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文总”与左翼文化运动图书
人气:30

“文总”与左翼文化运动

揭开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的神秘面纱,三期《文报》首次公开
  • 所属分类:图书 >文化>文化史  
  • 作者:[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上海鲁迅纪念馆] 编 [孔海珠] 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上海左翼文化研究丛书
  • 国际刊号:9787208140004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8
  • 印刷时间:2016-08-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作为“上海左翼文化研究丛书”的一种,本书首次系统梳理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简称文总)的历史脉络和组织关系。作者发现大量新史料尤其是对《文报》的发掘和研究,阐述了文总在中共党组织的直接领导、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声援下,顽强不懈开展左翼文化运动,在革命斗争中发挥团结和协调各联的作用,直到1935年的艰难时刻仍在力图重整组织,勾画出中共党组织把握左翼文化运动方向,培养文化骨干队伍,将革命文化种子散向四方的历史面貌。

编辑推荐

首次系统梳理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的历史脉络和组织关系。特别是三期《文报》的发掘和披露,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孔海珠,女,浙江省桐乡市乌镇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茅盾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上海孔子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乌镇孔另境纪念馆名誉馆长。作品有《痛别鲁迅》《左翼•上海》《霜重色愈浓• 孔另境》《聚散之间》《沉浮之间》《于伶传论》等20多部。

目录

引言 1

及时章 文总成立的时代背景 1

及时节 中国左翼文化产生的两个要素 1

第二节 组织的联系和鲁迅的影响力 6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决策 12

第四节 国内左翼革命组织的需要 13

第五节 文总分期的划分 15

第二章 文总的组织系统 20

及时节 文总与文委 20

第二节 文总成立时间考 24

第三节 文总各联的组织结构 25

第四节 文总与各联的协作关系 29

第五节 中国文总与各地左联、文总 32

第三章 文总的领导层更替 36

及时节 文总领导更替查考 36

第二节 文总的书记们 40

第三节 文总书记陈处泰 46

第四章 文总与左翼文化 64

及时节 文总对左翼文化的指导 64

第二节 瞿秋白参加领导工作 71

第三节 远东国际反战会议在上海召开 75

第四节 作家与示威游行 78

第五节 勾命单和国际性的白色恐怖 84

第六节 机关报《文化斗争》《文化月报》《我们周报》 88

第五章 文总与《文报》 102

及时节 《文报》的风貌和内容特色 103

第二节 《文报》的意义和价值 109

第三节 《文报》主编考及其他 110

第四节 《文报》与P.S.追踪 113

第六章 《文报》内容考释 119

及时节 不可湮没的三封信 119

第二节 中国文协慰问病重的高尔基和鲁迅 132

第三节 首次披露悼念瞿秋白、何叔衡 137

第四节 可贵的《研究资料》和学习文件 146

第五节 国际视野中的报道、通讯和纪念 148

第七章 新文委的建立 153

及时节 左翼文化工作转向的“新纲领草案” 153

第二节 周扬和新文委的建立 157

第三节 新文委对上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贡献 164

第八章 文总的历史影响和时代意义 170

及时节 萧三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 170

第二节 鲁迅、茅盾帮助伊罗生选编《草鞋脚》 174

第三节 中国左翼文化的国际影响和时代意义 178

结束语 180

附录 182

文报》新年号 182

文报》第十一期 202

文报》副刊《研究资料》及时期 246

代后记 《文报》的发现———一个传奇故事 278

在线预览

关于国际革命戏剧家同盟这个组织,一般认为它是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姐妹团体,它们有着一样的宗旨和方向。但具体情况究竟怎样,它的组织形式和分工,以及在国际范围内担任着什么角色,它的任务又是什么等等都不甚了解。笔者翻阅了中国的有关辞书,并请友人查阅俄文版的苏联大百科辞典,均无这个团体的资料记载,这是很遗憾的。所以,关于这个团体和中国剧联有什么联系这个问题上,当然也是空白了。因此,当《国际革命戏剧家同盟给中国剧联的一封信》,欣喜的心情是难以平静的,它毕竟向我们打开了了解这个团体的通道。这封信的发现,客观肯定了这个团体的存在不是一两年,它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有活动能力、有全球影响的组织,并且继续在积极地进行发展组织的活动。它的指导能力也是无可非议的。关于这个组织的情况,有几点是重要的: U.R.T为国际革命戏剧家同盟的英文缩写,成立时间不详,至1934年已“发展成一个广大的群众组织”。在莫斯科设总会,分会遍布欧美、东方二十几个国家。活动的方式分两个部分:一是“以戏剧的方法,来加强国际的联系”。具体表现在20余个国家的分会的戏剧、音乐及电影团体与他有联系。由分会组织演剧与音乐会等活动,或者由团体与团体甚至编剧者、导演者个人之间进行联系和交流。二是总会和分会出版国际性的机关刊物,相互报告工作的经验及活动,“最重要的是使世界的工人知道你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之下为革命艺术而斗争”。已经知道的出版物有国际革命戏剧家同盟的《国际戏剧》、美国工人戏剧的机关杂志《新演剧》、荷兰的《LINA FRONT》、捷克的《DELNIET DTVADT》、法国的《SOENEOUYIUE》、日本的《PROT》6种。

开展这两项活动的目的,或者说活动的宗旨有三:“努力提高工人的文化及政治教育的水准”;“反映各地无产阶级的生活斗争”;“应用我们的政治路线,来推动革命的艺术”。第三点在当时的斗争环境下可以说是各国左翼戏剧团体最根本的立足点。正如信中所说的,有好几个国家都上演苏联的剧本,无疑是政治路线的需要,或是革命艺术的宣传工作的需要。与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同时成立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它成立之初,已经和国际革命作家联盟建立了联系,接受后者的指导。时隔四年,从这封信中可以了解,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和国际革命戏剧家同盟在这之前并没有组织的联系。是什么原因促使国际革命戏剧家同盟给中国剧联写了这样一封信, 要求建立组织上的联系呢?主要是中间有了个联系人。由于这个联系人在莫斯科联系上了这个组织,向他们报告了中国的戏剧、音乐、和电影方面的活动情况和组织情况,使他们了解到中国剧联的英勇业绩,知道“你们的艺术是配合着你们的斗争前进的,你们将证明你们的力量能够为将来的艺术而斗争的”。于是,国际革命戏剧家同盟兴奋地说:“你们有着我们全部的拥护,全世界的集体的艺术家,戏剧家,音乐家,及电影工人的拥护”。这个“拥护”,化作具体的行动是“我们将尽我们的力量,把你们的英勇的活动告诉全世界的工人大众”。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建立国际的联系”。

建立国际的联系才是组织的保障。怎样建立国际的联系呢?这封信中提出了这样几个方案和活动方式:一是“找出一种方式,使中国的艺术家能够参加国际的活动”。为了做到这点,有一个互通讯息的问题,这要靠双方的努力。二是互相联系的方法很多,“或经过美国,或者经过日本,及其它各国”。三是通过各国分会的机关杂志。“我们把你们的经验及活动报告他们”,“使全世界的工人知道你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之下为革命艺术而斗争”。四是把重要的作品“翻译成各国文字、使各国的工人都能熟知”。为了做到这点,“请你们赠送这些作品给我们,或我们同他们(作者)个人建立关系”,而国际革命戏剧同盟也将赠送剧本、音乐及理论的材料给中国剧联。此外,最重要的是,需要办一个组织手续,即“你们宣布为I.U.R.T的支部”。这样,中国的剧联成为国际革命戏剧家同盟的这个组织的一部分了。

以上种种可以看出,国际革命戏剧家同盟考虑问题的周全而具体,他们不仅具有国际的组织经验,每布置一点都很切实可行,而且,他们的发展组织的热情在信中也随处能感受到。其中,关键的是,他们得到确切的报告,了解到中国左翼戏剧运动的情况,所以有针对性地作出了联系的方案和指导。那么,这位在信中隐去姓名的×同志究竟是谁?笔者认为,这位×同志至少应具备这样几个条件:首先,他是剧联的成员,甚至是该联盟的核心人员,才能确切地知道组织情况和活动情况。其次,他后来有条件在1934年左右到莫斯科,并能通过关系和国际的组织进行联系。只有亲身经历过在国民党统治区从事旨在推翻、动摇这样统治基础的戏剧、音乐、电影等活动,才能有详尽的报告的资本,从这封信中体现出了这位×同志的深刻体验和工作的热情。但是,当时中国剧联是不可能特意指派人员赴莫斯科寻求国际的帮助和指导。我认为, 这个神秘的人物很可能就是失踪在莫斯科的原中国剧联成员朱穰丞。关于朱穰丞,夏衍在《懒寻旧梦录》有重要的介绍: 他原先只是一个话剧的爱好者,他是一家外国洋行的高级职员,生活比较富裕,他领导的辛酉剧社,最初是以“爱美”和“提高话剧艺术水平”为

号召的。辛酉剧社“难剧运动”的口号,上演过契珂夫的《万尼亚舅舅》(由袁牧之主演),尽管卖座不如理想,但他毫不灰心,更奇怪的是,1929年底到1930年,他思想上起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参加了左翼戏剧家联盟,而且在1931年上海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候,他向我提出决定自费经欧洲到苏联去进修。不久,他就离开了他美满的家庭,自费到了德国,经过千辛万苦,于1932年以一个德国马戏团的丑角身份进入了苏联。……他曾在“莫斯科小剧院”当过助理导演。1936年在苏联“大清洗”运动中失踪,从此就和国内(包括他的妻子)断绝了消息…通过上面的一段话,夏衍把朱穰丞的出身和对戏剧的贡献,以及他参加剧联之后的重要决定———去苏联进修戏剧的经过,以及时手材料介绍了出来,朱穰丞生平活动的国内部分也是迄今为止对他介绍最真实、的文字了。读了这份介绍,一位对戏剧有执著追求,全身心投入到左翼戏剧运动,并努力追求光明的形象跃然纸上。当时,苏联的戏剧是令全世界左翼戏剧人士向往学习的地方,朱穰丞离开美满的家庭,经过千辛万苦辗转到了苏联,他去寻找国际革命戏剧同盟,并向他们报告中国的情况这是情理之中的事。

实际情况确实如此,笔者访问了朱穰丞的女儿朱可常,她拿出了一份萧三写于1968年11月的材料,这份材料真实地记录关于朱穰丞到莫斯科后的一些活动,是朱穰丞生平活动国外部分的有力依据。现将萧三的这份材料作必要的摘录:朱穰丞大约是1933年到苏联的。他来找我时说,是上海中国左翼文化同盟———左翼作家联盟负责人之一沈端先(现名夏衍)介绍的。朱自己是跟随一个中国人耍把戏的班子到法国,又到奥地利,然后单独来到苏联的。

谈起中国左翼文化文艺运动,他知道的多。他是左翼戏剧家联盟的, 和袁牧之共同导演过戏剧……我那时是“左联”的代表,参加国际革命作家同盟一部分工作,有“左联”的姐妹组织“剧联”的人来了,自然欢迎,招待他。……我介绍他到“国际革命戏剧家同盟”,这个组织招待他,给他工作、住处等等。

萧三讲到朱穰丞到苏联的确切时间,朱穰丞知道不少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的情况,以及是由萧三介绍朱到“国际革命戏剧同盟”,这个组织善待了他。这些都和×同志应具备的条件非常吻合。到目前为止,我们所了解的这段时间里,具备这些条件的在莫斯科的戏剧家、文艺家只有朱穰丞。萧三也讲到袁牧之和冼星海,他们“二人是1940年秋才去莫斯科的,当时朱穰丞没有看见他们”。至于朱穰丞以后在莫斯科的情况,据萧三在材料中介绍,“他后来进了中国党在莫斯科办的列宁学校。有时也进城来,记得来看过我,和我商谈修改翻译国际歌的歌词的问题,我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以后,萧也不知他的去向。

媒体评论

“文总”与左翼文化运动》一书披露的鲜为人知的《文报》杂志,为研究左翼文化的组织活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切实的史料依据。——《文汇报》2016年8月26日

“上海左翼文化研究丛书”第1辑是很有分量,很有品位,很有价值,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凸显了左翼文化运动的革命性内涵,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地方特征,具有厚重的文史特征,发挥了左翼文化运动研究的学术性专长。——上海党史学会名誉会长张云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的质量好好

2017-03-17 16:12:41
来自a***2(**的评论:

非常满意,很喜欢

2017-04-24 17:42:41

免责声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