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通过对黔西北地区濒危彝族钞本文献的调查搜集,翻译其中重点文献,开展田野调查以及多维度的理论探讨,以弥补彝族文化的缺环与断层,将彝族文化呈现给社会,为彝族文化在新时期的传承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践的论证与启示,为我国的民族文化理论及实证研究提供一个新的个案。
及时章 导论
及时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概述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依据、重点难点、创新与不足
第四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维度与哲学内涵
及时节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间维度
第二节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维度
第三节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哲学内涵
小结
第三章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概况
及时节 彝族传统民间信仰及时章 导论
及时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概述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依据、重点难点、创新与不足
第四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维度与哲学内涵
及时节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间维度
第二节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维度
第三节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哲学内涵
小结
第三章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概况
及时节 彝族传统民间信仰
第二节 彝族传统口头文化
第三节 彝族传统表演艺术
第四节 彝族传统美术
第五节 彝族传统民俗
第六节 彝族传统民间知识、游戏与体育
小结
第四章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及时节 彝族文化历史传承的现代启示:以黔西北彝族文化的历史传承为例
第二节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语境的当代演绎
第三节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具体实践
小结
第五章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
及时节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利用的理论基
第二节 资源化发展是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必由之路:
基于黔西北彝村阿西里西的田野调查
第三节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
小结
结论
附录
附录一 田野调查图片
附录二 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撮泰吉”传承人传承工作协议
附录三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问卷
附录四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问卷调查统计表
附录五 中国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部分)
参考文献
后记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2.非生物崇拜
非生物崇拜主要包括天、地崇拜,山石、水崇拜和火崇拜三方面的内容。
(1)天、地崇拜
彝文古籍《献酒经》载“天神是阿父,地神是阿母”①,彝族人对天、地的崇拜由来已久。对苍天产生的敬畏感,首先是来自于对天气或气候等自然现象及天体运行规律的模糊认识。生活的实践让人们直观感觉到天与人们所依赖的花草树木、稻米蔬菜之间有着某种紧密的关联,但又无法做出的判断和表达。于是便很自然地将人类社会的影子投射到飘渺的天空去,观念中自然就积累和创造了一个与人类差不多但又一定要比人类强大得多的东西,这种东西不能归为人类,于是在认知系统中就专门为这种新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又好像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取了个名字——天神。按照法国社会学年刊派创始人涂尔干的观点,宗教观念产生的真正和渊源就是社会。宗教不是原始人头脑中凭空创造出来的东西,从不表现大自然中不存在的东西。
彝族先民认为苍天掌管着万物的生长,为祈求天下万物生机勃勃,就要和天神搞好关系,部分彝族逢年过节都要举行祭天的仪式。祭天时,他们会在村寨附近的山林中建造祭天棚,内供天神。所供奉的天神像由一尺多长的竹筒制成,竹筒的上端被削尖,里面装着米粒、羊毛、草根。意思是祈求天神不要忘记世间的人、畜、草木,要对之施以阳光和雨露,使人、畜、草木生机盎然。彝族先民还把天空中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奉为崇拜的对象,彝族先民认为日月星辰像人一样是有感情的。大姚县的部分彝族中还保留着每年农历的冬月二十九日杀一只白公鸡祭祀太阳的风俗,在祭祀过程中,毕摩要念诵《太阳经》,祈求太阳神保佑人间永远光明。对电闪雷鸣、暴风骤雨等自然现象则认为是天神在发怒,要举行仪式对他们进行安抚,祈求这些神灵能理解人们的要求和愿望,顺应人们的生存要求。彝族人民对大地也怀着虔诚的敬仰,认为大地是一切生物的母亲,为了祈求大地能赐予人们丰富的食物,有各种祭拜大地的仪式。有些地方也将土地神称为社神,一些彝族聚居区的土主神就是土地神,从而将土地神具体化。许多彝族村寨建有祭祀土地神的土地庙,村民每逢春播或秋收季节,都到土地庙烧香祈福,感谢土地神的关爱和帮助,将自己在土地中的收获和土地神一起分享。
(2)山石、水崇拜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2.非生物崇拜
非生物崇拜主要包括天、地崇拜,山石、水崇拜和火崇拜三方面的内容。
(1)天、地崇拜
彝文古籍《献酒经》载“天神是阿父,地神是阿母”①,彝族人对天、地的崇拜由来已久。对苍天产生的敬畏感,首先是来自于对天气或气候等自然现象及天体运行规律的模糊认识。生活的实践让人们直观感觉到天与人们所依赖的花草树木、稻米蔬菜之间有着某种紧密的关联,但又无法做出的判断和表达。于是便很自然地将人类社会的影子投射到飘渺的天空去,观念中自然就积累和创造了一个与人类差不多但又一定要比人类强大得多的东西,这种东西不能归为人类,于是在认知系统中就专门为这种新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又好像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取了个名字——天神。按照法国社会学年刊派创始人涂尔干的观点,宗教观念产生的真正和渊源就是社会。宗教不是原始人头脑中凭空创造出来的东西,从不表现大自然中不存在的东西。
彝族先民认为苍天掌管着万物的生长,为祈求天下万物生机勃勃,就要和天神搞好关系,部分彝族逢年过节都要举行祭天的仪式。祭天时,他们会在村寨附近的山林中建造祭天棚,内供天神。所供奉的天神像由一尺多长的竹筒制成,竹筒的上端被削尖,里面装着米粒、羊毛、草根。意思是祈求天神不要忘记世间的人、畜、草木,要对之施以阳光和雨露,使人、畜、草木生机盎然。彝族先民还把天空中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奉为崇拜的对象,彝族先民认为日月星辰像人一样是有感情的。大姚县的部分彝族中还保留着每年农历的冬月二十九日杀一只白公鸡祭祀太阳的风俗,在祭祀过程中,毕摩要念诵《太阳经》,祈求太阳神保佑人间永远光明。对电闪雷鸣、暴风骤雨等自然现象则认为是天神在发怒,要举行仪式对他们进行安抚,祈求这些神灵能理解人们的要求和愿望,顺应人们的生存要求。彝族人民对大地也怀着虔诚的敬仰,认为大地是一切生物的母亲,为了祈求大地能赐予人们丰富的食物,有各种祭拜大地的仪式。有些地方也将土地神称为社神,一些彝族聚居区的土主神就是土地神,从而将土地神具体化。许多彝族村寨建有祭祀土地神的土地庙,村民每逢春播或秋收季节,都到土地庙烧香祈福,感谢土地神的关爱和帮助,将自己在土地中的收获和土地神一起分享。
(2)山石、水崇拜
山神信仰在彝族地区是比较普遍的。“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彝族,则把山神看作主人畜安宁、管农林牧渔的大神,兼有天、地、父、母之共同神性。”①彝族多居住高山,山多石头多,山石与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山神信仰在大姚彝族人民的生活中也是比较普遍的。在部分彝族的原始宗教观念中,山或山石是山神的化身,在自然诸神中,山神的力量较大,它能降服一切鬼魅,彝族人民经常把山神作为地方保护神。在彝族聚居区通常都建有简陋的山神庙,将挑选的石头和树枝作为山神像供于庙内,每年农历的四月一日杀鸡祭祀。有的人还以石头作为孩子的名字,拜石头为孩子的“干爹”,间接地将山神具体化为孩子的保护神。神山、禁地是彝族人民举行原始宗教活动的场所,这些神山、禁地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按照部分彝族的山神崇拜观,神山、禁地一般后边要有坚实的“靠山”,“靠山”的山脉走向要延伸很长,中间不能够有河流把山脉截断,认为这样的地方出生的孩子头脑灵活、聪明。坟地的两边好要有山梁环抱。这样一来,无论生死,彝族先民都已经很自然地将自己融入到自然中,把自己看做是大自然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