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史证类大观本草》三十一卷、目录一卷,宋唐慎微纂。
该书初成于宋元丰五年(一○八二)前后,后经陆续增补,约于元符元年至大观二年(一○九八—一一○八)间定稿,由艾晟校补刊行,更名《经史证类大观本草》,后世简称作《大观本草》。刊刻之后,该书以内容广泛、资料丰富、体例得当等特点受到了世人的重视,元、明两代多有翻刻流传。
在历代不同的版本中,元大德壬寅年(一三○二)宗文书院刊本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在宋刊本《大观本草》失传的情况下,元大德宗文书院刊本是公认最接近宋代原本的刊本。由于元大德宗文书院刊本传世颇罕,后世多误以为明代翻刻本(明刊以《衍义》散入各条下,与元本存有异同)为元大德原本,故清乾隆时期修《四库全书》时,当时人已经不辨元大德本和明刊诸版《大观本草》之间的区别,"《四库提要》所云元代重刻,又从金本录入者,盖以不见大德原刊之故耳"。流传至今天,元大德宗文书院刊本更是世间罕见,据著录公藏仅存三部。
2010年中国书店在海外发现此元大德宗文书院刊《经史证类大观本草》后,通过多方努力,终使珍本回归故土。该书共十九册,元刊元印,序后有"大德壬寅孟春宗文书院刊行"牌记。每页十二行,行二十字,细黑口,四边双栏,纸墨精良。并经古代日本天皇御医所藏,保存在标有"崇兰馆"的书箱里,保存良好。
今鉴于其中珍贵的学术价值,此次中国书店据元大德宗文书院刊本影印出版,不仅有利于中医理论研究、中医古籍文献整理,也为保存、传播我国中医药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唐慎微,字审元,原为蜀州晋原(今四川崇庆)人,宋元祐间(一○八六—一○九四)迁居成都。世代为医,精于医术经方,而且医德高尚。其"不以贵贱,有所召必往,寒暑雨雪不避也。为士人疗病,不取一钱,但以名方秘录为请,以此士人尤喜之,每于经史诸书得一药名、一方论,必录以告"。这些药物资料,经唐慎微多年收集整理,编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三十一卷、目录一卷。该书举凡经史百家、佛书道藏中有关医药记载,均加择录,以证其类,故以"经史证类"名书,全书收药达一千五百余条,总结了宋及宋以前药物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