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是首套关于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口述史丛书,它旨在抢救整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的历史资料(口述资料),使鲜活亲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并使其在普及中得以保护和发展。本书为此丛书中的一本,由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派内画鼻烟壶传承人刘守本亲自口述,涉及古涉及京派内画鼻烟壶的制作过程、鉴赏方法、材质题材、传承脉络以及隐藏在这些背后的人生历程、沧桑变化。
新题材、新类型,市场上,本关于京派内画鼻烟壶的口述史图书,本如此精心打造、注重每个环节、非遗相关的平民价图书。
刘守本,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叶氏内画鼻烟壶工艺第三代传承人。祖籍河北,于1943年生于天津,自幼喜爱美术,1960年跟随叶晓峰、叶奉琪学习内画。刘守本的内画作品以传统人物为主,兼画动物、山水等;用壶考究,画工精细,形象生动,色泽古朴,题材广泛。20世纪90年代后,在京城文化的熏陶下,以刘守本为代表的京派内画艺术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发展,为世人所瞩目。其作品广受大众及收藏家们喜爱,是中外拍卖会的抢手货,具有很强的艺术感。
京派内画鼻烟壶项日导读
京派内画鼻烟壶传承人导读
梦回前朝
技艺传承
百年工艺
题材纷呈
一笔定韵
名家品评
简单做人
大师年表
采访手记
时间:2013年1月20日下午
地点:刘守本家
口述人:刘守本
采访人:任丽娜 郭苒
录音整理人:郭苒
田野手记]及时次去采访刘老师的时候,天阴沉沉的,满天都是厚厚的乌云,东北风在街道上肆虐地奔跑,仿佛能冲破严实的羽绒外套,露在外面的脸被风刮得疼痛难忍。我按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书》上面的地址,艰难地打听着京派内画鼻烟壶传承人刘守本所住单元楼的确切位置,眼看就过了约定的时间,我却还没有问出结果,心里焦急万分。这时和我同去采访的郭苒找到了那座楼。匆忙赶到时,刘守本先生已开门等候我们多时了。眼前的老人头发已经灰白,儒雅中透着一股正气,很难看出这位神采奕奕的老人已到古稀之年。他很热情地把我们让到屋里,并开始为我们展示一盒盒精美的鼻烟壶,讲述一个个鼻烟壶背后的故事。
一、梦回前朝
内画鼻烟壶的历史,说来话长,这还要从鼻烟说起。鼻烟就是一种粉末,(刘守本拿出了几盒褐色粉末)这个粉末有时候是红色的有时候是褐色的。实际上这种粉末就是中国烤烟的前身,我们现在不是有吸烟的吗?这鼻烟就是烟草的前身。烟草出自美洲,南美的印第安人不是对世界有几大贡献吗?譬如说咖啡、马铃薯、玉米、烟草、番茄,其中有一个就是烟草。南美人有嗜烟的习惯,嚼烟、熏烟。烟草这个东西闻多了吸食多了很容易上瘾,而且还会使人产生一种飘飘然的感觉,所以有时候他们就觉得吸完烟草后在宗教仪式上有种更接近上帝的感觉。而实际上在整个传说当中,烟草主要有一种药物作用,烟草的味道可以避邪避毒虫。有时候接触吸烟的人,就会闻到吸烟人的嘴里有一种很难闻的味道。在南美的热带雨林里有很多像蛇蝎之类的虫子,因为人呼出来的烟草的味道,好多虫子都不敢近身。再有一个呢,它还有一种提神的作用,我们经常说“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所以烟草还有一种提神醒脑的作用。但是美洲土著人并没有闻鼻烟的习惯,鼻烟是怎么出来的呢?鼻烟是欧洲人发明的,当时欧洲的探险家到美洲后发现了烟草提神醒脑的作用,就把大批烟草带到了欧洲。时间久了,烟草就慢慢腐蚀成面了。后来人们就有意识地将它研磨成粉末,再加上一些他们喜欢的香料,经过长时间的发酵,形成即有烟草的味道也有香料的味道的粉末,在欧洲起名为“snuff”,我们称之为“合谷”,也有传说“snuff”是一个地名,就是发明鼻烟的那个地方。现在有的地方也还出鼻烟,桌子上这个鼻烟你们可以用小拇指挑起来闻一下,感觉会很呛。鼻烟可嗅不可吸,闻一闻可以,吸就不可以。但是古人可是吸鼻烟的,直接把鼻烟吸进去会刺激鼻黏膜,一刺激就会阿嚏、阿嚏地打喷嚏,确实很通窍。据我的老师讲,过去吸鼻烟的人眼珠子都是黄的。你想啊,它是粉末,还不像现在的烟是熏肺,当时人们不懂,直接将其吸进肺里,残存在身体里,长期以来肺里、气管里存了很多粉末。你们看过《红楼梦》吧,晴雯伤寒,宝玉拿了一个小鼻烟壶,上面画有一个小飞天人,就是西洋人带两个翅膀。宝玉让晴雯闻了闻鼻烟,晴雯就鼻涕眼泪一块流出来了,立刻就通窍了!这鼻烟的确有
这个作用。 (图4 鼻烟)
中国人在过去是没有吸鼻烟的习惯的,而鼻烟壶文化却在中国兴盛了整整一个朝代,那么它的来源是什么呢?鼻烟实际上是在明末的万历年间,从欧洲传过来的。当时有几条路线:从欧洲到吕宋①,到日本、朝鲜、到蒙古;另一个就是从海口,主要是广东口岸。具体的记载的话,有一本叫做《勇庐闲诘》的书,清末赵之谦‚的杂谈录,这样记载:“在万历年间,有一个意大利人利玛窦从广东进口岸,旋至京师,献方物”。据说这方物里就有鼻烟,这样中国才有了鼻烟。但是这个记载并不是特别确切,查阅宫廷收到的礼品,并没有这一项。当时万历年间进口来的鼻烟都用大玻璃瓶子装,是“大金花”、“小金花”品牌的。有时候你们在欧洲的电影上也可以看到,是一种鼻烟盒。在当时16世纪的欧洲,上层社会吸食鼻烟已经很普遍了,是一种很时尚的行为。
在当时的中国,鼻烟先从皇宫上层盛行起来,再逐渐流传到民间。皇帝拿鼻烟来赏赐王公大臣,是一种高贵的消费品,当时是一种时尚。清中期道光以后,社会上吸闻鼻烟的人就越来越多了。以至于“无论贫富贵贱无不好之,有类于饮食睡眠,不可一日缺其事。几视为第二生命,可一日无米面,而不可一日无鼻烟。可一日不饮食,而不可一日不闻鼻烟。”现在也还有吸鼻烟的人,主要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比如西藏,那些喇嘛、老人们。他们的鼻烟主要来源于尼泊尔、印度的边境贸易,所以还保留着这种古老的习惯。中国人根据自己的习惯将鼻烟进行了改良。过去的达官贵人,都自己做鼻烟,在里边加上冰片、麝香等高级的药材。各种味道的鼻烟都有,光是香的就有十几种,还有腥的、膻的等等。现在有人为了卖鼻烟壶而提倡人们吸鼻烟,他们说没有污染,可以提神。并不是说吸烟就有精神,不吸烟就没精神是吧?吸烟和不吸烟的人同样都有精神。再说过去往里面加的中药,现在根本就加不起了。比如,现在的麝香比金子还贵得多,加了麝香的味道确实不错,但是太贵了,加不起。再说这个东西百害而无一利,吸多了还上瘾,确实没什么好处。慢慢地水旱烟就取代了鼻烟,也许现在的纸烟也是流行一段时间后,慢慢就会被别的东西取代。(图5 老式水晶材质鼻烟壶)
鼻烟壶就是盛鼻烟的容器,中国人也将其依据自己的习惯进行了改良。因为根据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是要么把东西别在腰间,要么放在袖子里。所以为了携带方便,必须使用一种小瓶子。这个小瓶子呢,就是借用了中国古代装药品的瓶子,所以我们有些鼻烟壶的品种我们就管它叫药瓶,特别是一些瓷器的东西,还有铜的、锡的等等。中国过去不是炼丹吗?就像一些粉末似的,这丸呀、丹呀、那散呀,就是装这类东西的。过去有一种老鼻烟壶,一套十三个,比如说一个象牙的、一个套料的、一个玉的、一个水晶的、一个玛瑙的等等十三个品种都不一样,装十三种不同味道的鼻烟,这叫“十三太保”。所以说那个时代已经形成了一种完整的鼻烟壶文化。你想啊,鼻烟壶是上层社会需要的东西,底下的人肯定应承,想方设法越做越好成为一种显示身份、地位,甚至成为一种象征社会财富地位的工艺品。过去蒙古人有四样东西值得他们炫耀:一匹好马、一把好的腰刀、一个好的茶镜、再有一个就是好的鼻烟壶。马不用说了;蒙古人平常切肉需要一把好刀;蒙古人为了在草原上防强光也需要一副好的茶光的小眼镜;可能为了在草原上提神驱虫,所以鼻烟壶也是过去蒙古男子值得炫耀的四件物品之一。过去蒙古人用的鼻烟壶相对比较大,玛瑙壶比较多,过去的玛瑙是一个很好的材料,不像现在的这么烂,还有一种就是银制的,上面做很多镶嵌。
过去人们见了面都要拿出烟来礼让一下,你看《茶馆》里那些老人,身上都有一些小荷包,其中就装有鼻烟壶。坐在一起,互相拿出来,你吸我点儿烟,我吸你点儿烟,就像我们抽烟卷的人让颗烟一样。他们借此机会拿出烟壶来让别人看看,显摆一下,就跟斗气儿似的。所以这样鼻烟壶逐渐具有一种抛开实用价值的社会作用,成为一种贿赂的工具。你们知道“清朝的四大疑案”吧?比如《杨乃武与小白菜》,剧里面有献给老爷的一个鼻烟壶,一打开,里面有银子。从顺治皇帝开始,很多皇帝都有吸鼻烟的习惯。据清朝《查抄录》记载:清嘉庆初年,查抄大贪官和珅的府邸时,从他们家一共抄出一千四百多个鼻烟壶,个个都是精品,有老玉的、玛瑙的、水晶的、银的等等。哪来的呢?都是贿赂来的,这些都是实实在在有记载的。在清代,鼻烟壶是贿赂的佳品。比方说,有一个在东北管邮政的大臣,因为他想升迁,就到宫里送礼。拿了两个质量不太一样的鼻烟壶。一个蓝宝的、一个红宝的,当时蓝宝比红宝价值要高。按传统来说,东宫地位和权利要高于西宫。但当时东宫是慈安,西宫是慈禧,当时西宫慈禧的权位反倒要大。慈禧虽然不吸鼻烟,但她很喜欢鼻烟壶。可是这个大臣并不知道这种情况,所以就把好的鼻烟壶送到东宫,把次一点的送给西宫。慈禧知道以后很生气,不但没给这位大臣升官反而给其降职。这虽然是野史记载的,但是也说明当时鼻烟壶在社会上的地位以及作用,它不仅仅是盛装鼻烟的容器。鼻烟壶兴起于宫廷,上层人物喜欢,宫廷造办处把鼻烟壶做得越来越好,越造越新奇。把当时能工巧匠的智慧都聚集起来,研究制造了好几百年,这么一个小瓶子千变万化,几乎做绝了,各种造型的,各种材质的都出现了。不懂的人看着这些鼻烟壶都挺漂亮的,但是内行看起来差别就大了。比如说,你看法国香水瓶漂亮吧?但一看就是香水瓶。这么一个烟壶小瓶子,它材质如何,在手里一摸就能感觉到,做工与否,打眼一看就知道了。(图6 没出现内画之前的茶晶材质鼻烟壶)
内画鼻烟壶是在鼻烟壶发明近两百年后才出现的。关于内画鼻烟壶的最早发明者的记载是甘烜文,虽然没有定论,但是也没有更早的证据。主要是一件1816年的内画鼻烟壶作品上,有落款为:甘烜文。这是最早的一件内画鼻烟壶作品。但现在有的书上说他有很多雅号,比如半山;又有的说其中一些雅号是宫里的某位王爷,所以现在还没有弄清楚内画鼻烟壶到底始于何时。也许不是1816年,会提前个十几年。我的老师曾经告诉过我这么一个关于怎么发明的内画的故事,从叶氏这儿慢慢流传,不一定非常确切,但是让人能够体会到确实有这么回事。话说在清朝乾隆末年嘉庆初年的时候,有一个地方的官吏进京办事,由于没有贿赂上层官员,没有办成事而被困在一个地方,穷困潦倒。那时候都流行吸鼻烟,有“饭可以不吃,鼻烟不能不闻”的说法。他也有这个习惯,渐渐地他的鼻烟就吸完了,吸烟上瘾啊,他就用烟签儿刮烟壶里面的烟,长期装鼻烟的壶壁里面会有烟渍,那正好是一个透明材质的烟壶,结果就给挠出道儿来了,于是他受到启发,发明了内画鼻烟壶。这故事并不是没有道理,现在看起来呢,就是说最早绝不是甘烜文做的这种发明。因为甘烜文是岭南画派③的画家,我看过他的山水画。而且他确实是一个小官吏,其他的究竟怎么样发明的内画,到现在也没有定论。确切地讲,虽说内画最早落款的是甘烜文,但是究竟是谁发明的,到现在也没有定论。但是经过这几十年,我认为,因为鼻烟壶起源于京城,内画的艺人也都集中在北京,虽然山东、广东也有,但那都是慢慢传过去的。而甘烜文是广东的,北京的鼻烟壶是京城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过去玩赏烟壶的、做烟壶的都在京城一带,别处即使出一些烟壶,有的时候也是皇宫里面订做的。比如,在苏州做玉的、到景德镇订做瓷的,一订做一大批,或逢皇帝妃嫔的生日、或赏赐给王公大臣、抑或赐给外国使者等。做和玩赏主要是北京这一带的皇室贵族、达官贵人们。所以内画鼻烟壶是起源于北京的。
内画艺人都集中在京城一带,最著名的就是内画“四大家”。其中最主要的是周乐园,以他为首,加上马少宣、丁二仲、叶仲三他们四人代表了京城内画的较高水平。从1816年的甘烜文到周乐园四人这中间有一段很长时间的断代。断代的这段时间又有什么故事发生,什么作品出现?现在还没有什么发现。京城四家中,可以说只有叶氏一脉传承好。如今到我这已经是第三代了。那时北京还有几个人画内画,但是没有这几个人的影响大。过去老北京一提这些人都知道,尤其是老人一提画烟壶的,就知道是谁谁谁。所以它是京城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谈到京城文化,我觉得就是一种皇家文化和市井文化的结合,实际上我们可以这么说是吧,你看鼻烟壶它成为一种民俗了,慢慢就变成市井文化了,但是这种市井文化又是从皇家文化逐渐流传下来的,所以就是这样一种结合。到了日本侵华以后,北京城很多行业都是大萧条,内画也是,或者是没人干了,或者是转行了,只有叶家真正地把这个技艺传承下来,整个的叶家对于传承内画方面,功不可没。整个“冀派”也都是叶家的继承,都是我的师兄王习三带起来的。当年我参加工作的时候,这种行业叫做“保留行业”,国家不给发展的,京城画内画的一共只有6人,卖到国外非常受欢迎,怎么画都有人买。所以,多少年了就我们几个人。到“”以后,工艺美术能换外汇了,需要大量出口了,这才发展。当时这个行业是当时国家创外汇的一个主要行业。过去国家拿不出东西去给人家,要工业没工业,农业就那么点农产品,你们都知道,过去给苏联的苹果都得拿东西筛,所以只能靠工艺品。
我现在有一种危机感,我的徒弟最年轻的都40多岁了,在北京没人愿意学。现在国际上有一个鼻烟壶的组织,叫做“中国鼻烟壶协会”。 1968年,美国鼻烟壶鉴赏家奥德尔创办,总部设在纽约。在香港,有很多大的收藏家,从五、六十年代就开始收藏。其中有一位叫莫斯,他太太是中国人。莫斯前边还有一代人,他们集中收藏了很多中国的老鼻烟壶,品种非常多。他们从那个年代就开始比较系统地研究鼻烟壶,考证、出书、宣传,基本上每年都有专拍。这种专拍对提升中国鼻烟壶的地位起到很大的作用,不管是从价值上,还是从影响方面,都起了非常大的影响。中国的瓷器在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像鼻烟壶这样的组织呢。组织中好多都是上层的人士,每年都会举办年会,我参加过一些他们的年会,许多活动必须在四年以前都得商定,好多都是和旅游结合起来的,比如今年在伦敦、明年就在纽约、后年就在夏威夷、大后年就在日本或中国。前两年在中国也开过一次,这个会议每四年一次,秋天举行,地点选在世界上的各个地方。有一个大收藏家前几年去世了,英国人乔治 布洛赫他是世界上十大收藏家之一,家住在香港跑马地,他什么艺术品都收藏,我到他家看过,整个一层他全部打通了,罗丹的雕塑摆的满地都是,光毕加索的画就好多,鼻烟壶放在像金字塔似的做的大格子架里,一层又一层有千余件,有玉壶、玻璃壶、象牙壶、铜壶、瓷壶甚至石壶。原来在书上看到的这些好的鼻烟壶都在他们家呢。前几年有些人说我们的东西为什么非得让他们去主宰?拍卖行里他们定价、他们宣传?其实,我所知道的一些鼻烟壶的知识都是从国外知道的。反过来讲,我们的一些老先生,包括古玩行里做古董的,他们对鼻烟壶可以识别、可以断代,但是对于鼻烟壶的考证研究他们就差得很远。过去有好多学者,包括香港中文大学的很多学者都在研究这个东西,所以有好多我们不知道的知识和人物,慢慢地都是通过他们知道的。就拿我刚学这个手艺的时候说吧,偶尔的会有甘烜文的一些老鼻烟壶,或者装鼻烟或者没装鼻烟,已经很老旧了,上边就让我们铲了重新画,画新鲜的。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原来这个东西就是最早的,是有文物价值的东西,所以也毁了不少好东西。不光是甘烜文的,还包括好多清末民初的比较有价值的内画鼻烟壶,都毁了不少。那个时候中国人还没有那种保护意识,但是在国外已经比较系统地出了大量的书,做了各种提升研究,做各种保护工作。所以,有好多老师傅说干嘛让他们做这种主宰呢,不是说主宰,有好多东西说实在的,没有他们的保护恐怕在“”时候直接就毁了,这种四旧的东西直接拿起来就往地上摔呀,所以有利有弊,有些东西要两分法吧。所以说他们也是对中国的鼻烟壶也是做出了贡献的。
注释]?吕宋:菲律宾 ‚赵之谦:(1829年-1884年),清代著名的书画家、家 ③岭南画派:之后崛起的最成体系、影响较大的一个画派。创始人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简称“二高一陈”。它是岭南文化至具特色的祖国文化之一,它和粤剧、被称为“岭南三秀”,是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是中华民族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民族绘画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