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包括教育智慧、教育艺术的家庭教育指导书。本书作者李振霞在养育四个孩子的漫长过程中不断用梦想唤醒孩子内心深处沉睡的主体性,精心呵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创造性与求知欲,在作者别开生面精心营造的那样一个温暖、和睦、民主、幸福的家庭环境里,作者的四个孩子自尊地生活,自信地成长,自爱地学习知识,自立地独创天下……而他们收获的不止是母亲的期待,还有社会的嘉许,国家的希冀。
本书又是一部可供天下父母借鉴、参考、学习、参照的家庭教育个案实战书。本书作者李振霞在书中以 "一屋"、"二实"、"三主"、"四不"等教育个案为例证,详细开列教育秘方以及不胜枚举的诸多教育心得,提示天下父母如何有效帮助孩子疏通情绪、排解忧烦、克服大毛病小毛病,陪伴孩子轻松学习,健康长大,追逐梦想,建功立业。
本书还是一部写给天下父母的家庭教育励志书。作者李振霞与丈夫一起坦然面对生活艰辛,在"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的年代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原则,对自己所追求的梦想和事业不气馁,不放弃,在孜孜以求的刻苦努力中给孩子好的帮助,把梦想当做好的礼物送给孩子,最终,温暖的爱心、强大的信心、坚毅的耐心灌溉一株生气勃勃的大树,收获更多理想、更多梦想与希望。
本书作者李振霞育有一女三男四个孩子,这四个孩子就像她创造的四件作品:勤勉,阳光,快乐,学有所成,温和仁厚。难怪李振霞被誉为"中国最成功的母亲",她用爱心、信心、恒心和苦心培养出四位拥有博士学位的精英儿女:
长女金萤:为世界十大医学院中排名第二的美国约翰?霍浦金斯大学医学博士后,现为基因与冠心病研究方面的著名研究员。
长子金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理学博士毕业,现为雪弗龙石油公司的首席地球科学家。
次子金侠:剑桥大学医学博士毕业,现为生物学与免疫学方面专家、博士生导师,世界著名防治艾滋病专家、"鸡尾酒疗法"发明 者何大一教授的得力助手。
三子金延:加拿大国家自然科学与工程基金会博士后,现为四博士高科技公司的总裁。
作为一个满怀热爱与梦想的母亲,李振霞自身并未放弃,至今成就不凡。她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著名教授,是四位博士子女的良师益友,是丈夫事业的协助者……
我家走出四博士
童年的欢乐与苦衷
放弃妙龄的潇洒与风姿
顶风冒雨寻奶妈
母乳送去安康与亲情
舍得生命保孪生
孝母之心沉甸甸,挥泪传给下一代
匍匐冲锋的小武士
妈妈做的,谁说难看我也穿
当病魔与孩子纠缠的时候
幼儿演出后的不安与哭泣
不把孩子庇护在父母羽翼下
拾取爆竹尾巴的小长兄
先礼后兵,该出手时就出手
少年的烦恼与督导
"读书无用论"撞击着小小心灵
围起一块小小的平静乐土
欠债与还债中的哈哈趣闻
循序渐进,不"跳级"
更名改姓使不得
黄帅究竟"帅不帅"?
苦度四壁虫鸣之夜
再苦也要教育好孩子
笃实的信念:未来是属于他们的
把"孩子王"变为班上"好带头羊"
个个捧着大砖头静静阅读
青年的求索与拼搏
让孩子"闯出成功的悟性"
锻造一副能够保护自己的盔甲
我们终于活着回来了!
智慧启蒙,培育小天使
右手骨折,左手握笔
妈妈不要怕"脑浆出来了!"
无疆的爱,如夏花般绚烂
"痛痛"才成长
宁愿伤着自己
真正的美与不美
赋予时间独有的价值
清纯的爱
离开妈妈的羽翼搏击长空
瞄准世界高科
架起东西方文化交融桥梁的赤子
孪生弟兄双双攻克高科
对祖国的眷恋与日同辉
身在异邦,根在中华
做父母,我们实现了双赢
有播种才有收获
浓重得化不开的亲情
妈妈的事业并没有苍白
新腾起,新生命
后 记
被中华民族誉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毕生为国为民日理万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管是这样,他在病殁前却没有忘记写信给儿子诸葛瞻,这就是著名的《诫子书》。他在信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需静也,才需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信中充满了诸葛亮作为父亲对儿子的舐犊深情和热切企盼,也是他本人一生修身养德、广才成学的经验之谈。诸葛亮告诉儿子:品行高尚的人,要以沉静来修身,用俭仆的生活来养德。如不能淡泊富贵,就不能立大志;如不能安定沉静地思考,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心静,才干要靠学习,不学习就不能扩展才能,不立志就不能学有所成。
不论是历史伟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希望子女成才,这是天下父母心。我和我的先生也一样,含辛茹苦地哺育自己的子女,期望他们学有所成,从事利于社会发展的事业并成功高翔。
我有四个子女,他们分别为:
长女金萤:美国约翰?霍浦金斯大学医学博士后,现为基因与冠心病研究方面的著名研究员。
长子金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理学博士,现为雪弗龙石油公司的首席地球科学家;
次子金侠:剑桥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现为生物学与免疫学方面专家、博士生导师。
三子金延:加拿大国家自然科学与工程基金会博士后,现为四博士高科技公司的总裁。
一次,我和几位女友相聚,她们说我有一个"家庭博士群",并问我:"是一种什么神奇的力量使你培养出那么一群好孩子?"我说:"我要好好想想,以后再对你们说。"这是我及时次保障谈论自己的家庭,但后来我们没有找到机会再聚,所以这也成了一个没有兑现的保障。而在中央党校大院里,甚至有一部分人竟然研究起了"李振霞家庭现象"。
1994年,我到中共海南省委党校工作不久,一个炎热的夏天,有两位《家教博览》杂志的记者找到我,要写我的家庭、家教以及子女的成长。他们其中之一的明光同志就是该杂志的编辑部主任。他们告诉我是他们的主编吴月珍同志(当时是海南省教育厅副厅长)讲:"要写家教的好典型,一定要找李教授"。而我却认为自己的四个子女虽然都获得了高学历,成为博士或博士后,但我并没什么特别值得他人借鉴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所以,我还是以工作忙没时间为由推辞了。
没想到,明光同志非常执著,似乎不弄清传说中的"李振霞家庭现象"就不肯罢休。在屡次打电话来被我婉拒后,他转而向我的同事以及周围的人了解情况,又在此基础上多次约我当面"谈话"。没办法,我只好挤出极少极有限的时间接待他们,谈得不多,主要是请他们看了几个孩子从国外写回来的信、寄给我的生日卡、大量的照片,以及相册上孩子们为妈妈写的生日祝词等。后来,明光同志发表了文章,即1995年3月《家教博览》第4期上的《一个家庭博士群的崛起》。他依据从各方面了解来的情况写出的"我的家",篇章华丽,夹叙夹议,文笔生动,而又不失情节的真实。文章的主旨不是在宣扬某一个家庭,而是在宣扬一种精神,即当前搞好家教、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所以,我感觉还是可以接受的。
这篇文章发表后,引来许多电话与书信,更多的人要求我介绍"家教"的经验,我都没有应允。直至后来,中央党校一位博学多识、才华横溢的博士生江英同志提出建议,促使我下决心写了本书。
可是,几十年的往事,从哪里着手,又怎么写好呢?我陷入了困惑中。在一次写作间隙,我一口气读完了法国18世纪伟大思想家卢梭的《漫步遐想录》,似乎从这本书中找到了信心、力量和写作宗旨。卢梭在谈到自己写回忆录时说:"我发现要从事这样一项工作,最简单最的办法莫过于让我的头脑无拘无束、让我的思想纵横驰聘,把我独自进行的漫步以及漫步时涌上心头的遐想忠实地一一记载下来。"
我不知道以这种"最简单最的办法"写出来的东西,是否会带给读者某种需要的满足,但我按照这种办法做下去,自己却写得很愉快。因为这也是一种自我需要和自我满足。像卢梭那样"满怀喜悦地追忆发自我心的一切感情,追忆它那如此亲切而盲目的眷恋之情,回顾几年来在我头脑中产生出来、予我以慰藉甚于悲哀的那些思想",这是来自史诗般的真实生活的"思想"。在平静的、甜蜜的心情下的回顾,带给人的只能是"一颗对人怀着深情的温柔的心在沉思之中所得的欢畅"。
童年的欢乐与苦衷
放弃妙龄的潇洒与风姿
哺乳是让初到人世的孩子走出身心健康的及时步。一个小生命呱呱落地,来到人世,他(她)的及时个需求就是母乳。母乳是婴儿的美味佳肴,是他生命的源泉,是增强免疫力的滋补,是医治百病的"神丹"、"仙草"。
我家的四个子女,每一个都是我亲自哺乳的。我总觉得这是做母亲的神圣天职。
记得婚后生及时个孩子(即长女)时,我22岁,正带职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哲学研究生。怀孕后我凭借着毅力,努力使读书、学习不受影响。但因为当时我爱人也正在中共中央党校师资训练部进修,两个学生很难在北京安家,更没有能力养育下一代。无奈,在一个金秋季节,我请假从北京回到美丽的松花江畔哈尔滨市我母亲的身边。当时生育子女,不论是否"独生",都只享有56天产假。生下我那可爱的女儿后,来探望的亲朋好友,包括家人,都劝我不要给孩子哺乳。有经验的老人说,在家待不到两个月,就得去北京学习,断奶时,大人太难、太痛苦。我那些年轻的女友们也都直言不讳地说,喂奶时间再短,也要多吃、多喝,体形就会随之改变,还说我会因此失去原本健美、潇洒的风姿。
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时,我一直是女子排球校队的队员,此前曾是党校的篮球校队队员,我还酷爱滑冰、游泳、打乒乓球,所以当年我的身材还算得上健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哪个年轻女子不爱美呢?可当看到那个可爱的小宝宝嗷嗷待哺时,我的心中就只有她了,忘却了自己,什么美丽的身材、优美的体形,也通通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孩子是我生的,就应该由自己喂奶,能喂24小时是24小时。"及时次做母亲,没有经验,生育初期,坐着腰疼,孩子嘬着"瞎奶头",吮不出乳汁,哇哇地哭,我也急得满头大汗。母亲心疼我,一次又一次地把装着热乎乎牛奶的奶瓶送到我手里,说:"不要再喂了,让她吃牛奶吧,不然等断奶时,因为胀疼,你也得哭。"我笑了笑,把妈妈递过来的奶瓶放在一边,说:"吃母乳的孩子健康、聪明。为了孩子,我不怕疼。"由于我的执拗,后来谁也不再劝了。而我可爱的女儿好像深深懂得了妈妈的心,同我配合得越来越好,一个多月的她就吃得白白胖胖的了。
上面的一段回忆,已经是很多年前的往事了,而我却总是难以忘怀。特别是如今每当听到一些年轻妈妈谈论起"哺乳"时,总会勾起心中的往事。她们有种种的担忧与害怕,我也很能理解。
不过,在我看来,做母亲是要有所牺牲和奉献的。即使"哺乳"真的会把母亲变胖、变丑、变老,也应该义无反顾地去为子女哺乳。在哺乳期,不论别人怎么说"喂奶会使你改变体形",甚至有人直接说"你胖了",我还是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别人是不会理解,当抱起亲生骨肉、看着他(她)紧紧依偎着自己吸吮自己饱含着爱与营养的乳汁时,做母亲的那种无与伦比的欢乐!
经现代科学研究证明, 由于母乳中含有一种能够促进智力发展的营养物质,所以母乳喂养能够促进婴儿智力发展,且母乳喂养时间的长短更会影响婴儿日后的智力发展。如今看来,我当时克服重重困难坚持用母乳喂养孩子,的确为我的孩子们在今天拥有的智慧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顶风冒雨寻奶妈
没有健康的体魄,孩子难以成才。身为父母,当那脆弱的小生命一落地,就应该想到对他(她)应有哪些帮助。这些帮助当然会因人而异,各有不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为了子女的健康,顽强克服困难,付出执著的爱。
我非常爱自己的女儿,真想一直由自己哺乳。可是,产假要结束了,必须回单位工作了。当时我的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觉得自己应准时回校报到,尽快补上耽误的功课——要知道,当年我是在炎热的夏日连续三天奋战考场,在诸多的竞争者中,凭借合格的成绩,才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生班录取的,机会实属难得;而另一方面,我又实在舍不得小女儿。据说,因为母乳含有免疫球蛋白,有利于增强婴儿的免疫力,而婴儿不吃母乳,免疫力就会降低,易得病。此外,我还非常心疼我那从26岁就开始守寡的老母亲,她含辛茹苦地把我和哥哥养大,现在又要让她为我们哺育第三代。每当想到这些,我便夜不能寐。看着女儿可爱的甜睡中的小脸,想到自己很快就要离开,而停止母乳喂养势必影响孩子的健康,我的眼泪不禁扑簌簌地往下掉。
就这样思来想去,终于有24小时我顿开茅塞——好,给孩子找奶妈!
可是,天地之大,上哪里去寻找奶妈呢?产生这个想法,已是女儿满月后的第十天了,时间到了11月下旬。此时在祖国的南方,依然是百花盛开,群芳争艳;而在北国的冰城,却已是草木凋零,风雪交加了。
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母亲,她老人家坚决反对:"上哪儿去找?这么冷,刚满月就往出跑,会生病的。"
我劝妈妈:"放心,我多穿点儿,坐汽车去找。"妈妈深知我执拗的性格,不再多说了。
第二天,我戴着哥哥的棉帽,穿上哥哥的那件棉大衣,就出发了。
上哪儿去寻找?我首先想到了医院,足足跑了十天。其间还要在小女儿哺乳时间赶回家给女儿喂奶。幸亏女儿满月后,吃奶间隔的时间长了,从两三小时一次改为四个小时一次,中间饮水,这才容我在外面跑。
记得那一年哈尔滨在10月20日下了及时场雪,清晨从窗户往外一望,比我们楼低一些的楼房的房顶上积了有一寸多厚的白雪。到11月下旬,已是大雪纷飞了。我在街上跑的时候,常常是顶风冒雪,回家时又冷又饿。
好在苍天不负苦心人,就在第十24小时早晨,我再次造访哈尔滨道里及时人民医院时,终于得到了一个消息:产科病房的值班护士告诉我,前几天有一位年轻母亲,由于婴儿脐带缠颈,导致窒息,经抢救无效夭折。当时产妇哭得很厉害,现在已经出院了。我问清楚住址和姓名,当即往她家飞奔而去。这是一段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路程,跑了一阵就累了。我放慢脚步,心想,倘若真能如愿,我真要拜谢苍天了!当然,我同时也深深地同情这位失去儿子的母亲。终于,我找到了她家,敲开大门,迎面出来的是一位老实憨厚的男人。听我说明来意后,他请我进屋坐,与他爱人商量。进屋后,我环顾左右,房间不大,却整洁明亮。在东北人习惯睡的火炕上,脸朝墙躺着一位妇女。听到有客人来了,她急忙起身,擦掉连珠似的的泪水。可眼泪还在止不住地流淌。
她爽直地说:"已经有几夜没睡好觉了,想孩子,奶又胀痛,打针也回不去。"
当我向她说明来意后,她说:"有孩子吃,奶就不会这么胀疼了,这倒是一个解决办法。"并问我,"什么时候去?"
我说:"越快越好,可能要在我家待得久一些。"
她像是猜透了我的心,指着自己的爱人说:"他在工厂做工,厂子离这儿不远,这点儿家事他都能做,我出去多久都行。"我们约好,第二天早晨我就来接她。
我一踏进家门,就高兴地喊道:"妈妈,我找到奶妈了!"
妈妈似乎又开心又有几分抱怨地说:"老天有眼,保佑着你。再找不到奶妈,你非病了不可。我活这么大岁数,还没听说过有谁刚一满月就跑出去顶风冒雪地寻奶妈。你这是头一个。都当妈妈了,怎么还能干什么事都不顾命的!"
我抱着妈妈的脖子说:"妈妈,您看看,我这不是很好嘛!"妈妈笑了。事后,我也感到很可笑,自己也已经是做妈妈的人了,还搂着自己妈妈的脖子撒娇呢!
第二天一早,我就赶去接奶妈了。她梳洗得很干净,穿戴得朴素整齐。高高的个子,身材十分匀称,脸上的皮肤白白的,透着红润。我心想,难怪护士说她身体健康。我十分满意。路上她告诉我,她出生于工人世家,只读过小学就没钱上学了。她爱学习,自己在娘家时边做家务边看书,到了婆家也是这样。可能正因如此,她显得很善良,温文尔雅,十分有教养。到我家的及时件事,就是请我母亲允许她洗个澡。妈妈说:"很方便的,你每天随时都可以洗。"并带她进了洗澡间。浴后她反复用酒精棉擦洗乳头。当奶妈给女儿哺乳时,我还担心女儿会有异样感觉,拒绝吸吮,可是,小家伙好像根本分不出奶妈和妈妈,大口大口地吸吮着香甜的乳汁。直到这个时候,我的精神才轻松下来,多日来积郁在心中的浓重的忧虑顿时云开雾散。
我的嫂子下班后看到此情此景,说:"振霞是一旦下了决心,不达目的不罢休。奶妈历来是非常难找的。"我说:"这可能就是全唐诗中王昌龄所讲的`一片冰心`吧!我这纯洁得像冰一样的母爱,终于感动上帝了!"
之后,我观察了几天,这位奶妈非常爱我的女儿,她好像把对自己失去的儿子的爱,全部倾注在眼前这个小生命的身上了。她的奶水很多,人也很坦诚,说话却不多,待孩子一睡觉就急忙帮我母亲干活。
生性善良的母亲告诉她:"奶妈不是保姆,需要吃好的,少干活。"
她却说:"多干活,多活动,奶才多。"
看着她俩和睦相处,我的感觉是:两个善良的人聚到一起了。我的兄嫂也很欣赏这位奶妈。我那个可爱的小女儿,也总朝她笑。好像我这个黑皮肤的妈妈换成了一位白皮肤的妈妈,她感到格外满意。就这样,一切都安顿好了,我才放心地回到人民大学研究生班学习了。
人大专为研究生准备了专业阅览室,每天早8点开门至夜12点关门。我和同室的一位女友,经常在夜里阅览室关门后才回宿舍休息。当时,我们真像《诗经》中所说的:"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在请了奶妈之后,我虽然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了,但是明显感觉生活负担增加许多。当时我和爱人都是带职学习,每月工资合起来152元。每月给母亲寄去100元,请她按照当时哈市奶妈的较高工资酬谢人家,其余的留作家用。我们夫妻二人在北京每月的支出总共只有52元,必须非常节俭才能生活下去。虽然生活清苦一些,但我们心中却充满欢乐,一是专心学习获得的乐趣,二是经常接到哥哥寄来的家信,信中愉快地谈及小女儿情况,时而附有小女儿的照片,带给我们无穷的欢乐。
当时的照片和现在不同,黑白的,非常小,可是,我们却爱不释手,而且在每一张照片的后面都写上了许多形容她如何可爱的字。真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
母乳送去安康与亲情
鲁迅曾在《狂人日记》中,发出了震撼世界的呐喊——"救救孩子"。这当然是说要为孩子们着想,提倡新教育。我在这里则借用一下,希望社会要特别关爱哺乳期间的母亲,因为她们正在以自己的乳汁哺育着社会的未来。
我和我的先生非常爱孩子。家中四个孩子中有两个外号叫"小胖",一个是长子,一个是最小的儿子。在这一节中,我要说的是长子。
长子出生于祖国国庆前夕,年为了纪念我们伟大祖国的诞辰,我们给孩子起名叫金煜——"煜"是光辉盛大的意思。
金煜小时候肩膀宽宽的,虎头虎脑,圆圆的脸,身上和脸上全是肉,带出去人们都很喜欢,说孩子胖乎乎的很可爱。惹得人们总是问:"这孩子怎么养得这么胖、这么水灵?"
当年我和我先生工作的地方——沈阳已进入困难时期,胖孩子在当时着实不算多。所以,金煜在同龄孩子中就显得特别突出了。
孩子的胖和可爱是怎么来的呢?谁能知道父母为做到这一点经受了多少辛酸和苦难?我们从来没有向孩子倾诉过这段历史,可是,他自幼一直对我们特别好,似乎什么都知道,可能是我们在特别困难的条件下给予孩子的爱,产生了一种"心灵感应"吧!我很相信人与人之间有一种肉眼看不见的感情磁场。
那一年,沈阳定量供应的大米白面已经很少了。面条、面包、饼干等白面制品,很少出现在商店的货架上。东北人的习惯是,妇女在产期只能吃小米,不能吃其他粗粮,如高粱、玉米等。于是,我的产期口粮只剩下一种小米了。在哈尔滨工作的哥哥,知道沈阳的情况后,想方设法从他们那里用木箱寄来了挂面。哈尔滨当时的情况虽然好一些,可再也买不到别的东西了,我至今还非常感谢哥哥的倾力相助。可是,产期24小时三顿面条营养也不够啊,虽然我们想尽了办法,却还是买不到鸡蛋、鱼和肉,连蔬菜也很少,"喝鸡汤"已经成了一种根本不敢想象的奢望。没多久,面条就吃腻了——24小时三顿都是用咸菜把面条送进去,确实难受。后来,我不得不打破产妇不吃粗粮的常规,把小米、玉米、高粱米与面条交错食用。为了有充分的奶水进行哺乳,让"小胖"吃饱,在没有肉食、鱼蛋,蔬菜也很少的情况下,我还是尽量多吃饭,吃不下就强吃,咽不下就硬咽。不过我确实觉得,我们的处境要比缺粮的人家好多了,孩子总算还有足够的奶吃。
可是,等我产假期满一上班,一系列的困难就都来了。首先是工作,我当时是沈阳师范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哲学教研组组长。当时还没有哲学教研室的编制,组相当于室,我们组七八个人要负担全校2000多名学生的课程。但是,有的教员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还不能登台讲课。我作为教研组长,又是老教员(虽然才25周岁),只好多承担教学任务。当时我负责讲授全校文史四个系和数理五个系共九个系科的哲学课。上午几乎每天都有课,下午和晚上,会又比较多,只好熬夜备课。
工作已经令人十分疲惫了,却还要担负繁重的家务劳动。我母亲特意从哈尔滨赶到沈阳来照顾我的产期和煜儿,同时还带来了四个孩子——其中有一个是我的长女,另外就是一个侄女、两个小侄儿。侄女6岁,侄子一个4岁、一个3岁,而我的长女也只有3岁,再加上煜儿,一共五个孩子。下了班一跨进家门,简直像进了一个小小的幼儿园。我很心疼自己的母亲,可当时收入少,根本请不起保姆。所以,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我一下班,不论中午还是晚上,都会竭力帮助母亲干活。我的先生当时被调到中共辽宁省委调研室工作,省委机关地点接近南湖,而家在北陵,上下班均要骑一个小时的自行车,还经常出差。虽然他一心想帮忙做家务,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家务重担全都落在母亲和我的身上。由于每天起得早、睡得晚,整天疲于奔命,我从这时起落下一个头疼的毛病,有时犯起病来,头部剧烈疼痛。就是在这种艰难情况下,我还是坚持给儿子哺乳,开始是早、中、晚三次,外加上下午课间休息。后来从五次改为三次,慢慢地可以加一点儿米汤与稀粥了。
本来我已经感到精疲力竭,腿也肿得很厉害了。却不料又出现了更大的负担。24小时晚上,在去学校开会前我对母亲说,如果回来得太晚,就只好先请她试着给孩子吃些牛奶了。可是,会议十点多钟还不让散。这时,我先生推开门闯入会场,说:"你们怎么还不散会?怎么还不放李振霞回家,孩子都饿得翻白眼了!他拒绝吃牛奶,几次三番打掉奶瓶。"
老金当时年轻、火气旺,主持会的人这才宣布散会。我回到家看到煜儿不喝牛奶又不肯睡觉,一副眼巴巴的可怜样,不禁热泪滚滚,心疼不已。
大家本不愿"交心",可又受不了天天又挤又压的会议,就陆续都谈了。我谈了四条:及时,报上天天宣传取消按劳分配,提倡供给制,我认为不合适;第二,农村中劳力强的人都上山大炼钢铁去了,造成秋收缺人,我认为这种做法不对,导致丰产不丰收;第三,学马列的书,不让学生在学校读,而到工厂和农村读,这不是荒废学业吗?第四,批判赫鲁晓夫,不应当和苏联断绝关系,苏联人民和我们还是友好的。
每晚开会的这段时间,老金刚好没有出差,我回家晚他都来接。当晚在回家的路上,我对他说:"不交心,就天天来开会,大家顶不住,每人都谈了。我谈四点……"随即向老金陈述了这四点内容。
他说:"糟了,你要挨整了。"
我说:"这些想法没有错啊,我说的是`交心`,不是检讨。"
老金说:"你是没错。但是别人说你有错,你就得挨整了。"我果然还是太天真了,不出他所料,第二天下午,教研室支部书记来找我说:"你交心讲得真实,汇报时,校党委书记说,让你在全体教师大会上讲讲,做个样子。"
我不肯上大会,说:"我那不是检查,是`交心`,我还没有发现我的想法有什么错,不能上大会讲。"
他说:"已经在全校的支部书记汇报会上定了,党委书记拍了板。"
隔24小时,当我在大会上刚一讲完,"机关枪"、"迫击炮"全来了。说我"没有一句认错的话"、"继续在会上散布右倾观点"、"不是在检讨,而是在继续进攻",等等。我发现自己上当了,这哪是"做个样子",分明是在开批判会嘛!
会后,我感到自己心和手脚都凉了。从此,再开会我一言不发。开会一般都晚到;会上早退是固定的。理由是给孩子喂奶,有时则借口"明天上课,我要备课"。当时,全校的哲学课我讲得是好的,课又多,所以,别人没话说——大概这也是一种群众心照不宣的关爱吧!我的煜儿由于妈妈对这类会议的消极态度,再也没有出现过饿得翻白眼的情况,每次开会前我都给他吃得饱饱的,晚上回来得早继续吃,因而他睡觉也安稳了。待他睡着,我站在床边,久久地看着我这可爱的小宝贝。心想:"我困难重重,心绪又不好,可孩子仍能白胖而又安康,真是上帝保佑!"
那段国家最困难的时期到来了,本来就每天饥肠辘辘的,上面又提出搞教学改革,学校让教师到工厂和农村上课。我是师院政教系即将毕业的班次四年级的任课教师,又是班主任。因为学生年级高,所以被分配到距学校很远的机械厂。从学校到工厂,走路需用一小时三十分钟,24小时来回正好是三个小时路程。虽然那条路通公共汽车,但由于当时国家汽油短缺,汽车只能靠车上面背的大煤气包来开动。而且车很少,有时一个小时也等不来一辆。我认为提倡接受劳动人民教育、知识分子学习要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在原则上不能说是错误的。但在连饭都吃不饱又没有必要交通工具的条件下,还要以政治来强制执行,不仅无益于学习,更有害于健康。但无奈,我和学生只好每天长途跋涉地来回奔波,又吃不饱,十分疲惫。
我比别人更加饥饿。因为此时煜儿已满周岁,可以吃饭了,但是定量粮只有几斤,孩子又很能吃。我只好尽量压缩自己的饮食,从自己每月21斤的定量中,给他节余一大部分;孩子的爸爸也节约口粮给他,在省委食堂就餐,食量也压缩到低限度,经常是每顿一碗粥和一个馒头的伙食,只喝粥,把馒头拿回给孩子。我经常是早、中、晚各一顿稀稀的小米粥。如果坐在办公室或在学校里上课,三顿小米粥还可以维持,但每天还要走上三个小时的路,很快就得了浮肿病。头疼加浮肿,身体很差,确实是透支了。然而每天到工厂后,还有三个小时讲哲学课的任务,其他时间则是同工人一起劳动,完成"知识分子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的任务。这双重"任务"使我每晚从工厂回来,总是拖着两条沉重的腿,一步一步艰难地爬上三楼。到家看到向我扑过来的可爱的小宝宝金煜,心花怒放,却已经无力抱起孩子了。
此时,我妈妈已经带着四个孩子回到哈尔滨,只有一个长子小胖留在我们身边,家庭经济情况稍有好转,于是我们请了一位很善良的老保姆。她对我很好,时常关切地对我说:"你脸真黄啊,把粮都省给孩子吃,你吃得那么少,又累,病了可怎么办?"
我对她说:"小胖不病就行,请你把他带好。这样困难的条件下,你能把他带得这么好,我真的很感谢你!"说完,我喝了一碗稀粥,就躺下了。我思绪万千,心想:"天天工作这样累,又吃不饱,真的病倒了,可怎么呢?国家人多,党内人多,少一个不十分明显,可是小胖少了妈妈可怎么办呢?"每当想到这里,只能用被子蒙上头,暗暗流了很多眼泪。我想:"再困难,我也要挺住,天无绝人之路。"
后来,党中央从各地调一批理论骨干来京,充实几个理论部门。我和老金有幸一起调来,同时被分配到中央党校任教。煜儿上了党校幼儿园,吃得比较好。我们的少许定量,不用再留给孩子了,大人可以吃饱。老金又属于"糖豆"干部(当时十七级以上的干部每月发给一点白糖和黄豆,更高级别的干部则供应一定的肉和鸡蛋,戏称"肉蛋"干部。据说是陈云同志为保护干部身体而向中央建议的,确实起到了雪中送炭的好作用),每月有一些补助,街上也可以买到一些高价食品。同年冬,由于严重浮肿,我和一些人还被中央党校送到北戴河疗养。虽然,整个国家的困难时期尚未过去,但对我们这个小家来说已经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舍得生命保孪生
父母对子女的养育和关爱,是一种"天职",是大自然赋予父母的历史使命,也是无上光荣的社会责任,为人父母,哪怕牺牲自己,也要恪守职责,不辱使命。
"十月怀胎,婴儿哺育,均属母职。……母职,是妇女在人类社会中最光荣的天职。我觉得,泛论下来,世界上
我学习的榜样
好像只是讲的他们家的家事,当着小说看看。
书中的主人公让人佩服
正品。便宜/
推荐
是本好书,这的一读
书不错,可以推荐看看
同意楼上说法,只是卖书名,既不系统,也没方法,耽误时间。。。。
没有我想看的关于教育方面有关参考性的东西
看了大部分,感觉理解不了的那段历史,不过作者的心态可以学习一下。总的来说一般吧,不过告诉自己要努力
书中母亲向我们展示了一卷优秀子女的成长之路
通篇写的是深厚的母爱,根本没有系统的育儿理念或方法。
之前买过合集的。。。一直对这位妈妈非常佩服。。现在重温下。
当我们在为家教大伤脑筋时,我们却忘掉一些最基本的成人的品德。如朴实坚韧,看这书可给我们答案。推荐
一拿到手,先粗看了看,很有感触。很佩服作者在当时那么恶劣的环境下坚持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不过,我想也正是那种艰苦但纯朴自由的环境,对孩子起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的大环境却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