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信我们会做出明智的抉择。一个能拟想到上帝而且向往太空殖民的地球文明,一定也想得出办法来保护这个星球的完整性,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缤纷生命。
——“的博物学家”爱德华 威尔逊
“伊甸园由人进驻后,就变成了一座屠宰场。”在《生命的未来》中,最会讲故事、文采的博物学家爱德华 威尔逊,将用真挚动人的文笔,讲述悄无声息在全球各角落上演的物种灭绝故事,生命的多样性虽然富丽却骤然陨落,而我们人类正径直奔向一个孤独的时代。
美国南部海岸平原,象牙喙啄木鸟日渐凋零,归于静寂无声;哥斯达黎加的金蟾蜍,原是两栖类动物界的传奇,如今已消失了生存的踪迹;天性害羞、最难繁育的苏门答腊犀牛,不知不觉在骤然衰减……甚至,许多珍稀动植物距离灭绝仅需100个心跳。种种令人难过的细节,各式各样的物种消灭模式,无不说明正是人类的贪欲、无知与不经意,迫使着全球生物踏上的毁灭之路。
被灭绝的本是可被拯救的,威尔逊对生命的未来并未绝望。他坚信人类对自然的生命之爱,列举大量政府、民间组织与科技通力合作的成功案例,勾勒出一个可持续的未来。他以对生命的真挚热爱与极大敬意,完成这部面向大众的科普名作,出版后赢得公众与学术界的一片赞誉,《自然》(Nature)杂志更是辟专栏倾情推荐,国际影响深远。
(1)在本书中,“的博物学家”、社会生物学与生物多样性之父爱德华 威尔逊,生动讲述全球各角落的物种灭绝的故事,用丰富的细节展示人类活动与物种灭绝之间的千丝万缕关系。
(2)DISCOVER杂志年度好书;AMAZON.COM编辑评鉴年度好书;英国年度影响力的科普著作,NATURE杂志辟专栏倾情推荐,获自然世界年度图书奖。
(3)上佳译本,斩获第二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翻译类金签奖,呈现原作者的简洁优美文风。
(4)融会作者爱德华 威尔逊30多年环保实践经验,结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提供大量环保与经济并重的成功案例与具体设想。
(5)本书兼具科学与阅读趣味,且有较大篇幅讨论中国的生态问题,对当今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颇具启发。
爱德华 威尔逊(Edward O. Wilson)
生于1929年,当今国际生物学界翘楚,蚂蚁研究,殿堂级科学巨星。《自然》杂志评价他为“既是的科学家,也是伟大的写作者”。《时代》杂志评选他为“全美影响力的25人之一”、“世纪人物”。目前任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昆虫馆的荣誉馆长。
他以杰出的科学成就,引发了20世纪生物学的数次革命:与麦克阿瑟共同提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奠定现代物种保护的理论基础;创建“社会生物学”这一全新学科,引发美国学界与民众的大讨论;倡导“生物多样性”概念,使其成为影响全球的环保理念……获有100多项大奖,包括美国的国家科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克拉福德奖、泰勒环境成就奖、世界自然基金会颁发的金质奖章等。
他同时非常擅长著述,可以说是文采的科学家。先后以《论人性》和《蚂蚁》两度获得普利策奖。此外,代表作还有《社会生物学》《缤纷的生命》《生命的未来》《知识大融通:21世纪的科学与人文》等。
杨玉龄
台湾辅仁大学生物系毕业。目前为自由撰稿人,专事科学书籍翻译、写作。曾任《牛顿》杂志副总编辑、《天下》杂志博学文稿编辑。有《肝炎圣战》(与罗时成合著,获及时届吴大猷科普著作奖创作类金签奖)、《台湾蛇毒传奇》(与罗时成合著)、《一代医人杜聪明》等书。译有《大自然的猎人》(获及时届吴大猷科普著作奖推荐奖)、《生命的未来》(获第二届吴大猷科普著作奖金签奖)等书。
序 言丨给梭罗的一封信 // 001
对于居住在瓦尔登湖畔的你来说,野鸽子的晨间哀歌,青蛙划破黎明水面的呱呱声,就是挽救这片大地的真正理由。
及时章丨绝 境 // 019
蓝色的海洋,看起来一片清澈,不时有鱼儿和无脊椎动物在水中来回游动。但事实上,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我们肉眼看到的生物,只不过是生物量金字塔顶端的一小点。
第二章丨瓶 颈 // 041
生物圈创造了每分钟都在更新的世界,而且保持在一种独特的物质失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类被束缚住。我们不论朝哪个方向改动,都会让环境背离这首巧妙的生物舞曲。
第三章丨大自然的极限 // 063
如果说,单一物种的灭绝是狙击手的神来一击,那么,摧毁一处含有多种独特生物的栖息地,无异于对大自然宣战。
第四章丨地球杀手 // 103
当地傈僳族猎人描述,他们是如何一头头地追猎苏门答腊犀牛,直到一头也不剩。猎人说:“都没了,已经好多年没看到半头犀牛了。”
第五章丨生物圈值多少 // 129
所有生物体内都会进化出身体需要的化学物质,用来抗癌、杀死寄生虫,或击退天敌。我们已经学会去参考,编成我们自己的药典。如今,抗生素、麻醉剂、止痛药、抗癌药物……全都任我们使用,而这些都源自野生的生物多样性。
第六章丨生命之爱 // 159
常常出现在我们脚边,我们不屑一顾的昆虫或杂草,都是的生命体。它有自己的名字,有长达百万年的历史,在世界上也自有一席之地。
第七章丨解决之道 // 181
全球环境保护运动未来的进展,也就是人类要不要接受此项交易,全看世间的三根文明支柱是否能相互合作,这三根支柱分别是:政府、民间组织以及科学与技术。
注 释 // 226
名词解释 // 266
致 谢 // 271
夏威夷的悲惨遭遇
典型的这类战争曾经发生在夏威夷,也就是全美国看似最美丽的一州。在大多数居民和访客眼中,它仿佛是尚未遭到破坏的岛屿天堂。事实上,它是生物多样性的杀戮战场。公元400 年,波利尼西亚航海者初次踏上夏威夷时,这座群岛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接近伊甸园的地方。在那茂密的森林与肥沃的谷地中,没有蚊蝇,没有蚂蚁,没有会蜇人的黄蜂,没有毒蛇或毒蜘蛛,而且也少有带刺或有毒的植物。如今,上述种种“不幸”的物种,如今充斥全岛了,都是人类商业活动带进来的,有些是故意的,有些是无意间造成的。
人类登陆前的夏威夷,生物物种既多样又独特。从海滨到高山,里面充满了起码125 种物种,甚至多达145 种其他地方看不到的鸟类。原生的老鹰翱翔在浓密的树林上空,林中则栖息着奇特的长腿猫头鹰,以及羽毛闪亮丰丽的蜜旋木雀(honeycreeper)。地面上,一种不会飞的朱鹭正和恐鸟(moa-nalo)一块儿觅食,恐鸟也不会飞,体形与鹅相仿,喙长得有点像龟,是夏威夷版的渡渡鸟(dodo,古代毛里求斯的大鸟)。这些夏威夷特有的生物现在几乎绝种了。
夏威夷原生的鸟类中,现在仅存35 种,其中24 种濒临灭绝,12 种稀少得可能再也无法复育。只有少数幸存者,多半是小型蜜旋木雀,还能在分散的低洼的栖息地中,让人惊鸿一瞥。大多数幸存者都固守在雨量丰富的密林和高山峡谷中,尽可能远离人类踪迹。“想观赏夏威夷原生鸟类,”鸟类学家皮姆(Stuart L. Pimm)经过一系列田野调查后指出,“你得被弄得又冷、又湿、又疲累。”
今天的夏威夷,生物多样性依然丰富,但主要是人造的:大多数植物及动物都可以轻易找出它们的来源地。在度假区及山坡灌木林周遭的外来植物中,居住着各种各样的云雀、有条纹和斑点的鸽子、鸲鸟、嘲鸫、莺类、八哥、梅花雀、食米鸟以及红冠蜡嘴雀,它们没有一种是夏威夷土生土长的。和欣赏它们的游客一样,也是搭船或飞机旅行到夏威夷的。因此,在世界其他温带及热带地区,也可以观赏到同类型的鸟。
夏威夷的植物也同样美丽,甚至可以说美得过火。但是,占据低地的植物中,少有当年波利尼西亚殖民者初到时砍伐开垦的对象。在今日由植物学家鉴定出的1935 种开花植物中,902 种为外来植物,它们几乎占据了整个夏威夷,只除了最原始的栖息地。即使在海岸低地及山坡较低处,看起来最自然的栖息地,其植物也大半是从外界引入的。从生物地理分布来看,夏威夷的青翠幽谷,其实住满了外来生物。连当地人帮游客套上的花环,都是取自外来植物。
夏威夷曾经拥有超过1 万种或更多的原生植物及动物。许多甚至被认为是全球最独特、美丽的物种。它们的源头是数百种先锋物种,非常幸运地在自然状况下,登上这群世界上最遥远的岛屿,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才成为如此丰饶的样貌。然而这些物种的数目已经大大减少了。远古的夏威夷,如今只剩一缕幽魂徘徊在群山之间,而我们的地球也因它的悲惨遭遇而更加可怜。
事情要从最早的波利尼西亚人谈起,当他们发现岛上有一些不会飞、易捉到的鸟时,显然就把它们捕猎到绝种。在殖民者破坏森林和草原以从事农耕时,也顺带消除了其他动植物。1778 年,根据及时位发现夏威夷的欧洲人库克(James Cook,1728—1799)船长的观察,在一大片低地和内陆的山脚下长满了香蕉、面包树以及甘蔗。接下来的200 年,美国人和其他地方来的殖民者,又占据了上述土地以及其余地区,遍植甘蔗和菠萝作为大宗的出口作物。现在,夏威夷保持原状的土地几乎不到四分之一,而且大都限于群山内部中最陡峭、最难攀爬的部分。要是夏威夷的地势再平坦些,像巴巴多斯岛(Barbados)或太平洋环礁,那些远古的风貌肯定一丁点儿都不会剩下。
100 年后的世界
如果目前的环境趋势不变,百年后的自然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呢?且让我们想象一下。
在2100 年,地球上许多地方还是有特纳(Joseph Turner)笔下的无生命美丽风景。人们依旧能欣赏到白雪皑皑的山头、波浪拍击的海岬以及白色水花翻腾入池的画面。但是生物世界呢?庞大的人口数终于增加为90 亿至100 亿,霸占了地球上所有适合居住的地方,把这些地点变成一幅马赛克拼图,里面点缀着一块块农田、林地、道路以及住宅区。要感谢2100 年之前完成的各项措施,包括大规模的海水淡化技术、新的淡水运输方式以及灌溉法,使得旱地也能由褐黄转变成一片绿油油。全球每公顷土地粮食生产量已远远超越2000 年的水平。超过5 万种可供食用的植物,大都用到农业上了,同时,基因工程也已派上用场,将现有的作物品种的生产量扩增到极限。
全球化的科技文明已然从种族与阶级冲突的大熔炉中产生,但是冲突仍旧没有止息,在下面闷烧。比起2000 年,2100 年的人类在饮食与教育方面都有所改善,但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人而言,即使用100 年前(即现在)的工业国家的标准来看,依旧贫穷。居住在一个“迈入22 世纪时,人口注定过多”的星球上,精英富国继续与充满怨怼的贫国冲突。战争和恐怖主义是变少了,但世界气氛依然紧张,依然受到人性的痛苦矛盾的支配。
2100 年,人口快速老龄化。因为大部分疾病都消灭掉了,包括一些遗传疾病。几乎各地医疗服务改进的幅度都很惊人。大新闻是寿命延长了,代价则是医疗费用惊人地暴增。百岁老人到处都是。老化的秘密揭晓了,生育率也下跌到不致使人口增加的水平,尤其是在富裕国家,大可从贫穷国家源源不断地征召到年轻人。由于异族通婚频繁,2000 年已有相当进展的世界人类基因均质化,到时将进行得更加快速。与2000 年相比,同一地区内居民的基因差异将更大,但是不同地区之间的人类基因差异却变小了。随着世代的推移,种族特征的差异变得愈来愈模糊。
然而,这些变化一点儿都不会改变人性。不论我们的科学和技术多成熟,我们的文明多进步,或我们的自动化机械有多强大,2100年的人类依然是一种几乎没有改变的物种。我们还是有我们的长处,我们也还是有我们的短处。这是所有生物的本性:任意繁殖和扩张,直到大自然反噬为止。反噬是由回馈圈组成的:疾病、饥荒、战争以及争夺稀有资源,它会不断加强,直到环境压力减轻为止。在这些回馈圈中,有一项是人类独有的,它可以抑制其他的回馈圈,那就是:刻意设限。如果2000 年的趋势继续下去,那么就如同我所预料的,表示人类刻意的限制没有奏效。
2100 年,自然环境将遭到凄惨的损害。 边陲未开发的森林大都没了, 再没有亚马孙、 刚果、新几内亚等这样的野地了,同时,大部分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也随之消失。 珊瑚礁、河流以及其他水生环境,全都受创严重。随着这些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一起消失的, 则是地球上超过半数的动物及植物。只剩下东一块、西一块的野生栖息地残片,由那足够富裕、 足够明智的政府或私人拥有者,抢在人潮席卷全世界之际, 赶紧保留住它们。
和人类基因多样性的情况一样,这些能挣扎到 2100 年的零碎生物多样性,也在地理上变得愈来愈单一化。 一股四海为家的外来生物潮, 挟带着一群来自诸多不同动植物群的“ 移民”, 涌入世界上的每一个动植物群。于是,不管到什么纬度的地方去旅行, 遇到的多半都是同样一小群由外地引进的鸟类、哺乳类、昆虫及微生物。这些备受喜爱的外来生物组成了一小队人类伴侣, 随着我们的全球化商业运输网,遨游四海,在我们创造出来的简单栖息地中求生存。成熟而聪明的人类族群,如今非常了解(虽说为时已晚),地球与 2000 年时相比,贫乏多了,而且以后永远如此。
如果环境现状继续下去,上述情节极可能发生在 2100 年。21世纪最值得纪念的遗产, 将会是等在人类面前的寂寞年代。在迈进这个寂寞年代前,我们可能会留下一份这样的遗嘱:
我们遗留下人造的夏威夷丛林,以及一片灌木丛(从前曾是物种丰盈的亚马孙雨林),另外还留下一些我们不想浪费掉的、零碎的野生环境。你们面临的挑战在于利用基因工程创造新式的动植物,并设法让它们适应人工生态系统。我们知道,这项壮举可能永远也无法达成。我们也相信,你们中有些人连想到要这样做都觉得厌恶。祝你们好运。如果你们勇往直前而且成功了,我们还是会遗憾,你们的产品再好,也不可能比得上大自然原本的创作。请接受我们的道歉,以及这座描绘世界曾经如何奇妙的视听图书馆。
与艾美相遇
在我人生中,有个难忘时刻发生在 1994 年一个 5 月的黄昏,地点是辛辛那提动物园(Cincinnati Zoo) 展示区后面的房间,在那儿,我走向一头 4 岁大、名叫“艾美”(Emi) 的苏门答腊犀牛(Dicerorhinus sumatrensis),凝望了一会儿它那悲惨的脸,然后用手轻轻抚平它侧腹上的毛发。 它没有任何反应, 除了眨了一下眼。 这就是当时所发生的一切。 不过,不管怎样,我终于遇见现实生活中的麒麟了。
苏门答腊犀牛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动物,极端害羞且行踪隐秘。它们也是世界上最稀有的生物之一, 被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简称 IUCN) 的红皮书列为“ 极度濒危”(critically endangered) 生物。就在我和艾美见面的那个黄昏,它们的总数可能还不到 400 头,而且之后数量仍不断下降。如今,在我写作本书的 2001 年,它们只剩下差不多 300 头了,其中 17 头为人工饲养。 这种动物可能没有几十年可活了。至少有一位专家,托马斯•福斯(Thomas Foose),认为它们只有 50% 的概率能活到 21 世纪中叶。
在野生动物学家与环境保护生物学家的眼中,苏门答腊犀牛是一种传奇动物。许多到它们产地森林中寻找芳踪的人,几乎连惊鸿一瞥都难。这些人通常只能寄望在河边或山脊上, 找到它们打过滚的泥坑和足印。运气好一点的人,也许可以听见它们在树丛中行走的沙沙声, 或是嗅到空气中飘荡的一抹特有的味道。至于我,永远也享受不到这种经历。 但是相反,我很怀念艾美,并将一小撮苏门答腊犀牛的毛发放在书桌上,作为苏门答腊犀牛以及所有消失中的生物留给我的护身符。
苏门答腊犀牛的另一项特别之处在于,它们是活化石。它们的属最早可以推到渐新世, 起码是 3000 万年之前(相当于追溯至恐龙年代的一半时间),使得它们成为除了几种热带蝙蝠之外,世界上最古老、几乎没什么改变的哺乳类动物。我忍不住想起,那个遇见艾美的黄昏是多么不凡,且令人震惊,我竟然能在地球的另一端,可能是它们在地质年代中存在的一刻,触摸到这种神奇的动物。
那天带我去参观的是辛辛那提动物园园长马鲁斯卡(EdwardMaruska),此人热爱苏门答腊犀牛。他告诉我,这里已经收容了三头成年犀牛,希望还能找到更多,建立一个人工繁育中心,算是跨国性的努力,因为这种动物很可能自野外灭绝。每天晚上,这批人工饲养的犀牛就会回到湿淋淋的水泥建筑物中,接受铁窗铁门的保护。到了白天,苏门答腊犀牛会来到隔邻的展示间,在模拟自然的栖息地中闲逛,并享用一顿重达 50 公斤的饲料大餐。我参观的夜间居所里面, 不断播放着轻柔的摇滚乐。乐声的用意在于让它们习惯声响,以免突如其来的噪音吓着它们——譬如,甩门的声音,或飞机经过的噪音。
巨型动物的消失
毁灭生物多样性的人类,是从食物链上方依序往下猎杀的。首先遭殃的动物都是体型大、反应慢而且好吃的。有一条准则可以畅行天下,那就是凡是人类足迹踏上的处女地,巨型动物群马上就会消失。命运同样乖舛的,还有最容易捕捉的陆鸟和陆龟。至于小型、灵巧的动物,数量虽然下降,大都能苟延残喘。
考古学家发现,动物灭绝会发生于殖民者抵达后几百年(最多1000 年)内。马达加斯加岛的动物灭绝史可以说是教科书的经典案例。这个坐落在非洲外海的大岛,最晚在8800 万年前便已由南亚次大陆分离出来。从那以后,由于亚洲板块往北漂移,这两块陆地便越离越远。这段时间,马达加斯加岛逐渐进化出非常独特的生物形态。2000 年前,也就是印度尼西亚航海者还没登陆前,它简直就是一座巨兽动物园。岛上的森林和草原孕育出龟壳宽达1.2 米的陆龟,体积与牛相仿的侏儒河马,一种山猫大小的獴类,以及马达加斯加语所谓的aardvark(土豚),它们因为解剖构造太过特别,被动物学家另立为一个目,叫作马达加斯加兽目(Bibymalagasia)。
同时,岛上还有6 种象鸟(elephant bird),体型大小不一,小至鸵鸟般大小,而较大的象鸟,站起来有3 米高,体重有半吨,产下的蛋则有如足球大小。9 世纪时在马达加斯加北部海岸工作的阿拉伯商人,都晓得这种大鸟,消息来源可能是当地人口耳相传,或有亲身经历的马达加斯加人亲口述说。于是,这种鸟便化身为传奇故事《一千零一夜》中的大鹏鸟“鲁克”(roc,一种长得像鹰、能够一把攫走大象的巨兽)。同样神秘的还有狐猴,它们是最早的灵长类动物之一,因此可以算是人类的远亲。马达加斯加岛最初有大约50 种狐猴,体型大的包括:重约27 公斤、树栖、长得像猿的狐猴;体重约50 公斤的狐猴,相当于澳大利亚树栖、专吃桉树叶的考拉;还有另一种居住在地面、比成年雄性大猩猩还大些的狐猴,其生态区位很可能相当于新大陆里已经灭绝的陆獭。
在我撰写本书时,马达加斯加岛上最古老的考古遗址,年代约为公元700 年。到了11 世纪,岛上已遍布农村与牧牛屯垦区。就在同个时期(这应该不会是巧合),当地原产的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凡体重超过10 公斤的,都消失了。的例外,只有狡猾又分布广泛的尼罗鳄。根据当地传说,有一两种大型狐猴可能直到17 世纪仍存活于森林深处,但是到现在都还没有找到相关的碳年代测定遗迹。可以说,当人潮涌进马达加斯加岛,至少有15 种狐猴消失了,这个数字相当于总数的三分之一。所有消失的动物都是日间活动的,而且体型也都比现存的动物大,结果,对于马达加斯加殖民者来说,它们便是猎物。关于人类造成巨型动物绝种的论述,目前只有间接证据,但是这些事实,不论在哪一个法庭中,至少都可以赢得一项控诉。
评论家有责任说他们不喜欢一本书的什么地方。但对于《生命的未来》,我很难说得出有什么不当的地方。该书阐明了作者威尔逊深深关心人类未来的理由,这表明他是一个深思熟虑的、人道的、热爱生命的人。
——保罗 艾里奇(Raul R. Ehrlich,美国人口生态学家,《人口爆炸》作者)
威尔逊是我们这个时代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他对人类是大自然的毁灭者这一点提出了最强有力的控诉!
——《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
本书是一部文字简洁优美的宣言……威尔逊向我们解释了生物多样性为什么重要,言辞细致入微,又能引发众人共鸣。
——《纽约客》(The New Yorker)杂志
威尔逊属于一个非常重要但也极为罕见的群体:既是的科学家,也是伟大的写作者。
——《自然》(Nature)杂志
生命的未来》提出一种鼓舞人心的观点:要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其方法触手可及……本书让人耳目一新,摒弃了过往环境保护主义那种悲观失望的言辞。
——《美国科学家》(American Scientist)杂志
爱德华 威尔逊慷慨激昂地呼吁一种新的人类伦理,它建立在对日渐消失的自然界承担起更多更细致责任心基础之上。我们还有机会拯救支撑人类生存的生物和野地,威尔逊同我们分享了他的这种乐观态度,并赋予了我们希望。
——凯瑟琳•富勒(Kathryn S. Fuller,史密森尼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主席)
威尔逊在本书中提出亲生命性的概念,指出热爱生命是人类天性中最真实的一部分。地球上的一草一木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它们在整个生态系统中都拥有特殊的位置,在它们的背后蕴藏着许多不被人知的巨大的潜在价值,我们不应该粗心地忽略它们,更不应该残忍地毁灭它们。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来,才是我们的未来,更是子孙后代的未来!
——潘文石(北京大学生物学教授、“熊猫之父”)
伟大的博物学家、科学家、思想家威尔逊真正打通了科学与人文。《生命的未来》虚拟与梭罗的通信,精准阐述生态危机,正视转基因技术的风险和挪用自然资本的后果,等等,此书应是推荐给中国社会大众的好科普读物。
——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科普作家)
非常棒超级棒超级赞!
包装不错 还没有看 买来送给盆友的 买书只选当当 速度快质量有保障 杠杠滴好 棒棒棒~
论述与诗意相结合,非常好的一本书
一部又好看又好懂的文化史,写作风格有趣生动,翻译的也不错,一部全景揭示世界文明发展轨迹的百科全书式重磅读物。
值得收藏!
给学校图书馆买的,书不错,优惠力度不够大。
非常满意,很喜欢
可以很不错。
成尔逊老师的2本集齐了
很实用的书推荐推荐
还没看下,囤货中
内容挺好的,物有所值吧
好书,值得购买
很不错。儿子喜欢英文版的星战,买了20 多本了,还在不停地找新书。
好书。趣味性强。
五星好评五星好评五星好评
很有深度,值得一读!
新书,很有意思,相信对我这学生物专业的帮助肯定很大。
不是昆虫记那么好读的书,对我而言,稍微有些无聊。
最近迷上了科学类书籍,希望可以学到更多,涨涨知识
这个期待很久啦,很想很想快点开始读啊啊啊啊
试读时一下就被吸引了,虽然本质上不是很喜欢悲观收场的书,可还是很喜欢对自然描写
书很棒,跟新华书店一模一样,还是当当买书靠谱
老公要的书,买回来就抱着看啦,乐滋滋的样子说明一切啦
一直都很喜欢生物,这此终于买了一本书讲述生命的书,喜欢。
生命的未来与你我都有关系,学习该书,感悟很深。
书很好,包装很好,运送很快,我在某东买的书还没看见影子。当当在书的运营上还是很靠谱。现在大家都说什么评论换积分,不明白怎么得的,要字数限制什么的么。
危机,时刻都存在。只是有时觉得老外写东西太磨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