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装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2008年3月刊与2011年5月刊合集。2008年3月刊以"垭口:景观大道上的观景台"为主打,并讲述古城疏勒;2011年5月刊主打"太行山"并介绍侗族和水族。
关于中国国家地理
一本记录中国60年的杂志,一种 "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的精神传承,一个亲近自然、回归内心的倡导者。传播科学、记录中国,将千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和世事变迁真实地记录并留给历史。我们所倡导的尊重自然、探索自然的精神和感知自然、融入自然的生活方式影响了上千万读者,他们冲出城市、投入山水之中享受着阳光、雪山、森林、江河、高原等等带来的无以伦比的生命体验。
本套装为准备徒步旅行的你推荐两条鲜为人知的徒步区:318国道西段和太行八陉。318国道西段上的垭口自古以来便是民族往来物资交换的必经之路,更多的垭口则是西南季风向亚洲东部耕云播雨的好通道,它们还是不少动物东去西往和南移北进的通途。太行八陉曾经是重要的军事关隘和古人进行迁徙、贸易、军事活动的通道,而今太行山上已有了无数通途,然而这些陉道并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逝。相信会为您的徒步旅行提供灵感!
2008年3月
P28隔绝与交流之门
中国人景观大道西段的垭口
学者笔记/范晓 绘图/范晓 摄影/刘正良 等
按《辞海》解释,垭是"高大山脊的鞍状坳口,常为高山大岭的交通孔道"。从四川盆地的成都到青藏高原一路走去,大大小小的垭口不下数千个,不少垭口自古以来便是民族往来物资交换的必经之路,更多的垭口则是西南季风向亚洲东部耕云播雨的好通道,它们还是不少动物东去西往和南移北进的通途,动物们的迁徙游走又为不少植物的异地繁衍提供了运输工具。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并非人们想象中的因山地阻隔而安静寂寞。每个垭口都是一个门坎,这道门,既意味着隔绝又意味着交流。不甘沉寂的生命每每迈过门坎,经历一次次重生。
P32 岷江—邛崃山脉—大渡河
撰文/张文敬
P38 大渡河—大雪山脉—雅砻江
撰文/刘乾坤 等
P46 雅砻江—沙鲁里山脉—金沙江
撰文/张文敬 等
P54 金沙江—达马拉山-宁静山脉—澜沧江
撰文/孙吉 等
P64 澜沧江—他念他翁山脉—怒江
撰文/聂作平
P74 沿着雅鲁藏布江
撰文/聂作平
P84寻找蓝罂粟
撰文/孙敏 摄影/谢鸿妍 等
生长在中国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高原植物绿绒蒿,自18世纪以来,就受到西方植物学家关注并采集。这美丽的花卉,不仅在世界上拥有炫目的观赏价值,也在中国藏族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还是藏药中不可缺少的药材。在西方,她还有一个迷人的名字"蓝罂粟"。
P102萤火虫:浪漫昆虫的生存困境
撰文/梁醒财 李学燕 侯清柏 摄影/陈灿荣
萤火虫的荧光素酶在工业、医疗、防治污染等多个领域有着极高的利用价值。但是让人忧心的是,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如今却难觅踪迹,它们的生存生态遭受了怎样的破坏?科学家在经过几年的研究之后,给我们呈现了一个让人唏嘘的萤火虫世界。
P112一个"老南极"在北极
撰文?摄影/刘小汉
作为一个"老南极",12年前,科学家刘小汉曾经参与过中国首次北极考察的组织工作,4年前,他还曾参加了中国北极黄河考察站的建站讨论。去年,他终于有机会一睹她的风采。
P122寻找神秘古城疏勒
撰文?供图/杨镰
中国史书上,西域有两个古城最著名,一个是楼兰,另一个是疏勒,分别是天山南北文明走向的路标。如今,楼兰名扬天下,而疏勒则鲜为人知,一直迷失在史册的书页之间,甚至连具体地点也无定论。然而,没有疏勒城,丝绸之路史就缺失了生动的章节。
P132宝兴桂花:物种的守望
撰文/刘睿 摄影/孙有彬 等
"物之美者,招摇之桂",中国是桂花的故乡,但数年前,国外一些植物学家认为中国已没有"非人工栽培"的野生桂花群落存在这种妄断自2006年春四川宝兴县东拉山大峡谷"惊现"野桂群落之后,便销声匿迹了。东拉山的野桂本身充满谜团,值此北京奥运即将到来之际,桂花专家又建议用它们来制作获奖运动员的"桂冠",把人们的目光引向了那条偏僻的山谷
P146大国东隅,与大洋息息相关
撰文/ 秦昭
尽管加拿大行政上的13个省和自治领地中有11个临海,但只有新不伦瑞克、爱德华王子岛和新斯科舍这三个省被冠以"沿海省份"(Marintimes)的特称。仅此,便足以让人明白这3个省与大西洋举足轻重的关系。这3个省的农林渔业曾经让他们辉煌过,但也让他们尴尬过。
P160 天气,奥运会中难以控制的"孩子脸"
撰文/ 林琳
北京小女孩阳阳有个梦想:"奥运会的时候,我希望北京的天是蓝蓝的,花是红红的,草是绿绿的,太阳是笑眯眯的"2008年的8月,在北京,中国人的奥运梦将最终实现,可是,立秋的北京面临着暴雨、大风、雷暴、高温等变幻莫测的天气形势,也让这场盛会有了"悬念",小阳阳是否真能看见她向往的蓝天和阳光?
2011年5月
50 太行山:高原向平原的转折很壮丽
撰文/范晓
地质专家和摄影师沿着横切山脉的数条太行古道曲折行进了千余公里,发现了太行山中许多无法用文字描述的景观和秘密。除了刀劈斧削般的悬崖峭壁、幽深的峡谷和千折百绕的曲流之外,太行山还向我们展示了什么?
94 太行古道:千年留痕路沧桑
撰文/哈雷
古时难行的太行八陉曾经是重要的军事关隘和古人进行迁徙、贸易、军事活动的通道,而今太行山上已有了无数通途,然而这些陉道并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逝。
140 印度河流贯巴基斯坦
撰文/马丽华 摄影/张超音 图注/王心阳
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冈仁波齐峰北坡的印度河,流经印控克什米尔拉达克地区以及巴基斯坦全境,在历经3180公里的高原与平川后于卡拉奇汇入阿拉伯海。
116 用歌声传承思想的侗族
杨通银 摄影/陈海汶 绘图/于继东? 解读人 罗康隆
120 曾经被误认为"彝族"的侗族
撰文/吴万源
126 侗族大歌 没落的天籁之音
撰文/邓敏文
128 这是一个最爱他人的民族
撰文/罗康隆
134 神秘睿智看水族
解读人 吴贵飙 摄影/陈海汶 绘图/于继东
178 波兰维利奇卡:盐矿中的艺术宫殿
撰文/邵宁 摄影/Patrick Landmann 等
190 走近贡嘎,寻找封面诞生地
撰文/刘乾坤 摄影/冉玉杰
太行山大峡谷之不同凡响,不在于某一段峡谷,而在于以拒马河、滹沱河、漳河、沁河以及太行八陉为脉络,构成了一个在南北长600公里,东西宽250公里的范围内,气势恢宏、博大精深的太行山峡谷系。这也是国内外罕见的、具有独立美学单元特征的、其杰出品质具有区域性的峡谷群。
太行山的山体在垂向上表现为多元结构,太行山中南段由下往上大致有三层:年龄在18亿年以上古老变质岩——片麻岩,构成太行山的"基底";年龄约10亿年左右的紫红色石英岩;年龄约5亿至6亿年的石灰岩。峡谷主要形成在中上部的石英岩与石灰岩中,但在地貌形态上,整个太行山峡谷系却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即都是在山西高原相对于华北平原的强烈抬升中,形成山体断块,并经流水快速下切侵蚀,形成了诸如嶂谷、瓮谷、悬沟、长崖、阶梯状台栈等典型组合,又由于岩石质地、色彩、纹理的变化,便挥洒勾勒出苍凉冷峻、刚健质朴的太行山峡谷画卷。
收到书后第一是惊奇,这样的快的速度就到了我的手上。第二是惊喜,里面的文字让我感动,正在阅读中。
这个系列不错,但真要去这样徒步,现在而言,还是有难度的,先领略一番,《中国国家地理》你值得拥有,呵呵,不是打广告。
这2本杂志非常好,非常喜欢,刚好过几天假期看
了解中国的一些风景,名胜,还有地质奇观,真的很增长见识,以后有机会就去这些地方旅游
我就住在太行山里的一座城市里,我也想徒步了,按照书上介绍的,去看嶂石岩,去看太行八径。
很喜欢国家地理!文字很美,图片也特别美,令人对那美丽的地方充满向往!
太行山的部分人文介绍的有些多,我只喜欢地质的
喜欢徒步旅游朋友的福音来了,书中很细致的描述了徒步旅游的路线,很期待一直在路上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
中国国家地理 一直很喜欢,把这几个特辑都买了
本来以为是一本书,结果发过来一看原来是两本杂志,一个本是2008年的一本是2011年的 里面的广告特别多。只能当杂志看看吧
看了国家地理,别的书的图片都看不上眼了,非常美。
喜欢本期的主题 正版杂志嘛 一如既往的内容充实主题明确 纸质也是上乘
期盼已久的杂志,虽说是过刊,但是内容绝对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给男朋友买的,他是个爱旅游的人,旅游也真的让人成长很多,一次川藏的骑行经历让过分倔强的他成熟许多,喜欢能洗涤人心灵的书籍……
中国国家地理真心好,每次都爱不惜手。值得推荐
喜欢国家地理,了解了解这个向往的的世界,准备筹集了资金,练好了身体,各方面素质达到了之后就向远途出发。
东西很好,一本很好的杂志,希望多点人文的介绍,就更好了
太行山这期很精彩,介绍的很全面!我从小生活在这片土地,深爱着太行山!
太好了,《中国国家地理》鲜为人知的徒步路线,让人可以足不出户就能领略祖国大好河山。
一直都很喜欢中国国家地理,书也一如既往的好!好
中国国家地理,一直都在看,这个是介绍徒步的,就是有一本是08年的。
喜欢看美丽的风景、喜欢了解各地风土人情就买国家地理,它还可以给孩子种下地理的种子。
装帧很好,印刷精美,。早就仰慕已久想要阅读。经典地理丛书,没有什么好说的,希望能够静下心好好看完,有所领悟。值得购买!!!
具备一定深度、值得收藏的书!太行八陉讲得非常透彻,身为中国人,了解了太行山的历史文化,就了解了半部中原史,而若不知道太行八陉,是无法懂得那些荡气回肠的故事因何而起。
这两本书虽然时间跨越比较大,都是几年前的,但这丝毫不影响这两本书的内容的可读性,书里面介绍的徒步路线看了就给人一种想要去走一走的冲动,我试图去想想这样一个场景:我穿行在太行古道,不时地放下书包,拿着一本国家地理,看着地图,评点着周围的美景。。。
延续了国家地理一直以来的高水平制作,内容可读性很强。现在著名的景点到节假日人满为患,正发愁今年的十一长假不知道去哪玩,读完2011年5月这本关于太行山八陉的介绍,准备带上这本杂志去太行山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