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级,决胜孩子一生的关键(经典畅销珍藏版)》通过分析9年级作为父子、母子关系升温的关键期、人生走向为重要的抉择期、孩子人生的个困惑期等特殊阶段特征,突出9年级阶段对孩子学习成长生涯的重要性,并指导家长针对几大阶段特殊性,采取科学的方法,培养孩子各项能力及习惯。《9年级,决胜孩子一生的关键(经典畅销珍藏版)》由方舟主编。
及时章 9年级,学业与人生的十字路口
一 父子、母子关系升温的关键期
方法一:杜绝居高临下的教育方式,与孩子平等商讨问题
方法二:尊重孩子的选择,即便反对也要先顺着说
方法三:去掉多余的爱,还孩子自主成长的权利
二 压力骤然增大的矛盾期
方法一:不问成绩,只说"孩子,无论如何,父母都爱你"
方法二:对孩子要有期望值,但期望值不能过高
方法三:告诉孩子,"条条大路通罗马"
三 人生走向最为重要的抉择期
方法一:无论如何,都要让孩子继续读书
方法二:高中还是中专――根据孩子的成绩和兴趣而定
四 青春期问题集中爆发的高危期
方法一:初三恋情――提前防范
方法二:再有道理的话,都不要说3遍以上
方法三:任何情况下,绝不能跟孩子来硬的
五 孩子人生的及时个困惑期
方法一:给孩子更多的快乐
方法二:让生活告诉孩子答案――带孩子体验贫穷
方法三:把孩子的理想落实到具体的职业
六 孩子最需要帮助的一个时期
方法一:做好家校沟通工作
方法二:与孩子的朋友保持联系
第二章 初中一年,父母应如何协助孩子提升成绩
一 引导孩子进入初三的状态
方法一:帮孩子做个学习计划
方法二:给孩子适当加点压
二 提高孩子成绩,家长必须走的三条捷径
方法一:陪孩子选一两本好的练习册
方法二:让孩子做点与中考有关的真题
方法三:帮助孩子找出知识漏洞
三 必须重视孩子的薄弱环节
方法一:学科攻难点,较差学科攻基
方法二:上学期平均用力,下学期偏重薄弱学科
四 如何指导孩子利用好9年级的假期
方法一:周末――理科以计算为主,文科以作文、阅读为主
方法二:寒假――提前进入总复习
五 引导孩子提升学习效率
方法一:对孩子进行做题的训练――提高解题速度
方法二:训练孩子做题的率――提高卷面的得分率
六 教孩子一些简单的应试技巧
方法一:考前(一)――重点看前几次考试中的错题、未弄懂的题
方法二:考前(二)――先做几项放松工作
方法三:考中(一)――从易到难,从前到后
方法四:考中(二)――力争基础题不丢分,难题没时间就不钻
七 家教应当怎样请
方法一:请家教,只需要给孩子请两个老师
方法二:请家教,好是请有中考经验的在职老师
第三章 9年级,父母应提前做好准备
一 初中生应试的心理指导
方法一:对孩子不要过度关心
方法二:家长要学会焦点转移――带孩子去锻炼,娱乐,参加活动
方法三:越到,越让孩子多睡少学
二 择校、报考――尊重孩子的意愿,并给出理性分析
方法一:先问问孩子的意见,再听听孩子的理由
方法二:引导孩子定一个合理的目标――跳一跳,够得
方法三:明确好学校的标准
三 中考既是考学生,也是考家长
方法一:考耐性――家长的耐性一定要强
方法二:考脾气――家长要有一个好脾气
方法三:考判断――家长的判断一定要准
四 9年级,家长的及时要务――帮孩子打气加油
方法一:成绩不能横向比,好纵向比
方法二:只能报喜,不能报忧
方法三:别注重分数、排名,着重找原因
五 9年级,好父母的三原则
方法一:不做对孩子失望的父母,而做永远欣赏孩子的父母
方法二:不做唉声叹气的父母,而做阳光快乐的父母
方法三:不做事事包办的父母,而做事事引导的父母
第四章 初三,怎样帮孩子考上理想的高中
一 做好孩子的后勤部长――让孩子无后顾之忧
方法一:搞好孩子的饮食工作
方法二:应该了解考试前孩子最不想听到的几句话
方法三:家庭变故要隐瞒
二 做好孩子的信息部长――着重了解各所重点高中的情况
方法一:看学习氛围如何
方法二:看师资力量如何
方法三:看每年高考升学率如何
三 做孩子好的朋友――9年级,送孩子这样两件礼物
方法一:肯定和鼓励,比什么都重要
方法二:理解和包容,必不可少
四 做孩子好的人生引路人――一定要和孩子交交心
方法一:谈谈未来的生活计划,以及人生理想
方法二:谈谈现在的计划,以及学习生活
方法三:谈谈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五 做好孩子的陪练――陪运动,陪学习,陪放松
方法一:陪运动――带孩子多运动
方法二:陪学习――常问孩子"感觉自己哪里还有不足"
方法三:陪放松――身心放松,事半功倍
第五章 与9年级的孩子沟通,要这样说,这样做
一 家长该说和不该说的话
方法一:少说"一定要努力",多说"尽力了就是好样的"
方法二:不说"爸妈希望你过怎样的生活",要说"你希望过
怎样的生活"
二 话题要宽泛,不能只讲学习
方法一:讲孩子最感兴趣的话题
方法二:多讲新话题
三 如何让孩子主动与父母沟通
方法一:做一对开放的老爸老妈
方法二:孩子的爱好,你必须也爱
四 与9年级孩子沟通的两个技巧
方法一:学会倾听,不着急评论
方法二:少唠叨,多让孩子自己思索
五 在沟通中加入最重要的"佐料"――肢体语言的运用
方法一:信任与满怀爱意的眼神最重要
方法二:时常拍拍孩子的肩膀,给孩子点力量
方法三:不要面对面,而要并排紧挨
六 如何在沟通中巧妙地引导孩子
方法一:营造讨论的氛围,常问孩子的看法
方法二:发现问题,不需要马上纠正,而应改天再说
方法三:学会举例说明。夹叙夹议
第六章 9年级,孩子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方案
一 孩子酷爱读闲书
二 孩子偏科很严重
三 孩子成绩起伏很大
四 一到9年级,孩子更爱玩了
五 孩子中考失利
后记
父子、母子关系升温的关键期
每次我带的孩子即将升入9年级,我都会组织召开一次家长会,从教十几年来,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惯例。而无论哪一次家长会,有一个话题永远历久弥新,即如何教育这些长大了的孩子。
每当我与这些9年级孩子家长沟通时,他们总有太多的困惑:
对孩子我是怎么也捉摸不透了,话说重了不行,说轻了又不起作用;
相较于7―8年级,孩子的抵触情绪越来越严重,想与他说话,还没开口,他那边已经烦躁了;
孩子的叛逆心理比7―8更甚,现在变得敢跟家长叫板,稍有不顺就拍桌子摔门的;
以前孩子回来总是妈妈、妈妈的叫着,银铃般的笑声会在房间里荡漾,可是现在,看都不看你一眼便径自回屋去了;
孩子的行为变得很古怪,常常凝神静思,和他说话也是答非所问。
……
是的,与那群叛逆、多事的7―8年级孩子相比,这些9年级的孩子更不让家长省心。他们突然变得百思不得其解,敢反抗,对父母不尊、不敬、不服,还对父母的反应与批评端敏感,与父母的冲突越来越厉害;他们突然有了一些古怪的行为问题,如缄默、关门独处、答非所问、凝神静思……
那么,面对这些行为"规"的孩子,家长们是如何对待的呢?根据我多年的观察,许多家长的教育方法几乎如出一辙,无非就是挥舞大棒,以及用言语批评来镇压孩子。
不得不说,家长们这样的做法过时了,起不到一丁点教育的目的。对待小学生,而且还是低年级的孩子,打骂的方式或许还管用,但对于这些9年级的真正的大孩子来说,打骂则会失效。
9年级的孩子,已经是十足的大孩子了,处于这一时期的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身处的世界逐渐形成了清晰的认知。而鉴于这样的年龄特点,他们的思想也变得成熟起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对人生、对身边的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
9年级可以称得上是孩子认知的一个分水岭,在这之前,孩子一直处在依赖与半依赖之间。
到了9年级,他们摆脱依赖,自己独立了。由此,对人生、身边的问题,他们不但有了自己的看法,而且这些看法不会因为别人的评价而发生动摇。例如生活中很简单的买衣服这事儿,孩子不会再询问父母的意见,只要自己看中就行。当他穿在身上后,即使遭到父母的负面评价,他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品味。
2.对父母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
小时候,孩子从不会怀疑父母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而是一味地接受,因为在他们看来,父母那样做是为自己好,父母是不会害自己的。
而到了9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和思维能力大大增强,这时候对父母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也就有了独特的感悟,孩子会更深刻地思考父母的教育态度是否合理,教育方法是否正确。例如许多家庭常常施行的"棍棒教育",在这些9年级孩子眼中,就是一种错误的、失败的教育方式。
总而言之,孩子是真正的小大人了,其行为方式与思维能力已向成年人靠拢。如果在这一时期,父母还是沿用以往错误的教育方式,就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疏远。尤为严重的是,直至孩子长大成人,这样的疏远关系也很难改变。
我认识这样一位父亲,每次提及自己的孩子,他总是一脸的懊恼:
对儿子的教育,我一直奉行这样的原则――"棍棒底下出孝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我认为既然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必有一定的道理。于是,儿子从小到大只要犯了错,我二话不说,拿起棍子就打。刚开始儿子会放声大哭,后来不哭了,只是瞪大了双眼,以无声的语言表示抗议。这些我都没放在心上,还是以一贯的方式进行教育。
儿子上9年级时疯狂迷上了电脑游戏,老师也多次向我反映了这个情况,这让我很愤怒。有一次,我把他从网吧揪了出来,还没等我开口,儿子倒先抗议了:"这是我的事,你管不着。"我一听就火了,这小兔崽子翅膀硬了,学会反抗了,老子不给你点颜色看看,说不定哪天就爬到我头上去了。在盛怒之下,顾不上回家,当着许多人的面,我把儿子收拾得"金光闪闪"。
从那以后,儿子再也没去过网吧,但是他和我之间却有了巨大的隔阂,他总是躲着我,对我采取漠视的态度。现在,儿子已经结婚生子了,我们爷俩的关系还是没有得到丝毫改善,或许这辈子就这样了。
这是一位教子失败的父亲的肺腑之言。如果在孩子上9年级那年,他施行的不是一贯的棍棒教育,那么就不会产生今天这种尴尬的局面,这位父亲也不会悔恨终生。
有句话说得好:"所有亲子关系的改善,必先家长做出一些改变。"面对这些稀奇古怪、让人捉摸不透的9年级孩子,家长要想改变与孩子的关系,唯有从自身做起。在家长自我反省、积极寻变的处理模式下,你也会渐渐看到孩子做出积极的回应。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