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国际汉学·第11辑图书
人气:27

国际汉学·第11辑

(国际汉学任继愈 汉学史研究 中西文化交流史 向国内学术界介绍世界各地汉学研究的历史、成果和**进展 拓宽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视域)
  • 所属分类:图书 >文化>文化事业  
  • 作者:[任继愈] 主编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国际汉学
  • 国际刊号:9787534735059
  •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4-09
  • 印刷时间:2004-09-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国际汉学(第11辑)》是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办,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一本综合性学术集刊。其宗旨是向国内学术界介绍世界各地汉学研究的历史、成果和进展,以拓宽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视域。同时积极推动国内学术界对域外汉学的研究,努力倡导国内学术界与海外汉学家的对话,使"汉学"和"国学"展开一种良性的互动,在一种跨文化的对比研究中,提升汉学研究的水平。

编辑推荐

国际汉学》是一部研究汉学的文集,文章涉及汉学专家的理论研究,汉学家访谈,中国语言文学研究,及中西文化交流史等领域。本书是第十一辑,分为"汉学一家言"、"汉学家专页"、"西方早期汉学"、"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哲学研究"等十一个部分,共近30篇论文。

相关推荐:

国际汉学.第二十六辑》(追忆恩师朱政惠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崇基神学院卢龙光教授采访记、对中国文化经典在海外的研究,如四书、三国演义、孟子、离骚等,读《译述:明末耶稣会翻译文学论》……)

《国际汉学.第二十五辑》(龙伯格的《汉字的传统历史:17世纪耶稣会士手稿》,康士林的《曾德昭与英国前汉学文本(大中国志)》,李文潮的《龙华民及其》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好译文、好论文) 《国际汉学.第二十四辑》(许多文章在国内学术期刊中为独有的,同时本期还刊出美国汉学家史景迁、德国汉学家郎宓谢、澳大利亚汉学家费子智访谈及研究文章)

国际汉学.第二十三辑》(海外汉学与汉学家研究,法国日本德国俄国汉学研究探索,书中既有传教士汉学与中西文化交流,又有跨文化研究与比较哲学、宗教研究)

国际汉学.第22辑》(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中心组稿,职称评审中等同于核心期刊,国内关于汉学研究相当有地位的学术性著作)

国际汉学.第21辑》(纪念利玛窦逝世400周年专栏,一部视野宏大的通史性研究专著,重点分析了耶稣会士依此策略撰写的有关中国语言、历史、文化的几部代表性著作)

国际汉学.第20辑》(汉学,中西文化交流桥梁,本辑中一些极为重要的汉学基本文献的翻译文章都是首次在中文学术界刊出,文献和研究价值极高)

国际汉学.第19辑》(《张诚书信选译》、《前言》都是首次在中文学术界发表,传教士汉学研究也是本刊特色之一,所刊登德国著名传教学家柯蓝妮和社科院宗教所长卓新平文章都值得细细品读)

国际汉学.第18辑》(国际汉学张西平主编 西方汉学文献 传教士汉学研究 汉学史研究 国外汉学研究 汉学书评 传教士 美国汉学 新文化运动 )

国际汉学.第17辑》(国际汉学张西平主编 纪念齐赫文斯基 普实克 汉学家田仲 约翰·韦伯汉语观初论 中西文化交流史 德国汉学新书)

国际汉学.第16辑》(西方传教士与中国现代文学、从《黄侃日记》看黄侃先生与海外汉学界之交游、切尔卡斯基与俄国汉学、孟列夫——圣彼得堡古典汉学时代的代表,马礼逊、米怜、麦都思、《红楼梦》德文译本研究综述)

国际汉学.第15辑》(花之安到卫礼贤、高利克访谈录、米列斯库、托马斯卡莱尔对儒家政治的采撷和利用、卫匡国的《中国文法》、高本汉及其汉学名著《中国音韵学研究》、内山知也的隋唐小说研究……)

国际汉学.第14辑》(国际汉学任继愈 传教士汉学与中国基督教史研究 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研究 中国宗教、思想与民俗研究 利玛窦 耶稣会士 )

国际汉学.第13辑》(B.C.米亚斯尼科夫小传、马西尼访谈录、马若瑟对儒家经典的过度诠释、北魏太上皇制度及其重要意义、"怀柔远夷"话语中明代汉、藏政治与文化关系、浅析巴拉第卡法罗夫《元朝秘史》的译注……)

国际汉学.第12辑》(巴斯蒂教授访谈录、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何大化——一位被历史遗忘的耶稣会历史学家、王尔德对道家思想的心仪与认同冯至与歌德的《浮士德》——从靡非斯托非勒斯到海伦、珍贵的俄中关系档案史料)

国际汉学.第10辑》(讲述了捷克汉学家、藏学家高马士访谈录、艾田蒲和他的《中国之欧洲》、广州葡囚书简、美国传教士卢公明眼中的清末科举、墨子刻的儒学观、史怀哲关于中国思想和儒家伦理的论述等)

作者简介

任继愈(1916年4月15日-2009年7月11日),字又之,汉族,山东省平原县人,中国哲学家、宗教学家、墨学研究专家,曾任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1916年出生,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西方哲学。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基金宗教组召集人,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他认为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对中国社会各阶层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认识到中国佛教和道教思想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力图将其纳入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流。2009年7月11日逝世,享年93岁。

目录

汉学一家

21世纪汉学展望

我国俄罗斯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汉学家专页

阿瑟·魏理年谱简编

马伯乐和戴密微

汉学与国学:高本汉和钱穆的《左传》研究(瑞)马悦然

论桑原的中国学

纪念徐梵澄先生诞辰95周年

易经》西行

易大传——新儒家之入门

叶飞还有叶 人去更无人

钱钟书先生的《17、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

钱钟书的《17、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简介

论17、18世纪英国对中国之接受

西方早期汉字

上帝创造了中国

作者的话

中西文化交流史

汤若望和明清之际的变迁

明朝士大夫与利玛窦的《畸人十篇》

纪理安——维尔茨堡与中国的使者

唐诗在20世纪的波希米亚与斯洛伐克

中国哲学研究

老子和李弘:早期道教救世论中的真君形象

朱熹的"理一分殊"对21世纪人类普遍

伦理的意义

道家的专气致柔的赤子本性与海德格尔的最本已的能在

汉学史研究

训读:日本翻译古典汉籍的独特方法

琉球国第四批派遣留学生北京学习生活调查

清代中后期澳门汉学研究钩沉

汉学机构介绍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及其汉学研究

汉学家访谈录

半个世纪的汉学历程

——罗马尼亚汉学家罗明夫妇访谈录

书评与书介

入而能出 疑而求新

——简析宇文所安研究中国研讨的四篇论文

略谈《书于竹帛》一书中的几个问题

——向钱存训先生请益

附录

国际汉学》第十一辑英文目录

通报》第89卷要目

华裔学志》第51卷要目

编后记

在线预览

20世纪,是世界各族人民文化大交流的时代;21世纪,交流的大潮中有了更进一步的创新局面。如雨后春笋丛生崛起一般,世界各国大学纷纷开设汉语及中国文化课程。汉学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显学。

人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由于地缘关系和历史的原因,形成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从而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和政治的多元化。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这总归是事实。在多元化的世界交流中,只有善于利用,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各方才能从中受益。

学术研究与经济交流不同,在近期看不出显着的效果,但是事实证明它的影响和效果将远远超出学术研究的范围,甚至产生当时意想不到的效果。

做得好,将造福于后代;做得不好,也会造成不可补救的遗憾。

文化现象研究,是研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社会的总钥匙。因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特色反映了民族的特色。一切文化都有两个层面,一是生活文化,二是观念文化。生活文化,包括饮食、服饰、住房及音乐、舞蹈等生活表层现象。生活文化是每个民族都具备的。至于观念文化,则只有拥有完善的文字和先进的科学的那些相当发达的民族才具备,不是每一个民族都有的。旅游者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很容易发现这个地区的文化特点。至于观念文化,它处在思想的深层,它是一个民族抽象思维能力高度发达的精神产品。观念文化的出现,至少要有完备的文字、一定发达的科学,有丰富的文学、哲学精神产品。可见,观念文化不是每一个民族都具备的,它是一个民族文化高度发达的产物。大体说来,观念文化形成于文化发达地区,如古希腊、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等。

我们现在只说中国。中国是全世界的贯串古今的文明大国,它既古老又年轻。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文明古国中少不了中国,与中国并肩的几个文明古国后来被侵略者征服变成殖民地,他们的古老文化被迫中断了。只有中国连绵不断地持续发展了五千年之久,不但未衰败,反倒更焕发出无限生机。

中华民族生活、栖息于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以此两大流域为基础,它的文化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直到今天,仍生气蓬勃地走着自己的路。认识中国文化的特点,是当前汉学研究的切入点。今天的中国是从古代中国演变过来的,研究汉学,必须从中国的生活文化人手,这是及时步。生活文化、衣食住行这些表层文化容易看到,也容易理解。但是观念文化方面却是另一回事,比如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伦理观、家庭观、宗教观诸多方面,以及世界普遍关注的对于自由、平等、民主的理解,中国人与西方社会认识上的差异十分明显。如果不经过深入交流,很难做到真正了解。如何开展有效的沟通,也是我们从事文化交流的学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中华民族文化的品格,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失个性的兼容性;与时俱进的应变性;取之有节的建设性;刚柔相济的进取性;和而不同的自主性。除了这些民族文化的性格,中华民族的民族智能——思想方法的生生不已的发展观和大不遗细的全局观,在全世界也是少有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当有待于汉学家们深入发掘,使它走出国门,为全世界做奉献。

汉学家首先是语文桥梁建筑师,疏通语文交流的桥梁。这方面,经过我们前辈几代人的努力,今天已成绩显着。随着汉学研究的深入,自然会进入观念文化领域,接触到中华文化的核心,必然涉及哲学、文学、宗教、史学方面,这是21世纪汉学研究从语文文字到理论思维的必由之路,也是今天的汉学家与前一代汉学家显着不同之处。

P1-2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匿名**的评论:

非常满意,很喜欢

2017-06-05 14:59:42

免责声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