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传》是王若冰的“秦岭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是一部具有史诗性质的长篇文化散文,从文化的角度探讨秦岭,以作家的眼光审视渭河,用散文的笔法将渭河文化精神史诗化的呈现。《渭河传》展示了博大精神的中国和生生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
《渭河传》由王若冰著,面对几乎承载了公元10世纪初期以前中国历史和文化经历太多精神和情感的渭河来说,她的古老与悠长、她的复杂与曲折,尤其是她所负担的华夏文明光芒实在是过于丰富厚重、波澜壮阔了!而且发生在渭河沿岸的许多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入和事,读者都耳熟能详。所以在写作此书的时候,作者在力图呈现渭河对孕育、养育我们这个民族,并将我们这个民族塑造成世界巨人过程中的基本脉络,以及尽可能清晰地勾勒渭河古老身世的同时,更多地试图用一种文化与文学交合的眼光对一些早有定论,或者人们已经习惯用一种固定模式审视并言说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状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王若冰:甘肃天水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毕业于原天水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现在甘肃天水日报社工作。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文学院特邀评论家。创作以诗歌、散文、文艺评论为主,出版有诗集《巨大的冬天》、文学评论集《倾听与呈现》、地方历史文化散文集《天籁水影》(与安永、周伟合著)并编著有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飞将军李广》(与人合著儿曾获甘肃省第三、四届文学作品奖、甘肃省首届黄河文学奖、《飞天》十年文学奖等。2004年7-9月,完成了对横贯中国大陆腹地、绵延1500公里的秦岭山脉的文化考察。
及时章 一条河流的前世今生
源头在哪里
鸟鼠同穴
裸露的河床
开封府的屋梁
饥饿的感觉
是泾清渭浊还是渭清泾浊
北方之河
秦川八百里
回望秦岭
东方威尼斯
第二章 历史的影子与神话的翅膀
公王岭的篝火
泸灞三角洲的春天
大地之湾
伏羲伏羲
华胥之国
神仙的爱情
马家窑
轩辕之丘
华族和夏族
第三章 蓬勃的粟粒
炭化的粟粒
金黄的谷穗
后稷的足印
公刘
周原在上
唯有杜康
高隆的谷仓
渠水上的波光
舟楫之利
第四章 一条河流的精神传奇
文化之祖
汉字的魅力
青铜的亮度
礼乐之盛
道德之音
帝国摇篮
千秋霸业
大儒之道
终南仙境
佛陀的脚步
丝绸的光芒
第五章 铁马秋风
秦人故园
淠渭之会
从长安开始
纸张上的战争
无奈的对峙
铁马秋风
潼关之痛
枕着涛声入眠
第六章 秦风雅颂
采薇之歌
大吕之音
秋风吹渭水
长安酒香
倾国倾城
渭水香茗
君子如玉
远去的乡土
后记
源头在哪里挂了加力的猎豹牌越野车嘶鸣着在遍地泥泞的山坡下扭了几下屁股,熄火抛锚在深深的泥潭之际,渭河源头鸟鼠山就出现在了眼前。
举目望去,植被稀疏的山湾里一座并不高峻的山梁在前面竖起。有丛林、荆棘、草莽在山湾里无拘无束疯长,有玉米和洋芋在山下泛着苍绿。两夜又24小时的秋雨刚刚停息,泥泞让这条通往半山腰品字泉的道路异常难行。自从进入甘肃渭源县就不紧不慢、哗哗啦啦的秋雨,让山前山后的植物变得异常光洁清爽。那种弥漫着湿润而清凉气息的空气似乎在有意提示,我已经抵达一条河流诞生的地方。
沿着布满泥泞和水潭的土路往上走,于疏朗的树林之间,还可以看到房舍——那应该就是鸟鼠村了。但我现在急于要寻找的,是一条如黄河、长江一样在惜字如金的古代典籍中用一个“渭”字不断提及的伟大河流源头的及时滴流水。
踩过泥潭和水潭,爬上实在不能用“高迈”“雄浑”一类的词语描绘的鸟鼠山半山腰,我们猫着腰,终于在一片茂密的松林里寻找到了三十多年前上中学地理课时就让人浮想联翩的鸟鼠山品字泉。
“渭河,就是从我们校门口向北,在陇海铁路天水站附近与东柯河交汇的这条河。”我的中学地理老师是本地人,他所指的东柯河是渭河在天水境内一条极小的支流。只是这条河从校门口流过,而且公元759年秋天,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从长安流亡天水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投奔当时住在这条渭河支流岸边的侄子杜佐。由于杜甫,东柯河这条在渭河流域名不见经传的小河才出了名。为了表述方便,地理老师将东柯河作为参照体,向我们介绍渭河的方位。接下来,老师告诉我们,渭河发源于天水以西定西境内渭源县的鸟鼠山。他还说:“鸟鼠山下有三眼泉呈‘品’状排列,涓涓细流从这三眼泉中涌出,形成了渭河的源头。”从那以后,我印象中的品字泉虽然不大可能清流暴涌,最起码也应该泉水如注,这样才能孕育出渭河这样一条不知影响过多少王朝更迭、时序变迁的古老河流。
然而,就在我欣欣然趴在据说雨天可以腾云吐雾的吐云泉时,眼前的情状却让我有点儿失望:黑咕隆咚的泉底看不到一丝水光,只有一股湿漉漉的水汽冒上来,让人确信那里曾经有一眼泉水喷涌而出——至于眼前,这眼或可称为井而已经难以称其为泉的泉水到底什么时候干涸如斯,已经很难有人能说得清。至于那眼被后人附会了一段神奇传说——李世民西征途经渭河源头鸟鼠山,以鞭试探泉水深浅,不慎将马鞭落入泉中,后来这鞭子顺流而东行,竟漂到了咸阳桥下的遗鞭泉,虽然尚有半泉绿水,但从据说当年曾经清流如注的石罅里已无滴水流出的现状可以看出,泉里那绿得发翠的半泉积水,显然不是遗鞭泉产生之水,而是山坡上流下的雨水聚积而成。而品字泉的另一眼——禹仰泉,虽然尚有一泓清水,泉水却少得可怜——仅能供附近居住的一户人的生活用水,也无一滴多余之水顺山而下、经龙王沟注入渭河矣。难怪1938年顾颉刚到渭源鸟鼠山考察渭河源头后,竟撰联发出“长流渭川水,溯到源头只一盅”的慨叹。
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我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书 禹贡》是不是大禹所作,我们无须考证。但这部记述当时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及这两条河流之间的平原和山东半岛,西达渭河和汉江上游疆域范围内的河流山川形势的著作说,大禹当年疏导渭河的地方在一个叫“鸟鼠同穴”的地方。仍然是一部先秦时期充满神话色彩的我国古老地理全书《山海经》说,鸟鼠同穴是山名,那里是渭河源头。渭河从鸟鼠同穴山发源后向东,在潼关北面注入黄河。直到公元五六世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才详尽地说出了渭河源头的具体位置:“渭水出首阳县首阳山渭首亭南谷山,在鸟鼠山西北,此县有高城岭,岭上有城号渭源城,渭水出焉。”首阳是渭源的古称。后来历代著述都众口一词说,我刚刚俯察过的鸟鼠山三眼泉水——品字泉,是渭河最上源源头。然而就我亲眼所见,眼前三泉皆枯,那么距大禹导流四千多年、距《尚书》《山海经》记述两千多年、距郦道元考证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渭河的真正源头还能是眼前这三眼已经无滴水可流的品字泉吗?所有疑问和困惑来自现实,并非我有意要颠覆古人结论。更何况,在遗鞭泉、吐云泉和2002年的《华夏故土地图》上标出的渭河源头取土处不远,有一座几近倾圮的禹王庙和渭河龙王庙,还在向我提示这里曾经有过的品字泉泉水奔涌、龙王沟水声喧闹的过去。但现实的境况,却不得不让我对现在渭河源头究竟在何处发出一遍又一遍的追问。
……
渭河,我的家乡
作者的几部书看了,写的很好,很真实,值得一读。
好书,值得购买
非常满意,很喜欢
只看了一点,觉得不错。
书到用时方恨少,再读一本亦惬意!
书很好!!
这本书很不错
非常不错,如果想了解我国的人文知识,是一本不错的选择
缘起于鸟鼠山 伴随着童年 少年时代 随青涩年华逝去的河流 成为一部大传 深邃地让人掩卷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