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读书〉十年》系列的第三册,记叙作者于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至一九九六年四月十五日调离《读书》编辑部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忆,另附录关于《读书》杂志的旧文两篇。为全三册的人名索引,收录人名一千二百个,以方便读者检索。 读者在本册中看到的,有一如既往的编著往来、读书买书、异地的旅行,也有作者及时次披露的母亲一方的家世,又以沉痛笔墨记叙了""中一位小学老师的遭遇。日记的后半部分,可以看出作者已转向《诗经》名物研究,至此奠定了作者后来的学术方向。读者们或许已明白这三册稍加整理后出版的日记,从微观的角度表现了八九十年代之交知识界风气的转移与中国社会的变化,那些月旦人物的"私语"、老先生们的言谈也给我们带来许多趣味和有益的思考,同时这也的确是一个勤奋认真的读书人,在芜杂浮躁的岁月里,沉潜静思、转益多师,从年轻的杂志编辑成长为一位学者和学问家的真实记录。
《〈读书〉十年》(三)问世,全三册终成完璧
1986—1996,中国社会非同寻常的关键十年,中国思想学术界历尽了兴奋、挫折与彷徨的十年。
《读书》,三十年来影响为深远的人文思想杂志,见证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思想启蒙、思想解放的历程,与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深刻变化。
从1989之前到1989之后,编辑部里往来的年轻人:赵越胜,陈平原,甘阳,周国平……
还有那些可爱的老先生:张中行,徐梵澄,金克木,冯亦代,范用……
小小的《读书》编辑部如何折射中国读书人的梦想与追求,困境与反思?书中有哪些似乎不宜公开的月旦人物的"私语"?
请看扬之水《〈读书〉十年》第三集:1994—1996。
《读书》两任主编沈昌文、吴彬作序推荐。
扬之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一九五四年生。浙江诸暨人,长在北京。初中毕业后插队,回城后为果品店司机。一九七九年调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资料室。一九八四年考入光明日报出版社。一九八六年调入《读书》编辑部。一九九六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专意从事名物研究。著有《诗经名物新证》、《诗经别裁》、《先秦诗文史》、《古诗文名物新证》(两卷);《终朝采蓝——古名物寻微》、《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三卷)。其中《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三卷)、《诗经别裁》等由中华书局出版。
一九九四年
一九九五年
一九九六年
附录
"不三不四"的《读书》
营造文化阁楼
后记
人名索引
扬之水这套书很不错,日记里的记忆可以折射走过的岁月。
买了《读书》十年(三)精:一九九四——一九九六 ,这次终于(一)、(二)、(三)全部收齐了,均是1版1印的,非常开心。
扬之水的书,买过一些,读过一些。因为读书,所以吸引人。这是个人记录的历史,跟大写的历史真的不一样!
扬之水的《读书》十年第1-2册已购读,非常喜欢,该册是必须买的,总算凑齐了,很喜欢日记这种形式。
《读书十年》三本都收齐了,慢慢读,就像作者做学问那样!
《读书十年(三)——一九九四——一九九六》是扬之水笔记,文章清雅可读,这次终于(一)、(二)、(三)全部收齐了,非常开心。扬之水的书很值得收藏,推荐。
扬之水老师在《读书》编辑部十年的历程,是她私人的记忆,更是个人记录一个时代的侧影。
扬之水一直是我喜欢的学者。这三本书不仅是她的读书工作历程,也是中国社会发展十年的一个侧面,非常值得一读和收藏。
包装精美,印刷很正,纸张也很好,但是书的内容,有如日志一般。好吧,本身就是作者的日志啦,一天一天记录下来……
扬之水的这部书非常不错,尽管还没打开看,我还是被那厚实的书籍给吸引了,所谓内容与装帧并重放在这部书上我以为非常恰当,我喜欢朴素的装帧,而这部书就能当得起这个评价。
本来想买套装三册还有藏书票的那套,可惜没货啊,只好单买三本了,精装绝对值得
这是杨之水女士出的第三本读书十年,杨女士的文章文笔隽秀,行文简捷,文章很有内含,功底较深,她非科班出身,全凭自学成才,是一个非常了得的才女。所以她的书很受欢迎。
像日记似的记述,不成篇章,有点失望。但是作者文笔,思想都值得领略一番。
扬之水的读书很是著名,终于找机会买到了凑齐3本一套。
多年前曾经很喜欢《读书》,所以刚好在网上看到这套书,其实并不了解,只是大概看了一下其它读者的反馈就买了。昨天书到看了前几页,是作者的日记,感觉要依据各人的造化,能从书中品出什么来。
在杂志之家上见到扬之水的《读书十年》第1、2卷,当即下单,收到后开读。可读着读着,觉得似乎没完,才知道,还有第三卷。但始终在杂志之家查不到……直到前几天,仔细查看杂志之家网页,才发现有第三卷,但没图片,很容易让人忽略。而且,按作者“扬之水”查询,项下也未将1-3卷连续展示介绍。所以,借此建议,杂志之家要注意细节!!
扬之水先生的作品,之前买过第一册,这次趁着活动收齐了。书很好耐读。
在杂志之家买的《读书》十年(三),精装版,杂志之家的书质量还是很有保障的。
告别《读书》编辑部,扬之水已有自我天地,入社科院研究中华文物,从此多一解人也。
好书 好评 好评好书 好评 好评好书 好评 好评好书 好评 好评好书 好评 好评好书 好评 好评好书 好评 好评好书 好评 好评好书 好评 好评好书 好评 好评
扬之水与吴彬谈及朋友之间其情 引了那句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很喜欢吴彬的对答”牛郎织女乃与天地齐寿,凡人如何比得起?人生不满百,这朝朝暮暮还是要在乎的。“ 说的正如时下流行那句,我爱你,不如,在一起!
《十年》共三卷,已购全。扬之水1986-1996年在《读书》编辑部工作,第一卷中对1989年某段时期文字明显作了处理,即便如此,我在写博客时稍加引用,仍遭删除。第三卷的日记最后一天是1996年4月15日,最后一句是“黄昏微雨。”晚明小品意境。第三卷后附32页的人名索引,大功德。
爱不释手,真正的好文字,从此书可以了解《读书》1986-1996十年间的历程,更是直接了解扬之水先生是如何从一个读书爱好者成为学者的
赵丽雅的《读书十年》让人读后欲罢不能,许多自己心仪的作者、作品都在她的涉猎中,并获得了与自己同样的感知,例如高阳先生的《胡雪岩全传》,还有许多类似的,因为书已放到开封,无法查对,可见读书的感知还是可以一致的,然而那种相同的审美趣味说明了什么?值得探讨!
杨之水的这套读书十年基本内容是一样的,非常吸引我的眼球。虽然我有阅读嗜好,也从未中断看书。但像这套书一样能如此激发我的阅读欲望,好像很久很久没有出现过了。它内容简单,用语通俗。可读来就是饶有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