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朱光亚传图书
人气:17

朱光亚传

朱光亚: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是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 所属分类:图书 >传记>科学家>数理科学  
  • 作者:[奚启新]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 国际刊号:9787515348827
  •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10
  • 印刷时间:2017-10-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朱光亚传》向读者展示了一位深思熟虑、统筹全局的战略科学家——朱光亚。与生俱来的超强自控力、求知欲;长江边长大,养成他柔和而坚毅的性格;国难中成长,《公开信》明志;笔为刀枪,人上前线;育人恩师,归队领航核科技;《两年规划》军令状,提纲要、做计划、巧安排,有章有法,循序渐进造“两弹” ;艰难岁月,洁身自傲,不辱使命:点燃地下核火,潜海蛟龙问世。朱光亚高瞻远瞩,谋划全局,八旬老将,志在千里,鞠躬尽瘁,一生报国。他是遥远苍穹“亮的星”。

编辑推荐

人生为一大事来。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亮的那颗星。

作者简介

奚启新,部队新闻工作者,大校军衔。曾任国防科委宣传部干事,国防科工委政治部秘书处长、宣传处长、新华社记者站站长,总装备部新华社分社社长。长期从事国防科技战线新闻宣传工作,并多次亲历试验现场,参加洲际导弹发射试验、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核试验以及各类卫星发射、载人航天工程等重大国防科研试验任务,撰写发表了大量新闻作品。主要著作有《钱学森传》《朱光亚传》等。

目录

目? 录卷首语? /1 及时章? 青春年华? /1长江边的故事? /1 少儿也有热血? /8 苦难磨砺人生? /10 不一样的南开? /15确立人生理想? /19第二章? 大学风云? /24就读西南联大? /24清贫中的富有? /29 了不得的满分? /34 投身民主运动? /39第三章? 特殊使命? /43与原子弹结缘? /43攻读核物理学? /51 爱情悄悄降临? /56 走出迷茫之后? /63 新中国在召唤? /65第四章? 回国报效? /72回到母亲怀抱? /72 执教北京大学? /77 有情人成眷属? /81 拿起笔做刀枪? /86 参加农村? /91第五章? 战地情怀? /93奔赴朝鲜战场? /93 冒着炮火前进? /98 不平静的山谷? /103 高水平的翻译? /109 博弈在文武场? /116第六章? 师道楷模? /124穿军装的帅哥? /124深受学生喜爱? /129百花开才是春? /139 忠诚党的事业? /143第七章? 肩负重任? /151大戏拉开序幕? /151 加速人才培养? /156归队中子研究室? /160 攻克核反应堆? /165不寻常的推荐? /170第八章? 科技点将? /176苏联政府变卦? /176出任科技领头人?/183 各路诸侯会集? /188 向汇报? /194 取得关键突破? /199第九章? 惊天动地? /206聚合爆轰试验? /206美苏图谋遏制? /213 核试验开创者? /218 决战时刻到了? /225 巨响震惊世界? /231第十章? 震撼世界? /241空爆一举成功? /241 两弹神奇结合? /248 攻克氢弹技术? /253 点燃地下核火? /263 潜海蛟龙问世? /269第十一章? 大师风范? /273临危处置险情? /273 故友自远方来? /281 深入核爆中心? /284 君当洁身自傲? /289 春天总会来临? /294第十二章? 春暖花开? /299飞弹横空出世? /299 利器秘而不宣? /304 科学界的旗帜? /310尾声? /322附录? 朱光亚年表? /335

在线预览

决战时刻到了1964年9月29日,原子弹从青海金银滩起运。 朱光亚通过专线向北京报告:“邱小姐已上轿。”在这之前,9月23日下午,在中央军委办公厅会议室, 召集、、罗瑞卿、张爱萍、刘杰、刘西尧开了一个绝 密会议。首先传达了的指示,然后非常严肃地说:既然决定早试,那就按10月份早试的方案进行。张爱 萍、刘西尧赶赴试验现场组织指挥;刘杰留在北京主持二 机部、国防科委组成的联合办公室,负责北京与试验场的 联络,并负责组织有关核工厂的关键技术资料、仪器设备 的安全转移,防止敌人轰炸把我们的家底都毁了;组 织外交部做好对外宣传工作的准备。如果敌人袭击,一定 要保护好我们的专家、核研制基地、重要的核工厂。保密 问题,尤为重要。上梁不正下梁歪,你不注意,下面的人 就乱来。这方面我历来注意,是在白区搞地下斗争养成的。 我保密柜的钥匙都是我亲自保管。给的信,信皮都是我亲自写,不要人代,已成习惯了。希望你们对家里人 也不说,不要一高兴就说出去。对谁都不能讲。率先垂范,据邓颖超在纪念90诞辰时回忆说: “我国及时颗原子弹爆炸前,他也向我保密,事先我一点也不知情。”会议结束时,指示:为了确保核试验场与北京之间 的联络保密,应规定出一些暗语和密码来,今晚就制定出来。 在张爱萍亲自主持下,有关人员立即着手编制暗语。参加 编制暗语的总参作战部参谋兼首次核试验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 李旭阁回忆说:我与二机部办公厅主任张汉周,二机部部长刘杰的秘 书李鹰翔,国防科委的高建民处长一起编暗语。因为首次 核试验的原子弹是圆形,大家同意,将原子弹取名为“邱 小姐”,将装原子弹的平台叫“梳妆台”,连接火工品的电 缆像头发一样长,叫“梳辫子”。我写完后,当天晚上便送 给了张爱萍,密码对照表上规定:正式爆炸的原子弹密语 为 “ 邱 小 姐 ”, 原 子 弹 装 配 为 “ 穿 衣 ”, 原 子 弹 装 配 车 间 , 密 码 为 “ 住 下 房 ”, 吊 到 塔 架 上 的 工 作 平 台 为 “ 住 上 房 ”, 原 子 弹 插 火 工 品 , 密 码 为 “ 梳 辫 子 ”, 气 象 的 密 码 为 “ 血 压”,起爆时间为“零时”。有关领导也有相应的代号。张 副总长看了后连声说:“旭阁,你们编得好,既形象生动又隐秘难猜。”原子弹分两部分装运。大部分部件由专列火车运抵乌鲁木 齐,最关键的两个部件—铀球和点火中子源,则由另一专列运 至西宁后,再由经过保温改装的伊尔14运输机运往核试验基地。 根据的指示,装运原子弹的专列被定为一级专列, 享 受 国 家 最 高 元 首 的 警 卫 规 格 。10 月4 日 , 原 子 弹 运 抵 核 试 验场。核试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如何让各系统协调统一地 运转,极为重要。核试验委员会成立后,朱光亚被任命为试验 部副部长,协助张爱萍、刘西尧统管核试验全局,创造性地提 出了“五定”岗位责任制,即按照参试人员各自承担的任务, 定职务、定位置、定动作、定关系、定人员。这就做到了千军 万马各司其职,有条不紊。10 月8 日 , 张 爱 萍 派 出 专 机 , 将 还 在 北 京 的 王 淦 昌 、 彭 桓武、郭永怀、邓稼先这四位科学家接到核试验场。10月9日上午,张爱萍主持召开首次核试验党委常委会。朱 光亚作为常委,参加了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会议确定第 一颗原子弹起爆时间,定在10月15日至20日之间。常委会结束后,张爱萍即派李旭阁第二天乘专机赴京向报告。这是事先与张爱萍约定好的。10 月11 日 , 毛 泽 东 、 刘 少 奇 批 准 了 报 告 。 林 彪 、 邓 小 平 、 彭真、、聂荣臻也都圈阅同意。亲自打电话给张爱萍,转告了中央的指示。10 月12 日 上 午 , 张 爱 萍 再 次 召 开 首 次 核 试 验 党 委 常 委 会 , 向大家传达了经党中央批准的首次核试验时间安排和总 理的有关指示。会议一结束,朱光亚就忙着要离开,却被张爱萍拦下了,说:“光亚同志,请留一下,还有任务要完成呢?”朱光亚一愣,紧张了起来:“什么任务?” 张爱萍哈哈一笑:“游楼兰!”楼兰在历史上曾是西域一个小国,地处古丝绸之路要冲,是当时新疆罗布泊地区的军事、贸易重镇。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原是草盛水丰的罗布泊,因塔里木 河改道,成为炎热干旱、风沙肆虐的大漠戈壁。楼兰也因此成 了短墙残壁、无人居住的古城。四年前,张爱萍视察核试验基地时,张蕴钰曾要安排他去 楼兰古城遗址看看,张爱萍没有同意,说不炸响及时颗原子弹决不去楼兰。向来一言九鼎的他,今天却破天荒地“食言”了。 原来,张爱萍发现,决战在即,大家都处于亢奋紧张状态,特别是科技人员个个神情严肃。深谙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张爱萍,决定给科学家们减压。 他把朱光亚留下后,又安排参谋将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 邓稼先、陈能宽等科学家接来。随同一起游览的还有张震寰、 李觉两位领导。到楼兰古城后,科学家们神态依然紧张严肃,还时不时地相互耳语,交谈着有关原子弹爆炸的话题。张爱萍望着他们,笑着说:“今天我们不谈核爆,只是游览楼兰古城,玩它个痛快!”张 震 寰 、 李 觉 也 附 和 着 说 :“ 对 ! 今 天 就 是 要 痛 痛 快 快地玩。”众科学家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张爱萍大声地说:“我当向导,走!”1964年10月14日,张爱萍召开首次核试验委员会会议,进 行“气象会商”,以确定及时颗原子弹具体爆炸时间。 国家气象局、总参气象局和核试验基地气象专家经过认真 讨论,认为10月15日、16日为“好天气”,可以试爆。 按照确定的“早响”原则,大多数同志倾向于15日, 但有一位列席会议的核试验基地气象预报员朱品德提供了一 个情况:今天—14日晚上有可能起大风,阵风可达每秒14至 16米。众人大吃一惊。北京来的气象专家解释道,朱品德此前提出过这个意见,但大家分析后认为“可能性很小”。张爱萍表情严肃了起来,说:“朱品德同志的意见提得好! 及时,在科学技术面前,不适用‘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只服 从真理!第二,提出不同意见,可以打开大家视野,把事情办 得更好。”朱品德是基层气象预报员,搜集了近几年来试验场区周边 气象站(台)的气象资料,有着丰富的实际经验。他详细汇报 了自己的看法。张爱萍沉思片刻,说: 这样吧,下午再进行一次气象会商,现在各气象部门回去认真研究。”中央专委办公室副秘书长刘柏罗回忆说:核爆前夕,大家都跟着气象专家紧张,他们当然更紧 张。张爱萍是总指挥啊,每天都组织会议,每天都听气象 汇报。那时候气象预报没有现在这么好的条件,又有卫星 啊又有什么的,靠搜集有关的资料,每天都收听各国 的气象报告。气象要看几个方面,一个是大的范围,全球 性的;另一个是试验场区的。场区费了好大劲,白天晚上 不停地收集,包括西安、北京、兰州、乌鲁木齐的气象。 把这些信息集中起来分析,主要是怕飘到外国,再就是怕 飘到试验区,假如一爆炸,马上来个转向风,就吹到人群 里去了。所以,必须按正常要求的,向上,向东。下午4时,张爱萍再次召开首次核试验党委常委会,确定10月16日进行正式核试验。会议一结束,张爱萍就给留守北京协调指挥的刘杰打电话:“邱小姐16日出嫁。”很快,刘杰回电话说:“同意16日出嫁,具体时间视情况由你们自行决定。”决战时刻到了!中华民族即将掀开历史性的光辉一页。巨响震惊世界冲锋号吹响,颗原子弹起爆进入。核试验场各参试系统立即行动了起来。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装配原子弹。李觉、朱光亚亲临现场指挥,带领第九作业队对原子弹进 行装配。第九作业队由核武器研究院参试人员组成,李觉任队 长,朱光亚任副队长。原子弹装配间设在地下,离原子弹爆炸的铁塔装置不远。 张爱萍、张蕴钰、王淦昌、邓稼先等也来到现场观看指导。 负责具体装配工作的是第九作业队主控站工作队,队长为 蔡抱真、吴文明。蔡抱真是核武器研究院装配室副主任。他介 绍说:“及时颗原子弹是个两人合抱那么大的铝合金球体,里面 主要是由浓缩铀、烈性炸药和金属构件组成,还要插上几十个 引爆雷管。主控站工作队一共有12人,我们的任务是在核试验现场最终装配好原子弹。”在原子弹所有部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用铀235做成的两 个半球。按设计要求和试验程序,要将这两个半球从弹体预留 孔装进弹体中心部位,密语称之为“投篮”。“投篮”是特别危险的。因为两块高浓缩铀部件合拢成整体 时,已达到次临界状态。在合拢时,距离越缩短,计数器的嗒 嗒声就越密集,大家的心都抽紧了,可谓惊心动魄,因为再往 前走一步,达到超临界,就会产生核反应,也就意味着毁灭。 李觉、朱光亚坐镇指挥,鼓励装配人员既要细致又要从容。 “投篮”成功后,大家稍微松了一口气。接下来,是装点火中子源。当点火中子源由操作手无误地放在了两个铀235半球之 间时,气氛一下子轻松了起来。原子弹装配完毕后,经张爱萍、刘西尧、张震寰、张蕴钰、 李觉、朱光亚6人分别签字,由装配间工房吊出,运往铁塔。铁塔高102米,是无缝钢管结构的自立式塔架,有8467个构 件,包括起吊、空调、电气3个设备系统。原子弹顺利坐落到了 铁塔上。张爱萍再次向北京报告:“邱小姐已经坐在梳妆台前。” 站在铁塔下,注视着那颗凝聚着千万人心血的原子弹,大 家心潮澎湃。忽然间,刮起了大风,经测量,风速达每秒16米。 朱品德的预报被证实了。大家心头不禁一紧。李觉、朱光亚忙向张爱萍报告,事先已经有预案,已经对 原子弹采取了紧固措施。张爱萍的目光里透露出了满意和欣赏。10月15日下午2点,风速减小到了每秒6米以下,符合核爆条件。张爱萍、刘西尧等人商量决定:16日15时为核爆“零时”,并报告了北京,得到了的批准。李觉、吴际霖、朱光亚、陈能宽立即带领大家,对原子弹的安装调试进行的复查。夜幕降临,负责测试工作的唐孝威拨通了设在铁塔下第九作业队临时指挥部的电话。他回忆说:那天深夜,我们的测试工作完成后,我给现场指挥部 打电话报告。原是向值班人员报告,没想到接电话的是朱 光亚副院长。他听完报告后,又叮咛道,再认真核查一下, 塔上的小电源是否接通。朱副院长工作非常细致,既善于 从大处着眼,又非常注意细小环节。我们现在经常说,细 节决定成败。朱副院长当年就是这样,对工作中任何一个 环节,他都亲力亲为。其实,在关键的几天里,朱光亚一直坚守在现场指挥部,夜不安寝。10月16日凌晨4时,李觉代表第九作业队向首次核试验委员 会呈上报告,请求批准于6时30分开始给原子弹插接雷管。首次 试验委员会批复:同意。张爱萍、刘西尧、成钧、朱光亚、朱 卿云、张震寰、张蕴钰都郑重地在报告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插接雷管是原子弹试爆前一道工序。这里所说的插接 雷管,不同于往炸药里插雷管。它是将多路雷管的导线,平行 地垂向地面插入导管。由于它形似维吾尔族姑娘的辫子,故插接雷管的密语就是“梳辫子”。同时,张爱萍即向北京报告: 16 日6时30分邱小姐开始梳辫子。”给原子弹插接雷管时,张爱萍、刘西尧、张蕴钰又一起亲 临现场。张爱萍亲切地望着李觉、吴际霖、朱光亚三人,说:“开始吧!”接着又问:“三把钥匙都带上了没有?” 张爱萍问的“三把钥匙”,一把是起爆台的钥匙,另外两把 是变电房和变压器控制站的钥匙。分别由陈能宽、李觉、张蕴 钰掌管。当时,核武器研究院有个规定,就是插雷管时,必须要带 上起爆台的钥匙。因为有钥匙在身边,插雷管时就不可能启动 起爆台装置,这也是为了确保安全。张蕴钰拿着起爆台钥匙,和李觉一起,陪同插雷管人员上了铁塔。上塔插接雷管人员共有6名作业队人员。其中,3人负责将 雷管安装在原子弹上;1人负责传送雷管和检查编号,并做好记 录;2人负责导通。虽然平时操练了多时,但真正要给原子弹插雷管,操作人 员不免还是很紧张。李觉就安慰他们说:“不要紧张,我们与你 们在一起。你们看,总指挥张(爱萍)副总长、朱(光亚)副 部长也在塔下陪着你们呢!”李觉回忆说:插雷管时,一方面要自行检查,另外还要交互检查,完了以后都得签字。之后,对整个系统进行导通。插雷管 的过程一共用了差不多4个小时,每插一个都要检查,看是 否插到底了。如果插不到底,就很可能产生不了一个比较 好的球形内聚波,破坏这个球面波的对称性。彭恒武在青 海基地时就对负责插雷管的技术人员说过,如果这次要不 响的话,是你们雷管没插好。因为理论部的计算证明是没 有问题的。596出厂前夜做过冷试验,出中子出得很好,证 明整个核装置的理论设计、装配、加工等都是不错的。那 么,从理论到试验都没有问题,试验如果真失败了,雷管 没插好是较大的可能。雷管如果出问题,主要会出在两个 方面,一是雷管本身瞎火,二是没有插到底。对于雷管本 身会不会瞎火的问题,出厂以前都做了性试验,一个 批次的几千个雷管几乎都打光了,考验雷管的性。然 后,对所有雷管都用X光照相,看看内部有没有缺陷,把怀 疑有问题的雷管再挑出来做试验,证明了不存在质量问题, 才留下来这么几个,准备596正式试验用。插雷管用了 好几个小时,主要是保障要插到底,要检验,还要量高度。 事先都计算好了尺寸要求,雷管插进去之后,在外边可以 量尺寸是多少,都有记录。雷管插接完后,朱光亚、吴际霖、陈能宽又登上铁塔进行检查、验收,签字确认。16日10时30分,首次核试验进入清场程序。张爱萍、刘西尧、张蕴钰、李觉以及王淦昌、彭桓武、郭 永怀等科学家,都进入了距离铁塔60公里处的指挥所。张震寰、 邓稼先、程开甲与有关参试人员撤到主控站,集中在走廊顶头 有六个瞭望孔的观察室内。核武器研究院工作人员徐邦安回忆说:清场工作组织得十分严密,通过岗哨时都逐一点名, 查对车号,绝不能由于工作疏忽而使人员受到伤害。九队 绝大部分人员撤到开屏,距爆心大约有60公里的一个参观 点。那是一片平缓的高坡地,视野开阔,在场区方向竖起 一面红旗,指示爆心方向。高坡上有几个高音喇叭,可以 直接转播主控站的动态和报时信号。九队主要技术领导都 撤到主控站,集中在走廊顶头有六个瞭望孔的观察室内。 我陪同领导在这里等待零时。大家的心情既兴奋又紧张。 当时,不少人问邓稼先有把握没有,邓稼先光是笑,不回 答,只是一个劲地吸烟。有时问得实在躲不过去了,就挤 出一句话:反正能想到的问题全想到了。朱光亚和吴际霖是撤离铁塔的。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核爆“零时”就要到了。忽然,李觉发现朱光亚不在指挥所, 着急地问:“光亚副院长到哪里去了?光亚呢?”李觉虽然是参加过长征的老革命,又比朱光亚年长许多, 但对朱光亚十分关爱和尊重,平时称呼朱光亚向来不提姓。刘西尧听见后也着急了起来,吩咐赶紧去找。原来是朱光亚、吴际霖撤离铁塔后,小车司机情急之下走错了路。朱光亚后来回忆说:我和吴副院长离开主控站后撤时,司机走错了方向, 因此整个过程没有看全。当我们还没有赶到指挥所观察山 头时,原子弹就爆炸了。我们立即停下车,转过身来,看 着 正 在 升 腾 的 蘑 菇 云 , 不 禁 潸 然 泪 下 。18 年 前 , 曾 想 在 美国寻的梦,今天实现了。中国人终于有了自己研制的 原子弹!张蕴钰在回忆文章里写道:当我们来到指挥观察所的时候,离“零时”已不到20分钟了。张爱萍对我说:“K1指令已经发出。”这时,炊事员送来了当午饭的包子,老远就闻到了香 味,但吃到嘴里一点感觉也没有。大家的表情都异常严肃。 “K3”指令发出后,仪器设备进入自动化程序。9、8、7、 6 ……读秒的声音让我感到了一种无法形容的感动。我屏住 呼吸,戴着防护眼镜的头低着,等待着时刻的降临。 那种可怕的寂静,一直延续到读秒的“零时”过后, 随即被一道强烈的闪电打破了。紧接着传来了一阵我从未 听到过的轰鸣声。专家们根据闪光、火球和蘑菇烟云的景象,判定是核爆炸。最初的欢呼声来自西侧参观的人群。他们激动地呼喊 着,跳跃着,洒着泪拥抱在一起,把帽子抛向了天空。 这时,我看见朱光亚走了进来,和刘西尧紧紧拥抱,他们都很激动。我走了过去,向他们表示祝贺。张爱萍立即拿起通向总理的专线电话,声音有 些颤抖:“报告总理,原子弹已经爆炸成功!”反问 了一句:“怎么证明是核爆炸?”尽管我们和所有专家都认定是核爆炸无疑,但却无法 回答。正在这时,防化兵开设的有线遥测站最早测得了地面放射性沾染数据。从而,不仅仅从宏观上,更主要 的从科学依据上确认了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张爱萍再次 向报告:“根据多方面证实,确实是原子弹爆炸,很 理想,很成功!”不久,一份详细的文字报告经多方专家之手,由张爱萍和 刘西尧签发,于17时50分报给了设在北京二机部的试验办公室, 然后由刘杰部长报告给。报告特别分析了爆炸的TNT当 量,证明与设计值基本一致。这天晚上,核试验基地举行庆祝宴会。张爱萍、刘西尧等首次核试验党委常委成员与科学家们开怀畅饮。李旭阁回忆说:到晚上开庆祝酒会时,大家敬酒啊喝酒啊,兴奋得很。 我后来还写了一篇文章讲道,连平时不大喝酒的朱光亚也 喝得步履蹒跚,走路都让人扶着。朱光亚看了后说,他那 不是光喝酒喝的,他24小时没吃饭,没睡好,累的,所以他 让邓稼先扶着他走。反正当时大家都兴奋得了不得,在那 儿玩啊闹啊,拿碗大口喝酒。大家都很高兴啊,久久郁积 在心中的盼望、紧张、辛劳,随着596核爆炸成功,一下子 释放出来了,轻松了。朱光亚后来说,那24小时,他平生及时次喝醉了。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好书,非常喜欢。

2017-11-19 15:56:55

免责声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