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法律结构"为逻辑线索而展开体系化的研究,试图勾勒出"涉及的利益主体--利益主体享有的权利之定性--利益主体之间的具体法律关系"这样的架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结构"进行解析,是将"维护文化多样性之价值取向"落实到制度层面的重要理论工作,它是制度构建的基础性研究。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国内外既有研究中,大多遵循"概念和范围--保护模式--主体认定--权利内容及其救济"这样的框架,其中不少系重复研究,实际上此研究路径并不能使读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架构"产生清晰的认识,因此,本书是以"法律结构"为逻辑线索而展开体系化的研究,开拓了一种新思路。
杨明,法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知识产权法、网络法,已主持教育部、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科研项目三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研究
导
及时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未来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已有共识
二、 迎来春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 公地灾难与反公地灾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出发点
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走向何方?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范围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
四、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知识产权客体
——知识产品的比较
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的处境
一、 无论是私法保护还是行政保护,制度建设都不够完善
二、 过度的商业开发偏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本旨
三、 生存环境的改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
四、 政府投入的现状及其问题
五、 小结:不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成政绩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基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价值基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哲学基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价值流变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学解释
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伦理学考察
第五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方努力
一、 国际层面上的做法
二、 国内法层面上的做法
三、 传统社区和原住民所付出的努力
四、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努力
第六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路径
一、 概述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所存在的问题
四、 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门保护制度
五、 用合同法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应遵循多元化的思路
七、 当前的任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保护抑或国内保护?
第七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制度构建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结构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客体制度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主体制度
四、 获得权利的条件
五、 原住民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上的权利和义务
六、 侵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救济制度
七、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上权利实现的保障机制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