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反应机理、组件结构和器件设计等多方面,对锂空气电池进行了详细介绍和论述。每章的编著者都是本领域的前沿研究者,他们结合自身丰富的研究和工作经验,为读者提供了翔实的锂空气电池基础理论知识。全书既可视为一个整体,亦可每章单独成文,为从事锂空气电池及化学电源的科技研发工作者提供实用性参考。
本书由活跃在锂空气电池前沿领域的国际知名研究者执笔,他们关注电池内部所发生的反应过程并致力克服在此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并将锂空气电池的研究新进展和关键技术介绍给读者。
解晶莹,研究员。长期从事锂系电池相关应用基础研究及工程化开发、产业化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新型化学电源及相关材料和电源系统研究。
第1章绪论001
1.1锂空气电池的能量密度001
1.2锂空气电池的发展007
1.3锂空气电池的关键问题和应用前景013
参考文献017
第2章非水电解液019
2.1引言019
2.2有机强酸酯类电解液020
2.3稳定电解液025
2.3.1醚类029
2.3.2离子液体031
2.3.3酰氨基类034
2.3.4砜类039
2.3.5二甲基亚砜类041
2.3.6锂盐电解质045
2.4电解液的稳定性047
2.5小结与展望048
参考文献049
第3章有机体系锂空气电池中的正极电化学过程053
3.1引言053
3.2基于碳阴极的锂空气电池电化学过程057
3.2.1恒流充放电过程057
3.2.2放电充电化学过程063
3.3电解液稳定性065
3.3.1DEMS稳定性065
3.3.2循环性能070
3.3.3关于电解液稳定性的理论072
3.4正极稳定性075
3.5空气中的污染物对锂空气电池的影响078
3.5.1H2O的影响078
3.5.2CO2的影响079
3.5.3选择性透氧层的前景080
3.6基础电化学082
3.6.1机理082
3.6.2动力学过电势088
3.6.3及时性原理过电势090
3.6.4电催化作用092
3.7电荷传输限制093
3.7.1Li2O2电荷传输的实验研究094
3.7.2电荷传输的理论模型096
3.7.3极化子的电荷传输098
3.7.4Li2O2电荷传输问题099
3.8小结和展望100
参考文献101
第4章锂空气电池中氧的还原/析出反应动力学过程及产物105
4.1可充电锂空气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及其所面临的挑战105
4.2锂空气电池放电过程动力学及放电产物110
4.2.1碳电极上的氧还原反应动力学110
4.2.2小倍率、低过电势下放电反应产物112
4.2.3大倍率、高过电势条件下的放电产物116
4.3锂空气电池中放电态正极的表面化学118
4.3.1与Li2O2形貌相关的表面化学118
4.3.2Li2O2和碳之间的化学反应119
4.3.3Li2O2与醚类电解液的化学反应123
4.3.4固态锂空气电池的原位APXPS研究125
4.4放电产物形貌和其表面化学性质对Li2O2氧化的影响127
4.5高过电势下充电制约因素的原位TEM研究133
4.6小结和展望134
参考文献135
第5章原子理论和及时性原理:锂空气电池的计算研究139
5.1引言139
5.2Li2O2性质140
5.2.1过电势140
5.2.2电子电导率143
5.3电催化剂147
5.3.1碳147
5.3.2贵金属148
5.3.3过渡金属氧化物148
5.4电解液150
5.5小结与展望150
参考文献151
第6章基于锂保护电极的锂空气电池155
6.1引言155
6.2金属空气电池的前景与问题155
6.3锂空气电池:水系与非水系156
6.3.1非水体系锂空气电池158
6.3.2水系锂空气电池163
6.4小结与展望170
参考文献172
第7章水系锂空气电池的空气电极174
7.1引言174
7.2正极电化学反应175
7.3充/放电过程中的空气电极176
7.3.1放电反应176
7.3.2充电反应176
7.4电解液的影响178
7.4.1充电反应178
7.4.2放电反应180
7.4.3CO2的影响180
7.4.4放电产物的影响180
7.4.5水分管理181
7.5复合空气电极182
7.6小结与展望183
参考文献183
第8章水系锂空气电池的固体电解质185
8.1引言185
8.2NASICON类水中稳定锂离子固体电解质:LATP186
8.3石榴石型水溶液稳定锂离子导体固体电解质:Li7La3Zr2O12 191
8.4锂离子固体电解质薄片的制备194
8.5水系可充电锂空气电池性能197
参考文献201
第9章全固态锂空气二次电池203
9.1引言203
9.2全固态电池204
9.3电池材料204
9.3.1负极205
9.4电解质(膜)205
9.5氧气电极(正极)206
9.5.1电化学催化206
9.5.2LAGP的电催化性能207
9.6电池反应和开路电压209
9.7电池设计211
9.8密封电池的电化学性能212
9.8.1能量效率212
9.8.2循环性能212
9.8.3温度的影响213
9.8.4库伦效率(CE)215
9.9小结与展望216
参考文献216
第10章一次锂空气电池218
10.1引言218
10.2空气电极222
10.2.1不同碳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隙比223
10.2.2微观结构226
10.2.3表面修饰(能量密度/功率密度)229
10.3电解液231
10.3.1非水系液态电解液233
10.3.2聚合物和固态电解质235
10.3.3离子液体236
10.3.4水系及混合体系电解液237
10.4设计238
10.5挑战及展望243
参考文献244
第11章锂空气电池系统概述:氧气处理的要求与技术248
11.1引言248
11.2系统的设计及目标249
11.3从活性物质到汽车系统253
11.4密封式锂空气电池中的O2储存256
11.5开放式锂空气电池中的O2分离260
11.6小结与展望262
参考文献263
索引265
本站合法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仅销售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合法期刊,不是任何杂志、图书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本站仅提供有限咨询服务,需要用户自己向出版商投稿且没有绿色通道,是否录用一切以出版商通知为准。提及的第三方名称或商标,其知识产权均属于相应的出版商或期刊,本站与上述机构无从属关系,所有引用均出于解释服务内容的考量,符合商标法规范。本页信息均由法务团队进行把关,若期刊信息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我们会认真核实处理。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相关出版商。
特别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09010985号-11 川公网安备:51092202000082 统一信用码:91510922MACX24HU4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射行审新出发2023字第016号 股权代码:102064© 版权所有:四川博文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太和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