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程序性制裁理论(第三版)图书
人气:43

程序性制裁理论(第三版)

2004年,笔者在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了《程序性制裁理论》一书。该书面世12年来,在法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该书所提出的程序性制裁理论已经在诉讼法学界广为流传,得到了较高的学术引证频次。该书所创立的以&ldqu...
  • 所属分类:图书 >法律>司法制度  
  • 作者:[陈瑞华]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09382189
  • 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3
  • 印刷时间:2017-03-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精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本书由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第四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陈瑞华独著。本书是一部以程序性违法的法律后果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作者运用经验实证研究方法,对违反刑事诉讼程序的成因以及治理程序性违法行为的主要方式进行深入的反思和评论。作者讨论了实体法律责任制度的缺陷,论证了程序性制裁制度的正当性和理论基础,分析了现行的程序性制裁制度的主要不足,并就程序性制裁制度的完落以及与程序性制裁有关的程序性裁判、程序性辩护、程序性上诉等制度的重构,提出了系统的理论设想。

编辑推荐

本书的研究是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运用于法学研究的可贵尝试,体现了一种“从经验到理论”的研究思路,为原创性理论的提出奠定了方法论基础。本书在学术上的开拓和创新,拓展了刑事诉讼法学的学术版图,有助于刑事诉讼基础理论的发展。

作者简介

陈瑞华,男,1967年2月生,山东聊城人。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政法大学学士(1989),中国政法大学硕士(1992),中国政法大学博士(1995),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博士后研究人员(1995-1997),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高级访问学者(2002),1997年起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任教。 研究领域主要有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证据法学、司法制度和程序法基础理论。独立出版的著作有:《刑事审判原理论》、《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看得见的正义》、《刑事诉讼中的问题与主义》、《程序性制裁理论》、《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法律人的思维方式》、《论法学研究方法》、《程序正义理论》、《比较刑事诉讼法》、《刑事证据法学》、《刑事证据法的理论问题》,等等。 2004年11月,获得中国法学会第四届“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2010年3月,获得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资格。

目录

及时章 程序性违法

一、问题的提出

二、对三个案例的分析

三、程序性违法的性质

四、作为人权法的刑事诉讼法

五、刑事诉讼立法的基本缺陷

六、“重实体、轻程序”的奖惩机制

七、刑事司法中的潜规则

八、对程序性制裁制度的观念抵触

九、结语

第二章 程序性违法的实体制裁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二、对杜培武案件的综合分析

三、行政纪律处分的效果

四、刑事追诉的可行性

五、附带民事诉讼的作用

六、国家赔偿制度的局限性

七、结语

第三章 程序性制裁的法理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二、什么是程序性制裁

三、程序性制裁的基本模式

四、程序法的独特制裁方式

五、为什么要制裁程序性违法行为

六、为什么要选择宣告无效的制裁方式

七、程序性制裁的局限性

八、程序性制裁的未来

第四章 对非法侦查行为的程序性制裁

一、引

二、强制性排除与裁量性排除

三、瑕疵证据的补正

四、非自愿供述排除规则的发展

五、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主要问题

第五章 对非法审判行为的程序性制裁

一、引

二、作为程序性制裁的撤销原判

三、撤销原判制度的两种方式

四、对撤销原判制度的反思

五、撤销原判制度的未来(1)——积极性程序违法行为制裁方式的重构

六、撤销原判制度的未来(2)——消极性程序违法行为的制裁方式

第六章 程序性裁判

一、引

二、程序性裁判的性质

三、程序性裁判的基本原则

四、对侦查行为合法性的初步审查

五、正式调查程序

六、程序性裁判中的证明机制

七、小结

第七章 程序性辩护

一、程序性辩护的出现

二、程序性辩护的性质

三、作为诉权行使方式的程序性辩护

四、对程序性辩护的一些反思

五、程序性辩护的两种模式

六、程序性辩护的独特方式

七、程序性辩护的制度困境

八、律师界对程序性辩护的探索

九、制度夹缝中的程序性辩护

第八章 程序性上诉

一、问题的提出

二、对三个案例的分析

三、程序性上诉的对象

四、程序性上诉的审理方式

五、二审法院对裁判理由的说明

六、对未经一审法院裁判事项的审理

七、程序性上诉与审级制度

第九章 程序性制裁理论的体系

一、程序性违法

二、程序性制裁

三、程序性裁判

四、程序性辩护

五、程序性上诉

六、程序性制裁理论

参考文献

索引

在线预览

在以往的研究中,笔者曾经提出了“中国的问题,世界的眼光”这一研究方法上的命题。当时主要是针对中国法学界所盛行的“对策法学”和“思辨法学”现象,提出了法学研究应当将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法学者应具有问题意识的观点。但是,有关法学研究方法的讨论还可以继续深入进行下去。我们可以继续追问以下问题:怎样才能寻找和发现法律问题?如何才能对问题的成因做出的解释?如何通过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一般的法律理论?如何对该项理论做出令人信服的论证……一言以蔽之,面对一个法律问题,我们究竟如何展开研究活动呢?

在近年来的学术研究中,笔者越来越多地意识到,法学研究中的几乎所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研究方法问题。在目前的研究条件下,资料早已不成其为问题。原先为研究者所抱怨的国外研究资料匮乏的问题已经不复存在。大量来自欧洲和北美的法学著作、教科书和法典都被翻译成中文,并被迅速地推向图书市场;大批西方法学者来华进行访问、讲学,将近期的法学理论和立法动向迅速传播给中国法学界;越来越多的法学者或留学欧美,或从事短期的学术访问,将近期的西方法学思想带回国内。与此同时,对中国立法和司法现状认识得越来越深入,对中国问题的把握越来越,也使得法学者对于很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拥有更大的发言权。然而,这一切似乎仍然不能克服法学研究中的种种缺陷和不足。在表面繁荣的法学研究以及大量“繁衍”的法学论著背后,存在着研究视野狭隘、学术表述陈旧以及高水平法学成果严重匮乏的问题。而这一切问题的核心,仍然是研究方法问题。

奉献给读者面前的《程序性制裁理论》一书,就是运用社会科学方法研究刑事诉讼问题的一次学术尝试。如果用简练的语言做一概括,本书有两条清晰可见的学术线索:一是在内容上提出了以“权利救济”为核心的“程序性制裁理论”,拓展了刑事诉讼法学的学术版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概念和理论;二是在方法论上强调对问题的解释,注重运用社会科学方法研究法律问题。对于本书的内容,这里不做详细的评述。本书第九章“程序性制裁理论的体系”,就对这一理论的体系以及相关的新概念做出了的总结。笔者在序言里将要对研究法律的方法问题做出简要的评论,以使读者了解本书的布局和构思。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需要理**的评论:

刑诉专业必读

2017-11-23 19:58:48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好好好好好

2017-04-07 23:13:31
来自嫦***(**的评论:

关注已久,好喜欢,大师作品

2017-04-08 19:09:13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好是正版的,包装严实

2017-04-09 17:41:47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很不错,很不错,很有启发性

2017-04-10 09:20:56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错别字有点多啊

2017-05-01 11:40:21
来自无***(**的评论:

非常喜欢的书,买来送人的,朋友也很喜欢

2017-06-08 08:39:35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非常好,打折买的,算下来三四折,很超值。

2017-06-17 23:53:56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大家作品,不知这一版有多大变化

2017-06-18 12:58:48
来自空***滴**的评论:

好书,与大家分享

2017-07-30 19:19:53
来自夕阳的**的评论:

陈教授经典作品的再版之作,值得品读!

2017-08-12 15:22:1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不错的的喀喀湖,不错的的喀喀湖

2017-08-13 18:38:58
来自衡汉教**的评论:

非常好的商品,特别满意,发货速度快,服务态度很好!

2017-10-08 23:13:32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