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图书
人气:14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以纪传文体记述中国20世纪在各学术专业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数千位华人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展示他们的求学经历、学术成就、治学方略和...

内容简介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以纪传文体记述中国20世纪在各学术专业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数千位华人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展示他们的求学经历、学术成就、治学方略和价值观念,彰显他们为促进中国和世界科技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能源与矿业工程卷》记述了200多位能源与矿业工程技术专家的研究路径和学术生涯,分五册出版?《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能源与矿业工程卷·地质资源科学技术与工程分册》以突出学术成就为重点,力求对学界同行的学术探索有所镜鉴,对青年学生的学术成长有所启迪?

能源与矿业工程卷·地质资源科学技术与工程分册收录了37位专家,卷首简要回顾20世纪中国地质资源科学技术与工程发展概况,卷尾附20世纪中国地质资源科学技术与工程大事记?这与传文两相映照,力图反映出中国地质资源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百年发展脉络?

目录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总序 钱伟长(i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能源与矿业工程卷》前言 杜祥琬( iii

20世纪的中国地质资源科学技术与工程(1

20世纪中国知名地质资源科学技术与工程专家(49

柴登榜(1912~1998) (51

刘国昌( 1912~1992) (59

康永孚( 1913~1995) (68

燕树檀(1914~1985) (80

高文泰( 1914~2001) (93

王纲道( 1915~1984) (103

王朝钧( 1918~1989) (110

韩德馨( 1918~2009) (123

张咸恭( 1919~)(132

何立贤( 1920~2014) (140

李文达( 1920~1997) (152

边效曾( 1922~1990) (164

刘广志(1923~)(176

裴荣富(1924~)(190

翟光明(1926~)(200

欧阳宗圻(1926~) (209

熊光楚(1927~2005) (220

刘广润(1929~2007) (231

李庆忠(1930~)~(243

赵文津( 1931~)(254

许绍燮(1932~)(266

邱中建(1933~)(278

胡见义(1934~)(288

何继善(1934~)(299

金庆焕(1934~)(313

汤中立(1934~)(327

郑绵平(1934~)(339

陈毓川(1934~)(353

王思敬(1934~)(365

童晓光(1935~)(376

康玉柱(1936~)(385

顾金才(1939~)(400

曾恒J (1939~)(413

李焯芬(1945~)(424

多吉(1953~)(434

彭苏萍(1959~)(442

马永生( 1961~)(450

20世纪中国地质资源科学技术与工程大事记(461

在线预览

20世纪的中国地质资源科学技术与工程

地质资源科学技术与工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应用地质科学理论与地质勘查技术与方法,进行地质、矿产调查与勘查,提供矿产资源储量和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资料,为国家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灾害防治、城乡及重大工程建设等领域服务,是保障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矿产勘查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以利用的矿产资源作为发展阶段的划分,如1日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中国疆域内漫长的1日石器时代可追溯到距今一百七八十万年前的元谋人,八九十万年前的蓝田人,五六十万年前的北京人,当时用岩石作为原料来制作粗糙的石器工具,寻找适用的岩石(如燧石、石英、黑曜岩等)就是原始时期的找矿工作。一万多年前进入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生产与应用是重要的标志,并有玉器的出现,制造陶器的陶土和制造玉器的软玉成为当时新开发的矿产资源。夏代进入青铜时代,历经夏、商、西周,青铜用于礼器、兵器、工具和饰件。夏朝晚期都城的河南省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铜器分别由纯铜、铅青铜、锡青铜、铜一锡一铅三元青铜所组成,并见有铅块,在商周时期青铜器装钸中常镶嵌有绿松石,在北京平谷刘家河商墓出土文物中,见到一对金钏,一重93。8克,一重79。8克,含金量为85 010,其余为银。因此,青铜时代铜、锡、铅、金、银宝玉石已被利用,金属矿产开始被寻找与开发,随之时代进化的速度加快。春秋战国时期进入铁器时代。先秦典籍《管子》记载,天下名山5270座,其中出铜的山有46座,出铁的山有3069座,可见当时铜、铁矿开采及冶炼之兴盛。冶铁业始于春秋,盛于战国中期,已大量生产各种工具、兵器、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等。这个进程比欧洲至少要早一千八九百年。在此时期,我国先人已对多种矿床的矿体形态、产状、矿物及分布等掌握较丰富的知识。在《山海经?五藏山经》中就记载了六百多个矿产地,八十多种矿物、岩石和矿石,并对矿产分为金、玉、石、土四类。按产出环境分出生于山、生于水、生于谷的三类。又如在《管子?地数篇》中还论述了金属共生和垂向分带现象,"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上有铅者,其下有银; 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铜金"。一直到16世纪的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已列出160多种应用矿物,系统记载了我国古代金属和非金属矿的矿业技术。我国古人对矿产资源的寻找、开发、利用当时在世界上处于先驱者的地位。

17~19世纪三百年来,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实现了产业革命,工业发展迅猛,对矿产资源需求猛增,推动了现代矿业的发展,对成矿的探索应运而生,矿床成因的水、火之争延续了近百年,到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才奠定了矿床学的理论基础,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地质学科。矿产勘查从探矿人找矿,到有目的、有组织的地质矿产勘查工作。19世纪末西方国家纷纷成立专门的地质调查机构与队伍,及时个地质调查机构是1835年在英国建立的地质调查所,德国、美国、俄国、加拿大等国先后都建立了地质调查机构,从事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的管理,找矿技术亦得到发展。而此时我国处于封建社会,封闭保守,生产力水平落后,地质矿产勘查领域科技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止状态,落后于西方国家。

近百年来,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工怍,以及相关的地质科技、教育工作,走过了从起步到奠基的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后50年地质工作得到了大发展。地质工作各个领域,包括地质矿产调查与勘查的主要方面都已经赶上了世界的潮流。随着国家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对地质工作需求的日益增长,迎来了地质矿产理论、技术发展与提高的新机遇。

及时章 中国地质资源科技与工程学科孕育奠基阶段

一、孕育阶段(1911年前)

我国开展地质和矿产调查工作起步较晚,始于19世纪后期。1911年前,地质矿产调查工作是由外国人做的。最早是美国人庞培勒( Pumpelly),此人是美国哈佛大学及时位矿学教授,1862~1865年他横穿欧亚进行地质矿产考察,在中国实际考察时间约半年,并应清政府邀请,考察过京西煤矿。1866年编写了1862~1865年在中国、日本的地质调查报告。这份报告共十章,对整个中国的地质构造作了论述,编绘了及时张中国地质构造图件,对三峡东段地层进行了划分,对京西煤矿的地层与构造进行了划分和推断。第二位对我国进行地质、地理调查的是德国著名的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 Richthofon),从1868年1 1月至1872年5月,他以土海为基地,七次出外进行实地调查。1903年在上海出版了《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报告书》,书中曾指出,中国煤炭储藏量居世界首位。至1912年才先后完成了德文巨著《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行作研究的成果》。全书分五卷,还附有地文图及地质图二册,内有各27幅1:75万比例尺的北京等19个省(区、市)地文图和地质图。表现了当时对中国地质所能达到的较高认识。他提出的地层命名"五台系""震旦系"沿用至今。继李希霍芬之后,又一次规模较大的中国地质调查是由美国卡内基研究所远征队在1903~1904年进行,由地质学家维里士(B.Willis)领导,这些调查实际野外工作5个多月,回去后整理出版了《在中国的调查研究》三卷四册(分别在1907年、1913年出版)。这部书对中国地层特别是寒武、奥陶系的划分和地质构造的研究都有重要价值。

除上述三位外,这一时期还有一些外国人来华考察地质,如英国的金斯密(T。 W。 Kingsmill) 1861年来华考察,1863年发表了《中国东海岸之地质》;1865年又发表了《广东部分地区地质概述》,还附有地质图。奥地利地质地理学家洛采(L Loczy)于1877~1880年参加奥匈帝国的探险队来东亚考察,在中国考察了河西走廊、青海、川西、云南等地,回去后编写了考察学术成果三大卷,包含有很多地质内容,特别是在甘肃、青海、川西、云南等地取得的地质成杲。俄国地质学家奥布鲁切夫(B.A.06pyqeB) 1892~1894年在我国西、北部进行地质考察,1900年和1901年出版了他的巨著《中亚、华北和南山》两大卷,对南山即祁连山考察最详,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材料和见解。另外,法国、日本学者亦多次来云南、新疆、东北进行地质调查。

应当说,这些外国学者的工作,对我国地质与矿产的调查研究起到了先导作用,他们调查所获得的研究成果与资料为我国后来开始的地质工作提供了一定基础。

这一时期,中国人进行的地质工作,始于从翻译国外地质学专著及办学人手。1872~1873年,华蘅芳据他人口译笔录的《金石识别》和《地学浅释》最为著名。1889年10月驻南京的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开学,课程中有地质学、矿物学等,毕业生中有周树人(鲁迅)、芮石臣(顾琅)。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大学预科第二类应学习地质及矿物学课程。1903年周树人在《浙江潮》上发表了《中国地质概论》。1906年周树人与顾琅合著《中国矿产志》一书,在上海普及书局出版,并附有中国矿产全图和地质时代一览表,这是我国最早的地质矿产方面的专著。1909年张相文编《近期地质学教科书》白上海文明书局出版。1909年京师大学堂开办格致科地质学门。1910年留美学采矿回国的邝荣光编制有《直隶省地质图》。当时,中国还没有自己的地质技术人员,中国的矿山都聘请外国的矿师。20世纪初,外国人在焦作和延长雇佣中国人勘探煤矿和石油,才有了中国的钻探工人,到清王朝被推翻时,现代的地质勘查业仅处于孕育阶段。

二、奠基阶段(1912 ~1949年)

(一)地质机构、教育、人才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成功,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设置了实业部矿务司,主管地质采矿,下设地质科,由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地质系的章鸿钊主持,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出现管理地质事业的专门机构。同年,政府迁至北京,实业部改为工商部,下设地质科,仍由章鸿钊任科长。1913年9月北京政府改地质科为农商部地质调查所,规划和总管全国的地质调查工作,由来自英国学习地质归来的丁文江任所长,但除了丁文江之外,没有一名地质人员;因此,又同时设立了地质研究所,实为培养地质人才的讲习所,由丁文江任所长,1913年冬,章鸿钊接任所长。

研究所招收了30名学生,由章鸿钊、翁文灏、王烈任教,经三年学习,1916年6月,21人完成全部学业,18人取得毕业证书,其中有谢家荣、王竹泉、叶良辅、李捷、李学清、谭锡畴等,他们中的大多数后来都成为著名地质学家,是我国地质工作的开拓者。

1916年7月,18名地质研究所毕业生进入地质调查所,成为地质调查所的及时批调查员。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专业地质队伍,调查所正式开始工作,结束了中国国土只有外国人从事地质调查的可悲屙面。1941年地质调查所改名为中央地质调查所,下属经济部。地质调查所1916年正式开始工作,到1950年由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所接管,前后共35年,在此期间,湖南、两广、江西、四川、西康、福建、云南、宁夏、新疆、察绥、贵州、浙江、东北、台湾等地先后建立了地质调查所。以中央地质调查所为首的地质调查机构构成了新中国成立之前主要的地质工作队伍。中央地质调查所由20多人发展到200多人,是一个精干、高素质、管理有序,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地质机构。另外两支地质队伍是1928年1月成立的以李四光任所长的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及1940年10月当时的国家资源委员会将设在云南昭通的叙昆铁路沿线探矿工程处改建为西南矿产测勘处,1942年10月又将其改为全国性的矿产测勘处,均由谢家荣任处长,进行全国矿产勘查工作。从1940年到1951年1月由中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接管,共工作了12年,工作人员从20~30人发展到60~70人,备有钻机14台。

中国地质学会是我国较早成立的学会之一。1922年1月27日,由地质调查所所长丁文江主持,26位地质学者应邀与会,一致赞同成立中国地质学会。2月3日,召开成立大金,选举章鸿钊为会长,翁文灏、李四光为副会长,挂靠在地质调查所。地质学会每年举行一次大会,年会上进行学术报告和讨论,内容丰富,全国各地质单位重要的地质发现和地质研究成果均在年会上得到及时交流。1922年,地质学会创办《中国地质学会会志》(1952年改称《地质学报》),主要用英文出版。1936年开始又出版中文刊物《地质论评》,对年会交流的主要成果及时刊出,对国内外地质信息及时报道,对促进国内地质工作与扩大国际影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地质学会还关心和支持地质教育,创办了中国地质学会奖学金。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中国地质学会从成立时的26位创立会员到1947年2月发展到487位会员,会友96人,机关会员44个。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27年中,中国地质学会作为民间的学术团体在地质工作情况沟通、国内外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团结地质工作者,推动地质事业和地质科学的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此时期内地质教育得到一定发展,始于1909年清政府设立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创办地质学门,有5名学生入学,有2人在1913年毕业,后停办,至1917年才恢复招生,成为当时我国培养地质人才最重要的学府,北京大学地质系早期毕业的学生成为地质调查所工作人员的主要来源。1909年,英国福公司在中国创办焦作路矿学堂,设矿务学门,开设地质课程,首批摺收学生20人。1913年北平政府工商部利用北京大学条件开办"地质研究所",1916年7月停办。1919年燕京大学设地理与地质学系。之后至1937年前先后又有东南大学(后改名中央大学)、中州大学、广东大学(后改名中山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设地质学科。1947年,宋子文在安徽创建安徽淮南工业专科学校(后改为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王竹泉等曾在该校任教。经抗战至1949年,当时设地质学科的高校有10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大学、山东大学、贵州大学和台湾大

……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