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马士基传图书
人气:10

马士基传

马士基集团是世界*的航运集团,也是丹麦经济和商业的象征。在马士基的创始人阿诺德?彼得?穆勒先生去世后,他的儿子马士基?迈克-凯尼?穆勒成为了这一商业帝国的掌舵人。马士基?迈克-凯尼?穆勒在丹麦的商业史上是一...
  • 所属分类:图书 >传记>家族研究/谱系  
  • 作者:(丹)[拉森],(丹)[莫滕森] 著,[谷永亮] 译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06042888
  •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2-06
  • 印刷时间:2012-06-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马士基集团是世界的航运集团,也是丹麦经济和商业的象征。在马士基的创始人阿诺德?彼得?穆勒先生去世后,他的儿子马士基?迈克-凯尼?穆勒成为了这一商业帝国的掌舵人。马士基?迈克-凯尼?穆勒在丹麦的商业史上是一个传奇,但是很少有人了解缔造这一传奇的伟大人物。

本书是迄今为止世上及时本船王马士基的官方授权传记,不仅对他个人的事业与荣耀进行了地回顾,更穿插了他身边的亲信们的最真实回忆,更通过95岁的马士基?迈克-凯尼?穆勒的亲口讲述及他最为知心的同僚、朋友的回忆,展现了一个独特的形象、一段永远无法抹去的创业及人生经历。

马士基在本书中及时次讲述他的人生故事,从童年、青少年、工作、在美国的生活、与父亲的关系到对未来的期望等等。书中访问了许多各界名人与他的家人,如美国前参议员约翰?华纳、丹麦前外交部长埃勒曼?詹森、马士基集团前执行长与主席,本书还包括马士基集团在亚洲、非洲及欧洲多间公司的董事姚恩盛——他也是在中国设点的主要推手。我们可以从书中领略到一代船王的雄才大略和宽广的胸怀,无论是对商业人士的商业决策还是对个人的人格塑造来说,都将有不同凡响的意义。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丹麦乃至世界航运界巨头马士基集团的前掌舵人,现年95岁高龄的马士基?迈克-凯尼?穆勒授权的官方传记。在丹麦商界,马士基?迈克-凯尼?穆勒是的人物。在他的传奇一生中,既享誉盛名,又饱受非议,毁誉参半。大多数丹麦人很熟悉穆勒神话,但很少有人了解神话背后的穆勒。本书的出版,揭开了这个神秘低调的企业家的面纱,多方位展示了马士基波澜壮阔的一生。马士基是商业决策中的独裁者,没有人敢轻易反驳他的观点,他也是充满温情的老板,无论是员工还是家属遇到疾病或困难,他都会亲自过问;马士基是商场中杀伐决断的商业天才,从兼并其他航运公司到跨界进军酒店及能源行业,无不显示出他的头脑和精准狠历,但他同时又是一个对国家充满感情、内心丰富的艺术家,捐助建立歌剧院、设立教育学院,成为他承担社会义务的标志性里程。

本书跳出作者个人的主观判断,展示了朋友眼中的马士基,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而那句马士基集团的座右铭"小心能使万年船"也在书中数次体现,让读者对马士基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作者简介

丹]托马斯·拉森 芬恩·莫滕森

托马斯?拉森(Thomas Larsen)是丹麦日报《贝林时报》的编辑和时事评论员,同时也是丹麦广播台和电视台受欢迎的政治分析家之一。他是丹麦著名商业杂志Berlingske Nyhedsmagasin的前任主编。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他已经出版了十本书,包括几本丹麦重要政治家的人物传记。

芬恩·莫滕森(Finn Mortensen)是气候财团的执行董事,在商业新闻行业有着将近十五年的工作经验,先后担任过商业编辑、丹麦日报《贝林时报》和证券交易所新闻部执行总编辑。在进入商业新闻领域之前,他在美国驻哥本哈根大使馆工作了十年,担任政治经济顾问。

目录

及时部分 神话背后

及时章 挑战者

——采访安娜?马士基?迈克-凯尼?邬格拉

与马士基一起出海

自由的感觉

以公司为家

你父亲会带女儿们去上学吗?

艾玛

美国之旅

重返培训班

祖父

牢固的关系

A.P.穆勒与石油

坚定不移

对A.P.穆勒的指责

荣誉问题

实力相当的接班人

马士基,阅历丰富的商业巨子

"欢迎回家!"

马士基的另一面

权力移交

第二章 敏锐的航运巨头

——采访皮尔?柯克比

安静的开始

新的截止日期

没有约束

敏锐而精细

四幅浮雕

教条规则

两位电报员

神话背后

感动

为歌剧院而战

回报

第三章 个性鲜明的朋友

——采访保罗?斯万霍姆

穆勒先生到访

友谊加深

马士基从不下班

共同的性格特点

公司的利益

董事长换届带来的挑战

商议的空间

安娜在公司的重要地位

索德伯格离开伊斯普兰登

对交流的急切需要

马士基和父亲的关系

无任何关于美国的批评言论

第二部分 总是在路上

第四章 马士基身边的船长

——采访托尔斯?迪林

战争期间

再次回家

父亲和儿子

亲近马士基

石油危机和大赌注

成功之路

去林德

为生存而战

不同的世界

马士基航空公司的动荡

与马士基一起航行

第五章 在中国的里程碑

——采访姚恩盛

充分的准备

多么富有个性的人!

漫长艰辛的旅途

有影响力的女性

董事会的中国之旅

中国是兴奋剂

与穆勒先生保持联系

第三部分 在世界舞台上

第六章 一位世纪伟人

——采访乌夫?埃勒曼-詹森

与马士基会面

参观林德船厂

保守党的令人失望之举

伊斯普兰登的失误

与马士基交锋

海湾战争

马士基插手干预

新纪元

德国统一和欧洲联盟

对波罗的海国家的努力

全球的和民族的

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

穆勒的重要性

私人方面

领导者

第七章 从伊斯普兰登到华盛顿

——采访约翰?华纳

第八章 谨慎的瑞士顾问

——采访卡斯帕?卡萨尼

外部激励的需要

领导力的价值

艰难的激励

良好的集中式企业管理

新政治家的需要

全球经济新秩序

第四部分 变革之风

第九章 马士基的左膀右臂

——采访杰斯?索德伯格

在Sollerod酒店的晚餐

没有领带的职业生涯的开始

不是夏令营

永远不要拒绝穆勒先生

数学家的优势

穆勒先生的学徒

困难的合作

信任是好的,控制力更好

价值理念将长存

告别伊斯普兰登

第十章 被马士基封为爵士

——采访詹?莱施利

在皮埃尔酒店

与穆勒先生会面

在Rebild Bakker

紧密合作

简明扼要的人物简介

强项和弱势

很少有人敢提意见

清晰的重点

困难的转变

新的管理

马士基很忠诚

安娜的角色

第十一章 自立

——采访迈克尔?普拉姆?拉斯姆森

艰难的管理变革

重要的变革

高层变革

新的团队

伊斯普兰登的动荡

公开的批判

缺乏始终如一的谨慎

站在风口浪尖上

加强对话

长远的将来

新的时代和传统的价值理念

胆量和才能

穆勒先生的遗产

我们必须做到独立经营

第五部分 掌舵手

第十二章 不可半途而废

——采访马士基?迈克-凯尼?穆勒

骨瘦如柴的少年

榜样

查茜

学徒期

伦敦、格拉斯哥、巴黎

现在怎么办呢?

美国情结

回到国王新广场

黑金

强力拖船

价值理念的贯彻

离开驾驶台

安娜一家

年代表

致谢

在线预览

马士基:不可半途而废

当马士基?迈克-凯尼?穆勒结束他的演讲时,很显然,那些出身于管理团队,通常既冷漠又强硬的生意人也被这位航运界巨头简练的语言深深感染。与往常一样,马士基演讲的每一个细节问题都经过精心的修饰。每一段表述和文字都经过认真的推敲和斟酌。所有程序和往常一样,按部就班。而最令人意外的是,整个管理团队都被召集到了他的私人住所,而马士基的演讲给人以这样的感觉:他甚至可以用"热爱"来形容他与员工、公司之间的关系。然而,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在2003年12月的24小时,马士基向大家辞别。

过去的一年里,他经过长期的深思熟虑,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定:把斯温堡船运公司和1912船运公司这两家公司整合并入A.P.穆勒-马士基集团,而在这之前的一个月,他自己就已经辞去了原公司主席的职位,让位给迈克尔?普拉姆?拉斯姆森。

在开场白中,马士基向他的管理团队表示欢迎,紧接着又动情地向大家道别。"今天我把大家召集到这里,是因为老船长想要离开他的船桥,转而踏踏实实地回到他的小船舱。多年以来,我正是从这个小船舱中起步,日复一日地努力前行,最终成长为公司的总裁。我和妻子以水手特有的方式热情地欢迎大家光临寒舍。"在以自己的方式介绍了公司的历史和独特的扩张历程后,马士基结束了此次对管理团队的演讲:",感谢大家光临我们夫妻二人的客舱!感谢大家多年来的支持!感谢大家多年来的努力!请大家永远记住指引我们前进的明星。愿上帝保佑你们和你们的家人!"

不久之后,会议就结束了。手稿被象征性地传递给了杰斯?索德伯格。

在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之后,客人们一个个怀着忧伤的心情驾车离开。他们被马士基的坚强、魄力和人格魅力深深折服,而其中有一部分人已经在马士基手下工作了几十年。

骨瘦如柴的少年

当马士基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没有多少人想到他将来会成长为公司至高无上且受人尊敬,有时还让人心生敬畏之感的领导人物。当然他的父亲阿诺德?彼得?穆勒也不曾想到,他曾经建议马士基学习医学。"他最期望我成为一名医生,但我自己对医学没有兴趣,却对减产非常着迷。"马士基回忆道。马士基的父亲想让他的儿子研习医学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他担心马士基的体质不允许他从事航运事业。"在西班牙流感盛行期间,我不幸染上流感、白喉和猩红热,被迫在床上休养了将近十个星期。当我父亲想让我上学的时候,他和校长都觉得我太瘦弱了,应该推迟一年再入学。我如此照办了。我父亲不愿意我继承他的事业,因为他担心这对我来说是一个过于沉重的负担。"有一段时间,马士基的背部也患有疾病,在十三岁的时候就因此在医院待了五个星期。后来,马士基通过运动来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变得越来越强壮。

当马士基的父亲意识到儿子的身体已经足够强壮,并且强烈地希望在航运公司工作时,他也就不再对儿子的未来规划指手画脚了,而马士基自己也不再调侃说要从事其他行业了。"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想过做一名铁路工程师或者飞行员,但是从十三四岁开始,我就认定了航运是我今后要从事的职业。"

我们并不清楚一个人的基因是否会决定其将来会从事什么行业,但是对于马士基来说,他似乎天生就注定将与轮船和海水为伴。正如他在演讲中对他的高管们所描述的那样,他父亲的整个宗族从事航海事业的时间已经长达几个世纪:他的祖父彼得?马士基?穆勒在1836年出生于罗马,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踏入了航海业。

在当时丹麦的弗伦斯堡,他参加了航海驾驶员的考试,但是在1864年北石勒苏益格沦陷后,他就搬离了那里并在一个叫Drag?r的小型港口城镇上定居下来。他总是驾驶大型帆船出海,但是在十一月份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的帆船遇到了女武神(Valkyrie)女武神"瓦尔基丽"(原音其实较接近德语发音的"王尔古雷"Walküre),在古诺尔斯语是"瓦尔基丽娅"Valkyrja,在英语则是"瓦尔基丽"Valkyrie。是北欧神话里登场的狄丝(Dísir)女神(半神)。"瓦尔基丽"(valkyrie)这个字的原意是"贪食尸体者",到后来慢慢演变成"挑选战死者的女性",另外还有后人赋予所谓"出现在英雄面前的梦中情人"的形象。而在苏格兰西海岸沉没,于是他不得不改变原有计划。1866年,他为斯温堡的新家添置了一艘蒸汽轮船。为了纪念那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夜晚,他在蓝色背景的烟囱上印上了一颗白色的七角星。有一次他带着妻子一起出航,妻子在船上患了重病,彼得为她向上帝祈祷,并且希望天空中出现一颗星星作为妻子将会好起来的象征。"云层真的散开了,并且出现了一颗明亮的星星",他在之后的一封信中写道。后来,在1904年当他和儿子阿诺德?彼得一同创建了斯温堡蒸汽轮船公司时,他将一颗白色的星星印在了轮船的烟囱上。在那以后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彼得?马士基?穆勒、阿诺德?彼得?穆勒和马士基?迈克-凯尼?穆勒都跟随着那颗引导星的指引,就好像那颗白色的七角星作为新一代马士基家族和当代A.P.穆勒-马士基集团员工的标志一样。

榜样

然而,对于马士基来说,他的父亲A.P.穆勒在最初的许多年里一直是他学习的榜样和动力的来源,而不是那颗七角星。父子二人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且当父亲清楚地意识到马士基将会成为自己的继承者并接管其在公司的领导地位时,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加亲密。刚开始的时候,马士基严格按照父亲的做法依葫芦画瓢。"他的手掌和手指很大,因此,我通常都不牵他的手,而是牵他的食指",马士基回忆道。很快,马士基就从牵着父亲的手在家附近的街道转悠发展到和父亲一起出海。"父亲买下了一艘纵帆船,名叫卡拉马二号,他不仅买下了这艘轮船还买了这个名字。在夏天的时候,我和他一起出航。"虽然被允许出海是难得的乐事,但是作为一个严格的船长,他的父亲却要求马士基和他的兄弟汉斯在船上干活。通常情况下他们需要为黄铜制品抛光。"我的兄弟很快就受够了如此严格的纪律,而我却强忍着坚持下来了,并因此与父亲走得很近。"这样的航行经历更加强化了马士基对海上生活的向往。

在传记体的人物介绍中,A.P.穆勒通常被描述为一个十分强硬的人物,而本着时代的精神,作为一名父亲,他应该严厉而专断,正如作为轮船的主人,他应该表现出强势的一面。但是对于他的儿子来说,他首先是一个令马士基敬重并充满热爱之情的人生导师。有些时候,当父亲遭受抨击的时候,马士基会给予强有力的反击。

查茜

毫无疑问,A.P.穆勒的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中对马士基的成长和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很显然,作为一个企业家、经验丰富的商人和有胆识的决策者,A.P.穆勒的个人能力与思想对马士基的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但是同时他的母亲查斯蒂娜同样对马士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同样受到马士基的敬爱。"我父亲好的朋友拉斯姆森船长曾经是Russ号轮船的船长,那是一艘驶向海湾地区的大船。那时他遇见了一个叫埃菲(Effie)的美国女孩,并与之成婚。埃菲好的女朋友正是我的母亲,她也是出生在美国。我的母亲到赫勒鲁普拜访拉斯姆森船长和埃菲居住的地方,就是在那里,我的母亲遇到了我的父亲。随后他去了美国,并在密苏里州的堪萨斯城与我的母亲结婚。"我的母亲查斯蒂娜,小名叫查茜,出生于肯塔基州。她的父亲在她出生前便去世了,在那个许多人英年早逝的年代,这也不算稀奇。她的母亲作了一名教师,并因此才有能力来抚养其的孩子。在查茜搬到哥本哈根后,母女之间经常会彼此探望——查茜去美国看望母亲,而她的母亲则来丹麦看望查茜。她的母亲在去哥本哈根的亚美利加船上去世。当轮船驶入港口时,桅杆顶上绑着圣诞树以示庆祝节日的临近,但是船上的死讯给节日的气氛蒙上了一层阴影。当轮船抛锚时,轮船降半旗致哀。

尽管这是一件令人伤心的事情,但是马士基的整个童年还是比较幸福的。A.P.穆勒在航运事业的成功为家里创造了优越的物质条件,无论是最初在Ehlersvej(地名)还是后来在位于赫勒鲁普中心的汉布罗斯彻(Hambros Allé)。对于马士基来说,当他回想起与父母、兄弟姐妹在一起的生活时,最令他记忆犹新的并非时尚而优越的物质生活,而是当时生活的种种印记。"我的父母为人极好,家里经常有客人来拜访。因为我的母亲非常好客,当门铃在下午响起的时候,通常会有女客人来访,在周末的时候几乎是客流不断。我们这些孩子一般不太喜欢这种场合,因此一有机会就会立马闪人。"

那时候马士基和他的兄弟姐妹们就会跑到花园里或者到楼上自己的房间里去玩,而不是与大人们在一起,听他们没完没了地聊天。

除了马士基之外,这些孩子包括萨莉、汉斯以及最小的简。"简是在元旦出生的。那一年新年前夕我们去看望拉斯姆森船长和埃菲。第二天早晨,我们很早就被吵醒,当时我们还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后来才知道那天简降生了。当时我已经十二岁,而简还只是个婴儿,因此我们俩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长大的。"

从查茜那里孩子们获得了一份特别的礼物,那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语言英语,也是马士基在后来参加全球各种会议与谈判中所使用的语言。他掌握了这门语言的应用。"在吃晚饭的时候,我们不准用英语以外的语言交流,而没有任何人保持特别的沉默。我的姐姐有一点害羞,但是同时她又是一个非常听话的孩子,因此她也学着说英语。"除了在吃饭的时间与孩子们练习英语外,在其他场合下,查茜也会抓住机会与他们练习英语,如当有美国朋友来家里做客的时候,因此所有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英语。马士基的一些学校老师不仅不对马士基掌握的知识表示赞赏,反而常常试图纠正他的美语发音。即使他的母亲最初来自美国南部并且带有一些南部的口音,但是马士基一直强调自己并没有南方"口音"。

他曾两次随父母一同出航去美国。及时次是在1914年,那时他才一岁,第二次是在1919年,他只模糊地记得当年的一些事情。但是有一件事情令他记忆犹新。"我记得父亲当时买了一辆新车,那是一辆敞篷的帕卡德(Packard)汽车,有七个座位,配有十二缸的发动机。父亲及时天就带我出去兜风。在堪萨斯城,一个男人开车上山,还不断地向我们打手势。后来他的汽车失控,正好撞在父亲新买汽车的挡泥板上。这件事情我不会忘记!"

我们无法地判断马士基是从何时对美国产生特殊情结的,但是考虑到他母亲的国籍以及他本人多次出访美国的经历,可以推断,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对美国有了特殊的情结。"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已经见过许多美国人,也听到过不少关于美国的故事。因此,我很小就尊敬并喜欢美国。"

"以我个人的亲身经历来讲,美国人在很多方面都会引发我的兴趣,而丹麦人在这些方面却没有引起我的注意。通过亲身经历我认识到,美国人是向往自由的人,而美国是自由人的乐园。"

学徒期

求学生涯结束后,马士基开始了他真正的学徒生活。在1930年,他以中学学历被C.K.汉森航运集团所录用,而恰好他的父亲曾在这家公司当过几年的租赁业务部门的副经理。C.K.汉森公司有一个合伙人叫哈霍夫(Harhoff),他有一个儿子和马士基年龄相仿,在A.P.穆勒公司集团当学徒。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马士基一直在C.K.汉森集团工作,但却从未接触过航运业务,很有可能是因为哈霍夫认为自己的公司与A.P.穆勒公司集团在这个领域的竞争过于激烈。两年后,马士基跳槽到他父亲掌管的一家公司,该公司位于国王新广场,拥有五十名员工。在审计部门,马士基对财务知识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在经理温格先生(Mr. Winge)的管理下,该部门的一切工作都按照正规的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然而在马士基的印象中,温格先生是一个激情四射的管理者,就好像被马拉着的消防车一样动力十足,又好像正在阿美琳堡王宫(Amalienborg)阿美琳堡王宫(Amalienborg):位于哥本哈根东部的厄勒海峡之滨,是王室的主要宫殿,丹麦女王伉俪每年的大多数时光在这里度过。换班的卫兵一样,行事果断而迅速。

公司总部与航行在世界各地的船舶都是通过电报来联系的,而发送电报是按字数收费,字数越多,费用越高。与之相类似地,发往美国的所谓"夜间电报"不能超过二十五个字。因此,马士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学会了如何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来表达,而直到今天他仍旧精通此术。

除了在公司全日制的工作外,在每周六天的工作日里,马士基会有五天夜校学习,同时也是为了以后不可避免的国外经历做好准备。"我们理所当然地需要到国外去开阔眼界,并非只有合伙人的儿子们被送出国门,很多年轻人都会到德国、英格兰、法国等国家进行深造。这早已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年轻人要想从事航运事业,就必须出国深造。一般来说,在国外的时间大约为两年。"

1933年4月,马士基被派往一家从事船舶经纪业务的小型航运公司,名叫卡斯特恩?雷德(Karsten Rehder),位于德国汉堡,而在当时,他父亲公司的业务尚未拓展到此地。马士基在那找了个地方住了下来,并联系上了船舶中间商。"我住在一户有空余房间的人家。那个年代大家都不好过,他们出租房间也是为了维持生计。"不过,马士基并不喜欢与这家人住在一起,于是他又找了另外一个出租屋。"这个房屋的主人是一位瑞士女士,她看上去好像有点迷恋于酒色,可能是因为总是醉醺醺的原因吧。那时我白天在公司工作,晚上还要加班,因此也没太注意这些。那个年代非常的艰难,我认为应当尽量节省开支来维持公司的运营,所以晚上我一般只花十五分钱买一份油炸土豆当作晚饭。当父亲来汉堡时,发现我脸色惨白,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但我不想让父亲担心,于是当父亲下次将要来汉堡的时候,我就买了一个比普通日光灯亮一倍的太阳灯挂在房间里,父亲再见到我的时候觉得我脸色好多了。"由于汉堡是航运枢纽之一,所以A.P.穆勒公司经常会过去参加一些会议。

在丹麦南部边境地区的那段时间里,马士基学到了新的知识,同时也掌握了一门新的语言。直到今天,他只需要事先稍加练习,就可以再次流利地使用德语对话。回首往事,马士基多次提到,他在历史上最为危险的时刻去了德国,当时许多人由于对希特勒(Hitler)和纳粹党(Nazis)的盲目信任而误入歧途,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及时次世界大战的失利、经济衰退、严重的社会问题以及频繁的政党轮替极大地伤害了德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他们似乎发现了一条摆脱窘境并找回民族自豪感的解决之路。"对于年轻人来说,在那个时候去德国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情。希特勒刚刚执政的时候,德国和丹麦都存在很高的失业率,但是在德国会看到那些纳粹褐衫党徒(brown shirts)兴致高昂地游荡在街头巷尾,他们拎着铁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这种场景会给年轻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而我本人也差点就被感染了。但莫名其妙地,我的观念后来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对于眼前所看到的情景变得非常反感。真是谢天谢地!"

伦敦、格拉斯哥、巴黎

服完兵役后,马士基回到了国王新广场,在那里工作了一年。从1936年初开始,他被一家苏格兰船运公司先后派往伦敦和格拉斯哥(Glasgow)英国苏格兰西南部港市。,该公司名称为霍格思父子公司(Hogarth & Sons),拥有大约五十艘蒸汽机船,运力达到六千到八千吨,主要航行范围是印度洋海域。马士基在海外培训的下一站是位于伦敦的拉扎德兄弟(Lazard Brothers & Co)商业银行。,他在巴黎的路易斯?马丁(Louis Martin)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这家公司从事航运冷藏业务,曾经在奥登赛钢铁造船公司建造过一艘冷藏船。马士基在马丁公司结束了他的学徒生涯。尽管从职业的角度来讲,马士基在法国期间的收获远远比不上在德国和英格兰所学到的东西,但是在其他方面有新的收获。在法国期间,他住在一户和谐美满的人家,虽然有四个孩子,但是他一直和这家人在一起吃饭。战争结束后,只要去巴黎,马士基总是会去拜访他们。这户人家的男主人去世时比较年轻,不过女主人却活到九十五岁。

马士基在巴黎期间,查茜和A.P.穆勒先生去探望她时,一般会住在端庄典雅的女王酒店(Hotel Regina),该酒店至今依然还屹立在金字塔广场(Place des Pyramides),距离卢浮宫(Louvre)不远。

回到丹麦后,马士基被任命为公司的常务文员,并很快被委以重任,手底下也有一群员工听他指挥。然而,1940年4月9日,德军入侵丹麦,马士基在国王新广场刚刚起步的职业生涯突然被迫停止。"父亲很早就嗅到了德军即将到来的信号。德国入侵的前24小时夜里,我和父亲还有其他工作人员在办公室里商量如何给正航行于世界各地的船只发送指示命令。父亲想让我在当天出发去瑞典,然后转去美国处理我们的生意,因为我们打算以后在美国尝试着整合公司的全部业务。"但是马士基并不想离开,作为一名丹麦军人,他认为自己有责任留下来。直到当年五月底,在他与艾玛?玛丽?尼尔加德?拉斯姆森匆忙完婚,并且正式成为A.P.穆勒公司的合伙人之后,他才离开丹麦。

在他离开后,欧洲的局势变得越来越糟糕。德国人先后入侵了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并准备穿越英吉利海峡,逼得不堪一击的英军不得不匆忙撤退。这场战争看起来似乎快要结束了,但幸运的是它并没有结束。"多亏了丘吉尔和大不列颠帝国。"马士基如今说道。在首相的领导下,英国独自作战,对德国的侵略行为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人偷袭珍珠港时,美国才宣布参战。

现在怎么办呢?

对于马士基和艾玛?迈克-凯尼?穆勒来说,在如此短的时间里离开丹麦到美国去整合公司的船运业务是相当具有戏剧性的。马士基清晰地记得,1940年6月10日,当他和艾玛乘坐的轮船驶入纽约港、经过自由女神像时的复杂心情。那时的欧洲正处于水深火热中,公司的未来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人们都在等待着一个全新的局面。"现在该怎么办?"马士基如是问自己。

一到纽约,马士基就准备去拜访A.P.穆勒公司的表弟汉斯?伊斯布兰德森。在德军入侵丹麦后,伊斯布兰德森得到A.P.穆勒公司的授权,负责管理除丹麦国内水域以外的所有马士基集团的轮船。用马士基的话说,授权伊斯布兰德森上述权力并管理船运事务是没有必要的。马士基不愿详细地谈论在1940年当他到达纽约时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但是"一遇到伊斯布兰德森我就觉得哪里不对劲儿",他一边说一边克制着自己的情绪,两只手死死地顶在一起。也许汉斯?伊斯布兰德森对如何行使被授予的职权有自己的打算,也可能是他对从哥本哈根而来的年轻少主人没有足够的信心。不管是什么原因,结果是马士基很快就发现自己当前处于一个被极力压制的境地,直到A.P.穆勒公司从哥本哈根来到美国,并把授权转移给马士基时,他的处境才有所改善。当时,马士基有权处分公司的船只,而大量船只后来被美国政府征用,在战争期间服役。

马士基和艾玛在美国曾经出现过经济危机:"我和父亲的银行账户中有充足的资金,但是在丹麦沦陷后,银行就冻结了所有资金的流动以防止资产落入德军手里。当然,汉斯?伊斯布兰德森也有我父亲的部分资金,但是他一分钱也没有给我。"一段时间后,马士基重新掌握了财政大权。当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无法和伊斯布兰德森共处一室的时候,他租了一个五十五平方米、只有两个房间的办公室。4月9日,在国王新广场办公室工作的托基尔?霍斯特(Thorkil H?st)从丹麦出发,途经远东地区来到美国,与马士基在一起工作。事后证明,托基尔?霍斯特的到来对马士基具有重大意义。

"我们被禁止做一切与航运有关的业务。尽管我们创建了`穆勒贸易公司`(The Moeller Trading Company),但我们并没有多少可以用于交易的商品,也缺少足够的客户。"马士基如今简洁地说道。

在这个陌生的新城市中,艾玛也不得不白手起家,一切从头做起,但是她勇敢地接受了这一新的挑战。"她很快就适应了新的环境。我记得有一次她出去买床单和被套,有人告诉我们梅西商场是的去处,商场很大,价格也不贵。但那里人特别多,总是十几个人抓住同一个服务员买东西,大家你推我搡的,商品也被堆放得乱七八糟,简直令人难以想象。但我的妻子也不甘示弱,别人推她,她也推回去,并且嘴里还大喊着:`这次轮到我了!`她学会了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去维护自己的权益。"

除了托基尔?霍斯特,马士基几乎不知道还有谁可以帮他,而且到达纽约后的前四年里,他与在哥本哈根的父亲也很少能够联系上。"我努力回想着我能记得的家里人的名字。后来,我遇到一位船东,他邀约我去一家印度俱乐部享用午餐,那是一家很不错的俱乐部,位于市中心的闹市区。当我问他怎样才能成为这里的会员时,他表示很乐意作我的推荐人。"成为这里的会员后,马士基以此为平台去认识更多的生意人,并与大家保持着很好的交情。其中包括丹麦驻美国大使亨瑞克?考夫曼(Henrik Kauffmann),他帮助马士基拓宽了交际面,进一步巩固了马士基在商界的地位。慢慢地,马士基的事业重归正途。后来,在其个人顽强的意志力和考夫曼大使的大力支持下,那些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船只又重新回归他的名下,而且他还获得了相应的使用费和折旧费用,这笔资金对于巩固公司的战后重建极其重要。在战争期间,公司有一百五十名船员失去了生命;在战争初期拥有的四十六艘轮船也只剩下二十一艘,而且都已经变得千疮百孔,破旧不堪了。

伴随着接二连三的困境和持续不断的挑战,马士基和艾玛成功地营造了一个相对美满的家庭生活。他们刚到纽约时,住在林荫大道(Park Avenue)林荫大道,美国纽约市的豪华大街街名。边上的范德比尔特酒店(Vanderbilt Hotel),位于曼哈顿中央火车站(Grand Central Station in Manhattan)的正南方。马士基对这家酒店一点也不满意,他冷冷地回忆道:"这家酒店只有名字让人印象深刻。"在这里住了一个月后,马士基就找到了范德比尔特酒店附近的一间位于十七层的标准公寓,该公寓是一套用来供租房人参观的样板房。由于本来就没有什么家具,于是马士基就同房东达成协议,买下了这套公寓里的所有家具。从此之后,马士基和艾玛拥有了这套家具齐全的两居室公寓。后来,尽管样板房的家具质量很差,马士基夫妇与在美国出生的两个女儿莱塞和柯尔斯顿还是高高兴兴地住了下来。1941年,马士基花费11250美元在纽约北部的拉齐蒙特(Larchmont)买了一套房子,配有一间大客厅,一间小餐厅,一个厨房和一个佣人房——"尽管我们没有聘请佣人"——二楼有三间卧室和两个卫生间。起初新房子一点儿也不隔热,但是因为战争的缘故,美国当局实行石油定量配给制度,由于大多数人的房子都是木制的,于是每家每户赶紧给房子增设隔热层,在房屋内外的两个厚木板墙中间增加了一个夹心空气层。马士基回忆并讲述了当时维修队是如何在墙上打洞并将隔热气体输送到隔热层的过程。,目的达到了:当石油消耗量减少时,屋里的温度也没有明显下降。

美国情结

尽管遇到过许多困难与挑战,但是马士基和艾玛在美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并迅速成长起来。在1947年11月,当他们准备返回丹麦时,马士基记得妻子泪流满面,非常不舍。他们本可以轻易地留在美国共度余生,但这是不现实的。"这是命中注定的,我们必须回去。我父亲想让我回去,而且他年纪越来越大,也需要我帮助他减轻一些工作上的压力。"

在美国期间,马士基收获颇丰。"首先,我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并克服困难,我一直在不断地遇到挑战,即便是在丹麦解放后。我们以最快的速度重新开始经营船运事务,但是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有大量的工作等着我们去一一解决。"马士基知道父亲具有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和解决问题的超强能力,但他认为,这也是母亲所具备的品质。他强调,母亲也总是喜欢说:"永不言弃!所有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我们去努力做好,永远要保持高昂的斗志!"

在美国的经历强化了马士基对这个国家的特殊感情,同时,也巩固了他和一些美国朋友最为珍贵的友情。他的一位美国朋友就是IBM公司的创始人小托马斯?沃森的父亲。在丹麦帝格罗德(Tyge Rothe)举行的一个晚会上,马士基认识了沃森一家。在美国期间,马士基和艾玛又多次遇到沃森一家。后来有一次,马士基和艾玛在约塔运河(G?ta Canal)约塔运河,瑞典南部贯通东西的运河,利用许多湖泊、河道,并加上人工开凿的河道相连而成。全长约580公里,其中人工开凿部分为87公里,宽15米,深3米。缔造者巴尔察?冯?普拉敦(Baltzar von Platen)。运河穿越众多湖泊,于1810年开凿,18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最新十万个为什么宇宙.兵器.植物.交通.地球.人体.动物.文化!

2015-06-20 13:39:1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好

2015-08-25 19:41:1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本传记不错,棒棒哒!

2015-10-27 15:27:10
来自Hollisw**的评论:

一般的书籍

2015-11-12 16:56:22
来自二手钢**的评论:

不错

2016-01-28 12:05:38
来自xiaolv2**的评论:

帮别人带,送货很快

2016-03-30 17:45:0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cooling

2016-06-29 15:28:1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2016-07-25 11:52:1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诚信第一,服务第一,绝对相信

2016-08-12 02:17:3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好好好

2016-10-19 12:16:34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喜欢。。。。

2017-02-03 20:35:04
来自haitaoy**的评论:

五本书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损,申请五本换货,而仅带来两本,太差了!

2014-08-13 13:31:20
来自海洋之**的评论:

翻译水平极低,根本是没有航运知识的外行,也缺乏必要的金融基础。

2014-12-04 14:40:12
来自静思书**的评论:

只可惜不是本人的自传。遗憾但多少也了解这位巨商的点滴生活。

2013-06-11 00:19:01
来自5w1h**的评论:

对于了解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运输霸主很有帮助

2012-10-04 17:23:5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内容很丰富 也比较能激励人心!但是书拿到后很旧边角也褶皱,第一次 在当当买到这种质量的,纸张不是很好

2014-06-19 00:52:51
来自piglets**的评论:

还没有看,但是看上去还不错,包装很好,运货速度很快。

2013-05-09 11:40:5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让我们开始了解国外的面积狭小的国家,为什么会成为强国

2013-07-20 14:29:3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一本可以从更亲近的角度了解行业巨头的书,值得一看。但是对于一个阅历如此丰富的人此书的介绍又略显简单。

2013-02-01 23:19:44
来自losim**的评论:

看看人家的商业运作就知道为啥会成功,国内的政府干预真该歇歇手了。

2014-09-11 16:05:06
来自假寐耶**的评论:

书不错,自己要去马士基上班了,买一本了解下公司的历史,不错的书~

2013-12-23 14:01:00
来自韓箱子**的评论:

我认为马士基是中庸哲学的代表,谦逊而坚定,正式从优秀到**需具备的品质。本书提到另一点,接触到对的人,power sponsor

2012-09-08 17:11:3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人生,有时间读点其他人的人生,有利于提高自己。

2015-10-03 10:53:12
来自5w1h**的评论:

有助于了解马士基帝国的缘起和脉络,可惜里面印的错别字不少,感觉像在校学生凑出来的呢

2015-09-22 23:59:14
来自majianp**的评论:

马士基集团是丹麦乃至世界航运界巨头,这本书其掌舵人的传记,如果是自己亲笔所写就最好了。

2016-03-03 14:08:30
来自meidy86**的评论:

马士基这位北欧的船长相关的书籍似乎非常的少,书中并没有中国式名人传记的大写特写励志故事,更多的是描述了马士基的人物性格和此中的成长经历,是本平淡书,但是是本好书

2013-01-02 18:56:2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本书的前十一章通过采访马士基的亲朋好友来介绍马士基的生平,最后一章采访马士基本人。书的质量还不错,就是价格贵了点,买的时候是31.5元

2012-07-23 11:28:3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马士基传丹麦的传奇人物,航运巨头、海上霸主、神秘低调的马士基家族及马士基集团掌舵人马士基

2013-12-17 18:59:05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