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西雕塑比较:中西美术比较十书图书
人气:49

中西雕塑比较:中西美术比较十书

中国和西方都曾创造了灿烂的雕塑艺术,然而,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中国雕塑和西方雕塑在美学观念、造型方式以及艺术效果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本书探本溯源,从人的生存境遇到文化心态,从文化心态到空间观念,从空...
  • 所属分类:图书 >艺术>雕塑  
  • 作者:[黄宗贤],[吴永强] 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中西美术比较十书
  • 国际刊号:9787531011330
  • 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3-08
  • 印刷时间:1970-01-01
  • 版次:1
  • 开本:--
  • 页数:336
  • 纸张:铜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中国和西方都曾创造了灿烂的雕塑艺术,然而,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中国雕塑和西方雕塑在美学观念、造型方式以及艺术效果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本书探本溯源,从人的生存境遇到文化心态,从文化心态到空间观念,从空间观念到语言形态,逻辑地论述了中国西雕塑的区别,同时指出了二者在艺术尺度上所共有的价值。

作者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广阔的文化视野,但本书却没有滥用其长,而是以艺术形态为立足点,将文化比较和美学判断充分结合,提供了一部既充满人文关怀、又紧贴艺术底线的艺术比较学著作。它将带领您进入历史的长河,去探询中西雕塑相异而道通为一的境界。

本书有深刻的观点和轻松的表述,后者将会使您在阅读时忘掉它是一部学术著作。

作者简介

黄宗贤,男,1958年6月出生。美术学博士,文艺学博士后,现任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教育学会理事,教育部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承担教育部八五、九五、十五社科研究科目和全国教

目录

及时章 分野从这里开始:中西史前雕塑

一 从自然主义到抽象:时间错位

二 母性崇拜:普遍性与姗姗来迟

三 以石为雕和以泥为塑

第二章 古典传统(一)

一 青铜时代:现实主义的西方

二 青铜时代:巫术与政教的中国

三 动物风格的中国早期雕塑:狞厉之美

四 流血和痛苦的形式

五 冲破权势的符咒:人在中国雕塑中现身

六 希腊:神人同形同性

七 人的成长和动物的乐园

八 人体:自如转动和循规蹈矩

九 风格化:铁马秋风与杏花春雨

第三章 古典传统(二)

一 力量的史诗:体积与规模

二 数的崇高和力的崇高

三 享乐主义与极权声威

四 对宏伟的见识

五 力量与运动

六 环境与自然

七 面部与肖像

第四章 宗教雕塑:灿烂佛国与基督教世界(一)

一 宗教态度

二 印度为媒:西风东渐

三 建筑观念的雕塑反应

四 人体:中国、西方和印度

五 苦行主义与秀骨清像

六 自然主义的中与西

第五章 宗教雕塑:灿烂佛国与基督教世界(二)

一 中西圣像学的形式来源

二 女性美学与男性美学

三 唐窟造像与哥特式雕塑

四 哥特式、中国与古典范本

五 主题容量与构图的中西之别

第六章 天上人间:中国陵墓雕刻与西方城市雕塑的功能倾向

一 灵魂不死:中国陵墓雕刻的文化心理特之

二 事死如事生:中国陵墓雕刻的文化心理特之二

三 明孝与媚祖:中国陵墓雕刻的文化心理特之三

四 城市雕塑:世俗情怀的载体

五 封闭的文化空间与城市雕塑的匮乏

第七章 空间与形态(一):中西雕塑形态学的文化依据

一 中国:文化封闭性与雕塑形态

二 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人的诞生与复活

三 中国雕塑原型与空间图像

四 汉唐雕塑:活力性与人文气氛

五 分离与综合:中西时空观念

六 界限的消失:东风西渐

七 形与神

第八章 空间与形态(二):中西雕塑形态学的美学渊源

一 西方雕塑:灵魂分散与体积集中

二 文艺复兴:探索形态学

三 多纳太罗:圆雕的中西概念

四 秦汉雕塑:动力扩张

五 米开朗基罗:力量之美的发现

六 伟大心灵的回声:力的式样与情感

七 中国雕塑:以大观小

八 中国雕塑:变形不等于抽象

九 中国雕塑:真者气质俱盛

第九章 空间与形态(三):中西雕塑形态学之描述

一 器皿与建筑:中西雕塑形式之中介

二 物的结构与宇宙之舞:中西雕塑的空间触媒

三 笔简形具和以部分求完满

四 气象混沌与传神阿堵

五 体量提示:汉代雕塑与西方表现主义

六 材料与体量:中西雕塑之古今

七 结构的外观和立体绘画

八 峰回路转:空间的位置

九 风云际会:质感和色彩

第十章 价值方位:中西雕塑家的社会角色

一 美和自由圣经谱写者的荣

二 消隐在神灵光环下的造神者

三 接旨造像与渴求自由

四 形而下者与伟大匠人的命运

五 中西雕塑的史学境遇

第十一章 对流与互动:中西雕塑的现代进程

一 变革与超越的激情

二 革命浪潮与东方风韵

三 学院主义:对流中的逆向选择

四 消解法则与建构模式

五 突破与整合势态

图录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