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产业是现代农业产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农业资源日益稀缺、食物营养安全与产品供给保障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利用循环经济理论来分析和研究食用菌产业发展问题,对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绿色转型意义重大。《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问题研究》围绕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生产、市场、贸易、资源环境与效益等一些关键问题,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进行较为深入的系统分析,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并据此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
农业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研究人员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与农产品生产企业及产业从业人员
目录
1 产业发展 1
1.1 中国食用菌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与对策建议 1
1.2 基于循环经济的我国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10
1.3 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困境及策略研究 16
1.4 食用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研究 21
1.5 全球食用菌生产分析: 基于FAO 1961 ~2014年的统计数据 31
1.6 中国黑木耳产业的时序演进与空间差异分析 41
2 市场供需 55
2.1 信息流动与菇农食用菌销售渠道选择 55
2.2 中国食用菌市场的出口集中度与依赖度分析 64
2.3 中国食用菌产品出口需求弹性测算及政策启示 73
2.4 2014 ~2015年度我国食用菌价格变化特征分析 78
2.5 基于GM (1,1) 模型的食用菌价格预测 90
2.6 基于VAR模型香菇批发市场省际价格差异及传导机制研究 100
3 国际贸易 110
3.1 中国食用菌产品出口竞争力与贸易潜力分析 110
3.2 中国食用菌出口贸易结构与国际竞争力演变及对策研究 123
3.3 世界食用菌贸易竞争力与产业内贸易格局动态演化分析 137
3.4 基于CMS模型下我国食用菌产品出口贸易波动因素分析——以鲜或冷藏食用菌产品为例 148
3.5 汇率波动对中国食用菌出口的影响研究——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156
3.6 世界主要蘑菇贸易国出口竞争力比较分析 165
3.7 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食用菌双边贸易效率及潜力研究——基于前沿引力模型 171
3.8 中国与"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食用菌贸易现状分析 180
3.9 中国对欧盟食用菌贸易国别变化时空分析 187
4 资源环境 195
4.1 农作物秸秆基质化栽培食用菌的资源空间与经济潜力分析 195
4.2 食用菌产业对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影响 212
4.3 循环经济约束下食用菌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分析 219
4.4 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生态福利感知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视角 230
5 效益分析 241
5.1 中国食用菌产业布局变迁的经济和生态因素分析 241
5.2 香菇不同栽培模式的技术效益分析 250
5.3 不同栽培模式下的黑木耳生产效益分析——基于棚架?地栽模式的比较 261
5.4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黑木耳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75
参考文献 283
1 产业发展
1.1 中国食用菌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与对策建议
食用菌产业是集高效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特征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极其显著的新兴产业,担负着转化农林废弃物资源、增加蛋白质供给和增强食物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任务,其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容小觑,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食用菌产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也是改进农业供给侧结构、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际食用菌产业发展空间的转移和国内食用菌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推动下,中国食用菌产业获得了良好发展,一举成为世界的食用菌生产大国。
1.1.1 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虽是世界的食用菌生产大国,但并不是食用菌产业强国,与发达国家相比,食用菌产业的经济效益和产业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分析中国食用菌产业现状及特征,探索破解制约食用菌产业发展瓶颈的有效方法,提出科学合理的创新发展构想,对于增加食用菌产业科技含量,挖掘产业发展潜力,提高产业经济效益,实现产业战略性培育并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1.1.1 食用菌产业量值基本状况
改革开放尤其是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呈现较快发展势头。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就产量规模来看,我国食用菌产量到2003年突破1000万t,2009年增长至2020万t,2015年增长至3476.15万t,就产值规模来看。2001年我国食用菌产值达到314亿元,到2009年食用菌产值突破1000亿元,2015年产值达到2516.38亿元,食用菌产值年均增长幅度达16.0%,与此同时,食用菌产业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自1988年以来我国一直保持着世界食用菌生产大国的地位,其中1994年我国食用菌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3.8%,此后不断上升,到2015年,我国食用菌产量已经占到了世界总产量的75%以上。
1.1.1.2 食用菌品种结构及特征
从品种结构来看,我国食用菌种质资源丰富,不仅盛产香菇、平菇、双孢蘑菇、金针菇、草菇、黑木耳、毛木耳等大宗品种,而且培育与发展了银耳、滑菇、猴头菇、鸡腿菇、白灵菇、杏鲍菇、茶树菇、秀珍菇、姬松茸、白灵菇、真姬菇等一大批珍稀品种,此外,以灵芝、天麻、茯苓等为代表的药用菌品种及以松茸、牛肝菌、块菌、羊肚菌等为代表的野生食用菌品种也获得快速发展,当前我国食用菌品种结构呈现两大特征:一是以香菇、平茹等大宗品种为主导,以羊肚菌、猴头菇等珍稀食用菌、野生菌和药用菌快速发展为特征,二是以木腐菌为主,草腐菌为辅的特征。
1.1.1.3 食用菌产业优势区域布局及特征
随着食用菌品种结构调整和栽培资源结构变化,食用菌产业新兴板块优势区域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太行山南麓食用菌优势区、小兴安岭-长白山食用菌优势区、黄淮平原食用菌优势区、武夷山区食用菌优势区、湘南-桂北-南岭食用菌优势区、四川盆地食用菌优势区、秦巴山区食用菌优势区、西北潜在食用菌优势区等九大优势区域雏形,涵盖了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300个县(市、区),品种结构基本覆盖了全国各大宗品种、珍稀品种及野生食用菌品种,九大食用菌优势区域集食用菌菌种选育、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保鲜加工、物流、销售于一体,构建并完善了全国范围内的食用菌产业体系,九大食用菌优势区域的食用菌量值规模及出口创汇额均占全国的85%左右,为转化农林废弃物资源、增加蛋白质供给和增强食物安全保障能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1.1.4 食用菌产品出口创汇情况
食用菌产品成为弥补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重要产品类别,统计数据显示:1992年我国食用菌出口13万t,此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我国食用菌产品出口量值规模不断增长,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食用菌出口量达到了62万t,出口创汇52.6亿美元,而同期进口仅为0.13亿美元,有效弥补了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伴随着食用菌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批以福建古田和漳州,浙江龙泉、庆元、景宁和磐安,河南西峡,湖北随州,河北平泉,山东莘县、邹城及四川大邑和金堂等为基础的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基地,在品种结构上形成了,双孢蘑菇以罐头产品为主,香菇以干、鲜香菇为主,木耳以压缩加工品为主,野生菌类以松茸、牛肝菌、羊肚菌、块菌为主的产品结构。
1.1.2 食用菌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的战略意义
食用菌产业具有"不与农争时,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的特点,而且"占地少、用水少、投资小、见效快",可以把大量的农林废弃物转化为可供人类食用的品质蛋白和健康食品,是现代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与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农业废物资源转化、推进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支撑国家食物安全、引领健康饮食消费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
1.1.2.1 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转化
食用菌产业具有很强的特殊性,是在利用和转化动植物废弃物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产品,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根据统计数据估算,每年由于农业生产而产生的农业废弃物达到30亿t,由于其处理方式不当、管理绩效较低,已导致严重的"农业立体污染",主要包括畜禽粪便导致的农业水体污染,农作物秸秆随意堆弃引致的农业面源污染,作物秸秆燃烧引致的农村大气污染,促进食用菌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可以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的有效转化利用,调查数据显示:每吨鲜蘑菇可以转化利用1.5t的农作物秸秆,按照当前国内食用菌产业的量值规模,每年大约可以转化4242万t的农作物秸秆及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从而有效地缓解了由于不当处置农业废弃物而带来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1.1.2.2 推进循环农业经济发展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成为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向与趋势,食用菌产业的迅速崛起迎合了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契机,在我国科技人员和广大菇农的努力下,逐步摸索成功利用木屑、稻(麦)草、玉米芯、玉米秸、豆秸、棉籽壳、油菜秆等农林有机废料代替段木进行食用菌栽培,有效缓解了产业发展与林木资源的矛盾,还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农林废弃物资源的利用率,据测算,我国栽培食用菌每年要消耗4000多万t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实现了动物生产(养殖业)与植物生产(种植业)之间物能循环转化,构建完善以食用菌产业为核心,以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技术体系、物流体系、加工体系等为产业联动效应的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符合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基本理念,是生态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践举措,具有重要的生态战略意义。
1.1.2.3 支撑国家食物与粮食安全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质量需求的增强与生态环境的恶化,国家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的生态重建政策,确立了以粮食换生态的发展方略,但与此同时,我国又将面临着资源与食物短缺,蛋白质供给不足等食物与粮食安全的重大问题,根据2009年。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我国秸秆的产量还将增加600亿kg,即秸秆总量将达到7600亿kg,除了满足生活燃料(约40%)、畜禽养殖(约30%)外,剩余的30%约合2280亿kg可以用于食用菌生产,按照50%的生物学效率计算,即可生产食用菌1140亿kg,按照食用菌蛋白质含量19%~35%计算,可以转化为216.6亿~399亿kg蛋白质,433.2亿~798亿kg瘦肉、649.8亿~1197亿kg鸡蛋、2539.9亿~4788亿kg牛奶,能够在国家食物安全与粮食安全体系发挥重要的作用。
1.1.2.4 引领健康饮食文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不断优化,居民健康饮食理念不断增强,健康饮食文化逐渐兴起,食用菌的保健功能和营养价值逐渐得到居民认同。据相关数据显示,食用菌产品含有26%的粗蛋白,8%的脂肪、56%的碳水化合物、9%的膳食纤维及1%的矿物质,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低胆固醇的特点,富含人体所需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具有调节机体免疫水平,缓解亚健康,提高健康水平等功效,被誉为21世纪的保健食品,满足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倡导的"一荤一素一菇"的科学饮食结构,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与健康饮食文化的兴起,在中华菌文化节的引导下,食用菌健康饮食文化将逐步发育与成长。
1.1.2.5 促进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食用菌产业发展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据调研数据显示,食用菌每亩①净产值约2.85万元,是大棚西红柿亩净产值的3.8倍。是棉花亩净产值的29.4倍,是玉米纯收益的53.8倍,是品质小麦的67.1倍。目前,全国在食用菌生产行业中的从业人员超过了2000万人,有效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社会效益显著,食用菌生产地区的农业立体环境(耕地质量、水环境质量、空气质量)明显优于一般地区,生态效益显著,此外,食用菌产业具有"不与人争地、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行业争资源"的特点,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1.1.3 中国食用菌新兴产业发展的阻碍因素
在政府部门的重视、推动下,虽然我国食用菌产业获得了显著成效,但要进一步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凸显其战略意义并实现规模化效应,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需引起高度重视的障碍因素。
一是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食用菌产业战略作用规模化受阻,当前我国食用菌生产以小规模家庭作坊式的粗放型生产模式为主,种植户的素质和生产条件参差不齐,技术水平较低,承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并且以木腐菌为主的生产结构消耗了大量的森林资源,据统计,2009年菌农采用大棚种植的食用菌产量占总产量的98.8%,只有1.2%来自于工厂化种植,而到2012年。食用菌工厂化企业虽然得到了大幅度发展,但具有规模效用和品牌意识的企业数量仍然偏少,日产量小于5t的企业数量占据多数。
二是资源培育、环境保护和产业品种结构的协调发展问题,导致生态循环经济发展受阻,一方面,当前我国食用菌品种结构以木腐菌为主、草腐菌为辅,伴随着食用菌规模的快速扩大,中国每年有超过400万m3的木材被用于食用菌生产,但是由于阔叶树资源紧缺,培植周期长,菌业的迅猛发展致使主产县阔叶林资源锐减,造成很多木腐菌生产主产区开始出现林木资源的需求与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也影响了菌业的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随着人类对食用菌认识的提高,对某些具有特殊功能的食用菌或者药用菌,如冬虫夏草等存在过量采挖,导致种质资源的匮乏,而因林木资源快速利用导致的生态失衡,也对菌类种质资源的生存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导致珍稀菌类的种质资源濒临灭绝。
三是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满足工厂化生产的菌种,由于政策、资金和人力等方面的投入不足,中国对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的调查、采集、保藏和开发利用滞后于产业发展需要,造成食用菌种质资源丰度低、遗传基础差,难以选育出适合规模化、工厂化发展需要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生产潜力的菌种,以双孢蘑菇为例,由于菌种和栽培设施限制,中国每平方米的产量只能够达到10~20kg,而国际平均产量可以达到50kg,可达到80kg,此外,由于缺乏对食用菌的基础研究,尽管中国是食用菌资源大国,但是在生产上却只能使用国外的品种,缺乏对育种需要的野生种质资源、栽培种类的基本遗传学和生理学的系统研究,对菌种质量评价、菌种专业生产工艺技术、出菇期的发育调控机理和技术,以及专用设施设备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极其短缺,因此在国际市场上显得极为被动。
四是以初级产品生产和市场化为主,产业链条短,产业横向与纵向延伸不足,当前国内食用菌产品主要以鲜销(如侧耳属类、金针菇等)、干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