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是著名民俗学者叶春生教授从事民俗研究与田野调查五十余年的经历手记和心得,以及相关专业名家和报刊的评价,是其一生研究的回顾与总结。
从典籍资料到歌谣俗语,叶春生都无一遗漏地探索研究,使本不起眼儿的民间风俗走进了科学的殿堂。小民俗里也能藏着大学问。
从文中可领略作者对中国民俗、民俗学的洞见,对当今如何除扬继承传统文化,深化民间文化研究,具有宝贵价值。
叶春生,男,1939年10月生,广西灵山人。现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民间叙事文学研究会(ISFNR)会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广东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
小序/叶春生
进出蛮荒说不惑/叶春生
论叶春生对岭南民俗研究的贡献/过伟
我怎样融入了广州/叶春生
一代宗师的民俗绎路/叶春生
我们相遇在田野上/叶春生
风水理念的科学与创意/叶春生
风水:宜居生态环境的朴素理念/叶春生
一半天意,一半人为/叶春生
“民俗热”说明了什么(对话)/毛燕
大学者 小民俗/刘瑜
重拾民俗的“嘉禾美果”/莫艳民 张演钦
民俗是民族的密码/罗淑仪 滕晓路
寻找民俗的根/邓勃
岭南文化的根在中原/叶春生
民俗文化的积累/陆勇平
节日狂欢与信仰/叶春生
关于岭南神秘文化与香港《金领》杂志对话/叶春生
PK 南北狮(铿锵三人行)/叶春生
佛乡新兴踏歌行/叶春生
读万卷书 走万里路 吃百家饭 结百人缘/叶春生
广府春节民俗的传承与创新/叶春生
学海人生之叶春生教授/何琬冰
我从蛮荒走来,又走进蛮荒里去,那里永远是一方神奇美丽的热土。50年来,它伴随着我生命的脚步,记叙着我的艰辛与欢悦。我出生在彩云之南的南端——云南河口。那是一个很特别的小城镇,隔着两条小河,对岸便是越南的老街和谷柳,鸡犬之声相闻,经常也相往来。镇里的居民70%是两广人,讲白话;20%是越南人,10%是土著瑶人、沙人(壮族的支系)和从河口北边来的云南人(我们称之为“上方佬”)。全城不足一万人,但衣冠纷呈,语言驳杂,犹如万国博览。母亲是距县城18公里的坝洒乡人,那儿是沙人聚居的地方,小时候我常到阿呆(外祖母)家去,他们讲的都是沙人话,至今我仍记得不少生活用语。舅舅喜欢唱“鸭伴”(沙人情歌)。那时大概他正谈恋爱,经常和伙伴们一起在家里编歌,边编边唱,手舞足蹈的,给我的印象很深刻,至今仍记得几首:“妹穿白衣白西西,好比冬瓜剥了皮,冬瓜剥皮心难在,妹不风流到几时。”“远远看见一枝花,近近看你满脸麻,哥哥我都想娶你了,好比牛肉炒苦瓜。”“火烧芭芒一堆灰,几个烂货在一堆,赚得银钱大家用,生得野仔大家背。”还有许多骂人的歌,很难听的。听他们说,歌场上最会唱歌的是一名叫“嫂芙”(沙人讲话时往往把形容词、副词放在名词和动词之后,意译应为“芙嫂”)的歌手,她当时已有40多岁,丈夫是杀猪的,她在猪场里喂猪,我常去猪场里请她唱给我听。她真是出口成章,能一连唱上几十首,第二天去,又给你编出新的来。她说:“叫我唱歌我不愁,我是江中大石头,见过多少翻江水,撞烂多少大船头。”她的经历的确比较复杂,听说她嫁过两个老公。她也给我们唱些时政歌:“国军入越到老街,太太奶奶一路来。去到海防无工做,急急忙忙赶回来。”“今天修路到马街,越思越想越心开。大家努力加油干,争取模范转回来。”这些歌把一个无知的少年带进了歌谣的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