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论》(另一传本为《温证论治》)由清代著名中医温病大家叶天士编撰。内容简短,仅四千余字,却对温病理论与临床有极大的指导价值,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一部切合临床实用的温病理论性著作。叶天士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和辨舌辨齿辨癍疹的诊断方法,对后世的温病学说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至今仍是临床辨治外感温热病为常用的临证辨治方法。本书是从事中医温病医、教,研人员的重要参考书,对中医各科临床医生均有参考价值。
鉴于本书有《温热论》与《温证论治》两种传本,且两书的文字表述有较大的差异,故本次整理以《温热论》为主,其后附录《温证论治》。前者以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卫生堂刻本为底本,后者以乾隆五十七年
(1792)吴门唐氏问心草堂刻《吴医汇讲》本为底本,并参照其他刻本重新点校。书前撰有导读,便于读者学习。
湿热论》(又名《湿热条辨》)由清代著名温病学家薛雪编撰,约成书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以前。不分卷。本书仿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的体例,分条列论,简明易诵,各条之下有薛氏自注,对条文所涉内容详加辨析,故后人有以《湿热条辨》为此书命名。全书仅论35条,直述湿热病证候表现、传变规律及治法方药。所论多为作者临床心得,间或论及张仲景《伤寒论》及吴有性《温疫论》的理论或治法。此书是一部切合临床实用的温病理论性著作,虽仅六千余字,却在湿热病方面对温病理论有创新性的补充。温病的三焦辨证方法,始见于此书,至今对临床温病辨治仍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本次整理以徐行《医学蒙求》清嘉庆十四年(1809)刻本为底本,参照其他刻本重新点校。书前撰有导读,便于读者学习。
温热论
附:温证论治
温热论
虽是非常小的一本书,但是确实是著名作品,需要深入研究。
叶天士与薛生白两位医家圣手的著作,是温病学派的重要论著,内容不多,但很精要!
听老师提起过所以买的~感觉还不错吧~有空好好看看~
这本书还可以,古人是两本书,现在在一本书中印刷了,还可以。
很不错,古籍有待慢慢品尝,希望加油努力!很不错,古籍有待慢慢品尝,希望加油努力!
学中医的,买过很多本了,简单明了的白本,书不在贵,好书
我不会说我是拿来凑单的········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系列
真心很不错,文言文但是很好懂,看看颇有收益,需要时间细细推敲。中医博大精深
bbbbbbbbbbbbbbbbbbbb
两个老冤家背靠背,见地又都是一流的精湛,哈哈,南无阿弥陀佛。
书放在收藏夹有段时间了,趁活动下单。作者、出版社是书质量的保证,内容还没读。
很好的一本書,全書只有60頁,薄薄的一本,攜帶方便,印刷清晰方便閱讀
很好,没的说。就是没想到这么薄,早知道等以后买作者的全集了
专业性很强的一本书,不过建议和温病条辨一起看会比较好,这本书比较薄
书纸质很不错,印刷也很棒,里面内容很精练,看起来有一种精简美,读经典就是要有这种感觉,很愉快的一次购物!
书的质量很好,把温热论和湿热论放在一起也确实很有新意。不过湿热论只到第35条,不完整,不知道是版本问题还是漏印,这就是只给4星的原因
属于经典图书了,中医师必读文学,书的质量不错,这套书质量都可以,对于开阔思路很有意义。
只看过伤感,不看温病的话,肯定少些什么,学中医,四大经典吗,一本不能少。慢慢啃,背。
书很薄,但是内容非常有价值,温病四大家里面,叶天士和薛雪是临床大家有原创,吴鞠通和王梦英是文学高手,在他们奠定的基础上发挥著述。
之前在当当买的书从未出现过内页残缺破损的情况,不过这一本的确出现了,想每天那么大的出库量,可以理解,就不退不换了,希望以后能加强查验。
很方便携带,叶天士和薛生白的著作,学医的人必看的,附录了温证论治,没有注,适合背诵。
有道大压痕但不影响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的书太墨迹了!这本书一共60页!正文32页!废话28页!不是来看废话的!不推荐买这个版本的书
温病学的必读书籍之一!虽然很薄,但是分量很重!
叶天士的著作,也是温病学必读的书籍,书虽不厚,字数亦不多,却影响甚大,由此可见一斑。
《温热论》,为温病学的奠基之作。叶天士不仅于温热创见非凡,对湿热证治亦有精辟立论。他认为内外湿相合在湿热类温病的发病中起决定作用,分析其说,实将湿热类温病的外因及证候细分为温热挟湿证和湿热证两种,指出湿热证的主要病位在脾胃三焦,发展变化有伤阴伤阳两种机转,重视辨舌察,并据此确立治法。治疗上,强调要分解湿热,而突出"以湿为本治"的原则,倡导祛湿当治从三焦,分消上下,尤其重视淡渗利小便以除湿;同时告戒治湿还须重佐理气,气畅湿易散。此外,要兼参体质,顾护阳气。
作者叶桂于公元1667-1746年间,字天士,号香岩,江苏吴县人,清代著名的临床医家。作者对于感病邪之后,病邪在人体内的传变过程,创建了新的温病辨证体系,提出了由浅而深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4个病机层次,卫气营血辨证方法,是十分彻底的创新,完全从温热病的传变特点出发进行辨证,有极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专门论述望舌、望癍诊在温病过程中的诊断意义,内容细致而具体周到,超出前人的见解,将望齿与外感病过程中正气的存留及病邪的进退联系在一起,尤其重视的是通过望齿的荣枯来判断温病过程中阴液存留,而阴液的存亡确实是温病治疗中的关键。本书指导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