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给介绍关于如何培养孩子,使孩子的心灵成长的家庭教育书。全书分为十个章节,分别从爱心、感恩、宽容、乐观、自信、诚信、谦虚、独立、责任以及梦想等方面,来介绍父母在培养孩子形成美丽心灵的时候,应该如何做、遇到问题怎么办、为什么要这么做等。
全书的理念为:关注儿童心灵成长,培养孩子健全人格。比身体成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成长和人格的完善。关爱儿童成长,抚慰孩子心灵,用温暖、快乐、智慧、童心浇灌出孩子心灵成长的嫩芽,告诉他们爱、勇气、亲情、坚强的真谛! 在注重家庭教育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父母不再只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情况,更着眼于孩子的心灵成长,确保孩子的身心得到发展,使自己的孩子在拥有健康身体的同时也拥有健康的心态。
其实,这种观点是正确的。试想,一个没有爱心、不懂珍惜、没有梦想的孩子,怎么可能会学习好、身体棒呢?如果只重视孩子的学习,势必会给孩子带来过大的压力;如果只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孩子势必会是一个空有其表的人。心灵其实就是一个人的灵魂所在,只有心灵美的孩子,将来才能成材。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心灵成长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如何教孩子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已经成了重中之重。
本书以教育的实际出发,紧扣父母关心的重要问题,总结了滋养孩子心灵的关键点,以及如何让孩子富有爱心、懂得感恩,学会宽容、乐观地生活等,给予父母实用的教育方法,让每一位父母都能够读得懂、用得上。
现在,让我们走进孩子神秘的心灵花园,用心去认识、感受、理解,并帮助孩子健康的成长吧
一部告诉2亿中国父母如何让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之作!
一部倾情分享触动万千教师、家长心灵的教子心得健康成长之作!
一部案例生动,分析合理,适合每一位父母阅读健康成长之作!
一部影响孩子命运、健康人格的健康成长之作!
范玲玲,教育学博士,儿童教育专家,现专职从事儿童教育研究及咨询工作。作者熟悉儿童教育,对儿童教育有精深的研究,并且出版有多部有影响力的专著。
爱心篇:让爱心之光照耀心灵
爱心教育让孩子受益一生
唤醒沉睡在孩子心中的爱
让自私自利离孩子远一些
教孩子一定要富有同情心
别让溺爱毁了孩子的爱心
让孩子学会真诚对待他人
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习惯
要保护好孩子稚嫩的爱心
引导孩子学会爱护动植物
感恩篇:鱼水之恩乃幸福之源
传递给孩子一颗感恩的心
引导孩子感念父母的恩情
培养孩子对老师的敬爱之心
让孩子学会感恩善待同学
教育孩子懂得对祖国感恩
了解环保使孩子感恩大自然
教孩子感谢对自己不好的人
宽容篇:用宽容滋润心灵的焦渴
宽容是孩子心灵的美化剂
营造宽容和谐的家庭氛围
父母要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对孩子的错误要宽容有“度”
善于发现学习他人的优点
引导孩子理解他人的缺点
教育孩子要学会原谅他人
告诉孩子千万别当“小心眼”
培养孩子善待他人的意识
乐观篇:乐观让孩子充满力量
乐观是孩子成功的催化剂
父母一定要做个乐观的人
让乐观和谐的氛围常驻家庭
努力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
学会接纳不可改变的事实
帮助孩子摆脱负面的情绪
给悲观的孩子以强大力量
教孩子学会微笑面对生活
引领孩子走出孤僻的迷途
引导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
自信篇:自信是成功的及时秘
拥有自信才是成功的关键
让孩子挺起自信的胸膛
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
学会欣赏的自己
悉心呵护孩子的自尊心
帮孩子选适宜的比较对象
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最自信
不要对孩子抱过高的期望
父母要爱护犯错误的孩子
随时巩固孩子的自信心
诚信篇:让孩子坚守诚信的诺
诚信给孩子的心灵以约束
让诚信伴随孩子健康成长
父母要履行对孩子的保障
把握好需要和给予的尺度
鼓励孩子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正确对待孩子的说谎行为
教育孩子做人要言而有信
适时鼓励孩子的诚信言行
谦虚篇:谦虚之心是前进的车轮
渗透给孩子谦虚的美德
人越是越懂得谦虚
虚心好学使人不断进步
掌握好表扬孩子的艺术
骄傲是心灵成长的“大敌”
正确对待他人的批评和建议
告诫孩子不要“炫耀”自己
纠正孩子自负的坏毛病
让孩子学会客观看待自己
告诉孩子“该低头时就低头”
独立篇:让独立的翅膀尽情挥舞
孩子独立才能快乐飞翔
给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
为孩子准备一个房间
让孩子迈出独立及时步
消除孩子的依赖心理
过分保护是爱的陷阱
鼓励孩子自己战胜困难
引导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趁早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
责任篇:让责任之花在心底绽放
拥有责任感可以创造奇迹
从点滴小事培育孩子的责任心
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埋单
教育孩子珍惜时间对人生负责
让孩子懂得“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培养孩子遵守社会公德的好习惯
引导孩子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梦想篇:梦想是心灵的呐喊
梦想有多大就能走多远
别给孩子的梦想泼冷水
给孩子实现梦想的信心
让孩子有勇气对抗挫折
为梦想创造开花的机遇
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
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成就梦想关键在于行动
坚持才能到达梦想彼岸
爱心教育让孩子受益一生
爱心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也是社会的灵魂。法国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曾说过:“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将变成黑夜。”一个没有爱心的世界,是一个黑暗、冰冷的世界;一个没有爱心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一个没有爱心、不懂得尊重生命的人,是一个可怕的人。因此,不要吝啬自己对他人付出爱心,做父母的应该鼓励孩子献出他们的爱心,并对孩子从小进行爱心教育。
24小时,8岁的孟迪放学回到家,脸上阴沉沉的。妈妈发现他有些奇怪,便过去问:“小迪,怎么了?做错事被老师批评了吗?”
“不是。我们班的刘航得了癌症,不能来上学了。”孟迪说。
“他会好的,你们要有信心。不是所有的癌症都不可治,对不对?”妈妈想不出什么话能让一个8岁的孩子理解生与死。
孟迪想了一会儿,望着妈妈说:“可是,老师说他在做化疗,头发都掉光了。”
“也许不久又会长出新的头发来的。”妈妈的心里泛起了一阵悲意。
“我们班有几个同学明天想去医院看他……”没等孟迪说完,妈妈抢着说:“你们可以带些水果去,顺便问问他有没有需要的东西,我们会尽力帮助他。”
孟迪忽然吞吞吐吐起来:“我们想……想一起剃个光头再去!”妈妈愣住了。
这时,孟迪认真地看着妈妈,勇敢地说道:“带我去理发店,好不好?我要剃光头。”妈妈没有说话,沉默在一旁。孟迪接着说:“妈妈,这是我的主意。我跟周宇和赵章说,我们也把头剃光,好叫刘航放心。我们跟他一样,他就不怕了。”
妈妈看着儿子,异常感动,决定陪孟迪去理发店。
在理发店里,孟迪兴奋得手舞足蹈,骄傲地宣讲着他剃光头的目的。不一会儿,周宇和赵章也来了,他们的家长都以此为荣。理发师也被感动了,对他们说:“今天就不收你们理发的钱了。那个叫刘航的小男孩能有你们这样的同学真棒!”
望着三个小光头,妈妈忽然想到了一个主意。回到家后,妈妈便对孟迪说:“小迪,妈妈有个好主意。明天去医院之前,请同学们来咱们家,我要送你们每人一顶帽子,你说好不好?妈妈相信你把帽子带去给刘航,他一定会喜欢的。”
孟迪高兴极了,搂着妈妈说:“妈妈,我爱你!”
妈妈笑着说:“我的孩子,妈妈为你的爱心感到骄傲!”
爱心教育能使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渺小走向博大。教子做人,首先要赋予他一颗仁爱之心。一个孩子若能拥有一颗仁爱、善良的心,便能够懂得爱护弱小、孝顺父母、帮助他人等。他的人生也会因此而绚丽多彩、富有意义。
爱心教育是让孩子受益一生的教育。一个充满爱心的人,会活得更自信、更快乐。孩童时期是人的各种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爱心的形成也是在此时期。所以父母一定要对孩子从小进行爱的熏陶和教育,让孩子拥有爱的高尚情操,培养一个有爱心的孩子。
唤醒沉睡在孩子心中的爱
法国著名作家左拉说:“爱是不会老的,它留着的是永恒的火焰与不灭的光辉,世界的存在,就以它为养料。”爱是真挚无私的情感,是不求回报的付出。爱心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与美好,富有爱心的人生是丰富多彩的。
为了让孩子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幸福,为了让他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也能得到周围人的爱与关怀,父母一定要重视对孩子爱心的培养,让他成为一个心中有爱、乐于助人的善良之人。
“为什么孩子不懂得关心父母、关爱他人呢?”
“为什么孩子总是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为什么我的孩子缺少同情心?”
……
父母之所以有这些疑问,都是源于孩子缺少爱心。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小公主”“小皇帝”。由于受到父母过分溺爱,一部分孩子形成了唯我独尊、不关心他人、喜欢表现自己、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等一系列的问题。
一次,某学校老师组织60多名学生乘车外出活动。学生们一上车就抢座位。由于人多座位少,有些人必须站着。带队的老师是上的车,竟然没有同学起身让座。
有一位50多岁的女老师由于身体有病,站得腿都肿了,但是还是没有一个同学给她让座。这位老师实在支持不住,准备坐在过道上。刚要坐,一位女同学就尖叫起来:“老师,您可千万别坐在我的书包上!”
老师十分伤心,事后她说:“那个孩子是平时我最喜欢的小干部,真令我心寒。”当校长在家长会上讲这件事时,个别学生家长却说:“为什么老师不多租一辆车,还要让我的孩子让座?!”
如今,唤醒孩子的爱心已经成为教育的重点之一。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应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关心、助人等方面的品行教育。其实,孩子并不是生来就缺少爱心,而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不科学的教育方式等,使孩子的爱心得不到好的培养。孩子的爱心需要父母的爱心浇灌。世界五彩缤纷,人间丰富多彩,都需要有爱心的人去发现、去欣赏、去领悟。为了不让孩子的爱心枯竭,父母不仅要爱孩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懂得爱、珍惜爱、学会爱。
据儿童心理学家研究,孩子天生就具备爱心,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婴儿1岁前就有对别人的情感反应,如果旁边有孩子哭,他会随之一起哭。两三岁时,孩子看到别人哭,会拿自己喜欢的东西去安慰,这表明他已能清楚地分辨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并有了试图减轻别人痛苦的本能,但不知道该怎样做才好。到了五六岁时,孩子开始进入认知反应阶段,知道什么时候该去安慰正在哭泣的同伴,什么时候该让其独处。这些都是孩子爱心的自然表现。而一些孩子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却由于教育方式不当爱心却越来越缺乏。因此,父母要从孩子的时候呵护和培养他的爱人之心,对他进行爱心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只有富有爱心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富有爱心的孩子。很多时候,孩子爱别人并不是受任何人的指挥,而是平常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结果。若父母和祖父母、邻里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尊重、互相关心,孩子置身于这样一种和睦、融洽的氛围中耳濡目染,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也会养成尊老爱幼的品行,仿效长辈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既接受了爱,又善于给予爱。
父母平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孝敬老人、关心孩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等,让孩子觉着父母是富有爱心的人,自己也要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家长可以对孩子说:“你看,那个阿姨抱着小弟弟多累呀!我们让他们坐到这里来吧!”再比如,邻居老人生病,家长带着孩子去探望问候,帮老人做事;新闻报道有人缺钱做手术,生命垂危,家长带孩子去捐款,献上一份爱心……经常看到大人是怎么同情、关心、帮助他人的,孩子就会逐渐形成善良的品质。
因此,在点滴生活中,父母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唤醒孩子心中的爱,让孩子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让自私自利离孩子远一些
文学大师巴金先生说:“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不在于索取。”
现在有些孩子从小就养成了比较自我、自私的习惯。孩子自私自利的心理,不但会让他遭到别人的批评和指责,还会让父母也尝到苦果。让孩子放下自我,学会给予,放弃自私,学会关爱别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从给予中得到快乐,才能激发他们的爱心,使他们在成长的路上再迈进一步。
生活中有的人自私自利,这种人以自我为中心:朋友为己所利用,用人时朝前,不用人时退后;别人是他友谊的附庸,他是居高临下的感情施舍者。这样的人在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文学作品中有过描写:
从前,有个诚实的小伙子叫汉斯,一个人住在一间小屋子里。他非常勤劳,拥有一座村庄里最美丽的花园。汉斯有很多的朋友,其中有一个是他最要好的朋友,叫大休,是个磨坊主。磨坊主是个很富有的人,他总自称是汉斯“最忠厚的朋友”,因此他每次到汉斯的花园来时,都以好的朋友的身份拎走一大篮子各种美丽的鲜花,在水果成熟的季节还拿走许多水果。
磨坊主经常说:“真正的朋友就该分享一切。”但他从来没有给过汉斯什么回赠。
冬天的时候,汉斯的花园枯萎了。“忠实的”磨坊主朋友却从来没去看望过孤独、寒冷、饥饿的汉斯。
磨坊主在家里发表他关于友谊的高论:“冬天去看汉斯是不恰当的。人们经受困难的时候心情烦躁,这时候必须让他们拥有一份宁静,去打扰他们是不好的。而春天来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汉斯花园里的花都开放了,我去他那采回一大篮子鲜花,这会让他多么高兴啊。”
磨坊主天真无邪的儿子问他:“爸爸,为什么不让汉斯到咱们家来呢?我会把我的好吃的、好玩的都分给他一半。”
没想到磨坊主却被儿子的话气坏了,他怒斥儿子说:“如果汉斯来到我们家,看到了我们烧得暖烘烘的火炉、我们丰盛的晚饭,以及我们甜美的红葡萄酒,他就会心生妒意,而嫉妒则是友谊的大敌。”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说是讲给孩子们听的,但更是讲给父母听的。因为现实生活中这种虚假友谊也不少见,心眼实的人常被蒙蔽着,但他们终究会有识破真相的24小时。
杨阳曾是个有些自私的孩子。有24小时上作文课,老师让写单元的大作文。他正写着,同桌周媛碰了碰他的胳膊,说:“杨阳,能借你的橡皮用一下吗?我今天忘带了。”
杨阳一向不爱理这些问题,随口就说“我也没带”,便只顾自己继续写了起来。周媛失望地转过了头。看着同桌失望的样子,杨阳有些内疚,把橡皮从文具盒里拿出来,放到了周媛面前。周媛连忙说“谢谢”。杨阳心里也很高兴。
从此,杨阳变得热情了,经常伸出援助之手来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人要学会割舍,要懂得给予,这样才能体会到“雪中送炭”帮助别人的快乐。
父母怎么做才能让孩子远离自私自利呢?
教孩子学会自我内省
要想让孩子远离自私自利,就要经常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与心态进行自我观察。观察时要以社会公德与社会规范作为客观标准,同时必须加强学习,反省自己的过错,强化社会价值取向。让孩子从自己自私行为可能会导致的不良后果中看到危害,找出问题并进行总结,改正错误的方式方法。
教孩子多为他人着想
要想让孩子远离自私自利,就要引导孩子多为别人着想,多做些利他的事。例如,为他人排忧解难、给希望工程捐款、关心和帮助他人等。平日里多做好事,可以从借东西、让座这些小事情做起,在行动中纠正过去那些自私的心理,并从他人的赞许中获得为别人着想的快乐。
淡化孩子的物质欲望
周末,妈妈带着萌萌去超市买东西。萌萌吵着让妈妈买糖果,妈妈说:“总吃糖对牙齿不好,不买!”萌萌哭闹着说:“我就要!我就要!”妈妈无奈,只好答应了。不一会儿,萌萌又看到了一盒卡通图案的巧克力,吵着让妈妈买。妈妈说:“你都有糖果了,不能要巧克力了!”萌萌坐在地上哇哇大哭了起来,无论妈妈怎么说都不行……
相信很多父母都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如果孩子对物质有强烈的占有欲,也会产生非常严重的自私自利心理。所以父母要尽量淡化孩子对物质的欲望,增强他们对精神产品的兴趣。
父母好少带孩子去逛商场、超市,而是多带孩子到书店逛一逛,或者带着孩子去看一些科技、文化展览,也可以经常带孩子到户外走走看看,让他们的眼界变得开阔起来。
此外,父母不要总是无条件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要求,不要主动对孩子作出物质方面的保障。即使孩子提出物质方面的要求,父母也要慎重考虑,不可以一概或轻易地答应。
教孩子一定要富有同情心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同情行为在家庭里、在社会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德。若家庭里没有同情行为,那父不父、母不母、子不子,家庭就不成为家庭;若社会里没有同情行为,尔虞我诈,人人自私,社会也不成社会了”。一个具有同情心的孩子,可以体会到他人的情感,从而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生活中,有些孩子富有同情心,喜欢主动帮助别人,会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对待。但也有孩子对别人的事表现得冷漠、毫不关心,认为别人的事情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
雪莉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冬日里的24小时,妈妈带雪莉去逛商场。来到商场的时候,她们发现商场门口有一个小女孩正在行乞。
妈妈就对雪莉说:“看那个小妹妹多可怜,冷得直哆嗦,你愿意借给她外衣吗?”雪莉半天都不回答。妈妈又问:“你愿意送她一件衣服取暖吗?”
这时,雪莉说:“不愿意!”妈妈说:“为什么呢?你看她都冷得发抖了呀。”没想到,雪莉竟然说:“她活该,谁让她没有钱!”
这位妈妈没想到,自己的孩子竟然如此缺乏同情心。但是如果从社会和家庭的角度去分析,就不难解释孩子们的行为。现在的孩子大多被娇生惯养,使他们更看重自己的利益与得失,没有去同情他人的意识。这种成长环境对培养孩子的同情心一点儿好处都没有,更不利于让孩子得到他人的认可。
6岁的琳琳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24小时,她跟爸爸一起在菜园里游玩儿。忽然传来小鸟的叫声,琳琳惊叫:“一只小鸟!”他们走近一看,是一只麻雀在水中挣扎。爸爸急忙把它捞上来,琳琳用手绢擦干小鸟身上的水,爸爸捧起小鸟父女俩急忙往家里赶。
到家后,父女俩找来纸盒,铺上报纸,垫上棉花,在阳台上帮小麻雀建起了临时的窝。琳琳还在旁边放了些水和米,小麻雀渐渐地恢复了体力,开始扑棱翅膀。琳琳情不自禁地想再去摸摸它时,麻雀竟腾空而起,在阳台上盘旋,不肯落下。琳琳既高兴又有些失落,刚才还很乖的小鸟,转眼就无法亲密接触了。于是她央求爸爸把小鸟抓住,买个笼子养起来。
爸爸问女儿为什么要这样,女儿说外面冷,而且小鸟很可能还会掉到水塘里。爸爸为女儿的同情心所感动,抚摸着她的小脑袋说:“你这样关心、爱护小鸟,小鸟听了都会感动的。可是如果我们把小鸟抓住,关在笼子里,它会不快乐的。”“怎么会不快乐呢?我会天天喂它米、喂它水,还会陪它玩儿。”“傻孩子,假如你是小鸟,当你失去了爸爸妈妈,远离了小朋友、小伙伴,孤孤单单的,无法跟其他小鸟一起唱歌,无法自由飞翔,就算有吃有喝,你会觉得快乐吗?”“不快乐。”“你会觉得幸福吗?”“不幸福。”“是啊,外面虽然冷,可那是小鸟的世界、快乐自由的世界、我们放它回家吧。”
于是父女俩打开阳台窗户,目送小麻雀飞走了。
同情心是人类高尚的情感,是爱之情感最本真的表现形式之一。孩子是弱小的,父母和整个社会对他们倍加关心和爱护,但是孩子不能只会接受他人的爱,也要学会爱他人。他们长大之后一样要把这种美好的感情传播下去,回报父母、亲人和整个社会,并关心和爱护下一代稚嫩的生命。抓住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就会培养出具有同情心的孩子,正如琳琳对小鸟表达了朴素的同情心,并在爸爸的引导下提升了表达同情心的水平。
那么,父母怎么做才能教育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呢?
发挥好榜样的作用
孩子同情心的建立,在于榜样的作用。尤其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的模仿对象。孩子缺乏同情心,或多或少能从父母身上找到原因。比如,前面提到的孩子不愿意把自己的衣服借给行乞的孩子,她说出了种种理由,这也许就是受到身边人以往行为的深刻影响,或者是孩子曾经出现过的同情心被家长无意识地遏止了,使得孩子产生了“妈妈不让我给”或“妈妈会打我的”种种心理。所以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要让孩子能富有同情心,家长的榜样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通过拟人故事演练孩子的同情心
同情心是对他人、他物的痛苦或者不快产生类似感觉的移情心理。对孩子而言,痛苦就是“哭泣”“眼泪”“打针”“流血”等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父母给孩子讲故事时,遇到该引发他同情心的地方,就可以故意模仿小孩子的哭腔和哭相,以激起孩子的同情心。
与孩子一起画花画草的时候,父母可有意渲染严峻的环境,比如刮风下雨、电闪雷鸣、冰冻三尺等恶劣的天气,有时还可加上大动物对花草的践踏。以此来讲述小花小草生存环境恶劣,博取孩子的同情,并让孩子感受“为他人痛而痛”。
通过活动让孩子去了解别人的困难
作为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与人交流的机会。在交往的过程中,孩子能亲身体验到别人的感受和想法,这有利于同情心的培养。如许多大城市组织的“手拉手”活动,是在城市和贫困地区的儿童间建立起来的互助合作,让城市孩子真切体会农村孩子没有书包、没有本子、没有橡皮的感觉。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多参与这样的活动。
支持孩子饲养小动物
有调查表明,小时候饲养过小动物的孩子感情都比较细腻,富有同情心。相反,从小没有接触过小动物的孩子中有些会变得感情冷漠,特别是在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时,会表现得冲动易怒,容易与他人产生口角或肢体冲突。因此,为了培养孩子的同情心,父母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支持孩子饲养小动物。
如果孩子有饲养小动物的愿望,父母应尽量帮助实现,千万不能泼冷水,更不能扼杀。特别在城市中,如果孩子缺乏与同龄人的交往,饲养小动物就更有意义。
引导孩子进行移情换位
悦悦3岁半,会很多诗歌、英文单词和句子,语言能力发展得比较好,但是她有一个缺点,就是不善于与小朋友交往。她会冷不丁地抓一下正在画画的小朋友;别人喝水的时候,她有可能故意推人家一下,看见水洒在小朋友的身上,她高兴得哈哈笑。老师把悦悦爱挑衅别人的缺点告诉了她的家长。家长很纳闷:在家里没人教她这样呀?
心理学研究表明,攻击性很强的人在看到受害者明显痛苦时,会继续攻击受害者。这是因为他们缺乏移情技能,即缺乏同情心,理解不到受害者是伤心和难受的。
父母应注意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告诉孩子,攻击行为会给别人带来痛苦,导致严重后果。再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如果他是受害者,那么他会有怎样的感觉和心情呢?这是非常有效的同情心培养方法。
……
今日中国,问题妈妈比问题孩子多。杨文教子成功的秘诀不是因为她是留学归来的教授,而是因为她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获得了母亲的“上岗”。她这本书的价值就是告诉读者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母亲。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孙云晓
因采访“杰出母亲”而结识杨文,我在意的不是她培养出了多么成功的儿子,而是她缔造了孩子的健康人格和一家人开放、文明、欢快、坦率的相互关系。杨文说得对,做“母亲”是要学的,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着做“健康的母亲”、“健全的女人”吧。
——央视《半边天》栏目主持人,张越
但几乎所有听课的人员咨询的都是关于孩子的问题,这说明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并且在解决这方面问题上有很多的困惑,这本书我觉得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在孩子自主阅读并理解的情况下,既能帮助他们自己,也能省去我们大人不少的说教时间。
孩子的品德和好的习惯并不是一时之间就能够养成的,也不是说只通过一两次教育就可以形成的,而是要经过长期有效的教育引导以及自我的努力等多方面的原因才有可能形成。所以父母长期的引导和示范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果父母想要拥有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就应该在生活中培养、呵护他的爱心。这样爱心就会在孩子的心头扎下根,并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壮大和升华。
夫妻之间宽容相待能够深刻地影响到孩子。孩子如果经常看到父母能够谅解对方的错误,包容对方的缺点,那么他便会从中体会到爱和家庭生活的温暖,也会了解到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如此一来,他会在潜意识中形成要用宽容之心去对待生活中的人与事。
衷心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够为了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全面学习本书,努力掌握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健康美好的心灵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书收到已经开始每天一则讲给孩子听了孩子8岁,让她自己挑想听的,然后读给她听坚持到现在已经四天了,她还是挺喜欢的所以我想应该买的还比较成功的希望日积月累能够给孩子一些启发也不枉我挑书的辛苦了~~~
自信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他对自己有信心,他的才能、潜力就会得到很好的发挥,从而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如果他对自己没有信心,他的才能、潜力就只能开发出一小部分,甚至无法开发出来,做事情自然就会畏首畏尾。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的人,大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孩子。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有些父母会以偏概全,把孩子的错误无限量地放大,好像孩子犯下了滔天大罪似的。
悲观的孩子需要转换心境。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找一些能令他感到开心或振奋的事情让他做,比如让他多与同学、朋友接触,多和大家在一起游戏、聊天。父母也可以带孩子走出家门,要么运动,要么去踏青,让这些愉快的活动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用快乐驱散他的悲观。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都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些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想为孩子代劳,这样只会不断加深孩子依赖别人的心理,很难自己解决问题。
还没有看完,却是给了我看待问题的新的、不同角度和感受。我的童年时期的心理很粗糙,没有许多问题和想法,但现在的孩子可不同,既敏感又难以捉摸。这本书就孩子的一些常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或解说,很有道理,值得学习和借鉴。
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心胸狭窄,会忌妒比自己强的人。忌妒是不对的,父母要引导孩子去学习那些比自己强的人。如果孩子能有一个宽容的胸怀,去观察别人的优点,然后再加以学习,将使他进步得更快。
我看了这书,一个个小故事,故事中做人的道理,浅显易懂,孩子能明白。我女儿10岁,在碰到交往、生活、学习中的困难时自己也会要求看一下,我觉得非常好,强力推荐!我们做家长的要学会放手,让孩子的心灵自己成长。
父母在对孩子付出的同时,也应该教会孩子学会回报,并付出自己的爱。要让孩子从父母身上学会:人不仅要对他人有付出,在别人为你付出的同时也应该回报别人,而不是只知道享受别人的付出,自己却没有回报的意愿。
为了让孩子的心灵日益丰盈,得到更好的成长,父母一定不能忽视孩子这个“看不见”的成长方式,多给予孩子一些心灵上的关怀。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犯错误是很平常的。有些孩子在犯错误之后,本能的反应就是不想让别人知道,然后千方百计地掩饰自己的错误。但无论孩子出于何种心理、何种原因,这种不敢承认错误的行为都是不对的。
一本很不错的书,孩子很喜欢!在一定程度上帮了家长的大忙,因为孩子的成长中总会犯错、总会受到挫折。家长用嘴巴说教,孩子不一定能听得进去。通过看书,孩子读懂了故事、明白了道理,还可能唤起了某些生活体验,就这样要比家长苦口婆心地“教”要好!值得给孩子看的好书!
父母要经常和孩子聊聊天,关心一下他的学习与生活,业余时间也尽量与他在一起。即便不常陪伴在他身边,也要想着用电话、短信、网络聊天、电子邮件等各种方式来多与他联络情感,让孩子体验到更多的家庭生活的快乐与温暖。
要让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父母要使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鼓励孩子想象自己美好的未来,让孩子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当孩子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才能学会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难题。
感恩的根源是爱心,父母是给予孩子恩德最大的人。一个孩子能懂得感恩父母的生养、教导,才有可能谈及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生活……所以,若想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首先要让孩子学会感恩父母。
作为孩子引导者的父母,就必须时时注意孩子对自己的看法,并不断引导孩子自信心态的开发,让孩子接纳自己的弱点,相信自己有改变和进步的能力。随着孩子对自己的肯定度的增加,他们的自信心会不断增长,从而成为他们一生用之不尽的财富和成功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
部分父母会苦恼于自己的孩子缺乏责任心,承担责任的能力差,抱怨孩子做错事情不仅不知道主动认错,还到处推卸责任。其实出现这种情况,和父母的教育有莫大的关系。父母不能仅从孩子身上找原因,还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不要对孩子抱更高的希望,父母的期望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能够促使自己努力向上的精神环境,是潜在的动力。而对孩子不抱有任何期望,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客观上对孩子起着消极的作用,这是不可取的。
助人为乐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一个有关爱之心、懂得助人为乐的人,会得到更多人的帮助,会有更多的朋友。对于孩子来说,助人为乐的行为不仅能培养孩子慷慨大方的高尚品质,而且能够让孩子的人生更有意义。因此,父母要积极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好习惯。
良好的沟通是开启孩子心灵之门的钥匙。要想营造出温馨、充满关爱的家庭氛围,就要让孩子爱父母、爱家庭,并通过父母的“榜样”激发其感恩之心。就这样将一颗感恩的心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感到幸福,让感恩在人与人之间更加广泛地传播。
巩固孩子的自信心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当父母看到孩子因不断努力而树立起的信心时,千万不要有大功告成的想法,而要不断鼓励孩子,巩固其自信心。孩子在父母不断的鼓励下,就能通过不断的努力来强化自己的自信心,从而形成自信的心理品质。
为了避免孩子产生上述情况,父母要从孩子小时候起就给予他们积极的心灵引导,滋养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心灵健健康康地成长,帮助孩子跨越所有心灵障碍。
孩子的心灵成长与身体成长一样,每天都需要很多“营养”的补给,值得父母永远地关注。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对于化解孩子的不良情绪、发挥孩子的潜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