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写给幼儿家长的育儿指导书,对幼儿教师也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作者聚焦于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四大类问题行为——社会性发展方面、情绪情感方面、学习方面和生活习惯方面,如攻击、吮吸手指、怕上幼儿园、尿裤尿床等,共计30种。作者通过定义和行为表现的描述来帮助家长识别孩子是否存在某种问题行为,通过众多案例地探析了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指出家长们常见的错误态度和应对措施,并给出了非常具体且专业的教育和应对建议。每一种问题行为的写作都包括"案例"、"分析"、"错误应对"和"锦囊妙计"四个部分。
全书一部分还介绍了行为矫正的原理和方法,有助于家长理解教育方法和技术背后的理论支持,从而增强家长触类旁通的教育能力。
冯夏婷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心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心理与教育、儿童智力开发等。为《妈咪宝贝》、《孩子》和《家庭教育》等育儿杂志的顾问及撰稿人;新浪育儿网、太平洋亲子网等多家育儿网站的专家顾问。曾主编《幼儿园教育活动》、《独生子女成
及时部分 社会性发展方面的问题行为
1.攻击
2.捣乱
3.破坏
4.乱发脾气
5.说谎
6.偷窃
7.不服从
8.不分享
9.社交退缩
第二部分 情绪情感方面的问题行为
1.吮吸手指
2.任性
3.依赖
4.过度焦虑
5.冷漠
6.妒忌
7.口吃
8.特异性恐惧
第三部分 学习方面的问题行为
1.注意力不集中
2.没有学习兴趣
3.懒惰被动
4.说话晚
5.粗心健忘
6.怕上幼儿园
第四部分 生活习惯方面的问题行为
1.不良饮食行为
2.不良睡眠行为
3.不良卫生行为
4.丢三落四
5.毛手毛脚
6.晃头眨眼
7.尿裤尿床
第五部分 行为矫正的原理和方法
1.行为主义的方法
2.改变认知的方法
主要参考资料
6.偷窃
在父母眼中,孩子总是纯洁天真的,"偷窃"应该是品德败坏的"混混"做的事情,跟自己的孩子毫无关系。可是,幼儿园里常见一些小朋友拿了不是自己的画笔、橡皮,并把它们放到自己的书包里;或者未经允许,就把别的小朋友带来幼儿园玩的玩具拿走。当老师向家长反映这些事情的时候,做父母的往往表现出惊讶甚至愤怒:"从哪儿学的小偷行为!我们可没有教过!"
偷窃在法律上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秘密窃取行为。有时候,幼儿"偷拿"其他小朋友的东西算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偷窃。首先,他们可能并不是想占为己有,有可能只是喜欢某支画笔的颜色或某块橡皮的味道;其次,如果有的小朋友当着别人的面把东西给拿走了,那是因为他们根本不懂得什么是"你的"、"我的",只是觉得这个东西好玩。
当发现幼儿有这种表现时,家长不能笼统地下结论说孩子的品德有问题,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弄清楚幼儿偷拿别的小朋友东西的真实原因,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然后根据具体的原因来进行引导,使孩子改掉"偷窃"的习惯。以下通过介绍一些具体的案例,帮助有"偷窃"行为的儿童走出误区。
(1)因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引发的"无意偷窃"行为
案例
李女士是一位大学老师,她有一个非常聪明听话的女儿灵灵。有一次李女士带着4岁的灵灵去逛超市,当母女俩推着购物车到付款台时,李女士发现灵灵的两个上衣口袋被塞得鼓鼓囊囊的,用手一摸,竟然掏出来许多女儿喜欢吃的棒棒糖,这令李女士非常吃惊,没想到自己的女儿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会干出这种事情来,李女士顿时感到自己对女儿教育的失败,竟然培养出一个"小偷"来。
分析
2—7岁的儿童正处在"自我中心"阶段。这时的儿童常常认为世界跟自己是一体的。他们还分不清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所以只要是喜欢的,他们就会顺理成章地将喜欢的东西占为己有。年龄越小,这种现象越普遍。在他们的眼中,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理由能阻止他们拥有它,但幼儿的这种"偷"和成人观念中的偷有着本质的区别。
所以,在上述事例中,灵灵分不清棒棒糖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因为想吃,所以就拿了,原因很简单,并没有别的目的,所以,李女士不必对女儿这种"偷拿"行为小题大做,只要抓住这次机会,适时培养孩子的物品归属观念,使孩子知道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的区别就行了,然后再耐心地向孩子解释,别人的东西不管多么喜欢都不能不问自取,使女儿形成良好的物品所有权观念。
错误应对
打骂幼儿,急于给孩子贴上"偷窃"的标签。有些家长一旦发现幼儿有"偷窃"行为就大惊小怪,以为孩子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更有些家长不问青红皂白,先把幼儿打骂一顿,再将"偷窃"的标签牢牢贴在孩子身上,以期能够震慑住孩子,使其不再"偷窃"。
袒护,对幼儿的"偷窃"行为视而不见。有些家长在发现幼儿有"偷窃"行为时,或出于面子的考虑,或由于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于是干脆认为这种"偷窃"行为是孩子成长过程当中的暂时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然而然消失,因而对幼儿的"偷窃"行为采取袒护、视而不见的应对策略。
让孩子当众认错。有些家长在发现自己的孩子有"偷窃"行为时,态度比较明确,能够向孩子讲明这种行为的害处,并要求孩子归还所拿物品,但在归还方式上却要求孩子当众认错,家长以为这样的方式可以给孩子留下更深刻的教育印象。事实上,对于一些比较敏感、自尊心较强的孩子来说,当众认错非但起不到教育的目的,还可能使孩子觉得受到了羞辱,在人前抬不起头来,从而产生自卑的心理。
锦囊妙计
对于年幼的儿童,家长不应使用打骂的方法。家长应以冷静和蔼的态度,不带威胁色彩地与儿童交谈、问明东西的来源,告诉儿童他想要的东西,那是属于别人的,并带儿童把"偷"来的东西当面还给别人。这样,既不伤害儿童的自尊心,又使儿童逐步认识到东西有"他的"和"我的"之分。
在家中建立物品归属的规则。孩子在家时就应该明白哪些东西是爸爸妈妈的,哪些东西是自己的。不要因为是在家,就纵容孩子爱喝哪个杯子的水就喝哪个杯子的水,爱翻谁的抽屉就翻谁的抽屉。
满足孩子合理的要求。当孩子向家长提出合理的要求时,成人一定不要表面答应孩子,实际却没有采取行动来满足孩子的要求。如果孩子的要求一时满足不了,要向孩子说明情况,千万不能哄骗孩子。当孩子的要求是不正当的需要时,不管怎样家长都不要去满足他,而是要耐心地向他解释,克制住他的情绪,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
培养孩子对"偷窃"行为的厌恶感。给孩子看一些专题片,教育孩子只要有偷窃的行为就会受人指责,没有好的下场,强化孩子的自尊心。
帮助孩子形成物权所有的观念。让孩子分清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当想要玩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时,应该先征求小朋友的意见,别人同意以后再拿过来玩,而且用完以后要及时地返还给小朋友。
家长做好榜样。家长首先要严于律己,不贪小便宜,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如果发现孩子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应耐心说服,让他及时归还,并告诉孩子不是自己的东西不应该拿。但家长千万不能当着孩子的面,津津乐道地谈论自己在外面占了什么什么小便宜,这样孩子就会潜移默化地学到家长的这些坏举动,从而形成了"偷窃"的意识,进而引发了"偷窃"的行为。
(2)因外界压力而引发的"有意偷窃"行为
案例1
佳佳今年6岁,在林女士眼中一向是一个乖巧聪明的小男孩。有24小时,林女士发现自己钱包里的钱少了50元,以为自己不小心掉了。次日下午,当她推门进卧室时,正好看见佳佳正从自己的钱包里往外拿钱,一股怒火涌上心头,她抓住佳佳狠揍了一顿,吓得佳佳一直求饶,甚至惊动了周围的邻居。冷静下来后,林女士问了佳佳偷拿钱的原因,原来小区里比佳佳大的孩子威胁佳佳定期给他们钱,不给钱或是告诉大人就得挨打,佳佳不敢告诉老师和妈妈,只能从妈妈钱包里拿钱了。
案例2
曹先生无意之中发现儿子偷拿了自己的钱,每次不是5块就是10块,数目不大。有一次曹先生正好碰见儿子偷拿钱,于是抓住机会,对儿子进行说服教育,问儿子拿了钱都去干什么了。儿子乖乖地告诉了爸爸,拿钱是为了买零食分给其他小朋友,因为小朋友们都嫌自己小气,从来不给他们买零食吃。
分析
当物质条件很容易就得到满足时,学前期的儿童很少知道钱的作用。但是,当迫于外界的压力时,他们却学会了偷钱。所以,即使是他们偷偷拿到了钱,也未必明白钱有什么用。我们看到案例1中的佳佳偷拿妈妈的钱,一方面是出于无奈:如果不给那些大孩子钱的话,自己就要挨打;另一方面,佳佳知道偷拿妈妈的钱是不对的,但面对比自己大得多的强势孩子时,佳佳只得屈服。如果林女士一直没有发现的话,受敲诈对佳佳来说也是一种苦恼,既不敢跟老师和妈妈说,还得受自己良心的谴责,整天提心吊胆地活在矛盾之中,这样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而且容易使孩子变得内向、孤僻,甚至形成抑郁。学前期的孩子还小,他们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自信,当遇到外界威胁时,他们根本不知道也很少会主动寻求家长的帮助,不敢反抗,大都会妥协。所以,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及时洞察孩子不对劲的情况,善于跟孩子沟通,帮助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
案例2是孩子间的一种攀比行为,现在生活水平高了,孩子的消费水平往往和家里的收入成正比,因此家长一定要严格控制给孩子的零用钱,养成孩子良好的消费习惯,使他们懂得钱来之不易,一定要珍惜,不要因为其他小朋友的几句嘲讽就做出如"偷窃"等不良行为。这就要求家长要适时、合理地引导孩子,转变孩子的思想,培养其健康的消费观念。
错误应对
对孩子的行为不管不顾,孩子爱干什么就干什么,顺其自然。认为孩子还小,拿了钱以后也不会花,过低地估计孩子的接受能力。
有些爱占便宜的家长,怂恿自己的孩子去占别的小朋友的便宜,培养孩子贪心的心理,走到哪里都爱占便宜。
时时处处都要求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强,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方面,以为零用钱给得多就代表着家里富裕,不会正确引导孩子消费。
帮助孩子寻找敲诈者出气,不让自己的孩子受到欺负,至于自己的孩子去不去欺负别的孩子就不管了。
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里,教育孩子的事情就是老师的事情了,自己不去操心孩子的教育问题,教育不好就拿老师来问罪。
锦囊妙计
做好家—园的沟通工作。家长要定期和幼儿园取得联系,和幼儿园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在幼儿园中的生活、学习、游戏的环境是否有利于孩子成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中的表现,是否有异于平常的一些举动。适当给幼儿园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让孩子在一个和谐、宽松、没有压力的环境中自由成长。
适时与孩子沟通,及时关注群体的存在。在幼儿园中,每个孩子都有和自己要好的、在一起做游戏的小伙伴,家长要经常与孩子沟通,问问他在幼儿园中和谁玩,都玩了些什么,一旦发现那种以某种利益聚在一起的小朋友,要及时通知老师给予制止,甚至要通知和联合其他孩子的家长一起处理。
培养孩子克制过分需求的能力。家长要教育孩子,使他们明白任何人都不可能得到自己希望得到的一切东西,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从根本上讲,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节俭环保的习惯,不要放纵物欲。
不要轻易地放过"及时次"。发现孩子及时次拿别人或家里的钱、东西时,家长不必打骂孩子,但不能不管。家长要耐心地告诉他:别人的东西,无论如何也不应去拿,拿别人的东西是错误的,是会被别人说、被人看不起的。
让孩子多参加有益的活动。引导孩子积极参加游戏、体育、音乐、美工等活动,让他们把兴趣和精力放到有益的活动上去,收到以正除邪的效果。丰富多彩的幼儿园生活及家庭生活会吸引孩子放弃不良行为,而加入有趣的、健康的集体生活和家庭生活的行列。
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从小就要给孩子上安全课,教会孩子认识身边可能出现的各种威胁——坏人坏事、触电失火等情况——以及如何应对。但是,不要让孩子形成消极的价值观,以为家门以外的人都存有坏心。
消除"偷窃"行为的诱发因素。在家庭中,家长把钱管理好,不要随手乱放,一般的孩子就不会养成顺手"拿"钱的坏习惯。
(3)因不懂交流而引发的偷窃行为
案例
小强是一个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上和其他的小朋友都有差异,如果让他看见一面镜子,他就会一直对着镜子扮鬼脸,而且发出一系列恐怖的声音。在学校上课时,他会不断地摇晃桌子和椅子,严重时会冲出教室。有24小时,妈妈忽然看见小强从自己的钱包里往外拿钱,妈妈当场制止了小强的这种行为,并且对小强进行了情感教育,告诉他自己对他的期望,他有什么要求可以向妈妈提,不能私自"拿"妈妈的钱。小强说拿钱的原因是班上组织为灾区捐款。妈妈听后表扬了小强有爱心,但是教育他不能不跟妈妈说就私自拿妈妈的钱,只要是正当的理由,妈妈会理解的。
分析
由于小强是一个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家长对他的要求自然不会像其他的家长对孩子那样严格。在大多情况下,家长还是会宽容对待自己存在特殊问题的孩子的,毕竟自己的孩子有异于其他的小朋友,但是家长也不能放纵孩子。首先要搞清楚小强拿钱的原因,为什么要拿钱,拿了钱之后去干什么。也许有的孩子是出于一时的好奇去拿的,并没有乱花;有的孩子是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才去拿的,拿了之后父母才会关注自己;也不排除有的特殊儿童为了和别的小朋友进行攀比的情况。所以,家长要找出孩子拿钱的真正原因,合理地进行教育,严重者还可以去看一下心理医生,让专家引导孩子走出误区。
错误应对
对孩子采取消极的态度,反正孩子已经是特殊儿童了,还去管他干吗,即使是管了也不会听的,还去费那口舌干吗。
把孩子关在家里,只要外人不知道、不丢脸就行。
家长持有侥幸心理,也许孩子只是玩玩而已,下次孩子就不会拿了,家长没有抓住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
锦囊妙计
更新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家长不要以为孩子拿别人的东西或者"偷"家里的钱就是品德有问题,就应该进行训斥,也许还有其他原因,如拿钱是为了帮助家庭有困难的孩子等。
对孩子有信任的态度。要相信孩子不会撒谎,如果毫无根据地乱怀疑,只会伤害孩子脆弱的心灵,使孩子更加孤独和无助。
给予特殊儿童更多的关注。家长要定期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必要时给孩子找一个特教助理,可以随时陪同孩子。
对特殊儿童采取奖惩的方法。对于说服教育以后改正的孩子,家长要给予满足其适当要求的奖励,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孩子给予适当的惩罚,让他们知道那样做不对。
求助心理医生。对于屡次沟通教育都毫无起色的特殊儿童,家长可以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让专家对孩子进行合理的引导,家长要学会用一些科学的方法适当鼓励孩子。
不论是对于初为父母的家长,还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士,这本书都可以成为"遭遇"孩子教育问题时的"百宝箱"。冯教授及其合作者们经过大量的实地观察、实战研究,将幼儿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几乎所有问题行为,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通过具体案例的描述和科学的分析,给出了实用而
里面有很多常见问题的总结,值得收一本随时查阅。
纸张很一般,凑单免运费买的,翻了几页兴趣不大。
书的内容不错,但实用起来没有想象中的效果!每个孩子遇到的问题都不一样,所以教育的效果也不一样!
大概翻了一下,里面有很多案例,应该会有收获的。
个人认为还是不错的一本书,能够将一些实例和理论结合,值得购买的。
具体案例的写法很生动,对初为人母的我帮助很大
我是一名幼儿教师,也是一名妈妈,这本书,看了下,觉得还是挺有用的,方法都教你了,就看你学不学了
还没开始看,粗翻了一下,印刷不错.自营果然发货比较快
整体都还不错,物流真快,书的内容适合父母学习。
把孩子的问题说的很透彻,我按照书上方法试了试很有用
看了,很细致,具体,如果语言再幽默点就好了,不过不失为一本有参考,指导意义的书。
我觉得还凑合吧,只要有一点有用的就是值得的
很实用的书,可以像词典一样查找问题,找到答案
这本书值得一读,里面有很多有实用的案例,可供家长门参考学习
这套书总的来说很不错,例子很多,还有正反两方面的比较和评价。
还没开始看,不过当当的书还是不错的,一直都在这里买书
适合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遇到问题使用,还是受益匪浅啊。
这个是幼儿园老师推荐的读本,相信每个家长都值得一看!
这么说呢,还是不错的,之前有买这个书的教师版,有在参考,帮助我们从家长得角度理解孩子的各个方面,有例子和解决办法,还不错来着。
对于一个家长来说,孩子的成长是很关键的,是很多的问题出现的,来看看这本书吧,对你教育和了解孩子有很大的帮助,
我是无意从幼儿园看到的这本书,觉得特别适用,就自己买了两本,还有家长篇,我们班家长也买了,都觉得很实用,教会你怎样处理孩子的问题行为,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这本书除了适用于家长看之外,对幼儿教师也非常有用,因为其中的案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还有分析,错误应对以及锦囊妙计,因此操作性很强。
非常实用,很多经典案例,并配上分析和应对方法,很不错
幼儿问题行为的识别与2应对(家长篇)(万千教育)等育儿杂志的顾问K及撰
孩子的行为问题,我恨头疼。在孩子3岁-6岁时多加管教,以后会轻松。3岁-6岁轻松,以后会不轻松。所谓管是为了不管,教是为了不教,也许就体现在此吧。对于书中的"错误应对"有时真存在这种现象。“锦囊妙计 ”不错,教会了我如何应对孩子的行为问题。5分
幼儿问题行为的识L别与应对(家长篇)(万千教育8)的家长,还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士,这本书都可以成为遭遇孩F子教育问题时的百
这是一本针对家长如何识别和回应幼儿问题行为的书,一线教师也可以看,并且在家长共育方面可以做到更一致。
因为是幼儿园老师,很关注这方面的书,以前看过教师版的,现在自己有了宝宝,虽然宝宝还小,可能现在用不到,在当当看见了家长篇,就买了先看着,等宝宝出现问题可以及时应对,推荐给走在迷茫教育之路的家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