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明之旅》丛书分为《长江流域的名山奇峡》《长江流域的楼台亭榭》《长江流域的岁时节庆》《长江流域的饮食生活》《长江流域的名城古镇》等32册,着力把握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新特征,深入挖掘长江文化底蕴和特质,以求、系统地展示长江文明。全套书包括500多万字和上千幅图片,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可读性于一炉,雅俗共赏,适合全民阅读。走进长江文明馆,阅读"长江文明之旅丛书",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慢慢打开,一条浩浩大江的光阴故事鲜活呈现!
钟一鸣主编的《长江流域的书法篆刻》为其中一册,介绍了长江流域的书法篆刻的有关知识。
不废江河万古流――关于长江流域书法篆刻的开篇语
长江流域书法、篆刻艺术的定义及特征
篆刻何以成为独特的艺术
文明曙光映长江――商、西周及此前的长江流域书法
商、西周之前长江流域的原始刻划符号
殷商时期的长江流域书法(文字)
西周时期的长江流域书法
奇葩璀璨炫南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江流域书法
长江下游徐、舒、吴、越金文书法略述
楚系金文书法
楚系简帛书法
楚系石刻、木刻书法
文化融合谱新章――秦代长江流域书法
秦代长江流域书法:秦、楚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果
湖北云梦秦简牍书法解读
云梦秦简牍书法的意义
大汉雄风承楚韵――两汉时期的长江流域书法
汉代长江流域的简牍帛书略述
汉代长江流域的汉石刻书法简介
龙翔凤翥自觉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长江流域书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长江流域书法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就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成就
长江九派流中华――隋唐五代时期的长江流域书法
隋唐时期长江流域书法状况略述
长江流域书家撷英
风景这边独自好――两宋时期的长江流域书法
长江流域书法艺术成就及影响
苏轼的意义:从书法角度看
"苏门"师友间的黄庭坚
米芾:一位纯粹的书法家
江南烟雨总风流――元、明时期的长江流域书法
赵孟?及他的时代
明代书法发展略述
空前活跃昌盛的长江流域书法
明代长江流域代表性书家简述
日出江花红似火――清代时期的长江流域书法
清代长江流域的书法发展
名家撷英
铁笔石纸总关情――长江流域篆刻艺术巡礼
印以示信:玺印略说
奇诡多变天籁美:楚系古玺简介
秩序化典范的汉印:及时次高峰期的长江流域篆刻
艺术者的觉醒:元代长江流域篆刻
方寸天地显风流:第二次高峰期的明代长江流域篆刻
双峰并峙、大师辉映:第二次高峰期的清代长江流域篆刻
主要参考文献
西周时期的长江流域书法
整个西周时期,是青铜器制作的高峰期,青铜铭文大大增加,金文取代了甲骨文,成为书写的主要工具。
可以说,西周金文书法呈现出一种上升的趋势,并迅速达到鼎盛期,成为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主流。
西周时期的长江流域虽处于周王朝统治的边缘地带,但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使得周人屡屡南进,并留下了带有明显周文化特征的文化遗迹。以这一时期的长江流域金文书法而论,虽远离西周文化的中心地带,却与西周金文书法保持着高度的一致。
1954年,在江苏丹徒烟墩山出土了一批西周早期的吴国青铜器,其中有著名的"宜侯矢簋"。该簋铭文字多达100多个,字体清新秀丽,圆润柔和,多纵式结体,运笔粗细划一,工整修长。
1959年,在安徽屯溪出土"父尊乙",1965年于屯溪市弈棋机场3号墓出土"西周公卣",1982年在丹徒大港母子墩出土铭铜器"伯簋"等。
此外,上海市博物馆收藏有一批西周青铜器,现撷一二略述。
"德方鼎"。
为西周成王时期之物,是一位叫德的人铸造的,共有4件。此鼎为大程度,传世之器。铭文书写有晚商铭文的遗风,虽少了商金文雄健凝重的气魄,却有着宽博的风韵;章法疏密自然,错落有致;字形结体除个别字外,皆呈方形,给人以伟岸宽博、疏朗方正的感觉;用笔道劲,线条劲直。
"颂鼎"。
为西周宣王时期之物,传世之器。有铭文15行151字。从书法角度看,规旋矩折,用笔匀整,起止圆润;结构稳重,严谨优雅,是西周晚期大篆中成熟的代表作,可谓金文书法中成就高者之一,多为学习篆书者所宗。
长江中游地区作为重要的铜矿产地,吸引着周人的足迹南进。为此,周王朝曾分封"汉阳诸姬",目的无疑是镇守"南国",保护铜资源。一旦感觉受到威胁时,周王朝就会用武力来解决问题,如周昭王南征就是如此。
据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相关史料:周昭王南征时,乘船渡汉水,驾船人有意想害他,故意让他乘"胶船"。到了河中流,胶化船散,昭王落水,不会游泳,死在水中。从此,周人视汉水为畏途,再也不敢南进了。
故长江中游地区的西周文化遗址颇多,出土的青铜器也较多,但主要集中在湖北、湖南两地;青铜铭文也较殷商时期为多。据已公开发表的考古资料统计,仅湖北地区发现的铸有铭文的铜器约有80件,分别出自武汉、襄阳、浠水、蕲春、孝感、江陵、宜都等10多处。 早在北宋时期,湖北安陆之孝感县就出土了西周早期有铭青铜器,即著名的"安州六器"。
安州六器在南宋著名金学家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一书里也有记载。无论是从文献学还是书法学的角度,安州六器的价值都非同寻常。
若从书法的角度来看,安州六器的金文处于从周早期向周中期过渡时的作品。书法体势雄奇恣肆,不受通常严谨格局的限制,字形大小因体而施,随意自然而错落有致,有瑰异之感;笔画均匀饱满,起笔落笔多露锋,形成端。书写者着意要表现出一种字迹的恣放感觉,故体现出了一定的自由度和创造性。
1966年,湖北京山苏家垅出土有西周晚期的曾国有铭铜器10件,其中有"曾仲旃父豆"2件,豆盘内均有铭文2行8字;有"曾仲舴父方壶"2件,壶盖内有铭文5行12字,壶口内有铭文4行12字,铭文均相同。铭文运笔果断干净,笔画遒美清新,结体舒展,字体大小错落有致,章法富于变化而显得有活力。
楚之有铭铜器,所知早的为西周中晚期的"楚公家钟"和"楚公家戈"。前者为传世器,共4件,清代阮元《积古》一书中有著录。4钟形制相同,均为甬钟,其中1件在纹饰上与其他稍异,有铭文2行14字;余3件均有铭文2行16字,含重字2个。后者为1959年在湖南长沙拣选而得,戈上有铭文5字。
从书法的角度看,"楚公家钟"虽然还处于西周金文书法风格的笼罩之下,在形体结构上与西周大篆并无大异,但其书法风格已与西周大篆的传统风格格格不入,有着冲破藩篱自由发展的端倪。如其间架结构就没有西周成熟期金文书法的整齐、柔和,不是左右易位,就是随意构形,或任意增减笔画,往往一字写法多种,形态多样,显得野气十足,粗犷恣肆,体现出了自由、浪漫、狂放的楚文化因子。故此等作品"是以其奇姿异彩来显示巫文化之底蕴的,商人的影响和鲜明的个性都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而周人大篆的圆转和奇肆的楚风依然有充分的体现。这表明,楚人书法初兼有商、周和个性三种成分,为王室作器以外各诸侯国金文书法所仅见"。可见早在西周中晚期,楚金文书法就已显露出楚地域文化的特色,开楚书法之先河。
另据宋赵明诚《金石录》记载,宋徽宗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湖北嘉鱼出土西周晚期的"楚公逆镩"1件,有铭文4行37字,实为目前所知西周晚期楚金文中重要之资料。此钟原器已佚,仅有翻刻铭文拓本。从书法角度看,此器铭文虽系翻刻,有所失真,但大致面貌还是存在的,从中仍能感受到西周晚期金文书法韵味对楚人的影响。字形的象形味道较浓,大小随意,虽工整但不呆板,有着初学者的生涩幼稚;章法上排列错落有致,疏密相间,较为和谐;运笔较显舒松,仍然有着露锋端;笔划曲折流畅,弧度较为自然。
P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