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我的精神自传图书
人气:45

我的精神自传

我的精神自传》是钱理群先生近年来较为重要的作品,也是他较为看重的作品。钱先生在该书后记中说,"成书,已经耗费了五年时光,更是倾注了退休前后的主要心血","这本书,在我的学术著作中,确实占据了相当独...
  • 所属分类:图书 >传记>学者  
  • 作者:[钱理群]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108054463
  • 出版社:三联书店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9
  • 印刷时间:2016-09-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418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我的精神自传》是钱理群先生近年来较为重要的作品,也是他较为看重的作品。钱先生在该书后记中说,"成书,已经耗费了五年时光,更是倾注了退休前后的主要心血","这本书,在我的学术著作中,确实占据了相当独特的地位:它既是我的自传,学术自传与精神自传,又是一部学术史、思想史、知识分子精神史的著作";"这本书又是一部关于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思想史、学术史、知识分子精神史的研究著作"。阅读过该书手稿的北大学者贺桂梅认为该书更是一部20世纪中国的经验史。 该书包括两个部分:及时部分:我的回顾与反思;第二部分:我的精神自传。

作者简介

钱理群,一生裁为四截。前二十一年,算是入世前的准备,1939年出生重庆,在南京读小学、中学,在北京大学亲历反右运动;中间十八年,在边远地区贵州安顺小城中等专业学校教书,在社会底层经历了和;1978年重返北京,与北京大学青年学生、同代友人一起,风风雨雨二十四个春秋,并写有多部研究周氏兄弟和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的著作;2002年退休后五年,又回归中学和贵州,关注语文教育、西部农村教育、地方文化研究和青年志愿者运动,同时从事现代民间思想史研究。七十五年的生命,和两个空间——贵州与北大,一个群体——中国的年轻人,建立了血肉的联系,其主要连接纽带,则是鲁迅。

目录

上篇 我的回顾与反思

引言 "以不切题为宗旨"

一 我的人生之路与治学之路(上)

二 我的人生之路与治学之路(中)

三 我的人生之路与治学之路(下)

四 知识分子自我独立性与主体性问题

五 知识分子和民众的关系问题

六 关于启蒙主义的反思

七 关于理想主义的反思

八 关于思想与行动的关系问题

九 自然人性论与个人主义问题

十 的话题:关于大学教育与北大传统

下篇 我的精神自传

一 历史的中间物

二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

三 幸存者

四 学者 教师 精神界战士

五 真的知识阶级

六 思想者与实践者

七 漂泊者与困守者

后记

在线预览

六关于启蒙主义的反思 首先,知识分子和别人不同,他是读了很多书以后再来思想和说话的。和物质文化的创造者的工人、农民说话不同,知识分子在社会分工中是作为"传统文化的接受者与传播者"而存在的(当然他还有新文化创造的作用),因此,知识分子的想、说、写从一开始就不是独立自主的,他必须受到作为潜在知识积累的前人的思想、文字的制约。这就形成了一个陷阱,或者说潜在的危险:随时都有可能(当然不是必然)迷恋于前人发展得十分精致、完备的思想文化及语言文字的表达,从而失去了自我,似乎是自己在想、说、写,实际上发出的却是"唐宋时代的声音,韩愈苏轼的声音,而不是我们现代的声音"。《无声的中国》,《鲁迅全集》卷4,页12。我们北大的学生有机会听很多讲座,演讲的人都很雄辩,否则就上不了北大讲台。但是只要你仔细听,就会发现讲座有两种类型:有的人虽然滔滔不绝,说的却不是自己的话,他其实是二道贩子,贩卖别人的思想和言辞。这就存在很大的危险性,他会成为前人或外国人的传声筒,他的脑子已被践踏了,再来践踏大家;第二种人是真正的知识分子,他博学,又能把很多东西消化,消化以后他能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这就能启发我们的独立思考。这二者有很大的区别,同学们应当有识别力,不要被那些"二道贩子"懵住了。 第二个问题:知识和强有力之间是冲突的。也就是说,知识分子说话他必然受到权力意志的干预和制约,这是任何人都不可能避免的。在我看来,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有办法避免权力意志的干预和制约。这样的或显或隐的干预和制约,就形成了知识分子言说的某些特点。鲁迅就注意到许多中国知识分子的言说都有朦胧的特点,这有两个方面的情况:有的知识分子与权势有密切关系,甚至成为权力意志的代言人,但是他又不便于说明自己与权力的关系,说话就自然朦胧;而另一类知识分子是反抗权势的,但即使他再勇敢也不能够不怕关起来,不怕杀头啊,所以说话也得朦胧一点。鲁迅就说:我在写作时自己先要抽掉几根骨头,送到编辑部去,编辑要抽掉几根骨头,主编又要抽掉几根,抽来抽去,等到读者看到文章,已经没有多少骨头了。自己在写文章时也常常考虑有些话不能这样说而要换另一种说法,这一换就模糊、朦胧了。朦胧的言说是故意为之的,这背后有权力的制约,而这制约又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知识分子不可能摆脱权力的干预、制约而达到自由的言说。 第三个问题是:也许有的人说自己能不顾利害。这当然是很勇敢,很可贵的。但也还会面临一个问题:你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吗?也不行,还有其他的限制。你要经常面临说与不说的两难选择。比如在鲁迅的小说《伤逝》中,男主人公涓生就面临这样一个困境。他开始和子君谈恋爱,后来感情发生变化,已经不爱子君了,但子君还爱着他。这时涓生就面临一个难题:我告诉不告诉她呢?说真话呢还是说假话?不说,就是"说谎",这是虚伪的,违背知识分子的基本品格,但说出真实,告诉子君:"我不爱你了",却等于把真实的重负卸给了对方,特别在当时的社会里,子君会承受极大的社会压力,她果然在孤寂中死去了,涓生也就无法摆脱内心的负疚。这就是说,无论"说"还是"不说"都要付出良心和道德的沉重代价。"说出真实"与"说谎"的两难选择,是终生折磨着鲁迅和一切知识分子的人生和言说困境。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几乎每天都面临这样的选择的困境:说真话,还是说谎?只是我们没有勇气像鲁迅这样正视罢了。 其实,我们还有一种困境,这就是我们要问的第四个问题:面对苦难,"记住",还是"忘却"? 大家还记得在中学的时候读过的《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吧,其实未必都读懂了:这篇文章重点不是在讲刘和珍怎样的勇敢,军阀怎么镇压,而是讲鲁迅自己内心的困惑。文章一开始,学生问:"先生,你写了记念文章没有?"鲁迅说:"没有。""你还是写一点吧,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那就写吧。可是要写了,鲁迅又想:"写了又有什么用?"所以又想不写。但不写也不行啊。日子过去了,人们会忘记了。鲁迅说:"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吧,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但是写了半天,又犹豫起来:写了又有什么用呢?写了只不过徒然增加别人谈话的资料而已……整篇文章就是这"写"还是"不写","说"还是"不说"的矛盾。这背后就是一个"记念"还是"忘却"的困惑。所以后来鲁迅还有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也是让鲁迅困惑终生的。其实,我们也会面临这样的困境:当你经历了让你痛苦万分的事情,或者面对一个个的苦难,你是忘却还是记着它?你竭力忘却它,这就意味着回避,当然有问题,但你时刻记着,让那么沉重的记忆和现实压着你的心,你能承受吗?这就是两难选择。这里所说的记念和忘记的矛盾,和前面说的说真话与说谎的矛盾,都是人言说时所面对的根本性的困境,这样言说就很难进入真正的自由状态。 就算你摆脱了这些困境,把一切都说出来了,你又会面临第五个方面的问题:有人听你说话吗?鲁迅说,要点火是需要火种的,拨动琴弦要有弦啊。没有火种再播也无用;没有弦再拨也不行。有些人既聋且哑,面对这样的人,你说给谁听呀?即使有人反对,也是一种反应,最可怕的是说了没人听,毫无反应,即无反对,也无赞同。这才是巨大的悲哀和寂寞啊! 我经常想这几年是我的黄金时代。为什么?因为我讲话有人反对,也有人听,即启功先生说的:"有人喜欢有人骂",这样自己才觉得说话有意义,最可怕的是到哪24小时没人听我讲话了。记得有一个台湾的学者对我说:"钱先生……我们是讲了话没人听。"这样的"没人听"的无对象的虚空,或许是更为可怕的。P136-139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