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国传统首饰:手镯戒指耳饰图书
人气:90

中国传统首饰:手镯戒指耳饰

功艺巧如神,求之多辛苦 有幸先行拜读了王金华先生的《中国传统首饰 手镯戒指耳饰》一书,感叹与钦佩由衷而生,金华在传统艺术品鉴藏与研究道路上所表现出来的执著精神让我深受感动。我与金华是同龄人,45年前的1...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首饰丰富多彩、美不胜收,且蕴涵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具有较高的实物价值和文史价值。笔者凭借三十余年的研究心得和收藏感悟,精心撰写本套丛书。这既是一套专门介绍华夏传统首饰的专著,也是一套画册类的文物书籍,不仅有大量的文物实图,同时还从人类学、美学、民族学、民俗学、工艺学等角度,展示了文物藏品的历史背景、形制风格、艺术特征、材料工艺、使用情况、当前状态及收藏展望等。本书是该套丛书的第二本,重点介绍了手镯、戒指、耳饰等珍贵首饰,内容丰富、文字简练、图文并茂,具有较高的研究和鉴赏价值,有利于读者了解中国传统首饰文化和历史,也有助于对传统技艺和设计方法的学习、借鉴和创新,从而弘扬民族文化,推动我国首饰行业的发展。

编辑推荐

国内著名民间收藏家、研究者王金华推出的重量级著作,该书系《中国艺术品典藏系列丛书》首饰篇中的第二部,首饰篇共三部——《中国传统首饰 簪钗冠》《中国传统首饰 手镯戒指耳饰》《中国传统首饰 长命锁与挂饰》。书中展示了作者30余年的收藏精品和研究感悟,带您走进中国传统首饰文化的殿堂。

中国传统服饰:绣荷包

中国传统服饰:清代服装

中国传统首饰:簪钗冠

中国传统首饰:长命锁与挂饰

作者简介

王金华,1952年出生于北京。1968年初中毕业后,到山西夏县插队。1975年就职于铁路行业。由于酷爱古典文化,工作之余热衷研读地方志、史书、收集民间传统艺术品。20世纪80年代末,毅然辞去二十余年安身立命的铁路工作,专事古玩的收、卖、研,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织绣和银饰文化的藏品大家。目前,珍藏服装、云肩、枕顶等丝织品上千件,簪、钗、冠、手镯、长命锁等首饰上千件,且藏量大、品种丰富、品相较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作者行事专注、刻苦钻研,在明清服装和银饰的研究方面尤见成效,并心系传统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播与传承,创办了"雅俗艺术苑",为广大艺术品研究者、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小小的文化交流平台。同时,还为各地博物馆的筹建、各类藏品的展览以及学者专家的著书等提供了大量的藏品和相关图片。

凭借丰富的藏品、博的收藏知识、独到的鉴别经验,对文物实业界和文物学术界均有一定影响和贡献。曾任工商联中华全国古玩业商会常务理事、北京古玩城商会古典织绣研究会会长、北京古玩城私营个体经济协会副会长。

二十年间,陆续出版了《中国民间绣荷包》《中国民俗艺术品鉴赏刺绣卷》《民间银饰》《图说清代女子服饰》《图说清代吉祥佩饰》《中国传统首饰》(上、下册)《中国传统首饰 簪钗冠》等书籍。其中有几部曾多次重印,有几部还译成英、德、法等文字,在多个国家热销。近期,又将有几部专业新著陆续面世。

目录

浅说传统银饰 手镯 文字纹镯 银寿字纹马蹄形手镯 银鎏金福禄寿手镯 银宽边寿字纹手镯 银福寿双全手镯 银镀金寿字纹手镯 银阿弥陀佛手镯 银镀金盘长福寿纹手镯 银花卉双喜纹手镯 银寿字纹素身手镯 银寿字纹、花卉纹满花手镯 银福寿纹马蹄形手镯 银团寿纹扁鼓形手镯 银福禄寿双喜纹手镯 银双喜纹车道手镯 银鎏金天作之合手镯 银篆体寿字纹手镯 银福寿纹手镯 银镂空团寿纹手镯 银寿字纹满花手镯 银福禄寿喜纹手镯 银镀金万寿纹手镯 银实心寿字纹马蹄形手镯 银双喜纹手镯 银福寿纹素身手镯 银实心寿字纹手镯 银镀金四喜纹手镯 各式银寿字纹手镯 银道光四年闰七月文字纹手镯 银大清道光七年闰五月文字纹手镯 银一品夫人花卉纹手镯 银寿字纹马蹄形手镯 银鎏金寿字纹手镯 银寿字纹手镯 银珐琅彩镂空文字纹手镯 藤镯 珐琅彩二龙戏珠银包藤手镯 二式银镶藤手镯 银包风藤素手镯 各式银包藤手镯 银包藤童手镯 錾花银包藤手镯 双股银包藤手镯 单股银包藤手镯 各式单、双股银包藤手镯 海柳金银铜编丝手镯 海柳编丝手镯 海藤编丝手镯 海藤紫铜编丝手镯 银包风藤二龙戏珠手镯 各式银包风藤手镯 九式银包藤手镯 银包藤珐琅彩手镯 银包藤二龙戏珠手镯 银镶藤手镯 银镶风蘸忍耐为高文字纹手镯 珐琅彩镯 银珐琅彩錾花宽手镯 银珐琅彩空心手镯 银珐琅彩花卉纹手镯 银珐琅彩机械成型手镯 银珐琅彩马蹄形手镯 银珐琅彩琴棋书画手镯 银珐琅彩手镯 银珐琅彩福寿纹手镯 银珐琅彩吉祥如意手镯 银珐琅彩竹节手镯 银珐琅彩带扣手镯 铜包银珐琅彩手镯 银珐琅彩人物纹手镯 银珐琅彩花卉纹指南针手镯 银珐琅彩带链手镯 银珐琅彩人物故事手镯 银珐琅彩白族手镯 银镶珐琅彩镂空手镯 龙纹镯 银龙纹空心手镯 金龙纹手镯 铜二龙戏珠手镯 银二龙戏珠手镯 银龙纹手镯 金龙纹实心手镯 银龙寿纹手镯 银鎏金龙纹手镯 银龙纹扁宽手镯 银龙纹空心手镯 银龙纹手镯 银龙纹、回纹手镯 银龙纹扭丝手镯 金龙纹手镯 银龙纹空心手镯 银二龙戏珠响铃手镯 银二龙戏珠男子编丝手镯 银龙纹回族空心手镯 银龙寿纹实心手镯 银龙纹马蹄形实心手镯 银二龙戏珠錾花手镯 银二龙戏珠马蹄形手镯 金龙纹手镯 编丝纹镯 麻花纹镯 各式银编丝纹手镯 银麻花纹手镯 银鎏金麻花纹手镯 银鎏金双股麻花纹手镯 金编丝纹手镯 银编丝纹手镯之 银编丝纹手镯之二 银编丝纹二龙戏珠手镯 各式银麻花纹手镯 各式银编丝纹手镯 银马蹄形麻花纹手镯 银编丝麻花纹手镯 银编丝平安纹手镯 银鎏金马蹄形麻花纹手镯 银麻花纹素手镯 银编丝纹手镯 银编丝、花丝麻花纹手镯之一 银编丝、花丝麻花纹手镯之二 银编丝、花丝麻花纹手镯之三 银编丝、花丝麻花纹手镯之四 银鎏金麻花竹节纹手镯 银镀金编丝纹手镯 银镀金麻花纹手镯 银錾刻扭丝马蹄形麻花纹手镯 银铜两色麻花纹手镯 各式银麻花纹实心手镯 各式银编丝麻花纹手镯 银麻花纹琴棋书画手镯 花卉纹镯 银福寿花卉纹手镯 银梅花纹手镯 金镂空花卉纹手镯 银镂空花卉纹手镯 银鎏金萱草蝙蝠珍珠地手镯 银花卉纹护腕镯 银吉祥花卉纹手镯 银鎏金花卉纹手镯 银花卉纹钟表式手镯 银掐腰花卉纹手镯 银镂空花卉纹手镯 银梅竹纹手镯 银镀金掐丝立体花卉纹手镯 银花卉纹空心手镯 银錾刻花卉纹手镯 银葫芦型錾花手镯 银梅花纹臂钏 银镀金花卉纹手镯 银宽边方胜花卉纹手镯 银宽边花卉纹手镯 银窄边刻花手镯 银如意花果纹手镯 银四艺雅聚花草纹手镯 各式银花卉纹手镯 金镂空花卉纹手镯 银花卉纹手镯 银方胜花草葫芦纹手镯 人物纹镯 银人物故事手镯 银宽形人物纹手镯 银宽边人物纹手镯 银立体戏曲人物手镯 金人物故事手镯 银人物故事龙纹手镯 银镀金人物故事手镯 银婴戏图手镯 银人物纹手镯 银镀金人物纹手镯 银人物纹宽手镯 银渔樵耕读纹手镯 银鎏金人物花卉纹手镯 银人物花卉纹宽手镯 银戏曲人物故事纹手镯之一 银戏曲人物故事纹手镯之二 镶珊瑚镯 动物纹镯 其他类镯 戒指、耳饰 参考文献 后记

在线预览

浅说传统银饰

中国的传统银饰,特别是手镯、戒指和耳饰,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式样最为丰富、价格最为低廉、藏者最为普及。故而,才能够在传统藏品中低调传承,在交易市场上独善其身。

作为一名倾情乡土的普通民间收藏者,三十多年来,笔者的关注视角和寻访方向不但不可能避开农家老银,而且还以此为基础,量化了系列、归集了门类。

自古以来人们就深信,佩戴银饰可以辟难驱邪。所以,中国民间自古就有让小孩佩戴银饰的习俗,这样既有利于排除"胎毒"又能避解妖邪、举阳得福,现代人认为:银制品在一定范围内能产生磁场,释放银离子,激发能量,对人体具有保健功效;银是检试毒素的好金属,人体会不断地排放出一些"毒素",银饰可以吸收这些"毒素",这也就是有些人佩戴银饰后银饰变黑的原因之一;银有杀菌功能,用银碗来盛放马奶,几天之后也不会变质,如患皮肤溃疡病也可用银离子溶液涂于溃疡之处,能使大多数细菌死亡。

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充盈、绚丽多彩。银饰文化亦不逊色,且坦荡富足、傲然其间。

笔者对中国传统银饰的钟爱一直坚定不移,对它们的研究一直锲而不舍。近些年来,终于有了些知识积累、有了些业内认可、有了些市场份额。

有了积累、有了认可、有了份额,也就有了责任、有了激情。

继《中国传统首饰》(上、下册)和《中国传统首饰簪钗冠》之后,笔者将要通过这本《中国传统首饰手镯戒指耳饰》向社会展示中国古典银饰的博大精深和它们的无限魅力。

手镯是一种戴在手腕部位的圆环形装饰品,曾用名很多,如跳脱、腕钏、镯、臂钏、约腕、腕阑、手环、臂环等。

手镯在中国出现得很早,一些资料记载,5000多年前,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喜欢戴这种装饰物了。同时,也有人认为,现在能见到的手镯实物,以北京门头沟东胡林村古墓出土者年代为早,那是新、旧石器交替时期的遗物,距今已有一万年历史。从现存的器物断面来看,这个时期的手镯有圆形、方形、梯形、长方形及半圆形等,外表一般没有纹饰,但也有些手镯的表面刻有工整规矩的线条,部分手镯则雕琢有花纹图案。所采用的材质也很多,主要包括动物骨骼、牙齿、贝壳、牡蛎壳、石、陶、木、藤、铜、金、银、翡翠、水晶、珊瑚、绿松石等,近代还出现了玻璃、塑料、树脂,等等。

那么,银质手镯具体是什么时候出现在我国的呢?有资料认为,西汉时期受西域文化的影响,臂环的佩戴日益盛行起来,而且造型结构丰富多样,有可调整的臂镯,能够根据佩戴者的手臂尺寸决定镯子的大小;还有种臂镯叫"跳脱",其端头用金银丝编成环套,盘成像弹簧一样的圈状。汉至南北朝时期,金属材料的使用已是手镯制作的一大特点。西汉时期则以铜镯为主,东汉至魏晋期间银镯的使用便很普遍了。到了两宋及辽金时期,一些手镯就以金银为主要材料,用模铸法制作而成了。

手镯这种饰品开始不叫"手镯",而称"环",三国时期魏人曹植的《美女篇》中说道:"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晋傅玄的《有女篇》也提到:"珠环约素腕,翠羽垂鲜光。"此外,手镯又称"约腕",元张可久的曲:"寻思几般,围腰玉瘦,约腕金宽。"也有称手镯为"腕阑"的,元末明初陶宗仪在《元氏掖庭记》中写道:"元妃静懿皇后诞日受贺,六宫嫔妃以次献庆礼……一人献柳金简翠腕阑。"以后"钏"和"环"两个名称又通用了一个时期,唐徐惠(徐贤妃)诗《赋得北方有佳人》:"腕摇金钏响,步转玉环鸣。"

然而,钏与环虽然都用于手臂,但两者的造型并不相同,钏的造型类似今天的弹簧,富有弹性,可以伸缩调节,为此,必须以金属制作。而环既可用金属,也可用玉石等天然材料制作。《新唐书·五行志一》称:"世俗尚以琉璃为钗钏",这

里的"钏"字,分明指"环",因为以琥珀、琉璃等材料制作的饰物不可能富有弹性,更不能调节和伸缩。"腕环"又被称作"腕钏"。宋元之际称腕环为"约腕",此有宋秦观的《促拍满路花》词为证:"轻红腻白。步步熏兰泽。约腕金环

重,宜装饰。"

从手镯的结构上看,一般可分为两种:一是封闭式圆环,以玉石材料为多;二是有端口或数个链片,以金属材料居多。实际上,金银材质手镯中,封闭式圆环的还要多些,带链轴、搭扣造型等的,玉石类中倒确实是没有。另外,还有用绳索将两半镯体穿系在一起的手镯。山东曲阜西夏侯遗址出土有一具女性骨架,右手腕上即戴着一只石镯,其由两个半圆形环拼接而成,半圆形环的两端各透钻一小孔,用以穿系相合。环身剖面呈梯形,内径偏小,手部难以通过,故在制作时将环身分成两半,戴上之后,再用绳索穿系固结。有行家认为,这种现象在当时非常普遍,仅江苏省邳县四户镇的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出土有三件以半圆形环相合而成的手镯,出土时佩戴位置均在人骨手腕部,因此,是手镯无疑。

总的来看,手镯都是能够自由戴摘的,但也并非如此。有一种自小戴上、到死都不摘下的终身手镯。这种手镯的内径很小,出土时器身又完好无损,没有断痕,却戴在成年死者的手腕部。所以被认为,这种手镯是幼年时戴上的,戴上以

后即永不脱下,直至随主入葬。

佩戴银手镯的意义何在呢?自古就被认为是能够驱凶辟邪、祈佑平安的吉祥物,直到今天还是如此。因为银手镯所具有的让人敬畏的寓意,文人很早就把这种敬意带入了文学作品。南朝梁道士陶弘景所著的道教洞玄经书《真诰·运象篇及时》中,记述了仙女萼绿华赠羊权金玉条脱的事。清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白于玉》中写了书生吴筠偶入仙境与一个紫衣仙女燕好,临别时,仙女把自己所戴银腕钏送给吴筠留念。多年后,这只腕钏还保护了她与吴筠的子孙免受灾难的故事。

对于手镯的来历也有很多说词:南宋计有功所著的《唐诗纪事》中有个故事,唐文宗有24小时考问群臣:"古诗里有`轻衫衬跳脱`句,你们有谁知道`跳脱`是什么东西?"大家都答不上来。文宗告诉他们:"跳脱即今之腕钏也。"东汉繁钦在《定情诗》中说:"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这就让手镯背负上了海誓山盟的重托,一腕光泽,也是一段尘缘,无论走得多远,都可牢牢跳跃在手上,让内心那腔往日意今日痴的盟约与日月一起穿梭。

"镯"字最早在商周即已出现,不过当时并不指首饰,而是指一种乐器,形状似钟,以金属制成,古代军队在行军时用以击鼓。《周礼·地官·司徒》中说:"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金镯击鼓,以金铙止鼓。""手镯"之名大约出现于宋元时期,南宋洪迈的《夷坚志》说:"在日藏小儿手镯一双,妇人金耳环一对。"这是目前所见文献中较早出现"手镯"一名的史料。除手镯外,也有称其为"镯子"或"镯头"的。元《碎金·服饰篇》在列举各种首饰时,即提及"镯头"。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九回道:"计氏从房里取出一包袱东西来,解开……两副镯子合两顶珍珠头箍。"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三回:"早有宫娥预备香汤,替他洗浴,……手上戴了戒指,腕上戴了金镯。"宋代以后,"手镯"这个名称开始普遍出现。宋代以后的笔记、小说、诗词以及戏曲凡提到这种饰物时,常常称之为"镯",如"金镯""银镯"等,或泛称为"手镯"。这一阶段镯、钏的区分不是很严格,称呼也很随意。到了明代,手镯与臂钏的名称才分开,不再混用。当时的《天水冰山录》登录明朝大贪官严嵩被籍没的家产,曾列有首饰专项,其中钏、镯两名互分,

各有所指。

关于手镯实用性的说法有好几种:有的说,古代奴隶是要戴手铐的(大概是外国),后来奴隶解放了,作为纪念就演变性地戴上了手镯,表示不忘过去而奋发图强,同时也装饰了空荡的手腕,带来了美感;也有人认为,手镯最早的出现是图腾

的演化;有史学家则认为,在男性占据社会和经济主导地位的条件下,男子将手镯等饰物赠送给女性,隐喻拴住其人其心的目的。另外,在一些古代先民的信仰里,手镯往往还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四川成都一座晚唐墓中曾出土过一个空心银镯,里面装有一张印有佛教经咒的薄纸。清代末年,英国探险家、考古学家奥雷尔·斯坦因借考察为名,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盗走的文物中就有一张与此相类似的宋代经咒印本,上面印有:"若有人持此神咒者,所在得胜。若有能书写带在头者、若在臂者,是人能成一切善事,最胜清净。为诸天龙王之拥护,又为诸佛菩萨之所忆念。"或许,手镯本身所具有的让人敬畏的含义,自古就被赋予了能驱凶辟邪、祈佑平安的意义,在一些地方,直到今天还是如此。

手镯在古时并非为妇女专用,男子也可以戴之。戴手镯的方法也没有什么特殊规定,既可戴在左手,也可戴在右手,或者两手都戴。秦汉以后,男子戴此者渐少,一般多为女性,进而演变为妇女的专用饰品。手镯的佩戴没有身份地位之分,除了贵妇、宫女之外,普通妇女也有戴这种饰物的习俗。河南省偃师市酒流沟宋墓出土的画像砖上就绘有这种情况。画中人物身份低卑,似乎是酒店饭馆的下等厨娘。其中有几位妇女捋起衣袖,正在烫酒斫脍,作烹调杂事。她们的腕部也戴有这种饰物。从四川省忠县涂井蜀汉崖墓出土的陶俑中,即可看到戴着腕环的妇女形象。佩戴者中不仅有贵妇、乐伎及舞姬,还有一些托盘执箕的奴婢,说明这种饰物在当时是不分尊卑均可使用的。当然,由于成本不同,宫廷官宦人家的妇女能够置办金质等价格昂贵的手镯,平民百姓人家的则只能选择价格低廉的。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载体,手镯的发展同样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状况相联系,有专著认为,综观各地出土实物,历代手镯的演变,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新石器时期:这个时期的手镯大多取自天然材料,如骨、石、兽牙、木、藤、玉石、陶土。形状包括:圆筒状,壁腔较薄,器形高低不等,器口平整,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镯即是这种形状;扁圆环,状如瑗,即大孔的璧,璧与环形制相类,都是圆环形器物,只是孔径与周围边缘比例有所不同。(璧、瑗在古代通常被用作礼器);组合状,由两个半圆形环合并而成,半圆形环的两端各钻一孔,以绳带系结;花式圆环状,环身厚实,内壁光滑,外壁作出各种凹凸花样,有六角、八角、多角、齿轮形及螺旋形等,以陶制品为主,也有少数为玉、石器。这一时期的手镯已有了装饰性,有的手镯上还刻有简单花纹,而且很多经过了初步抛光令表面光滑。到了商周至战国时期的手镯,所用的材料则多是玉器了。造型和色彩已经是格外丰富,金属的手镯饰品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

商周时期:这个时期的手镯仍以玉、石为主,手镯的造型基本上保留着前期风格,扁型圆环较多,其特点是环身扁薄,中孔四周突起,形成一圈凸缘;也有正反两面均作凸缘的,以便佩戴时更加舒适。金属手镯在这个阶段也已出现,通常以0.3厘米粗的金条弯制成环状,两端锤扁,其状宛如扇面,内蒙古昭乌达盟宁城西周墓出土的金镯亦属这种类型。

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的手镯质料仍可分成金属类及玉石类两种。金属手镯以少数民族佩戴为多,所用材料以铜为主。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出土的四件铜镯则以铜条弯曲而成,两端的接头分开,可调节松紧。这个时期的玉镯造型与新石器时期的一种形体相似,不同的是在镯面上增加了纹饰,纹样主要有谷纹、雷纹、蟠虺纹等。四川省普格县小兴场墓群发现有各式铜镯五十件,内饰以精美的山字纹、云纹、圆圈纹和锯齿纹等。

汉至南北朝时期:金属材料的大量使用是这个时期手镯制作的一大特点。总的来看,西汉时期以铜镯为主,东汉至魏晋期间,银镯的使用则比较普遍。一种以铜为原料,用模铸法制作,外形呈圆管状,为加强装饰效果,有时在镯面上还錾刻纹饰,或镶嵌宝石;还有一种以较粗的金丝、银丝或铜丝弯制成环状,接头部分互相连接,呈封闭式,器身大多不用纹饰,形制简洁,制作方便,多出现在东汉以后。也有少数手镯的镯身被锤压成花瓣状或锉锯成齿轮状。西汉以后,由于受西域文化与风俗的影响,佩戴臂环之风盛行,臂环的样式很多,有自由伸缩型的,这种臂环可以根据手臂的粗细调节环的大小。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金陵人登六朝陵寝,得玉臂之,功侔鬼神。"还有一种叫做"跳脱"的臂环,如弹簧状,盘拢成圈,少则三圈,多则十几圈,两端用金银丝编成环套,用于调节松紧。这种"跳脱"式臂环,可戴于手臂部,也可戴于手腕部。

隋唐五代时期:这个时期的手镯制作愈益精巧,造型设计也更加别致,构造更加复杂,其显著特点是在镯身装有铰具或活轴,以便开合。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唐代窖藏手镯全器以白玉镶金为之,玉作环身,断面呈扁圆形,分制成三节,每节长短相等,两端都用金花铰具相连,铰具被压制成虎头型,虎头与虎头相对,虎齿之间即为铰具的轴心。整件器物造型别致,制作精美,估计是宫廷用物。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另一对手镯形制也与此相同,只是铰具不作虎头,而用花朵,花芯部分则镶嵌宝石。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介绍说:"予曾见一玉臂钗,两头施转关,可以屈伸,合之令圆,仅于无缝,为九龙绕之,功侔鬼神。"

这一时期,女性采用镯子装饰手臂日益盛行,称为臂钏。镯子的佩戴已经不仅是宫廷贵族的爱好了,普通的平民百姓也是相当喜爱。在唐宋两朝,手镯在材料和制作水平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除了金属手镯和玉镯,还有金镶玉的手镯,而

且手镯有圆环形和串珠形以及绞丝形、辫子形和竹子形。

两宋及辽金时期:这个时期的手镯大致有三种类型。以金银为主要材料,用模铸法制作而成的,镯面上錾刻各式图纹,有的还将两端加工成龙首或兽头形;以银片冲压后弯制而成的,上饰槽纹或花纹,两宋时期的手镯多为这种样式;以金、银条锤扁后弯曲成环形的,其或作一圈,或作两圈,两端以较细的金银丝编成套环连缀,以便调节口径。

元明清时期:这个时期的手镯形制向精致轻巧发展,尤其到了清代,更是追求细巧繁琐效果。有为缺口圆环形、环身多为联珠状的,通用于元明清各代,在辽代手镯基础上改进而成;有以金银条弯制成环状的,环身断开,两端作龙首形,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明代武清侯李伟夫妇合葬墓出土的金镯,就做成这种形状,全器以0.6厘米粗、20厘米长的粗金条打制而成,两端雕錾成龙首之形,龙首相对,环身部分则素而无纹。另外,还有在两个龙首之间,雕錾出一颗圆球,形成双龙戏珠的。明清时期手镯的特点是用料考究、制作精巧、花样繁杂,有记载的手镯有:金贯珠镯、金螭头镯、金镶珠宝掐丝大手镯,金镶玉嵌珠宝手镯、金掐丝镯、金垒丝嵌珠镯、金八方镯

等。不仅质料不同,造型也各不相同,有的垒金丝为龙凤形,其金丝细如虾须;有的在器物中嵌以细小珠粒,随着手臂的摆动发出声响。还有一种以金银条弯制成环状,两端作龙首形,两个龙头之间,再镶嵌一颗圆球,形成"双龙戏珠"状。

民国初期:这个时期的手镯款式受外来影响较大,无论在造型设计、材料选择、制作方式等方面,都与以往有所不同。主要有以金银制成数块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或八角形饰牌,饰牌上镶嵌以各色宝石,其中有的两端以金银丝编织成链条,使用时以链扣搭连。还有由数块金属片镶宝石连缀而成,每块饰片之间用铰链连接,打开时呈长条形,两端用金属搭扣相连扣结。这两种手镯,目前民间还有不少藏品。此外,还有翡翠镯、白玉镶嵌镯、金刚钻镯、时辰表镯、风藤镯、包金镯、羊脂镯、金镶藤镯等。民国时期的妇女十分喜欢佩戴手镯,手镯的样式因此而千变万化。

与腕钏相类似的饰物还有臂钏。本书登载了笔者的两只臂钏,金银材质的各一只。臂钏是套在手臂上的一种环形装饰品,亦称"臂环"。早期臂钏实物多出现于北方地区,河北省怀来县北辛堡战国墓中即出土有这种装饰品。臂钏和腕钏形式相类似,只是所戴部位不同,腕钏戴手腕,臂钏则戴于手臂。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盐商妇》诗:"商妇,多金帛,不事田农与蚕绩。南北东西不失家,风水为乡船作宅。本是扬州小家女,嫁得西江大商客。绿鬟富去金钗多,皓腕肥来银钏窄。前呼苍头后叱婢,问尔因何得如此?……"此诗通过一副臂饰生动确切地描写了一个家境贫寒的普通女子,嫁给了一个富裕盐商之后,逐渐心宽体胖,成了"前呼苍头后叱婢"的贵妇。诗文仅用了寥寥数字,就将表达意境深刻地概括了出来,"皓腕肥来银钏窄",意思是,这个女子由于不从事农桑劳作,变得又白又胖,连原来的银钏都快戴不下了。这首诗还反映出当时妇女的一种装饰习俗,名叫"银钏"的饰物。

臂钏也称之为跳脱,在古代的诗文中,常常有将两者混称的现象。因缠绕于臂,古代又将臂钏称之为"缠臂金",如北宋苏东坡《寒具》诗:"夜来春睡浓于酒,压褊佳人缠臂金。"

总之,古代妇女的首饰中有"钏"之物,虽然形制相近,但作用稍有不同,一种戴于手臂,一种戴于手腕。从大量迹象来看,妇女所戴之钏,是从手镯演变而来。手镯在古代是一种常用的饰物,不分男女,都可佩戴。有些民族的男女,还在两只手臂上同时佩戴上数个手镯,从手腕开始,一直戴到手臂。也许是受这种装饰风气的影响,一种新型的装饰物应运而生,那就是将几个手镯合并制作在一起,形成一种饰物,称为"钏"。不过把这种饰物称为钏,也可能是汉代以后的事情。目前所见古文献中,"钏"字的出现以东汉为早。从汉代开始,戴钏者主要为女性,男性用此者很少。

臂钏的具体形制于两千多年间变化不大,通常将金银条锤扁,盘绕成螺旋圈状。所盘圈数多少不等,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八圈,也有十几圈的。两端另用金银丝编制成环套,以便调节松紧。金银条的表面,除扁平形以外,也有呈弧形的。考究的还在金银条上镶嵌上各色珠宝。金银条本身,也有花、素之分:镂刻有花纹的,称"花钏",素而无纹的,称"素钏"。《天水冰山录》在登记严嵩家产时,就有"金花钏"、"金素钏"这样的叫法。

对于手镯的佩戴也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戴一只手镯时,应戴在左手上;戴两只时,可每只手戴一只,也可以都戴在左手上;戴三只时,应该都戴在左手上,不可一手戴一只,另一手戴两只。同时,手镯要与戒指、服装样式协调统一。

作为中国文物界的一名小小民间收藏者,以三十多年风雨历程触览千百年传统文化,笔者身不由己地生就一种难以释怀的情感和责任。独享历史壮景,于心不安。于是,根据自己的藏品,针对文物书籍市场的稀缺情况,决心回报社会、献爱祖国。几年前,笔者尝试着编写了及时本文物鉴赏类书册,不想很受读者欢迎和业界肯定,得到更多的希望反馈和鼓励后,又陆续出版了几本。由于""(),笔者接受的课堂教育十分有限,但扬长避短,利用自己的藏品和文物鉴赏类书籍格式出书,且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支撑,还是没有问题的。可总是"图说"式地编书,因为没有作者的感悟,也就是以僵化、冷酷的面孔示人,亦不能雅俗共赏地满足更多初入藏

界朋友的需求,不能迎合方兴未艾的收藏热,笔者甚感不安。

这样,于此前首先出版了带有工艺注解的《中国传统首饰》一书,虽说图文不少,本册也厚重,然而,依旧歉疚,总觉得还有很多东西没有编写进去,尤其是情感的交流甚是稀少,感悟、感想还不够,对工艺的赞美也不到位。于是,笔者又续

写了图、文、说、谈为一体的续篇——《中国传统首饰簪钗冠》。这本书籍的写法,对笔者来说是及时次,在著书中也不多见,可使不同读者按需索读。需要说明的是,书中的议论性观点中,有些是参考融解他人的,或带些个性认识,因而无法

一一核证。所以,不敢保障所述都精准,都能得到认可。但是,书中图片都是原汁原味的真品实物,有的尽管做了些修复,然而这在古玩行、在博物馆中本是司空见惯的必要手段,同样是一种学问。其中,也有一些因材料、工艺等原因,一时难以修复者,只好原物原用,是什么样子就什么样子了,这主要是点翠饰品。文物论道和民间收藏,本身就异常活跃,是众说纷纭的一方热土,而这一领域的生机和动力也恰恰在此。这本《中国传统首饰手镯戒指耳饰》,也是如上思路,通过展示我国传统银饰家族中另外的一些饰品,进一步丰富华夏文化宝库。

笔者写书是因为与这些饰品有了情感,而不是贪图名利,因为这远比利用同等时间和精力,成功交易藏品的收益要少得多。然而,只有金钱没有贡献,让人心存愧疚乃至罪意。与千百万中国的民间职业文物收藏家相比,这些饰品虽然不全是价格、价值最上乘的精美宝器,也无意与宫廷、皇家的银饰相提并论,但是,它却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大众民间文化,它涉及面极广、人群极多。没有民间的灵气,就等于没有真实的生活,我们就是应该歌颂那些最的民间艺术和民间手艺人。民间艺术是社会的,其中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对于书中的夹叙夹议,笔者无意让大家全部认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才是学问。收藏圈里,人才济济、藏龙卧虎,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用满腔热忱考察民间艺术,用满腔情怀颂扬银饰文化,才会真正的有所作为。

深知,本书的编写并不十分,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甚至是错误。所以,十分欢迎大家的批评指正,探讨交流,在新的层面上共同享受老银饰收藏的快乐。

……

媒体评论

传统首饰和服饰收藏大家——王金华先生的又一本精品力作,藏品数不胜数,之丰、之美、之宝贵,在本书中尽显无疑,让人为之叹服、沉醉.......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很好!

2015-01-23 10:18:30
来自rclean**的评论:

这1个商品不错

2015-04-07 06:58:1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2015-04-21 14:26:05
来自toujour**的评论:

非常好

2015-09-27 03:16:1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好看。印刷精美,每图都有配文字介绍,不错。

2016-01-20 23:46:24
来自zr80702**的评论:

非常不错的书

2016-03-02 11:24:58
来自kckoks**的评论:

绝对好书,图片清晰配有文字

2016-03-03 01:23:55
来自衣裙褶**的评论:

封面都是凹痕,包装和快递太粗鲁了!

2016-03-26 13:04:28
来自huaers2**的评论:

第一次看这书,一见倾心,瞬间成粉。通宵达旦奋斗了一个昼夜,总算把书看完。 这书是一本相当欢乐的书,里面的人物个个精彩,立体丰满。

2016-04-23 15:20:0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2016-07-15 10:36:53
来自a242827**的评论:

?,?,???,?л ,??!

2016-07-26 05:10:5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印刷精良,纸质优异,值得收藏

2017-02-15 23:12:05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书纸张印刷都还可以,就是里面的款式不适合如今,参考不了。

2017-08-22 07:47:55
来自mingi77**的评论:

只能说古人真能折腾啊,就这么个装饰品居然做到了如此的极致。虽然受到当时技术上的限制,但是怎么都无法抑制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啊。。。

2016-08-29 14:07:41
来自熊猫兔**的评论:

中国传统首饰:手镯戒指耳饰 这书是全套的,这次活动就抢到这一本,印刷精美图片清晰,很有分量的书,我都捧不动坐地上看的,里面的饰品都好漂亮,值得收藏的书

2017-04-26 16:16:42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