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国文化的根基:特色文化产业研究(第二辑)图书
人气:31

中国文化的根基:特色文化产业研究(第二辑)

前 言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升华。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累了极为丰厚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好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既是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在新的时代起点上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
  • 所属分类:图书 >文化>文化产业  
  • 作者:[齐勇锋]、[李炎]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11298300
  •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5
  • 印刷时间:--
  • 版次:--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特色文化产业研究成果的形成最初缘于我们在各地对特色文化资源及其产业发展的调研,本书在承接2014年研究的基础上,遵循中央和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围绕“特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这一主题,通过高端对话、理论研究、专题研究、比较研究、案例调研等方式,对近几年来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所取得的进展、经验和存在问题以及可进一步转型提升的方向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探索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运营模式和路径选择,进一步凝聚共识,并提供各方面可资参考的思路和具有启示性的建议。本书的读者群包括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与文化企业员工,同样本书也可作为大学文化产业及管理科系本科生与研究生的辅助教材。此外,还适于公共文化服务、城市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等行业的专业人士进行阅读。

编辑推荐

本书的读者群包括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与文化企业员工,同样本书也可作为大学文化产业及管理科系本科生与研究生的辅助教材。此外,还适于公共文化服务、城市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等行业的专业人士进行阅读。

作者简介

齐勇锋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文化部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发改委体管所学术委员会特邀委员,中央文资办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长期从事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经济理论与政策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一些政策建议得到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重视和采纳。2005年被评为“中国文化产业十大新锐人物”。

李炎现任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云南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央文资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文化促进会文化产业(中国)协作体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等。长期从事文化学、美学、民族艺术与文化产业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10多项,地方性战略咨询、发展规划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项目策划等横向项目40多项。

目录

前 言 [高端对话]主持人:张玉玲对话人:吴江波、齐勇锋、祁述裕、李建华特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高端对话 [“一带一路”研究]主持人:熊澄宇“一带一路”战略与中蒙俄文化产业走廊研究 齐勇锋 张超丝绸之路青海道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申红兴 [云南样本研究]主持人:范建华基点与视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实践 李炎 高睿霞区域文化资源禀赋与特色文化实践 艾佳民族婚礼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产品化路径 刘从水生产方式的特殊性与特色文化产业的实践——基于建水碗窑村陶器的分析 张黎明署明文化生态保护区调研报告 赵书虹等 [非遗生产性开发]主持人:金元浦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研究 曾芸 产业化之路:谈昆曲的生产性保护 程艳 [专题调研]主持人:章建刚北川羌绣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陈云萍 宗教文化RBD样本观察:成都文殊坊宗教文化RBD样本观察 张琦 特色文化产业的浙江实践:基于婺剧发展现状的调研与分析 章军杰唐卡文化产业链升级与实践 吴化城特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中的“跨界整合”路径研究 赵朝峰 [品牌研究]主持人:欧阳友权文化品牌建设的特色化战略——2014年中国文化产业一瞥 欧阳婷 欧阳友权 以特色打造园区品牌——浏阳河文化产业园建设纪实 高志 [古村古镇保护与特色城市研究]主持人:张晓明历史文化名村张谷英村保护与开发中的问题及对策 夏晶 浅谈山东朱家峪古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昝胜锋 山海关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韩济阳 西部地区小城镇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探微——基于迎水桥镇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调研 王瑞雪、许立勇、许华 [投融资研究]主持人:魏鹏举特色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 魏鹏举 张家口堡古城保护与开发中资金投入研究 丛琳 [两岸交流]主持人:胡惠林台湾创意生活产业发展背景、现况与趋势 李玉雁

在线预览

从张家口向北至库伦(今乌兰巴托),经俄罗斯恰克图延伸至莫斯科, 继而通往欧洲,千百年的商贸兴衰史赋予了张库大道(亦称为茶叶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形成了以草原文化、藏传佛教、商贸文化为特色的多元文化形态。在国家大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以复兴草原丝绸之路、构建中蒙俄文化产业走廊为目标,通过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将这些宝贵的文化元素通过资源整合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促使三国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与蒙古国“草原之路”、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对接中形成更加紧密合作的东北亚文化竞争高地,意义重大,前景广阔。一、中蒙俄文化产业走廊的历史渊源张库大道的起点是今张家口市的大境门。这条商路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以降北方各民族间的沟通来往,以及成吉思汗的南征路线,后来成为口商北赴俄的贸易通道。历史上的张库大道,实际上是以张家口为起点,呈扇形发散出多条路线的集合概念。其中具代表性的有三条:中路、东路和西路。三条路线经库伦汇集于俄罗斯恰克图,将中原的茶叶、丝绸、瓷器等物品,换回马匹、皮革,以及俄罗斯的金银器皿。这三条路中,形成年代最早的是中路张库大道,起源于蒙元站赤b。元大都至岭北行中书省(治所哈喇和林,今蒙古国乌兰巴托附近)木怜道,形成于清康熙年代,借助阿尔泰军台站道,河北张北县、尚义县,内蒙古商都县、乌兰察布盟四王子部落旗,通过吉斯洪果尔向北入外蒙古境,至赛尔乌苏转向东北,延伸至库伦和恰克图。西路张库大道,从张家口出发经过大同市、丰镇、乌兰察布凉城,绕行归化(今呼和浩特)进入蒙古国。东路张库大道,从张家口出发沿西北方向经河北张北县、康保县、内蒙古化德、镶黄旗、苏尼特右旗、二连浩特境内,在丰州转向正北方向,穿过大青山,进入漠北。东路张库大道,伴随清代鼎盛时期,是我们常说的狭义上具有主题意义的张库大道。张库大道的终点似乎是大圐圙a,但它实际上却是一条几乎无限延伸的路,因为路在这里并没有停止,它蜿蜒曲折,艰难向前,经过莫斯科,一直到达欧洲大陆北海与波罗的海的重要口岸。张库大道始于清乾隆年间,盛于有清一代,衰于民国,延续三百余年,是一个曾经沟通欧亚,强烈影响欧洲资本市场,以至于引起马克思注目并研究过的经济现象。这是一条充满诱惑、艰险、血腥、邪恶,又受天灾、人祸、商谋、利益诸多因素影响而游移不定的传奇古道;是一幅展示民族间交流、融合, 张扬生命智慧、勤奋、豪迈、粗犷精神的源远流长的历史长卷。(一)起源:商道驿道总关情驿站及驿道是国家出现以后,政府专门为传递公文和军情所设置的通信机构。由于当时历史条件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局限,其传递速度、数量与今天无法相比,但就其组织的严密程度,运输信息系统的覆盖水平而言,却不亚于现代通讯和交通。可以说那时的成就也是我们现代文明积淀的一部分。元代驿站建制十分完备,是我国驿站的全盛时代。蒙古帝国自窝阔台大汗执政后,“布递传,命驿券,庶政略备,民稍苏息焉”,开始实施“站赤”, 并且逐渐建立和完善了驿传制度,全国共设驿站1496 处。据《史集》记载, 窝阔台时期,每天都有500 辆载着食物和饮料的大车从各地运到哈刺哈林。为运谷物和酒,还专门建造了一种庞大的车,每车需要800 头牛拉运。元代的驿传制度对当时的中亚、西亚诸国以及波斯、埃及和俄国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清代基本沿袭了明代的驿站制度。清朝的驿道是政府传达政令、军令、使臣和官员往来、人犯押送的交通干线,同时也是中原与草原地区经济贸易、文化交流、民间往来的主要通道。其中张家口至库伦、乌里雅苏台至科布多、塞尔乌苏至库伦、库伦至恰克图等驿道大都成了实际意义的商贸通道。大量历史文献证实,张库商道绝不是一条因为设市需要而修建的商路, 它是一条历史久远而又不断演变的驿道、兵道、商道,只是因为康熙年设市于库伦,才有了张库商道的称谓。我们把中原至蒙古草原的古商道、驿道及张库大道叠合,就会发现这些山野大漠间延伸的商路,总在有意无意地与历史上的驿道、驿站相融合、相交汇,不知是商路在依循商道,还是驿道在依循商路。其实路是依循自然法则而延伸的。(二)发展:茶马互市市融融茶,是我国传统的极为普遍的饮料。由于茶叶的芳香油具有消食生津、溶解脂肪的功效,所以也是我国北方、西部边疆高寒地区以肉食为主的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茶叶生长于我国中南部,西北“番地”边民的茶叶需求,必须通过贸易来获取,便形成了茶马互市贸易。直白地讲,茶马互市贸易就是茶叶与马匹互相交换的贸易市场。茶马互市贸易也是古代中原地区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商业贸易的主要形式,但其实质上更是历代朝廷在尚不具备征税条件在游牧部落地区中实行的一种财政措施。千百年来它已经形成了一种植根于边塞的商业文化形态。如果没有亲眼看到文献,我们很难相信马克思会在他的著作中提到张库大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五十卷第二册81 页《资本的流通过程》一章中记述:“俄国和中国的茶叶贸易可能是1792 年开始的……茶叶陆续由陆路用骆驼和牛车运抵边防要塞长城上的张家口(或口外)……再从那里经过草原或沙漠、大戈壁,越过1282 俄里到达恰克图。” 《封氏闻见记》谓:“(饮茶)……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 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可知以茶与外蕃易马,不始于宋,实始于唐, 亦可见中国茶叶输入外蕃,开始于唐。而这茶的“外蕃易马”“以茶易马”的道路中,有许多条路都通过了张家口一带,从而促进了汉族同北方少数民族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长城以北地区的茶马互市,出现在明代中后期,相对西南的茶马互市贸易较晚。其实张家口地区早在官方正式的茶马互市贸易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大规模集市的雏形。史籍记载:“春市场(宋、元)在集宁(今内蒙古自治区集宁区)。明马市(明)在张家口。我朝(清)玉帛万国,西北诸藩往来交易者, 皆由来远堡入。南金北毳络绎交驰盖其盛已。”可见我国北方历朝历代各民族间贸易之“市”,是由于商品“络绎交驰”而兴盛的,这条贸易通道就是张库大道的历史渊源。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