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20世纪80、90年代赴英美等国家进修,牛津、剑桥是他所有旅程和记忆的起点。
与它们再见,是希望再经历一次记忆中的美好。
作者已过耄耋之年,他在这本书里以一个普通人、一个旅行者的身份,来记载和描述求学之路中看到的建筑、碰到的事情和遇见的人,还有那些沉淀在城市里的历史与文明。
1.作者胡绍学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1959年毕业后从事建筑事业至今,有着丰富的建筑专业经验和艺术涵养,本书即是他从业多年的一个人生整理;
2.本书集专业知识、美学艺术、风土人情等内容于一身,既有建筑学干货,也有平和动人的一面。
3.本书以作者游历的多个欧美国家为脉络,辅以多幅全彩插图(作者对世界知名建筑的速写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欧美国家的风土人情照),使读者仿佛置身多彩的异国。
胡绍学,1936年出生于浙江杭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顾问总建筑师。14岁就读于杭州高级中学,17岁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1959年毕业后留校从事建筑教学及建筑设计工作至今。1989年于英国牛津理工大学进修,1993年于美国哈佛大学进修。1993年至1997年担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1989年至2000年担任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2000年获得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数十人,设计作品多次获得国家金奖、银奖及省部级奖项,发表专业著述3本及学术论文数十篇。
旅英随笔
003 再见!牛津
012 走进英国历史
024 凋零的玫瑰——参观威尔士古堡有感
035 参观布伦海姆宫有感
042 伦敦国家剧院观剧有感
056 走访莎士比亚故居
塞纳河畔
069 灰色巴黎,异乡人的故乡——兼谈城市色彩和城市的包容性
080 塞纳河
085 魂断蒙马特
096 巴黎,近现代艺术的摇篮
121 重返博扎特
漂泊的荷兰人
135 向日葵——梵高本人的真实写照
149 叶塞尼亚,你将去向哪里?
——参加阿姆斯特丹港口人工岛概念性规划有感
城市印象
161 风光依旧,负荷沉重——威尼斯在叹息
177 米兰印象
198 佛罗伦萨所感
213 日内瓦印象
东行扶桑
227 踏上冲绳岛
245 再评日本京都龙安寺石庭
——剖析日本民族的文化心理
大洋彼岸
257 告别牛津,又到剑桥
265 波士顿随笔
286 冬青树与好莱坞
292 纽约印象
312 得克萨斯——美国的“另一半”
再评日本京都龙安寺石庭
—— 剖析日本民族的文化心理
日本造园艺术中的“石庭”,其造园艺术手法来源于中国。在距今1200 余年以前,日本奈良时代的一些僧人游学中国,传带了很多宗教、文化方面的东西到日本,经历了奈良时代、镰仓时代、吉野时代,再到江户时代,一直到近代日本,由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演化而成为日本独有的造园艺术理论及手法,其艺术上的成就不容置疑。但深层次地剖析日本“石庭”(又称“筑山庭”“枯石庭”)的历史由来及这种造园手法的理论以及它所包含的哲理,却不难发现,以“禅”为理论基础并结合人所共知的“岛国心理”,造就了日本这一具有特色的造园艺术,同时,也充分说明了日本民族文化心理的双重性和矛盾性。在我上大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就听老师讲过日本的“枯山水”造园艺术,当时还不太懂,领会不到它的妙处。上世纪80 年代,因为要设计一处风景园林,在图书馆看了一些有关中国、日本以及西欧的园林设计手法的书,越读越有兴趣。我还从视觉艺术规律的角度,专门以日本京都龙安寺石
庭为例,写了一篇学术论文,发表在1988 年第3 期《世界建筑》杂志上。遗憾的是,当时我并没有去过日本,没能亲身到龙安寺去参观和体验。90 年代,机会来了,我接连四次到日本出差和参观,在京都停留了三天,专门去参观了龙安寺,除了印证我以前的闭门造车式文章中的观点和构图分析是否正确之外,还有机会像日本人那样,在龙安寺石庭外廊沿木台坐了下来,默默地看着这个不大的白沙铺成的庭院,两眼直视,脑子里默念着一个“禅”字,想领会“坐禅”是什么滋味,结果是六根不净,杂念横生,静坐十几分钟还未入境,就被在各处拍照后回来的同伴催着起来。坐禅不成,我又转到各处拍了一些照片,然后打道回府。但我心有不甘,因为总觉得从唐朝开始,日本便不断地引入中国文化技术,包括佛教、书法、儒学、道教、四书五经、宫廷治理制度,也包括建筑术、城市规划、造园术、印刷术、烟火制造、兵器制造、缫丝织绸、服装发饰等各类工艺技术,学得都有模有样,都还能看出源自中国的影响。特别是古建筑,在形式上尽管有个别部件及比例造型尺寸等掺入了一些日本的特征,但和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相差无几,唯有造园手法却和中国大相径庭。中国传统造园艺术不论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私家园林中那种诗情画意、宗法自然的境界以及丰富多
彩的空间处理和植物花卉配置,在日本庭园中都荡然无存,代之的却是高墙围起、空间固化、白沙一片,配上几块顽石,让人自己去细细品味其中的哲理和隐喻。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从日本回来后,我一直在琢磨这其中的道理,后来,我开始明白,我以前关于龙安寺石庭造园的文章内容和构图分析并没有错,但只是道出了它的“表”,仅仅说明了它的美学价值。但对石庭(枯山水)的“里”(即灵魂和哲理),却没有看透。直到最近,我看到2015 年5 月8 日《北京青年报》上一篇署名黄夏的文章《为什么禅就是日本民族的性格》后,我心中豁然开朗。就是这个“禅”字道破了石庭造园手法的真谛。于是我产生了“再评”隆安寺石庭的想法,这就是我今日写本篇文章的缘由。
我在本篇文章中,一方面想分析龙安寺石庭造园手法中的艺术性(因为我在1988 年发表的文章只是从视觉艺术的角度简单地谈了一下它的布石手法规律,今天我这篇文章想对此再作一些细致的分析);另一方面,我想从以龙安寺为代表的日本石庭的精神哲理方面,谈一下我的观点,这也是事隔20 多年后,我对日本石庭的新看法。以龙安寺石庭为代表的日本造园手法,在艺术手法上以及反映日本民族文化的特点方面确实是颇有成就,难怪这座龙安寺石庭被列入日本文化财产,是日本国宝级的“国粹”。龙安寺石庭面积不大,长约25 米,纵深为10 米,是一个规整的长方形院子,内院一面与寺院大堂空间流通,另外三面用高墙围起,院墙简洁,平整的带有波纹的白沙铺地,其间点缀着几块不大的山石,确实带给人一种宁静、优雅的感觉,使人产生面对碧波万顷中几个孤立的岛屿的联想,既抽象而又含蓄,意境高远,其象征的时空概念远远超过中国江南私家园林中那种“咫尺山林”的境界。再细看,这个院子中的几块山石,就仿佛下在围棋盘上的几粒旗子,数量不多,但它们的位置以及相互关系大有讲究,就像围棋盘上的几个关键性的落子,其围成的气势控制了全盘。
资料丰富,内容翔实
美英见闻,建筑随笔。
这个商品很不错!
在当当买了很多次书了,还是一如既往的好,物流也快,还能货到付款。品种很齐全,价格也很实惠。
资料翔实,考据严谨,文笔流畅
告别牛津又到剑桥。德克萨斯,美国的另一半。
读起来轻松又涨见识,重要的是,通过读这本书决定收了一套《莎士比亚全集》。感谢作者的无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