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礼记讲读图书
人气:18

礼记讲读

夫礼者,经天纬地,本之则太一之初;原始要终,体之乃人情之欲。……故乃上法圆象,下参方载,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所编定,因同时又有戴德编定的《大戴礼记》,故也称《小戴礼记》。它与...
  • 所属分类:图书 >成功/励志>礼仪>礼仪总论  
  • 作者:[吕友仁] 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国学名著讲读系列
  • 国际刊号:9787561771211
  •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9-09
  • 印刷时间:2009-09-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夫礼者,经天纬地,本之则太一之初;原始要终,体之乃人情之欲。……故乃上法圆象,下参方载,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所编定,因同时又有戴德编定的《大戴礼记》,故也称《小戴礼记》。它与《周礼》、《仪礼》并称"三礼",是一部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汇编,是反映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大学》、《中庸》两篇在宋代从《礼记》原书中抽出,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影响尤大。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

编辑推荐

礼记》之文,大都博达雅丽。《冠义》……诸篇,则序跋文之正宗也;《投壶》……诸篇,则典志文之正宗也;《曲礼》……诸篇,则杂记文正宗也;《礼运》……诸篇,则论著文之正宗也。昔北齐颜黄门之推著《颜氏家训》,其诔箴铭之文,亦以《礼记》为正宗矣。世人学文词,徒知求文,尤不可及。……况乎《大学》、《中庸》、《礼运》、《乐记》、《儒行》、《学记》诸篇,义理之宏深,文词之粹美,他经罕有其比。此其所以江河长流,万古不废也。

——黄寿祺《群经要略》

目录

礼记》导读

一、《礼记》的名称

二、《礼记》的内容

三、《礼记》的成书

四、《礼记》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

五、《礼记》的价值

六、怎样学习《礼记》

礼记》

曲礼上及时(节选)

曲礼下第二(节选)

檀弓上第三(节选)

檀弓下第四(节选)

王制第五(节选)

月令第六(节选)

礼运第九(节选)

内则第十二(节选)

大传第十六

学记第十八

乐记第十九(节选)

祭义第二十四(节选)

经解第二十六

坊记第三十

中庸第三十

三年问第三十八

儒行第四十

大学第四十二

昏义第四十四

主要参考文献

在线预览

礼记》导读

一、《礼记》的名称

礼记》者,《礼》之记也。"记"的任务就是解释《礼》所未明和补充《礼》所未备。《礼》,在西汉时是五经之一,所以又叫做《礼经》;又因为《礼经》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士的阶层,所以又叫做《士礼》。晋代以后,《礼》、《礼经》、《士礼》之名被《仪礼》之名所取代。须要说明的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仪礼》只有十七篇,它只是《礼经》流传下来的一部分。《史记·儒林列传》说:"《礼》同自孔子时而其经不具,及至秦焚书,书散亡益多。"而据《汉书·艺文志》,西汉时的《礼》还有五十六篇,其中的三十九篇,因为没有师说,到了魏晋时期也就散佚了。我们今天在阅读《礼记》时,会发现其中的有些篇是和《仪礼》有关系的,而有些篇则似乎与《仪礼》不搭界,原因何在?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至于迷惑不解。答案就是,《记》所要解释或补充的对应的《礼》没有流传下来嘛。

礼记》的别名甚多,或日《礼》,或日《记》,或日《礼记》,或日《小戴礼》,或日《小戴礼记》,达五种之多。这些名称,或同一时间而单行,或同一时间而共行。再加上其中的某些名称与《仪礼》一书的早期名称同名(早期《仪礼》,亦或曰《礼》,或日《礼记》。详下),其结果,不仅使初学者眼花缭乱,就是有的大学者由于一时不慎,也曾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

汉书·艺文志》礼家著录"《记》百三十一篇",注云:"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给人一种印象,似乎早期的《礼记》只称作《记》。例如,清代学者黄以周在其《礼书通故》卷一说:"西汉之时,于《礼经》,但日《礼》;其《记》,但日《记》。"笔者也曾经人云亦云。实际上,"其《记》,但日《记》"的说法是错误的。

为了探寻《礼记》的早期称呼,笔者曾经在十种古书中作了一个实地调查。这十种古书是,《孟子》、《荀子》(以上两种,先秦)、陆贾《新语》、贾谊《新书》、董仲舒《春秋繁露》、桓宽《盐铁论》、《淮南子》、《汉志》礼家中的《石渠议奏》辑本、司马迁《史记》(以上七种,西汉宣帝以前),另外加上《汉书》(仅使用其宣帝以前的史料)。我调查了上述十种古书在征引《记》文时的称呼,结果如下:《孟子》征引《记》文37次,其中34次是暗引,3次是明引。明引的3次,均将征引的《记》文称之为《礼》。《荀子》征引《记》文39次,其中38次是暗引,1次是明引。明引则称之为《礼》。《新语》征引《记》文15次,都是暗引。《新书》征引《记》文26次,其中21次是暗引,5次是明引。5次明引,皆称之为《礼》。《春秋繁露》征引《记》文29次,其中26次是暗引,3次是明引。3次明引,二次称之以《礼》,1次径称《王制》之篇名。而检视《春秋繁露》全书,凡明引五经文字者,皆称以书名,未尝以篇名相称。此其一。且《春秋繁露》征引《王制》凡6次,其它5次皆暗引,何独1次径称《王制》?此其二。因疑称《王制》篇名者,盖后人所为,原书不如此也。《盐铁论》征引《记》文53次,其中51次是暗引,2次是明引,明引皆以《礼》称之。《淮南子》征引《记》文38次,都是暗引。《史记》征引《记》文13次,其中10次是暗引,3次是明引。3次明引,均称之为《礼》。《汉书》宣帝以前史料征引《记》文18次,其中11次是暗引,7次是明引。7次明引中,6次称之为《礼》,1次称之为《传》。

空口无凭,姑以《孟子》一书为证:

1.《公孙丑下》:"《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

按:"父召无诺",见《礼记·曲礼上》。

2.《滕文公下》:"《礼》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

按:《礼记·祭统》:"天子亲耕于南郊,以共齐盛;王后蚕于北郊,以共纯服。诸侯耕于东郊,亦以共齐盛;夫人蚕于北郊,以共冕服。"《孟子》所引,盖节引《祭统》之文。

3.《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

按:《礼记-坊记》曰:"诸侯不下渔色,故君子远色以为民纪,故男女授受不亲。"

总而言之,笔者从调查中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礼记》一书,在西汉宣帝以前,只叫做《礼》。这个结论,不仅发前人所未发,也推翻了我脑子中旧有的认识。

须要指出的是,上述结论,并不意味着西汉宣帝以后把《礼记》叫做《礼》的现象就绝迹了。不是的。西汉宣帝以后,把《礼记》叫做《礼》的现象还不绝如缕,只不过已经不是主流罢了。例如,刘向《列女传》,这是西汉末年的书。该书卷一《邹孟轲母》:"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人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按:"将上堂,声必扬。将人户,视必下",见今本《礼记·曲礼上》。又如,《汉书·师丹传》:"哀帝欲尊其本生父,丹议独曰:`《礼》:父为士,子为天子,祭以天子,其尸服以士服`"按:此所谓《礼》云云,乃《礼记·丧服小记》文。

礼记》之称作《记》,据我的考查,始于汉宣帝甘露三年在宫内石渠阁召开的议礼会议上。这次会议的记录被编成了一本书,在《汉书·艺文志》叫做《石渠议奏》,在《隋书·经籍志》叫做《石渠礼论》。这两本书都没有流传下来,《通典》尚保留若干记载,后人有辑本。其中有云:

闻人通汉问云:"《记》曰:`君,赴于他国之君曰不禄;夫人,日寡小君不禄。大夫、士或言卒、死。`皆不能明。"戴圣对曰:"君死未葬曰不禄,既葬曰薨。"(《通典》卷八十三《初丧》)

按:所谓"《记》日"云云,见今《礼记·杂记上》。

礼记》之称作《礼记》,据我的考查,始于汉元帝时。《汉书·梅福传》:"元帝时,匡衡议以为:`《礼记》孔子曰:"丘,殷人也。"先师所共传,宜以孔子世为汤后。`上以其语不经,遂见寝。"

按:"孔子曰:丘,殷人也",语见《礼记·檀弓上》。这是最早称作《礼记》的例子。

魏晋以后,《礼记》又有《小戴礼》和《小戴礼记》之称。之所以书名前面要加上个定语"小戴",是因为《礼记》在西汉时有两种辑本。一种辑本的编者是戴德,其辑本有八十五篇。一种辑本的编者是戴圣,其辑本有四十九篇。戴德与戴圣是叔侄关系,为了区分,人们就把戴德的辑本叫做《大戴礼》或《大戴礼记》,而把戴圣的辑本叫做《小戴礼》或《小戴礼记》。两种辑本的《礼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大有悬殊。《小戴礼》的编者戴圣参加了汉宣帝甘露三年的石渠会议,而《大戴礼》的编者戴德却没有参加石渠会议,这表明《大戴礼》在当时就受到了皇帝的冷落。《小戴礼》后来由东汉大儒郑玄作了注,从此跻身于"三礼"的行列;更由于《小戴礼》的内容为构建封建社会秩序提供了较多的参照系而为朝野所共同接受,进而由"三礼"的末位而跃升首位,简直是红得发紫。而《大戴礼》也没有得到郑玄的青睐,士人传习者少,到了唐代,已经散佚了四十六篇,仅存三十九篇,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大戴礼记》。

汉代以前,《仪礼》也叫做《礼》。这样的称呼,始于战国。《孟子》在征引《仪礼》时,就称之为《礼》。例如:

1.《离娄下》:"(齐宣)王曰:`《礼》,为旧君有服。`"

按:"为旧君有服",见《仪礼·丧服》齐衰三月章。

2.《万章下》:"孟子曰:`在国日市井之臣,在野日草莽之臣,皆谓庶人。庶人不传质为臣,不敢见于诸侯,《礼》也。"`

按:《仪礼·士相见礼》:"在邦则曰市井之臣,在野则日草莽之臣。"

东汉时,犹循斯例。例如,许慎《说文解字》:"奠,置祭也。《礼》有奠祭。"段玉裁注云:"《礼》,谓《礼经》也。《士丧礼》、《既夕礼》祭皆谓之奠。"

上文谈到,西汉宣帝以前,《礼记》只叫做《礼》。而汉代以前,《仪礼》也叫做《礼》,这就形成了在西汉宣帝以前二书同名的现象。职此之故,我们在阅读、研究西汉宣帝以前的文献时,要注意二者的区分。

……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好书!!!!!!!!!!!!!!!!!!!

2013-10-10 19:20:58
来自Magicia**的评论:

额,,不是很满意,没什么内容的感觉

2014-03-30 09:35:5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不错

2015-12-07 10:29:5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不错

2016-03-15 08:57:1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不错哟

2016-06-01 14:51:57
来自luhua97**的评论:

2009年出版到现在都没买光

2016-06-02 15:59:2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專業!

2016-10-26 09:42:50
来自棕人福**的评论:

对礼记进行全面系统的讲读,虽属应时之作,但有功力在。

2013-01-23 11:12:22
来自琦花弄**的评论:

很好,只是是节选的,但也不错,里面补充了许多有意思的内容,值得一读

2016-01-23 17:50:50
来自***(匿**的评论:

国学系列讲座,《礼记》我买过,但是有些内容不清楚,所以买这一本来看看。

2017-06-07 14:53:47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