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佛陀谈天说地》内容简介:《和佛陀谈天说地》是佛学名家释见介所著的一本禅意散文,文字意境至美,配以充满意趣的水墨画。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字里行间的沉静平和之气,为辛劳茫然的现代人,带出几多清凉与满足人生的况味。
人可以一辈子不走进寺院,却不能一辈子不面对自己,不面对自己的佛心。在这无常的世间,你是否有勇气接纳人生无所不在的变化?想活得自在,安住于当下,只有正视自己的佛心。
人可以一辈子不走进寺院,却不能一辈子不面对自己,不面对自己的佛心
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日升日落,信步于自然之中,寻找佛陀,也找回自己
中国时报2005年美好生活书奖
诚品、金石堂畅销书排行榜
台湾"新闻局"中小学生优良课外读物
释见介/文
行走于自然山水之间的出家人。曾任《香光庄严杂志》编辑、台湾《中国时报》浮世绘版专栏作者。着有《和佛陀赏花去》、《天大的笑话》、《都是因果惹的祸》、《文殊菩萨小百科》等,目前隐居潜修。
作品朴素隽永,文字清澈明了,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字里行间的沉静平和之气,为辛劳茫然的现代人,带出几多清凉与满足人生的况味。
释见澈/图
行走于纸墨意趣之间的出家人。曾任《香光庄严杂志》编辑,与释见介合著《天大的笑话》一书,目前从事佛教书籍编辑工作。
天地间,有佛陀同行
释见介
深秋,来到山上。
寂静无人的深山,偌大的林间,只有风声、蝶影与蝉鸣。我在寻找佛陀,也在寻找自己。
佛陀的身影早已走远。然而,每当身处于大自然中,总感觉佛陀仍在这里。他所留下的教诲,就在这广阔的天地之间……
佛陀的一生是在大自然中度过的:他出生于无忧树下,成道于菩提树下,逝世于沙罗树林间。而长达四十九年的说法,更以恒河为中心,奔波于恒河两岸,仆仆行道,教化众生。
即使已相隔两千五百多年,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山河大地、风雨云雾之中,仍传送着佛陀的纶音。
佛陀善于运用大自然来说法,在南、北传佛教经典中处处可见:
例如,《心地观经》说:"心如流水不暂住,心如飘风过国土;亦如猿猴依树戏,亦如幻事依幻成;如空飞鸟无所碍,如空聚落人奔走。"生动地说明"心"是如何地刹那变化、捉摸不定。
又如《杂阿含经》说:"譬如恒河大水暴起,随流聚沫。明目士夫,谛观分别。谛观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无坚实故。如是诸所有色……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是说万事万物皆如恒河水面上的泡沫,虚妄不实,转眼幻灭。
不论是"色法"(物质)或"心法"(精神),佛陀皆巧妙地以大自然中常见的元素,如植物、动物或景观等来解释,告诉我们其本质是无常、无我的,无须执著。大千世界的"成、住、坏、空",与有情众生的"生、住、异、灭",同样皆须经历"生起、维持、变异、坏灭"等过程。一切都只是因缘的生灭罢了!
大自然如一面明镜,反映了人类的内心。藉由观察自然,我们也了知自己的身心。
大自然也给了我们修行的启发。经典中,佛陀常将之用来譬喻佛法,或藉此勉励修行人。
例如《象迹喻经》说:"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及时,所以者何?摄受一切众善法故。诸贤!犹如诸畜之迹,象迹为及时,所以者何?彼象迹者最广大故。"以大象足迹的巨大,来彰显"苦、集、灭、道"四圣谛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又如《经集》说:"溪水流动哗哗作响,海水流动静默无声。空虚发声,满盈静默,愚者犹如半瓶水,智者犹如满池水。"以溪水与海水的对比,来说明智者应学习自制,保持平静。
于是,每每行经山巅水涯或平畴田园,佛陀的话语总浮现心头。那些亲切而生动的教导,指引着迷惘中的我。仿佛佛陀正陪伴着我行过生死旷野,不曾远去……
和佛陀赏花去》出版后,受到许多读者的支持与爱护。这本记录自己生活与回忆的小书,意外地引起广大的反响。从初夏到深秋,我撰写着《和佛陀谈天说地》,希望继续和读者分享佛陀以自然说法的教导。
本书共分"离尘世"、"觉有情"、"到彼岸"三个单元。除了从大自然的一景一物中,反思生命的困境与突破的智慧之外,更尝试从一些著名的佛经中,寻找对应大自然的经文,从中掘发"烦恼世间的超越,生命实相的觉照,以及清凉彼岸的抵达之道"。
这些经文,或许由于时空、语言的隔阂,读者不免感到生疏。然而,只要我们愿意多阅读几遍,就会发现,不论时代如何演进,人的烦恼从不曾减少;而灭除烦恼、获得清凉的法门,其实佛陀早已在经典中一一诉说。
以开放的态度,从观照外境而回观内心,是佛陀一贯的教导。所以,让我们一起启程行脚于天地之间,也行脚于自己的身心之中吧!你将看见一个你不曾发现的世界。
画一幅心灵的风景
释见澈
三年前及时次到美浓,不为纸伞、烟楼,也未去探望钟理和,而是去看一片椰树林,那一片在见介师出家时,由她父亲亲手种下,现已绿荫满满的椰林。
喝着清凉的椰子汁,见介师雀跃的心情写满脸上,她父亲则默然微笑地坐在一旁,我感觉到一股未说出口的、浓浓的亲情,在他们彼此之间流动。那股透入心脾的清凉,何止是来自一杯椰子汁!心中顿时浮现出那片椰林的景象,椰风徐徐,吹逝了见介师出家十余年的光阴,也把我吹进了她的回忆中。
走一趟美浓,我终于知道见介师在看到山河大地、花草树木时,为何会有那么多细腻的情感与启发,因为她来自于如此美丽的小镇,有着如此温馨的家庭与童年回忆。而我只能在其中聆听、感受,所画的几棵椰子树,哪能表达出这父女情深的万分之一?
一片椰子林表达了一个慈父一生的守护,一个出家女儿追求佛法"胜解"的发心。它让我不禁想起了去世多年的父亲。当时决定护持我出家的不舍心情,怀着一股对父亲的思念,我画下那片椰林,以及见介师从小所住的老屋。它也成为我内心的风景。椰风吹来的是父亲对我的叮咛:"要好好修行,再回来告诉我,你修到了什么?"
画着《和佛陀赏花去》的插图,我看到了过去的自己,只是父亲已不在林中等候我归来。
在探访见介师的生命花园后,今年,她又邀我一起去看日月星辰、虫鱼鸟兽。
这本《和佛陀谈天说地》让我再次从大自然中探索生命的底蕴,和佛陀的智慧相遇。
有别于《和佛陀赏花去》的铅笔画作,这本书我用毛笔作画,初次尝试以水和墨渲染内心的风景,在浓淡之间,思维佛陀的话语。例如:"众生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譬如大雨泡,一生一灭。"依着文中的描述,芭蕉雨的景象在宣纸上点点"滴"开……
每一滴墨水都仿佛包含了曾走过的山水风景,滴在无垠的心田上。每一滴墨水都即生随灭,稍纵即逝,无法为我停驻。每一滴墨水也都是的一滴,无法重新复制。在水滴的生灭中,我深深思维生命的独一性与无常性,倾听了一夜芭蕉雨。
原来我所画的一切,其实都只是当下的风景罢了。佛陀的法教历经千百年,仍萦绕耳际,对照人生的处境,是那么贴切!而大千世界与自己的身心,又不断在迁流变化之中,所有行脚过的山河大地,所见、所思、所闻的一切,以及后来所画出的种种风景,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我们所能掌握的,永远只有当下。
书写与绘画都是一种当下完成的仪式。见介师生命思维与心情的书写仪式,早已在文章中完成;而我所画出的,是属于自己生命的风情,也就在每一滴墨水滴落的当下得以完成。
从《和佛陀赏花去》到《和佛陀谈天说地》,我们同时经历了外境与内心对话、经典与自然相应的过程,成为生命中宝贵的经验。
佛陀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每个人的心就如一个画家,能画出一切身心五蕴的世间。要如何作画,全在我们的一念之间。
行过天地间,蝴蝶飞来,又飞远了,但"蝴蝶效应"仍在持续扩大中。阅读这本书,你心中是否也会产生某种"蝴蝶效应"呢?若能跟随着佛陀,用心地观察大自然的一景一物,你也可以画出属于自己的心灵风景。
离尘世——谈烦恼世间的超越
红尘熙攘,世事纷扰,若能保有一颗清明之心,行于世间,而不被世间所迷惑,如此,烦恼又怎能侵扰人心呢?
不着世间,像老鹰盘旋高空一般
沿着铺满白色油桐花的陡峭山径拾级而上,时值初夏时节,五峰山上凉风徐徐,落英缤纷。
绕过围着几株扶桑花的篱笆,来到小小的土地公庙前。我喜欢坐在庙前的矮墙上,吃着芥末口味的凉面,眺望远处的新店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此刻像极了海市蜃楼,显得虚幻不实。灰暗的天空里,一只老鹰独自盘旋,锐利的双眼仿佛正穿过厚重云层,俯视着底下的万丈红尘。
老鹰孤独翱翔的身影,映照着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市,是如此孤寂!此时,红尘依旧熙攘,没有人会知道,在云的上头,有只老鹰正俯瞰着他们。
五峰山的这一幕,一直在我心里。我渴望自己的心像天际高飞的老鹰,在滚滚尘世中,能有一份超脱的自在。
楞严经》说:"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世间如幻,没有真实可言,镜花水月,如梦一场。只是我们常常太过投入,以为眼前的一切就是生命的全部,或因成功而得意忘形,或因失败而灰心丧志。心随外境起舞,百转千回,颠倒梦想。
要如何笑看世间,超越世间,"处世界,如虚空,如莲华,不着水",更如老鹰盘旋高空,远离地面呢?
近来阅读《经集》,从佛陀勉励修行者的话语中,我找到了两个下手处:
一是不受世界干扰,"始终保持仁慈、宁静、怜悯、超脱和欣悦,不受整个世界干扰"。还有,"思想不因接触世事而动摇,摆脱忧愁,不染尘垢,安稳宁静,这是较高的吉祥"。
众生内心都有清净美好的本质,但往往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而使这美好的本质蒙尘,动摇原本的坚持。外境的纷纷扰扰,其实也是无常虚幻的,只有看好自己的心,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才能不被世间干扰。
另一则是对世界无所企求,"不贪婪,不欺骗,不渴求,不虚伪,摒除污浊和痴迷,对整个世界无所企求"。
世间的名位、金钱、权势,是人人希望获取的,烦恼的产生,往往在于欲求不满、贪心不足,以致汲汲营营、惶惶度日。若能对世界无所求,随缘任运,就能心无罣碍,平静安详。想起有些人因世间带来痛苦,而厌世自杀,但问题不在世间,而是自己的心被世间所转,该学习的是,置身其中,而不着于世间啊!
如同《华严经》所说:"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知诸世间皆悉如幻,于一切处皆无所着,无有我所,如彼幻师作诸幻事,虽不与彼幻事同住,而于幻事亦无迷惑。"
若能保有这样一颗清明之心,行于世间,而能不被世间所迷惑,那么,"忧郁症"等文明病,又怎能侵扰人心呢?
楞严经》:著名的佛教经典。内容说明宇宙原理、人生真相,并教导众生返妄归真、觉悟成佛的方法。不但文字简洁、优美,内容丰富,且说理详尽,可说是一部佛学大全。古人说:"欲知佛境界,当读《华严》;欲知佛智慧,要读《楞严》。"可知此经的重要性。
经集》:收录于南传巴利藏《小部》中,一部古老而重要的经典。内容阐述佛教的伦理观,反映原始佛教时期的生活。其语言是典型的"巴利经典偈颂语言",在佛教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在斯里兰卡、泰国等南传佛教国家广为传诵。
华严经》:有"经中之王"之称,卷帙浩瀚,内容丰富,义理深妙。古人说:"不读《华严》,不知佛家富贵。"《华严》之所以"富贵",是因为它阐明法界(宇宙)事事物物无穷的缘起相生,且彼此圆融无碍,宛若天上繁星交相辉映,既庄严又瑰丽无限。
独居的犀牛,孤独的行者
在南传佛教古老的经典《经集》中,有一部《犀牛角经》。经中,佛陀勉励比丘,要"像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
我很喜欢这部《犀牛角经》。两千多年前的佛陀,以文学家般的口吻,用"独居的犀牛"形容在大自然漫游的孤独修行者,真是别出心裁!
犀牛应该是一种懂得享受孤独的动物。据说,在全世界的犀牛种类中,除了白犀牛为群居之外,其余的四种犀牛:苏门答腊犀牛、印度犀牛、爪哇犀牛、黑犀牛,都是单独栖息在开阔的草原、灌木林或沼泽等地。
而在这部小小的《犀牛角经》中,佛陀以四十小段经文,告诉行者,必须像犀牛一般独自游荡。例如:
"抛弃快乐和痛苦,也抛弃从前的喜悦和烦恼,达到无忧无乐,安宁纯洁,让他像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
"坚持隐居和禅修,坚持遵行正法,洞察生存的危险,让他像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
"摒弃心中五盖,清除一切污点,独立不羁,斩断爱和恨,让他像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
"周游十方,毫无怨念,事事满意,克服险阻,无所畏惧,让他像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
"不装饰打扮,不向往世间的娱乐与欲爱,不涉足繁华之地,言语真实,让他像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
犀牛是远离群体的;专致修行的行者,也必须要远离人群。为什么呢?
因为孤独是人生的本质,也是生命的真相。对于一个以"追求人生真理,获得智慧与心灵解脱"为较高目标的修行人来说,孤独是必须的。
当你独处时,更能专注观照身心,反省自己,心灵因而趋向平静,且能深入思考自身与外境的关系,开启更深刻明净的智慧。
或许对于习惯群居生活的我们来说,要如犀牛这般独居是有困难的。因为我们的心早已对依赖外在世界习以为常,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没有一刻不是攀缘、追逐外境,习惯于接受外境的刺激,再反应出种种贪婪、嗔怒、愚痴的言行。生命总是被重重热恼束缚着,要远离世间,远离烦恼,何其困难啊!
不妨让我们读一读《犀牛角经》吧!经中仿佛透露了一种生命究竟自由的消息,指引了修行人应有的生命风格与心灵视野。
我想,像犀牛一般独自漫游的行者,应不是逃避世间的人,而是愿意面对自己内心的勇者。所以,如果我们不能放下世俗琐务,到人烟罕至的僻静处专心修行,至少也应让自己的心能有独处、宁静的片刻才是。
何时,我们才能做个如犀牛般孤独而自由的修行者呢?
犀牛角经》:出自于《经集》。由四十段经文所组成,经中重复出现的复句是"让他像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陈述了修行者应像犀牛一般离群索居的种种理由,反映早期佛教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水珠不沾荷叶,
修行人不执著所见、所思、所闻
一年夏天,家围墙外的田里,邻居种满了荷花。
每当晴朗的午后,南风吹过,荷塘里,接天的荷叶随风翻飞,亭亭红荷摇曳款摆……犹如发现了新天地般,放学后,我再也不爱出去玩耍,一骨碌地穿过前庭,爬上矮墙,看着映着蓝天白云的碧叶红花,闻着风中飘散的淡淡清香,心中快乐极了!
不多久,天际雷声大作,急雨如鞭,我快步跑进屋内,还频频回望那浸润在满天风雨中的一塘花叶。
这西北雨来得急,去得也快,不一会儿,风静雨停。滂沱大雨后,阳光乍现,荷叶更加翠绿了,如盖的叶上,晶莹剔透的水珠轻轻滚动,闪烁光泽,映着天光,折射出如梦似幻的色彩……
我顽皮地晃动叶缘,让水珠来回不停地滚呀滚,有时一不小心,几颗水珠掉落荷塘,惊起了一大群游来游去的小鱼……直到暮云四合,晚晖渐黯,才在妈妈的喊叫声中进屋吃晚餐。
长大后才知道,荷叶表面布满凹凸不平的纹理,能阻止水珠附着在其表面,所以,水珠才能在其上自由滚动。"荷叶上的水珠"却成了心中美好的一景。
没想到,佛陀也用它来作譬喻:"犹如水珠沾不上荷叶,牟尼(即佛陀)也不沾任何的所见、所思、所闻。"当我读到《衰老经》的这段经文时,感到无比亲切。
这或许是因为炎热的印度每到雨季,在大雨如甘露滋润大地后,处处可见清澈的水泽间,一支支破水而出的绿茎,衬托着一朵朵娇艳的莲花,给予人旺盛生命力与圣洁的想象,所以,佛陀才以"荷叶上的水珠"来说法吧。
两千五百多年后,生长于台湾,却同样踏上追求真理之路的我,读到这譬喻,回想起童年的经验,不由得佩服佛陀的善巧了。
可不是吗?我们常以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就是真实的,由此展开一连串的联想与推论,殊不知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有太多的限制,常受限于习惯、情绪、偏见的误导;再加上我们所面对的是无常流动的世界,并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当你以片断且固定的眼光看待事物时,往往以偏概全,与真相擦身而过。
要如何才能如实地看、听及思考呢?必须不执著于任何一点,观照缘起,才能产生真正的智慧。
"水珠在荷叶,滚动不执著;智者亦如是,处处不执著。"我想,荷叶上滚动的水珠,说的正是这种无执著的"动态的智慧"吧!
衰老经》:出自于《经集》第六品《八颂经品》。内容从人生的老、病谈起,勉励修行者要摒弃执著,独处隐居,四处云游,保持心灵的清明与宁静。
走入山中,
学习心灵的开放与宁静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过,我不会知道,山,竟能给我如此大的力量与启发。
走入山中,心,变得空旷而宁静。
在山里,一切是如此自然!花开花谢、云飞雾散、日升月落,大自然有其运行的轨则。而人类是如此渺小,自己犹如山径旁的一株小草、一朵野花,只是随着自然的法则生灭罢了。
禅宗说:"一年春尽一年春,野草山花几度新,天晓不因钟鼓动,月明非为夜行人。"明月不因夜行人而明亮,黎明不因钟鼓催促而来临,大自然从不为谁而停止运转啊!
活在俗尘的我们,总以自我为中心,往往以主观的好恶来诠释外在事物,任何外境稍不如己意,就嗔恨恼怒,或怨怼无量,好像世界必须依"我"而转动似的……
每每置身于渺无人烟的深山,看着山壁野花怒放灿烂,林中叶片迎风舞动,树下野果静静掉落满地,悠扬鸣唱的山鸟,在眼前蓦然展翅而去……万物是如此怡然自得,依其自然的轨道生活,何曾因"我"而改变?不论"我"喜欢与否,它们依旧这般生起、消失,"我"又岂能掌控外境一分一毫呢?回想自己的种种自大、我慢,就不觉哑然失笑。
行到无路处,我喜欢躺在寂静无人的山径,仰望天光云影,静听风声竹涛,感受万物来去生灭……霎时,仿佛那个执著的"我",以及所执著的对象——"我所有",都消失无踪了!天地间,只剩下无常的自然法则,而无一个常存、主宰的实体,一切都在生灭、生灭之中。
当我们将眼光从自我的烦恼中走出,转而观察大自然无常变化的同时,心逐渐专注、开放且平静,不再强烈地执取于一己的爱憎,而有较宽广的空间面对未来。
虽然不知下一刻,前方可能路穷径杳,乱石、险坡与荆棘满布,但由于心专注、开放、平静,而有力量面对人生的起伏风波。
我很喜欢这样的平静,仿佛只有在山里才找得到。
"千云万水间,中有一闲士,白日游青山,夜归岩下睡。倏尔过春秋,寂然无尘累,快哉何所依?静若秋江水。"唐朝诗僧寒山子优游自在的山中修道生活,真是令人神往啊!想起自己也曾这般漫游于苍劲青翠的群山之间,畅快地行脚着。如今因缘变迁,我远离了山中岁月,世间何处有平静呢?
是谁说的?"散尽浮云落尽花,到头明月是天涯,天垂六幕千山外,何处清风不旧家?"我想,无论身在何处,一颗安详自在的心,应是永远的依归。只要时时回到平静,山,不是始终屹立在心中吗?
遇见宁静的森林水池
穿过宁静的谷地,进入了当地人民住地,我们不由得放慢了脚步。
时近中午,这里格外静谧,除了踩在泥路上的步伐声,就只有不时从耳边越过的风声了。蜿蜒的小路上,屹立着几棵身形优美、缀满紫色碎花的苦楝树。树下,一小片野姜花无语地等待着秋天。转过竹林小径,眼前竟然出现一个美丽的水池!
这水池不大,周围芳草萋萋、碧绿连天。池边,一棵高大的桃花心木,满树红叶绚烂缤纷。风一吹过,许多叶片骤然离开枝头,在空中旋转飞舞,而后纷纷飘落在池面上……四野静默无声,整座水池充满宁谧的氛围,遗世而独立。
我在池畔伫立良久,一面看着池面上的枯叶、落花、杂草,一面注视着清澈的池水,寻觅自己的身影。泰国高僧阿姜查曾著有《宁静的森林水池》一书,借着森林中的水池,鼓励行者要保持心的平静,才能看见万物的本然。没想到,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里,竟也能遇见这样宁静的森林水池!
宁静的森林水池》如此写着:"保持正念并让事物顺其自然,那么,你的心在任何环境中都将平静安详。好像森林中清澈水池般的平静,所有各类奇妙罕见的动物都会来取水饮用,你将清楚地见到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本然,你将见到许许多多美好、奇妙的事物的来去,但你却仍是平静的。这就是佛陀的喜悦。"
的确,一颗平静的心就像一面明镜,可以映现万物的本然。相反地,当心失去平静,陷入混乱时,我们就看不到事情的全貌与真相,也就无法作出智慧的判断,展现合宜的行为了。
那么,什么是"心灵的平静"呢?
说法风格迥异于阿姜查的另一位泰国高僧佛使尊者说:"所谓心的平静或寂静,并非心陷于石头的状态——坚硬及毫无感觉。相反地,在那寂静中,心再进一步自我调整,往前跨越,直到适合于反省和观照,再涉入慧观中,而终于证入法性。"
平静的心,并非麻木不仁、不知不觉的状态,或压抑烦恼,来获得假相的安定,而是要观照心中所产生贪、嗔、痴等种种烦恼,觉悟它的本质是无常、无我的,智慧便会生起,烦恼渐渐薄弱,终致消失殆尽。
所以,要获得心灵的平静,必须以自由开放的态度,面对自己的身心状态,清楚觉知烦恼的生灭来去,心不受干扰:看着它们生起,持续一段时间,然后消逝……
而后,回到自己专注的目标(所缘)上——那可能是一句佛号,或是呼吸的长短,或是身体的各种感受……也或许是你眼前正在专注进行的事情。如此反复不断地练习,你就会尝到平静的滋味。
离开森林水池前,心中浮现了一首寒山诗:"水清澄澄莹,彻底自然见;心中无一事,水清众兽现。心若不妄起,永劫无改变;若能如是知,是知无背面。"但愿自己的心,也能像这个小小的、宁静的森林水池,如实照见,不再忧悲苦恼。
那一弯新月提醒我:看好初发心
那一年,中秋夜过后,我割爱辞亲,追随佛陀,踏上追寻真理的道路。是夜抵达寺院时,山脚下,附近野狗狂吠着,一轮皓月当空。月光把我的影子拉得长长的,就在夜风月影的照拂下,我走向了人生另一个重要的旅程。
我在寺院里住了下来,以便熟悉出家生活。每晚晚课后,我总喜欢坐在大殿前的石阶上,凭眺对面山谷的点点灯火。每一盏灯都是一个温暖的家,我想起山下的亲人与友朋,思考着自己的决定……
那晚,如同往常般,我凝望着山谷间的灯火沉思。不知何时,一位法师挨着我身旁坐下,关心地问我在想什么。我摇头,无言以对。她陪着我默默坐了许久后,说:"你看,这荒山明月多美啊!谁还会想回到滚滚红尘呢?"
顺着她所指的方向,我抬头望去,看到了远方山巅上一轮初升的明月。那清澈柔和的月光如此皎洁、无瑕,照亮了群山弯曲有致的棱线,也照亮了我内心黑暗不安的幽谷。
我恍然大悟!明月般的清净光明、圆满清凉,不就是我想追求的生命境界吗?经典说:"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为了多劫愿,浩荡赴前程。"我还犹豫什么呢?
十六年了,我依然记得那年的月光,以及月光下立下誓愿的自己。
后来阅读大乘经典,方才明白:圆满的明月,象征佛、菩萨清净觉照的智慧;而新月则代表菩萨的初发(菩提)心。
宝积经》中,佛陀以十九个譬喻赞叹菩萨的功德,其中以"新月"比喻菩萨的初发心:"譬如月初生时,光明形色日日增长。菩萨净心亦如是,一切善法日日增长。"
以月光渐增到满月,说明菩萨初发心到成佛;而与净心(菩提心)相应的一切善法,也会日复一日增长起来,直至功德圆满。
大乘庄严经论》以二十二个譬喻说明菩提心的殊胜,其中也同样以"新月"譬喻菩萨的初发心:"譬如新月,渐增圆明;菩提心亦如是,与勤相应,于一切善法渐渐增长故。"
菩萨初发心,就像新月,黑暗的部分多于光亮,犹如恶法仍多于善法。因此必须不断地努力精进,才能使善法的心光慢慢显发,终致成就光明圆满的智慧。
这样的初发心,是行者修行过程中,能贯彻始终的较大动力。大乘佛法特别强调菩萨的初发心。经典中,佛陀一再告诉比丘,要"爱敬新月"——爱敬菩萨甚于如来,因为如果没有菩萨的初发心,就不可能圆成佛果。
古德也说:"不忘初心,成佛有余。"如果我们能时时提起初发的勇猛道心,不断地调伏烦恼,净化身、口、意三业,并慈悲一切众生,那么,成佛可说是水到渠成,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
只是,我们常常一遇到逆境,就忘了自己的初发心,以致中途退转。难怪从古至今,修行者如过江之鲫,成就者却似凤毛麟角啊!
天边,云破月出,一弯新月初现。眼前的平原新月,让我回忆起那年的荒山明月,也提醒自己,要恒持善法、精进不懈,看好那份初发心。
我很感谢这本书,让我能够更细致地感受周围的美好,虽然在钢铁铸造的城市里穿行,很难有时间去亲近自然,但是我仍然能从那简单朴素的文字中很快地抓起自然的味道,嗅到自然的气息。记忆中童年里在自然中行走的美好一下子又清晰起来。——豆瓣网
很好
好
很好的裸背书,设计大器,精美,节约
完美的购物体验,下次还来
好好好
这套书很值得一看,很实惠的包装,而且大气,值得购买。
佛陀倡导的心境,至少值得参照
一个字 好,两个字 很好,三个字 太好了!哈哈……
帮人买的
和佛陀谈天说地,学佛陀谈天说地
还没看
养性修心
还行
1、简单,字数少;2、文笔确实比较优美细腻;3、不是太玄的那种佛学讲义,不需要在文字解码上太费脑筋;4、最近自己的工作很不顺心,需要一些精神上的慰藉。
1、简单,字数少;2、文笔确实比较优美细腻;3、不是太玄的那种佛学讲义,不需要在文字解码上太费脑筋;4、最近自己的工作很不顺心,需要一些精神上的慰藉。
包装很漂亮
整体感觉不错 承认凑字数
今日收货,书籍非常棒!!包装很好!!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喜欢!
值得细细品读和感悟的一本书!
非常不错,很好
一本好书 可以让我们静下心来进行思考
包装很漂亮很意想不到,勾起了读书的兴趣,希望内容精彩。
不错,当当的书一直喜欢,会一直买下去!
感谢杂志之家,支持杂志之家,谢谢了对了物流配送也很给力,而且杂志之家也可以刷卡支付,真的很方便,我的真太喜欢杂志之家了,性价比很高包装也很不错,印刷很正规,纸质也很好。
太喜欢里面的意境水墨,觉得读完书心都宁静了不少。
包装和用纸真的非常好,书中的道理也很通俗易懂,读后确实会有满满的正能量,去面对生活的各种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