家庭中,爱却被恐惧压倒,矫饰的尊严和强求的敬重使爱缥缈无踪,强迫的尊敬永远暗示着恐惧。”①

杜威认为,纯粹的外部指导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不能强加给儿童什么东西,或迫使他做什么事情,忽视这个事实,就是歪曲和曲解人的本性。成人的规则和控制可能立即见效,但却使儿童后来的行动失去平衡——后果就是儿童更容易受一些坏习惯的影响,他会不自觉地采用回避或欺骗的手法来平衡自己。所以控制欲强的成人,错误就在于缺少对受控制儿童发展倾向的预见性。②

不愿意和孩子平等对话的家长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因为我们没有勇气面对自己赤裸的心灵,所以我们就变成道德家。”③而教育的美好境界是“有心无痕”,并不是说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说,而是要做得得体,让孩子心理上有自由感。

我同意这样的比喻:一个真心乐意给儿童自由的家长应该像一个仆人一样,精心地为主人提供餐饭,但并不规定主人吃什么吃多少;默默地为主人擦干净浴室,并不规定主人什么时间洗澡。他为主人提供种种帮助,而不去支使和强迫主人去做什么。他不去打扰主人的生活,在主人需要时,却能及时出现。

主仆比喻无关家长和孩子在家中的地位,更不是意味着“仆人”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当牛做马地照顾孩子。只是说明家长应保有怎样一份尊重儿童的、得体的态度。儿童实际上非常温顺,是带着友好出生的。如果父母在和孩子相处中善于倾听,有变通性,孩子就不会固执。不曾见识过“暴君”的儿童不会变成“暴君”,领略过“仆人”品质的儿童学到的正是“仆人”身上的好品质。

记得圆圆三四岁时,我带她回我母亲家。母亲做了一种糖酥饼,圆圆非常爱吃,小小的人,吃了整整一个。那个饼油糖放得非常多,我不愿意她多吃,她再要时,我掰了很少一点给她,告诉她这个不能多吃,开玩笑说“今天已经吃得够多,再吃眼睛就绿了”。圆圆一口把那一小块饼吃下去,明明还想吃,却十分配合地拍拍小手说,“那就等眼睛红了再吃吧。”

住了几天,要离开时,姥姥给她拿了一包糖块,她兴致勃勃地倒在炕上清点,约有二十块。我不愿意她路上吃糖太多,建议她不要拿那么多。圆圆想一想,从袋里拿出一块留下。我母亲对我的建议不以为然,嗔怪地说,干吗不让孩子都拿走?然后对圆圆说,都拿走吧。圆圆回答说“留下一块吧,我妈妈说不要全都拿走。”一副大度样。小小的人,既要平衡各方意见,又有变通性,大家都被她逗笑了。

圆圆小时候极少哭闹,总是非常快乐,我们从没觉得带孩子是一件令人烦躁的事。在任何事情上我们都不和孩子拧着来,也不用没有价值的妥协搞乱她的意识,当我们力求把事情做得美好可爱时,事情往往也就变得简单了。孩子的心境总是清亮的,她不需要用哭闹这样的武器来保卫自己,她的世界里没有威胁,所以她总能坦然地沟通和表达。

开“提意见会”是我们和孩子相处的一个小小的侧面,也是我们整个亲子关系的反映。待孩子长大了,就成为我们记忆中美好的回忆。

“打针有些疼”

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

孩子在成长中会遇到不少让他们感到困难和惧怕的事,家长的职责是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让孩子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这些事情,把痛苦降到低。

就说打针这件事,一辈子要遇到很多次,如何面对打针,并不是件可以忽略的小事。何况由此带来的一些心理影响,还会迁移到其他事情上。大人千万不要以自己的感受去衡量孩子,认为这很简单,只要把孩子摁住了、或哄骗着打了就没事了。家长应教育孩子尽可能平静地接受,并培养他们忍耐痛苦的勇气。

有一次,我在医院走廊里看到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拒绝打针,他的父亲,一个人高马大的大男人怎么都弄不住他。父亲看来也是用了力,几次要抓住小男孩,都被挣脱。那个小男孩的反抗真可以用“拼了命”来形容,小小身躯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凄厉的哭喊声让人感到震惊,整条走廊都被惊动了。

一个人的情绪如果没走到极端,能有“拼了命”的能量吗?可以想象小男孩恐惧到了什么程度,也可以想象打针这件“小事”给孩子带来多么大的心理折磨。

我记得圆圆及时次因生病打针是在一岁八个月,刚刚懂点事,会说一些话。她得的是急性肺炎,我先带她到门诊看,大夫给开了针剂。取上药后,我告诉她要带她去打针。她可能对几个月前打预防接种针还有印象,流露出害怕的表情。

她打预防接种针时还不太会说话,懵懵懂懂中被扎了一下,有些痛,哭了几声。针头一拔出去,我赶快说:“咦,你看这个杯子上还有个小猫咪呢。”她的注意力被杯子上印的猫咪吸引住了,就忘记被针扎这回事。现在我说要打针,可能唤起她的那个印象了。我抱着她走到处置室门口时,她突然说:“我不打针。”

我停下来对她说:“宝宝现在生病了,咳嗽,还发烧。你觉得生病了舒服不舒服啊?”圆圆说不舒服。“那宝宝想不想让病赶快好了?”圆圆说想。她又开始咳嗽了,小脸蛋烧得红红的。我亲亲她的脸蛋说:“大夫开的药能让小圆圆的病好了,能让宝宝变得舒服。要是不打针,病就总也好不了。”

小孩子其实最懂事,大人只要正确地把理由陈述给孩子,孩子是会听懂的。她生病不舒服,肯定也想早点痊愈。

圆圆理智上接受了打针,但她小小的心还是害怕,她满眼忧虑地问我:“打针疼不疼呀?”我微笑着平淡地说:“哦,有点疼,不过疼得不厉害,就像你那天坐小凳子不小心摔个屁墩儿一样。”圆圆听了,忧虑有所减缓。我接着问她:“你觉得那天摔个屁墩儿,是疼得厉害,还是只有一点点疼?”圆圆回答:“有一点点疼。”

“哦,打针的疼和那个疼差不多,也是有一点点。”我很坦率地告诉她。然后又说:“摔屁墩儿小圆圆不哭,打针也用不着哭,是不是?”圆圆点点头。

但我能看出她心里还是有一些顾虑和紧张的。于是又给她打气说:“妈妈觉得圆圆很勇敢,你试试看自己勇敢不。能忍住就不要哭,要是忍不住,想哭也没事。”我的话给了她鼓舞,让她觉得自己勇敢;又给了她退路,让她觉得想哭也没事。

我和她说话时的表情始终是愉快而轻松的,表现出打针确实是很简单的事。圆圆也坦然了许多,她的愿望肯定是当英雄,同时对妈妈的话深信不疑,因为妈妈从没骗过她,既然只是“有一点点疼”,那也没什么好怕的。

打针的时候她很紧张,浑身绷得紧紧的,但没哭。护士看圆圆在打针过程中那么配合,表扬了她。圆圆通过“试验”,觉得打针的疼,确实是能忍住的,心态由此变得很平静。

门诊看了几天不见好,圆圆就住院了。一个病房有八个孩子,大部分比圆圆大些,基本上都两到三岁。每当穿白大褂的人进来,不管是护士还是医生,有时只是进来量体温或问句话,病房里一下就哭成一片,孩子们惊恐万状,宛如羊圈里进了狼。只有圆圆一人不哭不闹,她会停止玩耍,要我抱着她,一脸忧愁地等着。虽然她也不喜欢打针,但她已能理性地接受了。扎针过程中她从不乱动,总是很配合,每天总能受到护士表扬。

由于当时孩子太小,打点滴时胳膊上找不到血管,只能在脑门上扎针,但脑门上的血管也很细,往往不能一下扎住,经常得扎两三次。有24小时一个新来的小护士给圆圆扎针,居然一连扎了七下都没扎住。大人被一连扎七下可能都受不了,我和她爸爸在旁边都有些无法忍受了。圆圆开始哭泣,但并不大哭,只是哼哼唧唧地哭,脑袋却一动不动地让护士摆弄。第八下扎住了,胶布一贴好,她马上就不哭了。我心里真佩服这个小家伙。

而病房里的其他家长,每天都采用哄骗、威吓、强制的手段让孩子打针。针扎到那些孩子的身上,好像比别人多疼多少倍似的。家长的做法不但放大了孩子的痛苦,也没有教会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勇敢面对。

当时圆圆的治疗还需要做一种“超声雾化”的理疗,是让孩子呼吸一种加了药剂的雾气。方法很简单,就是把喷雾口靠近孩子的脸,让她自然呼吸十分钟。

及时次做时,护士推来仪器,我们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只是按护士的要求把孩子抱起来。微微带有药味的白色雾气随着机器“嗡”一声的启动,一下子喷到圆圆脸上,她大吃一惊,本能地把脸扭开。护士立即让我把孩子抱紧,不让她动。我赶快把圆圆抱紧了,力图让她的脸对着喷药口。圆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紧闭双眼,努力挣扎着想躲开雾气,并开始哭。我尽量不让她动。护士也在调整,圆圆的脸扭到哪儿,她就把喷气口跟到哪儿。圆圆挣扎了一会儿挣不开,终于大哭,开始强烈反抗。才做了五分钟,她反抗得做不成,只好作罢。

比较打针,“超声雾化”应该说没什么痛苦,只是自然呼吸一些雾气,虽有淡淡的药味,并不难闻。由于没提前给圆圆做思想工作,在她毫无心理准备下强行要她接受,所以成为圆圆最为恐惧的事。此后几天她一直拒绝做超声雾化,只要看到护士推一个类似雾化机的东西进来,立即就紧张起来,远不像对待打针那样从容淡定。

这件事确实是大人没做好,给孩子带来恐惧了。

对于必须要让孩子承受的一些痛苦,大人应有几个原则。

一是平静自若,不要表现出焦虑。如果大人首先一脸焦虑,孩子就会觉得问题严重,会吓着他们。

二是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向他说明。比如告诉孩子他现在生病了,需要打针,打针可以治病。不要认为孩子不懂就不去说。

三是对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尽量不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比如许多家长带孩子打针时,为了消除孩子的紧张,就说“一点也不疼”,孩子上一次当后,就绝不肯再上第二次当;他们挑战困难的理性和勇气就失去一次萌发机会,并且以后会不信任大人。

四是激发孩子的勇气。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同时也要给他们退路,不要让孩子为自己流露的“不坚强”感到羞愧。

五是绝不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有的家长通过“不打针警察就要来抓你”,或“吃了这药就给你买个遥控汽车”等方式达到目的,这是很糟的。哄骗和收买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真正缓解孩子的紧张,还有碍他们的道德发育。

儿童应该学会从小理性地面对一些困难或痛苦,这样不仅能缓解痛苦,还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圆圆两岁半时,有24小时半夜突然哭醒。她呼吸困难,喉咙处好像卡了什么,看起来很痛苦的样子。我恰好刚看过一个关于小儿喉头水肿的资料,觉得圆圆的症状很相似。孩子得这个病十分危险,一是儿童喉管细,二是小孩子不懂事,越难受越要哭,越哭水肿得越厉害,这可能会导致喉管堵塞,引起窒息。

那一瞬间我害怕极了,但我尽量语气轻松地对圆圆说:“宝宝不要哭,你现在觉得呼吸困难是因为你这块儿水肿了。”我指指她的喉咙,又告诉她:“要是哭的话就会肿得更厉害,就更不好出气了。你忍耐一下好不好,不要哭,妈妈马上带你去医院。”圆圆听懂了,立即就不哭了,配合我穿好衣服。尽管她看起来非常难过,却一声不吭。

她爸爸当时在外地工作,那时集宁晚上打不到出租车,我就去敲邻居的门,请小哲的爸爸帮忙,用自行车带我们去医院。小哲爸爸的车子骑得飞快,我在后面抱着圆圆。她虽呼吸困难,但一直安安静静的。走到一段没有路灯的地方,自行车撞到一个高出路面好多的井盖,我们都摔倒了,这一折腾圆圆好像呼吸更费力了,但也没哭,表情还是很平静。我觉得孩子真是懂事,也很庆幸她这么懂事。去了医院急诊,很快得到治疗,几个小时后情况就变好了。

医生说这个孩子真乖,整个治疗过程中没有一点要哭的意思,小孩子得这个病最怕的就是哭闹。

圆圆这方面的乖顺和懂事确实惹人疼爱。她三岁前准备上幼儿园,入园前要体检,幼儿园统一安排报名的孩子在某天到市妇幼保健所体检。体检的路上,我告诉她可能要抽血化验。她有些紧张,问我疼不疼。我还是先告诉她有些疼,然后告诉她抽血和一般的打针差不多,就是扎的时候有一点点疼,抽的时候就不疼了。她已有过几次打针的经历,听我这样说,也就比较释然了。

当天体检的有十几个小朋友,抽血时,孩子们哭成一片。抽过血的、正在抽的、还没抽的,都在哇哇大哭。特别是一针没扎住、需要扎第二针的,不光孩子哭,有些大人也着急了。抽血的护士都被弄烦了,皱着眉头,态度似乎也不好。

圆圆安静地倚着我等着,用有些好奇又有点同情的目光看着那些小朋友。她突然对我说一句:“哭也一样疼。”我问她是不是想说小朋友打针时,哭和不哭是一样的疼,哭也不能减轻疼痛。她说是。我赞赏地亲亲她的小脸蛋说:“小圆圆说得对,反正哭也不能止疼,还不如不哭。”我没让孩子保障她一定不哭,我想,她能这样理解已很不容易,不需要给她任何压力,到时她万一哭了,也不用为自己违反了诺言而感到羞愧。以她的年龄,哭了也是正常的。

轮到圆圆了,她坐在我腿上,伸出小胳膊,虽然有些紧张,但一直安静地等护士拿针管、安针头。护士发现这个孩子不哭,很诧异地看看她。

圆圆可能是想安慰那个护士,对她说:“阿姨,我不哭。”这让护士非常惊喜,一直紧皱的眉头展开了,“噢?你为什么不哭呢?”圆圆说:“哭也一样疼。”

护士一下也听懂了,她惊讶地停止了手中的动作,看看圆圆,顿了一下,才说:“啊,你这个小姑娘,真是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挺好的!非常实用易操作的两本书,看完觉得收获很大。感觉对孩子很多问题都能见简单处理了,其中的教育原理和理念既有国外的部分又有中国特色,感觉较国外的这两本书更契合国情,强烈推荐!

2016-12-19 13:13:19
来自忘***y(**的评论:

非常实用易操作的两本书,看完觉得收获很大。感觉对孩子很多问题都能见简单处理了,其中的教育原理和理念既有国外的部分又有中国特色,感觉较国外的这两本书更契合国情,强烈推荐!

2017-05-20 21:49:56
来自初夏雨**的评论:

一直都非常喜欢尹建莉老师的书,真的是能够让我们从心里面可以重视家教,接纳孩子,可以让我们很自觉的去学习如何做好父母。如果你是一个父母,那你一定要读一下尹建莉老师的书。受益匪浅!

2016-12-11 16:06:14
来自恬静豆**的评论:

不错,学校老师推荐购买的。我买的书比较多,收到的包裹有两个箱,有一个快递的包装纸箱坏了,书有两本褶皱了,如果碰上下雨天我的书岂不是会弄脏。小箱子独立包装亲亲自然的书包裹完好。以后能用结实一点的或者里面多一层塑料袋,希望下次不要再出现这样情况的

2016-07-22 14:59:28
来自yxqa120**的评论:

初为人母,在很多事情上都是一步步的去摸索,这两本书写的深入浅出,阅读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自己在不经意中犯下的错误。其实不是只有孩子才会犯错,大人也会,关键是认识到了以后即使的改正,这样才能更好的陪伴着孩子一步步成长。

2015-06-08 19:43:5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早就从当当上买了这两本书 都已经看完了 非常好的教育理念 我也经常跟周边的朋友们推荐 这次给两位好朋友分别买了两本 希望他们喜欢 纸张质量很好 一直觉得买书还是在当当买比较好 保护不受损 放心

2016-12-17 08:23:0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初中阶段就很喜欢看《哈佛女孩刘亦婷》,现在工作几年了,还是很爱看这样的书籍。虽然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但其中不乏很多教育智慧和心理学知识。教育孩子之前看看此书还是很有作用的!

2016-09-26 15:42:4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一次买了很多,就是想让自己通过不断学习做一个知性又理性的好妈妈,希望宝贝在我们的呵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书刚刚收到还没来得及看,纸质很好,字迹清晰也没有味道,等一一读完之后再来分享读书心得。

2016-12-18 22:05:1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买了送人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的家庭教育理念简单而又实用,该书不但告诉家长怎么能提高孩子的成绩,还告诉家长怎么教孩子做人,教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自觉、自强、自立的性格。

2016-04-22 16:54:31
来自joicehu**的评论:

我一般很少评论,尹老师的书必须好评!尹老师是国内少见的真正从儿童角度出发想问题的教育学家,老师的心正如她推荐的教育方法一样,充满着对儿童的爱!感谢老师,感恩老师!

2017-03-26 23:00:5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我想说这次买的纸张和字体感觉比之前的印刷的好,可能这个是纪念版的原因吧,版面也更宽大些。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看过,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另一本没看,但应该也不错,毕竟作者有如此的优秀。可惜书里少了书签,应该赠送书签一枚

2014-12-16 21:04:0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准妈妈或带小孩的妈妈必看,我女儿两岁时我才拿到这本书,还不算太迟,学到不少育儿方法,如设记优点本,已经快记满两本厚厚的笔记本,女儿已养成比同龄人相对不错的习惯,如看阅读,较独立,爱观察,爱思考!千万别错过这好书啊!迟看就后悔!

2015-06-30 14:29:2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家教圣典啊!看完电子书又果断买了纸质书来收藏精读,尹建莉老师那种尊重孩子、处处呵护孩子心灵的思想值得吸纳,还有各种教育孩子的做法也值得借鉴,买一本书,以后宝宝长大了出现什么问题可以随时翻阅

2016-11-09 11:05:49
来自海霖car**的评论:

我买的尹建莉老师的这两本书并不是套装的,我是在看完后觉得非常有用,对理解小朋友的心理,对待小朋友的常见的问题,还有一些性格的培养都有了很深刻的体会。买这一套书是送给闺蜜的,希望她也能在教育小朋友方面更有方法一些。

2015-08-19 09:44:52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尹建莉的亲子教材值得每个中国父母一读,非常实用,她提到的很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光在亲子关系中有用,在其他关系同样有效,但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要学习书中的经验更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活用,很见效的一本书,推荐

2017-01-23 10:13:3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本书还是相当不错的,对于家里的熊孩子帮助还是很大的,对于我自己也是有很大的启发,我需要做到的就是达到作者教育孩子的那个心态,不过需要慢慢来。这本好书很值得各位宝妈们一读。物流不错,书的质量也不错,可以反复读。

2016-11-03 10:39:17
来自huixian**的评论:

育儿真是考验家长的耐心,很多家长的很多困惑在于自己对父母这个角色认识还是不够到位,除了吃喝拉撒,更重要的是教育,而教育对于不是教育业的人来说,无论是什么学历都会存在误区,不懂就会伤害,为了孩子,所以,必须学习!

2016-12-04 18:01:56
来自天涯半**的评论:

怀着宝宝看这本书的,尹建莉老师在书中给出了不少面对“熊孩子”的实际经验,有的非常有建设性,比方说做作业、看电视等,有的像老师布置的不合理的作业等,可能操作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总之,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籍,适合新手爸妈看。

2016-04-18 09:35:30
来自皇冠熊**的评论:

活动时买的,很划算。尹建莉老师的书非常喜欢,已经买了第四本了,送人用。文字简洁、易懂。结合案例很有实际的指导意义。自己读后受益匪浅,因此又买来送亲戚、朋友,现在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义务宣传员,非常推荐购买!

2016-06-03 16:33:5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的内容才看了几页,还不错,可是书的后皮刚寄来就撕了,只好拿双面胶自己粘起来了,希望卖家以后装货时先仔细的检查一下,无误再发货,谁也不愿意刚买来的东西有瑕疵,这是给卖家提的建议

2015-04-09 18:55:4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非常实用易操作的两本书,看完觉得收获很大。感觉对孩子很多问题都能见简单处理了,其中的教育原理和理念既有国外的部分又有中国特色,感觉较国外的这两本书更契合国情,强烈推荐!另外又买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期待出版中

2016-07-06 18:20:1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全2册) 该书对孩子的教育非常有指导意义,一定要仔细阅读!

2017-08-27 08:51:15
来自梦梦露7**的评论:

书的教育理念新颖,实操性强,趣味性高,是值得一读的书。我看过之后还买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书的内容没话说,但好几页书上有油墨手指印,难道是印刷师傅觉得书太精彩,偷偷看了几页,还因为是套装价格优惠的缘故,师傅们印刷不过来,不小心弄上去了呢!

2016-12-10 23:40:2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2016-10-31 23:25:26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尹建莉老师的书非常喜欢,已经买了第四本了,送人用。文字简洁、易懂。结合案例很有实际的指导意义。自己读后受益匪浅,因此又买来送亲戚、朋友,现在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义务宣传员

2017-05-22 09:56:14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