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系列作品的第1卷,本卷的落脚点是中华帝国的治乱得失。书中首先勾勒出了陆权与海权文明发展与较量的轮廓,并从地理、经济、政治等细节问题入手,解读了以海陆二权的此消彼长为线索的东西方历史进程。随后便展开帝国画卷:从三大“圣君”到雄猜之主,从门阀政治到科举革命,从边疆烽火到腹地平乱,从贫富分化到反腐风暴……这些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梳理,颠覆了很多人们对历史的评断,对于时下复兴阶段的中国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本书有着足够的“野心”: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这样的历史纵深给了我们足够的底气与勇气,让我们重新审视中华文明之灵魂。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讲好中国故事,而这正是我们复兴路上不可或缺的本领,也是难翻过的山头。
李晓鹏,重庆江津人,经济学博士,剑桥大学访问学者。曾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研究员。主要著作有《这个国家会好吗: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城市战略家》《学习改变命运》等书。此外,还撰写了许多影响十分广泛的政治经济评论文章,诸如《澄清谣诼,还清白于》《年轻人,你活着不是为了看K线》《强权特首的回归与李嘉诚的出走》《我们为谁而战——柴静“穹顶之下”存在的问题以及舆论争议背后的政治博弈》《乌克兰局势:美国重大战略性失误及其体制根源》等等。
新浪微博:李晓鹏1982
微信公众号:鹏友圈1982
引 子 1
及时章 海权时代 5
一、海权崛起:西方国家的近代化之路 7
二、陆海对决:鸦片战争与日俄战争的成败得失 12
三、中共逆袭:游击战大师的阵地战胜利 14
第二章 农耕中国 19
一、跛脚巨人:并不的抗美援朝 21
二、农耕中国:汉武帝的反击 23
三、大河文明:农耕帝国起源之谜 25
四、天佑中华:华夏文明的特殊之处 28
五、帝制时代:郡县制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32
六、秦亡汉灭:汉武帝的“反封建”斗争 36
七、魏晋风度:门阀政治的终极产物 42
八、杨坚复辟:中央集权的回归 47
九、科举革命:走向鼎盛的帝国 49
第三章 帝国宿命 53
一、盛极而衰:中华帝国无法突破的300年大限 55
二、黄巢起义:藩镇的崛起与关中地区的兴衰 57
三、苟且偷生:“杯酒释兵权”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61
四、大元进士:在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中抉择的汉民族精英 66
第四章 布衣天子(上) 69
一、另类“暴君”:不被理解的朱元璋 71
二、反腐风暴:布衣天子的心路历程 79
三、发动群众:朱元璋的特殊反腐手段 84
四、官不聊生:明初官员的工资水平分析 86
五、山头之争:建国初期的权力斗争 90
六、宰相造反:胡惟庸谋反案 92
七、孤注一掷:胡惟庸造反的真伪与可行性 97
八、血流成河:朱元璋的艰难选择 103
第五章 布衣天子(下) 107
一、监察独立:设立锦衣卫的制度意义 109
二、《逆臣录》:蓝玉谋反的证据与动机 111
三、反腐疑云:诛杀功臣还是反腐倡廉? 114
四、分封之弊:朱元璋的私心与制度设计 117
五、东厂太监:特务机构还是监察机构? 121
六、洪武之治:朱元璋的反腐败失败了吗? 124
第六章 大明盛世 135
一、远迈汉唐:郑和下西洋与明朝疆域的扩张 137
二、天子戍边:土木堡之变与定都北京的战略意义 144
第七章 成化中兴 149
一、烽烟四起:成化初年的国家乱局 151
二、荆襄平乱:少年皇帝的铁血政策 157
三、编户齐民:军事镇压之后的社会治理 167
四、政通人和:古代专制政府存在的价值 171
五、专家治国:科举考试和人才历练制度 174
六、储君之路:明朝的太子培养制度 176
七、鸟尽弓藏:韩雍致仕与两广治理 180
第八章 太监汪直 183
一、贪腐黑幕:死在西厂大牢里的军分区司令 185
二、弹劾西厂:内阁与六部九卿的强烈抗议 189
三、反戈一击:被妖言击落的帝国首辅 194
四、狠心治国:不换思路就换人的成化皇帝 198
五、文官堕落:社会精英的利益集团化 203
六、成化犁庭:屠灭建州女真 206
七、奇袭威宁海 209
八、帝国铁骑:冶金技术与中原王朝的盛衰 217
九、英雄末路:汪直获罪与明宪宗晚年怠政 226
第九章 儒家圣君 233
一、尧舜之君:弘治皇帝的人生理想及其破灭 235
二、以德治水:弘治年间治理黄河的教训 238
三、以德制夷:蒙古入贡与王越之死 244
四、叶淇变法:政商结盟与“开中法”的废弃 249
五、千年一问:财富都去哪儿了? 253
六、党争误国:开拓西洋与征讨越南的搁浅 256
七、清理门户:文官精英利益集团化的再加强 259
八、虞台岭之败 260
第十章 治乱得失 263
一、三大“圣君”:汉文帝、宋仁宗和明孝宗的施政得失 265
二、儒家理想:人性中的善恶与政府治理的首要任务 276
三、武周革命:唐太宗与武则天的治国方略及其效果 286
四、雄猜之主:朱元璋、武则天、和汉武帝的铁腕治吏及其效
果 291
五、景武霸业:汉景帝的汉朝酷吏政治的发端 296
六、仁不秉政:“仁宣之治”与明朝衰落的开始 299
七、盛世基业:大繁荣的政治基础与潜在的危机 309
尾 声 313
八、血流成河:朱元璋的艰难选择
从这个层面来分析,胡惟庸的谋反,并非偶然事件。不是他一个人或者少数几个人的阴谋,而代表了整个官僚集团对肃贪行动的反击。他们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和特权,默默地站在丞相胡惟庸背后,或积极参与,或冷眼旁观,希望朱元璋这个“暴君”的统治能够尽快终结。
但是很不幸,他们遇到了中国历史上最强硬,同时还最长寿的开国皇帝。
胡惟庸案发的时候,朱元璋只诛杀了很少的几个官员。但是随着不断地追查,朱元璋发现此案涉及面之广令人震惊。整个官僚集团在胡惟庸的带领下,在长达
七八年的时间内,有计划有预谋地向他封锁消息,想把他变成一个高高在上的聋子和瞎子。
朱元璋是一个很有系统性思维的领袖,喜欢从制度上来解决问题。郭恒贪污案
之后,他就下令,以后财务记账必须用大写的“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来记录,而不再使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以避免账目很容易被涂改。这个改革至今还在影响我们的生活。杀掉胡惟庸之后,他也很快就决定废除沿用了上千年的丞相制度。
随着胡惟庸案的深入,朱元璋进一步发现:废除丞相还是不够。胡惟庸案不是
宰相专权这么简单的问题,而是整个文官集团的问题。所以,很有必要在整个官僚体系之外,另外建立一套独立的监察系统。
在此之前,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都是“皇帝—文官—武将”的治理结构。武
将负责打仗。除此之外,文官集团负责一切。除了行政权力以外,司法和监察的部门也是在文官系统内部设立的。这样很容易形成所有文官团结起来向皇帝隐瞒消息,结党营私的局面。
杀掉胡惟庸之后两年,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下令对禁卫军进行改编,改为“十二卫”,也就是12支有特别权力的皇帝卫队。其中最重要的是“锦衣卫”,负责监督百官,集情报、逮捕、审判和执行的权力于一身。锦衣卫的统领由皇帝直接任命,不需要经过文官系统的选拔,也就是不需要走“科举—低级官员—高级官员”的升迁渠道。这样他们就不容易和文官集团建立起稳固的利益同盟。
锦衣卫的监察权力来自于皇帝的直接指挥,一切情报直接向皇帝汇报,也
不需要通过六部或御史。
锦衣卫设立以后,源源不断的情报被送到朱元璋案前。胡惟庸谋反案背后的整
个官僚群体也就无所遁形了。各种腐败、结党……历历在目。
随后发生的事情,应该是朱元璋深思熟虑的结果。胡惟庸死后,他通过两年的追查发现问题的轮廓;然后设立锦衣卫想把这个问题彻底搞清楚,又通过两年的时间掌握了胡惟庸结党的详情。在这4年之间,胡惟庸案看起来已经平息了,株连的
数量其实比较有限。官员们不知道的是:朱元璋一直在观察、分析,思考该如何解决问题。
应该说,大部分官员是抱着一种“法不责众”的心理与胡惟庸结党的:反正大
家都结党,我不参与就会被孤立,被胡惟庸整。如果胡惟庸谋反成功,我说不定还有危险。就算失败了,事情暴露出来,总不能那么多人全都杀了吧!无非也就诛杀那么几个核心人物,其他的人只能是法不责众嘛,对不对?
还有,你朱元璋竟然允许草民捆绑官员进京问罪,收60两银子就要剥皮实草,
难道不是太过分了吗?
遇到一般的皇帝,这个事情也就这样了。皇帝总是要通过官员来治理国家的。
北宋王安石变法的时候,为了减轻人民的生活压力,削减了部分大官僚大地主的特权。保守派直接就质问皇帝:你是通过小民来治理国家,还是通过官员来治理国家?神宗皇帝竟无言以对。
朱元璋应该认真考虑过官僚集团结党反对他的原因,也必然考虑过如果全都严
厉惩处可能会有什么后果。他可以只惩罚少数头目,向官僚集团做出妥协,放宽对腐败问题的惩处力度。这样反而对维护皇帝的权力地位有好处。汉朝、唐朝、宋朝这些大一统帝国的反腐败标准比他所坚持的要低得多,照样立国数百年。
但作为一个从尸山血海中成长起来的贫民皇帝,他终于还是作出了不一样的决
定。
在作出这个决定的过程中,他一定不止一次回想起父母兄弟惨死的悲剧。
1966年,突然返回韶山滴水洞居住了11天,与世隔绝,除了偶尔与工作
人员闲谈外,不与任何人说话。11天后,他走出滴水洞,说了一句话:“又要去白云黄鹤的地方了。”之后便到武汉畅游长江,向世人宣告自己身体仍然非常健康,足以领导中国。然后返回北京,发动了震惊世界的。洪武十七年,胡惟庸死后4年,朱元璋颁下圣旨,彻底搜捕胡惟庸余党。“胡
党”之狱大兴。
杀3万人。
凡是跟胡惟庸结党的官员,不管是积极参与者还是默许旁观者,全部被杀,整
个官僚体系被血洗一空。受株连的还有很多跟胡惟庸等有经济往来的豪门大族。
大处决持续了5年。被杀的,就是“开国及时功臣”李善长。
1356年,27岁的朱元璋和40岁的李善长及时次见面。朱元璋是初出茅庐的农民
起义军的领袖,李善长是远近闻名的文士。朱元璋问:天下大乱,何时才能平定?
李善长回答道:秦末战乱之时,汉高祖出身普通百姓。他生性豁达大度,知人
善任,不胡乱杀人,5年就建成帝王的基业。现在的情况和秦末相似。将军倘若效
法汉高祖,天下便可轻易平定!
朱元璋深以为然,从此将李善长作为首席谋士,军国大事,悉以咨之。朱元璋
在前方打仗,总是留李善长在后方镇守。李善长也总是能够维护后方稳定,并保障
后勤物资输送。开国以后,朱元璋坚决把李善长排在所有战功赫赫的武将之前,并
说:“善长之功,吾独知之。”
是啊,在这腥风血雨的10多年里,二人不知道有多少次促膝长谈,纵论眼前的
军事、古今的得失、未来的方略。李善长之于朱元璋,就如同萧何之于刘邦、诸葛
亮之于刘备。原本应该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君臣佳话。
但是,这个故事最终还是以悲剧结束了。
从他们及时次见面的对话来看,李善长只是想着如何帮朱元璋夺取天下。他提
出不胡乱杀人、知人善任等谋略,更多的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的。等到天下平
定以后,这些谋略不再需要,李善长也就变得贪图权位、心胸狭隘起来。下级官员
稍微触碰他的,就会遭到打击报复。逼走刘伯温、整死杨宪,都是出于派系斗
争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国家的公义。
而朱元璋则是一个理想主义色彩比较浓的人。这从他主动把自己的根据地
和大部分军队交给郭子兴就能看得出来,他做事情不纯粹是出于策略的考虑,道德
考虑的分量也相当重。当了皇帝以后,仍不失平民本色,省吃俭用、疯狂工作,
心想把国家治理好,成天担心的就是跟他出身一样的农民遭到像元朝官员那样的迫
害,故在反腐败方面的力度可谓前无古人。这一点,是李善长想不到的,因为
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
所以,李善长渐渐把朱元璋看成一个暴君,不愿再与之合作。而朱元璋则对李
善长的所作所为感到越来越失望。这一对创业君臣开始渐行渐远。直到朱元璋发
现,李善长被胡惟庸多次策反竟然隐瞒不报,甚至说出“汝等自为之”这样的话
来,朱元璋这才终于起了杀心。
公元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韩国公李善长因卷入胡惟庸谋反案,族诛。全家
70余口,尽斩于市。
颠覆历史观
书很好,很快看完
纸质好,画面精美,孩子喜欢!
挺好看,就是在等第三册
好书,值得一读,醍醐灌顶,另一番风格。
好书!好书!
经典书籍 值得购买 活动给力。物流也快。
同龄人之作,值得看
书不错,观点独树一帜,但论证略有冲突。完全是由观点牵扯论证
帮别人买的,听说写的很好,没读过,下次当当搞活动,我也买一套读读!
观点很新颖,一个经济学家写的历史书还是比较少见的。尤其明朝那一部分写的非常精彩,推荐!
好书好书!,要是能把价格定的低一些就更好了,如果买不起,写的再好也没用。
第一章基本读完,分析的符合历史文化发展规律,推荐!
1月9号下定,25号到货。然后书上方有被水泡过的痕迹。网购历史最差体验
说好的6月11日到,怎么6日就到了,提前了5天,真是…………太给力了。
这本书是新书,还没看,一直想买来看,今天要慢慢品读
本书内容早在作者博客看过一二,非常值得一读。活动性价比不错,赶紧买了。配送极快,有塑料膜封好书本,很细心!纸质,印刷,包装都很好!赞!
好书。好久没有读到如此透彻的历史读物,对口味,如恍然大悟,好!
老师推荐的,说是有深度的讲历史,昨晚刚翻了翻,不错的
李博士的见解独到,给人以醍醐灌顶的感觉。非常具有可读性!强烈推荐!
好书 从李晓鹏博士微博过来的 赞美李博士 希望他能写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感谢不嫌我事多的快递小哥(
作者观点真是新颖,读了那么多年书算是很多才从书里得到了启发,不过书贵了
超级推荐的一本书,大部分写的都是明史,颠覆了对明朝那些事儿的一些认知
江津老乡写的书,为我们提出了崭新的历史视角。以前一直以为明太祖残暴嗜杀,宦官昏庸无能,现在才知道太祖良苦用心、文官集团官官相护的历史真相。
观点犀利。哈哈,阅读过程中,一直有个小意识:作者可能年轻,精力充沛所以很欣赏手段强硬的君主…不管如何,本书立意结构宏大,值得一读,会买第二卷(定价也充沛)
先买的第二 部,看了很受启发,立刻就买了第一部。从历史中了解今天的一带一路的深远意义。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鲍迪克老师的推荐,角度选的不错,比万历十五年耐读,内容丰富,好评
本书有着足够的“野心”: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这样的历史纵深给了我们足够的底气与勇气,让我们重新审视中华文明之灵魂。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讲好中国故事,而这正是我们复兴路上不可或缺的本领,也是*难翻过的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