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候气术 古人观念中天地人之纽带图书
人气:32

候气术 古人观念中天地人之纽带

“候气”是中国传统天文历法中一个特别的概念,它不像天象记录、历法推算那样充满了“科学”精神,也不像星象占卜、选择算命那样充斥着“迷信”色彩,它仅好像是一种对天地联系的奇...
  • 所属分类:图书 >文化>文化理论  
  • 作者:[王玉民] 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34865725
  •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11
  • 印刷时间:2016-11-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节气”一词是怎么来的?在天,太阳行度为“节”;在地,阴阳升降为“气”。古人还按此观念设计了“实验”:把12支律管置于密室,充以葭莩灰,节气一到(太阳运行到某节点),地气就会从特定的律管中迅速上升,推动葭莩灰飞出,这就是“候气术”。这种做法和观念流传千年,也被后人争论不休、毁誉不一。

本书作者参与中国科学院“科技知识的创造与传播”重大项目,对候气术进行了比较的、多视角的研究,本书是即将出版的该项目专著的普及本。如果您对候气术尚不太了解,本书可以领你走进一个古人构建的匪夷所思的世界;如果您对候气术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读了本书,想必一定会颠覆你对候气术原有的认识。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参与中国科学院“科技知识的创造与传播”重大项目,对候气术进行了比较的、多视角的研究,本书是尚未出版的该项目专著的普及本。

“候气”是中国传统天文历法中一个特别的概念,即是对24节气交节时刻的中气的测定。 “节气”一词是怎么来的?在天,太阳行度为“节”;在地,阴阳升降为“气”。古人还按此观念设计了“实验”:把12支竹制律管置于密室,充以葭莩灰,节气一到(太阳运行到某节点),地气就会从特定的律管中迅速上升,推动葭莩灰飞出,这就是“候气术”, 断断续续地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存在了近两千年。

候气术可以说既晦涩难明,又微妙精深,包含了古人 “究天人之际”的理想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连接律历、产生计量标准等方面的重大意义。还牵涉到很多学科,包括声学、气象、地理、农业等内容,形成了一整套的“候气观念”。

关于候气术,现代早已没有任何人能得到候气实验的真传、能够掌握候气实验的操作方法了,本书首次探究揭示了古代候气术的真容,如它的操作、改进、变异,以及相关的文化分析和评价。

作者简介

王玉民,58岁,研究员,籍贯河北,文学硕士、天文学博士,现供职于北京天文馆古观象台。中国古天文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会员。

博士论文《以尺量天》获首届“中国科学院博士论文奖”。出版过专著《以尺量天》,科普著作《天上人间——中国星座的故事》、《星座世界》、《天文五千年》、《大众天文学史》、长篇科幻小说《怪圈》等。《怪圈》获第五届全国科普作品奖。近年来在各杂志、文章200余篇。

崇尚自由而恬淡的人生,不慕名利,喜欢梦想,狂好读书而必求甚解。

目录

目录

前言 1

一 如何看待候气术 7

1候气“实验”记载概述 8

2学界怎样看待候气 12

3“民科”对候气的认同 16

4从“原生态”视角理解候气 19

二 候气术的出现与操作 21

1早期的相关记载 23

2汉代经典候气术的操作 27

3候气术产生的目的和意义 34

三 候气术的改进和变异 39

1后世实验方法的改进 40

2候气术在唐宋元的中衰 46

3候气术在明清的奇特变异 51

四 候气与“天人合一” 57

1天人合一观念的内涵 58

2对人与自然的理解 63

3天人之交:源于气,合于气 66

五 阴阳、五行、气与候气术 69

1一阴一阳之谓道 71

2万物五种属性的生克循环 74

3气:阴阳的本原和五行作用的载体 79

4由阴阳、五行、气统领的中国传统科学原生态 83

5候气术是气运研究的基本实验 89

六 “律、历一体”:理解候气的锁钥 91

1黄钟为万物根本 92

2律历与阴阳 95

3律历一体思想 97

4十二律与十二月的对应 100

5以律候“气”,候气定“律” 106

七 候气术的原生态内涵 110

1候气术与经验知识的关系 111

2寻找“天地之脉”的尝试 115

3候气术的神秘主义特征 119

4候气术与候风地动仪 122

八 明清关于候气观念的论争 128

1明代候气实验的多次尝试 129

2明代对候气的质疑和猛烈批判 132

3清代“汤杨历狱”与候气术的终止 137

九 候气观念的社会功能 143

1传统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 146

2皇权机器的重要部件 150

3标准计量的根本源头 154

十 候气文化传统 159

1时光节令的重要文化载体 160

2作为修辞说理的候气意象 165

3清朝和近现代候气文化的延续 171

4候气装置的模拟复原与古为今用 174

尾声 177

参考书目 180

小知识目录

民科 18

悬土炭术 33

“一叶落知天下秋” 56

分野 145

在线预览

1 候气“实验”记载概述

关于候气术,现代早已没有任何人能得到候气实验的真传、能够掌握候气实验的操作方法了,而且到现在为止的考古发掘和文物研究,也没有特别证据表明某文物是专用于候气实验的。不过,我们仍能从历代典籍的各种记载中一窥候气术的真容。

最早的候气术记载出现在《后汉书 律历志》,其基本操作方法我们在“前言”中已概要叙述,这里只引用其中比较核心的一段话说明:

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去。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

所谓“内庳外高”,就是律管要斜放,内低外高。因为《后汉书 律历志》所记是候气术最早的描述,古人一直把这些记录奉为经典,后代各种著作里写到候气时常会引用这段话,比如《晋书 律历志》中的记载几乎就是上文的抄录。

当然,如果所有的典籍全都这么抄来抄去,那么候气术就真成了一个传说,我们看到的就只是它离我们渐去渐远的背影了,我们这本书写到这里也就写不下去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后汉书 律历志》那段记述仅是候气实验这条大河的滥觞,在各朝各代,典籍中对候气术的记载都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补充、演变,有时还提出新的话题、见解,有的还非常生动特别、饶有趣味。比如《隋书 律历志》,记载了后齐的信都芳用轮扇代替律管的实验(“为轮扇二十四,埋地中,以测二十四气。每一气感,则一扇自动,他扇并住,与管灰相应,若符契焉”),还有隋高祖驳斥候气与政治关系的对话(“弘对曰:‘灰飞半出为和气,吹灰全出为猛气,吹灰不能出为衰气。和气应者,其政平;猛气应者,其臣纵;衰气应者,其君暴。’高祖驳之曰:‘臣纵君暴,其政不平,非月别而有异也。今十二月律,于一岁内,应并不同,安得暴君纵臣,若斯之甚也?’弘不能对”),以及那时候气实验无果(“灰悉不飞”)、效验(“律又飞灰”)的不同情况。

唐代题为武瞾(武则天)撰的《乐书要录》,对候气术补充了很多有用的史料,并绘有“缇室图”,其中说:

缇谓赤色黄也,染白练为之,三重室者,外室南户,次室北户,中室南户,室皆上圆下方,各闭使密勿得来风,外室之内,以布幔之,复以缇幔之,次室中室亦然,通壁三重,杨子谓之九闭,如此作者,令微风不起,纤尘不形,清净闲居,外无声振,用水平地,是名律室也。

皆从律吕方位,四面置案,人伺居中……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去。

这里对“缇”作了解释,原来“缇”是赤黄(橘黄)色的意思,“缇室”即用染成赤黄色的白绸布覆盖的屋子,每层墙的内壁覆盖布,外壁覆盖缇,算上三层墙,这些屏障共九层,所以叫“九闭”。三重屋的开门位置要交错,不能开在一个方向。书中还对在里面人大气都不敢出的测候状态等作了生动的描述。

到宋元时期,朝廷司天机构的候气实验已经停止,对候气术的记载主要体现在学者们的探讨上,如北宋大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候气飞灰的动力原因、飞灰的显示方法都提出了自己的猜测和见解。南宋著名律吕学家蔡元定,在《律吕本原》中,详细论述了候气法,将历代关于候气的论述,“采诸说”,取其精要,尽数收入其中,保存了很多史料。

另外,像宋代朱熹,元代的刘瑾、齐履谦等学者,都对候气术做过许多精湛的论述。元代著名天文历算家郭守敬,还曾在晚年搭建缇室对候气术进行实验研究,虽然没有什么结果,但也表明了大科学家对先辈遗产的开放和探索态度,给后人留下很多可供研究的线索。

到了明清时期,候气术在朝廷司天机构中又恢复了,成为了一种常规测候活动。《日下旧闻考》记载,北京顺天府有专门的“候气室”,钦天监官员用8支竹管,充以葭莩灰,封在候气室的坑内,到冬至后打开观察,根据飞灰情况来占卜全国八个方位农作物的丰歉。很明显,这种候气术与以往的候气术在操作、功能、目的上已经有很大区别了(详情见第三章)。就是这种候气,在清初卷入历狱之争,被废止,随后支持中法的杨光先等人又试图恢复传统的缇室12管候气术,但始终无效验,终于在康熙八年,候气术被彻底否定终止。

1 早期的相关记载

按一般流行的说法,候气术是东汉时期的京房发明的,但实际上,在这之前,就已经可以找到大量的相关记载了,至少可以说有一个漫长的准备期。

这首先要牵涉到律管和音律的产生。《吕氏春秋 古乐》称,最早的律管是黄帝命令乐官伶伦制作的,伶伦到了大夏国的西边(据说离长安万里)昆仑之阴一个叫“嶰谿”的地方,采伐那里质量优良的竹子,裁成适当的律管。伶伦共制得十二支律管,律调则是模仿凤鸟的鸣唱而确定,其中最长、最基本的那支管子吹出的音,就被定为“黄钟之音”。

在模仿凤鸟鸣叫创制十二律的过程中,先人还把它们与阴阳学说结合,兼取了凤凰的雄、雌之音,设立了模仿雄凤鸣叫的律管六支、模仿雌凰的律管六支,前者称为“六阳声”,后者则为“六阴声”。这十二律由长到短名称如下:

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其中单数位的(如黄钟、太簇等)为六阳声,称为“六律”;双数位的(如大吕、夹钟等)为六阴声,称为“六吕”,合称“十二律吕”。

庄子 齐物论》中说:“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凤凰之鸣就是一种“地籁”,人模仿凤凰之鸣所造律管吹出的声音则是“人籁”,但这不是一般的人籁,古人相信,这种律管发出的声音是可以和谐天地的“中声”,它们是反映万物根本联系的阴阳和谐之声。这是一种人籁模仿地籁以达于天籁的高远追求。正因为有这样的来历,古人把十二律看成是一种相当自然化的东西,这也为把它们与纯是自然物的“十二月”对应起来奠定了基础。

现在我们知道,一组音阶分为“十二律”有着很复杂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物理的、生理的、文化的层面,绝不是上述传说的那么简单、理想。但不管怎么说,音律分为“十二律”与一年分为“十二月”的巧合,在候气观念、候气术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两个“十二”的巧合对古人来说一定是个巨大的鼓舞,古人认为十二律一定是天地之气、日月运行相合而生成的。

那么天地之气、月令、律吕又是怎么结合,创生出“候气术”的呢,这当与古代农耕文明的发达和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有关。在上古时代,官方就有了为农耕“省风察气”的做法,太史官为了顺天时、享地利,在春季的祭祀仪式上需要听风声、察土气,以确定土地、物候、时令适合不适合开始春耕。“省风”是用耳朵辨听风声,以判时节;而“察气”则是用音律学的办法测试地气之发是否应时。

从历法上说,十二个月的划分(有时要补充上闰月),反映的是回归年的周而复始,表现的是天文学的意义,但同时它又是与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的,特别是在中华文明发源的黄河流域,月份的推移反映着鲜明的季节变化,因而具有显著的物候特征。在殷商时代,人们就已经会把一年的节令与不同的气候联系在一起,并以来自各方的风来描述四季的气候特点,再进一步,就把它们与音律联系了起来。人们在确定冬至、夏至时,除了纯天文领域的观测外(“天效以景”),古人认为,还有更反映事物普遍联系的效验方法,这就是“地效以响”。具体地说,“效以景”即用圭表测量正午的日影长短,“效以响”便是用十二个月代表的音律来效验节气,这是律管候气术的重要源头,十二律也成为十二个月中每月阴阳和谐的标准音律。

后汉书 律历志》中有一段话,是典籍中对律管候气术最早、也是被奉为最经典的叙述,这段话的前半部分如下,这也是古人对候气术起源脉络最概括的论述:

夫五音生于阴阳,分为十二律,转生六十,皆所以纪斗气,效物类也。天效以景,地效以响,即律也。阴阳和则景至,律气应则灰除。是故天子常以日冬夏至御前殿,合八能之士,陈八音,听乐均,度晷景,候钟律,权土炭,效阴阳。冬至阳气应,则乐均清,景长极,黄钟通,土炭轻而衡仰。夏至阴气应,则乐均浊,景短极,蕤宾通,土炭重而衡低。进退于先后五日之中,八能各以候状闻,太史封上,效则和,否则占。候气之法,为室三重……

这段话从音律的出现开始说起,因为音律变化与大自然阴阳之气的升降是相匹配的,所以四时阴阳的改变不但会引起日影的变化,还会引起音律的反响,所以人们可以通过“影”、“灰”等手段来测候节气的变化。于是朝廷逐渐形成一种仪式,天子经常在冬至、夏至亲自到前殿,召集“八能之士”,从事一系列的测候活动,包括吹奏律管、测量日影、用悬土灰法候气等。这些做法终于引出了“为室三重”的缇室律管候气术。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天***c(**的评论:

有意思的书,看看。

2017-06-06 14:49:49
来自军事战**的评论:

好书 是一部整合传统思维的好书

2017-11-13 14:57:38
来自图书象**的评论:

二十四节气,说得最好,切入来源

2017-11-14 14:50:52

免责声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