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传播的观念图书
人气:39

传播的观念

在跨学科和跨文化的学术背景下,作者通过翔实的理论背景分析,系统评析了传播学的基础观念,深入剖析了传播媒介如何建构传播关系、传播技术的社会应用、大众文化与社会想像等问题,思辨涉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
  • 所属分类:图书 >社会科学>新闻传播出版>传播理论  
  • 作者:[陈卫星] 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010041421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4-04
  • 印刷时间:2008-06-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在跨学科和跨文化的学术背景下,作者通过翔实的理论背景分析,系统评析了传播学的基础观念,深入剖析了传播媒介如何建构传播关系、传播技术的社会应用、大众文化与社会想像等问题,思辨涉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等学科,展现了当代传播学的知识谱系所蕴藏的学术探索的可能性,尤其是从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出发、对中国经济改革以来新的社会转型进行了传播学思考,进而系统阐述了世纪之交中国现代化的传播战略思路,颇具理论高度和现实意义。

编辑推荐

法国著名左翼学者德布雷说过:"一个社会共同体能接受的真理,就是那些能够向这个社会共同体提供组织担保的真理。每个历史集团都在摸索着使自己处丁传状态的信息栅栏,以保障状念的组织性和水久性,并为它的身份提供担保。"

一种传播形式的意义,是由采用这种形式的主体来界定的。在阐释过程中,主体指定的参照系允许意义的产生被纳入社会结构的象征属性之中,作为指称的表象来建立一种传播状态。这意味着,一个社会共同体的理想和价值的社会化,就是集体叙事的社会化和合法化。换言之,传播学所要研究的,就足社会建构的叙事。

作者简介

陈卫星,四川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甘肃插队,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1986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研究生。1988年公派赴法国留学,获法国司汤达大学信息传播学博士学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任法国巴黎《欧中经贸》杂志主编,后回国教学。学术研

目录

导论

上篇 知识的逻辑

及时章 社会机器化的畅想

1.人有人的用处

2.事物的状态是信息的尺度

3.传播如何控制社会

4.信息是如何度量的

5.信息在传播中生成

6.系统是信息的身份

7.系统是一种关系结构

8.悖论后面的传播系统

第二章 事实是经验的囚徒

1.媒介化是大众化的同谋

2.传播是社会关系的整合

3.社会心态的传播透视

4.说服程序的设计规范

5.传播是线性的因果关系

6.说什么意味着不说什么

7.如何设置传播程序

8.主观导向的客观求证

9.社会表象的经验描述

第三章 被结构的符号神话

1.传播是社会的交换

2.现代传播从语言开始

3.能指与所指的循环

4.符号的表意建构

5.平凡化的世俗神话

6.意义是符号的阐释

7.塑造主体的意识形态

8.传播是权力的眼睛

9.结构的封闭和开放

中篇 话语的界面

第四章 媒介领域的地形图

1.传播关系与媒介逻辑

2.传播符号的修辞策略

3.新闻事件的传播态势

4.新闻报道的真实效果

5.新闻采编的流程分析

6.新闻信息的场面调度

第五章 技术与社会的变奏

1.机器世界的思维

2.数字化存在的指南

3.网络传播的爆炸

4.人文生态的计算

5.技术铭文的社会读解

第六章 社会想像的催化剂

1.文化工业的生产意义

2.媒介话语的自恋情结

3.想像的无意识力量

4.意识社会化的见证

下篇 社会的反思

第七章 传播系统的自反性

1.理性建构与符号悖论

2.传播系统的结构属性

3.公共舆论的制度空间

4.信息构成与象征秩序

5.社会现代性的传播观

6.意识形态的社会博弈

第八章 现代化的传播思路

1.唯物主义的传播史观

2.传播理性与社会制度

3.社会传播的阐释意向

4.社会主体的结构分化

5.社会转型的传播伦理

6.新经济制度的传播观

7.市场竞争的传播定位

8.传播空间与公共空间

9.传播动力的社会分配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在线预览

上篇 知识的逻辑

及时章 社会机器化的畅想

人机对话是今天社会性的生产实践活动当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状态。在传播学历史上,及时个考虑人和传播机器对话行为模式的理论是控制论。顾名思义,控制论是从控制和信息角度研究机器和人类传播现象的科学,是人通过主动行为把相关的信息符号通过一定的传播载体发送出去,再经过接受信息的媒介把这些信息符号还原成人可以感知的信息符号,这个信息传播过程是一个把信息符号象征化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个象征化过程才完成了传播行为。所以说,控制论模式在象征化水平上和内容传递机制上表明,传播同时是过程和这个过程的结果。

控制论的缘起是和近代史上的科技革命分不开的,这场革命的主题词是物质、能和信息,其中生物力学、能量物理学和统计力学起到了重要作用。科学技术的进展使20世纪的世界观和19世纪的世界观出现了下列区别:必然和偶然,决定论和非决定论,信息和物质(能),系统和集合,历史的和逻辑的,人工的和自然的,生命的和物理的,概率统计的方法和数学分析的方法,创造的和自然发生的,突现的和缓进的,自为的和自在的,整体的和局部的。而控制论思想是这种转化中的中心思想,形成了一次真正的思想上的大革命。

控制表现了作用者与被作用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确切点说,就是原因对结果的决定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决定作用可以理解为控制作用。也就是说,控制是以因果作用为必要条件的。在人们的常设中,单因单果是一种最简单的因果关系。事实上,在因果之间还存在着多因素的关系,可以是一因多果,也可以是多因一果,还可以是多因多果等等。在这些情况下,原因对结果的决定作用就很复杂。这就不可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在"可能世界"中的某种特定关系。"可能世界"是由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莱布尼茨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的一种复杂性,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多种关系。要从多种可能性中弄清楚原因对结果的决定作用,进一步从多种可能的因中给出某种因,以便从多种可能的果中得到所预期的果,这就是一种控制作用。

控制论思想作为一种方法论是和信息论、系统论同时问世的,习惯上被人们称为三论。但这三种思想方法彼此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控制论。

1.人有人的用处

控制论Cybernetics在希腊文中是kubemetike,是"向导"和"舵"的意思。按照柏拉图的理解,是"一种引导人的艺术"或者是统治的艺术。古代的希腊人是敞开地接受和见识那些呈现在他们面前的事物,但在面对这种存在的自我展现时,也趋向于控制那些呈现在他们面前的事物,古希腊哲学表明了一种控制趋向。l834年,安培(AMPERE)在《科学哲学文集》中对专业词汇进行分类时,才把这个词固定下来,定义为"引导复杂系统的管理艺术"。

从现代科学史来评价,美国当代的著名数学家诺伯特·维纳(NobertWIENER,1894--1964年)是控制论的理论创始人。1913年,18岁的维纳获得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后来在英国剑桥大学跟随哲学家罗素学习哲学和数理逻辑,以后又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师从当代数学家和现象学大师胡塞尔。从1919年开始,维纳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美国军事领域中的弹道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并成为现代控制论的开创者。这种理论的原创是通过三个学术途径来完成的。

及时个途径是发明自动控制装置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有的科技研究都尽量转向为军事目的服务。当时,德国法西斯在进行了长期准备之后采用了闪电战术,占有很强的空军优势,无论是在技术装备与飞行训练上都是如此。德国战斗机的高速度、不断变化的战术和驾驶技巧使得老式高射炮的观测、计算和射击系统失效。维纳当时负责解决防空火炮系统的自动定位问题。英国在1937年发明的雷达使测定飞机位置和速度成为可能。就是说,高射炮不是瞄准飞机,而是瞄准炮弹与飞机相接触的那个位置的提前量。但是,未知数是瞄准位置要根据高射炮弹道轨迹的时间。而这个时间又反过来要影响瞄准的位置,解决这个问题是在计算机系统里加进一些信号,形成一个反馈机制。这个机制的目的在于使一个自动运行的机器与一个现行模式的偏离尽可能缩小,或者说是提供一种结果尽可能稳定的自动运行机器。这就是因果循环概念的起源。

按照维纳的理论模式归纳的高射炮运作程序,成为一个有典范意义的控制论模型,为其他科学和认识领域带来了很大的启示。这里有两个系统,一个系统是我们准备要它做的,另一个系统是调整这个系统的。这两种系统排除简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而形成反馈机制。维纳是这样来解释反馈原理的:"例如,大炮瞄准手从他的观测仪取得信息,然后把它传给大炮,于是大炮便向某个方向瞄准并使炮弹在一定时刻击中活靶。但是,大炮是要在一切条件下使用的。在某种气候条件下,润滑油暖化了,大炮就转动得很灵快。在另外一些气候条件下,润滑油冻住了或者掺进了沙子,那么,大炮回答我们的命令就会慢一些。当大炮对我们的命令应答不灵,滞后于命令时,要是我给它一个补充推进以加强这些命令,则瞄准手的误差就会减低下来。通常,为了取得尽可能的成绩,我们便给大炮加上一个反馈控制元件,把大炮滞后于指定位置的程度记录下来,再利用这个差数给大炮一个补充的推进。"具体说来,当时在空间防御方面,由于飞机的航行速度接近炮弹的飞行速度,从而提出了下列两个问题:一是要寻找某种方法能够比较地预测飞机未来的位置;二是要设计一个防空火炮自动控制装置,使得发现敌机、预测、瞄准及发射能够一气呵成。而其中的关键问题,就是根据飞机过去一系列的位置及速度的数据来预测飞机的未来位置、方向和速度。这就是维纳当时准备解决的时间序列的外推问题。

反馈原理在自动制导中充当重要角色。一个现存的模式只要存在着偏差,反馈就进入运行。该模式与机器实际运行时间的差异在机器的输入端前进行转换,并且以一种机器校正自身而引起更为逼近现存模式的作用的方式进行输入。而且,自主运行的机器的结果无论何时显现出与正常结果的偏离,这些偏离都被带到机器的输人端前部,以致其运行状况会适当地变换以完成期望的结果。

第二个途径是发明信息论。控制系统也是一种信息系统,本质上控制论就是传播的理论。由于传播无非是传递信息,一是要准,二是要快,而这两者往往是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因此,传播理论自然就是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展开的。

最早给出信息量定义的是英国统计学家费舍尔(Ronald Aylmer FISH.ER,1890--1962年),他的动机来自古典统计理论,现代意义下的统计是同普查相对立的。对于了解大量东西的某种性质,我们往往不可能也不必要逐一检查后才做出决定。费舍尔对样本所能提供的信息以及精度估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信息量的概念。信息论创始人克劳德·香农(Claude SHANNON,1916--2001年)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来自信息编码问题。虽然早在1832年,莫尔斯(Samuel F.B.MORSE,1791-1872年)就开始研究电报,但却不能说是电报的发明人,莫尔斯的功劳在于电码的发明。因为英文字母在电码中出现的频率不一样,E最多,z最少。莫尔斯把出现多的字母的电码符号规定得简单,而出现较少的规定得复杂一些,这样就节约了通讯时间而提高效率,这种符号转换过程就是编码。显然各种编码的效率并不相同。因此,要想度量效率,就必须度量信息量。香农在冯·诺伊曼的建议下,用负熵定义信息,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信息量。不确定性越大,信息就越多。香农提出的信息概念是一个信息的定量量度问题,他自己承认,他在信息论上的贡献是受到维纳的数学思想的影响。

维纳是从连续观点来定义信息量的,其理论来源于滤波器的设计,其观点同冯·诺伊曼一样,把一个系统的信息量看成其组织化程度的度量,而一系统的熵,则是无组织程度的度量。这样,他就得到了与香农定义等价的信息量,只不过香农的求和变成了维纳的积分。

第三个途径是神经生理学方面的贡献。维纳在同毕格罗合作研究高射炮手协调行动时,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就是随意运动(或自主运动)的重要因素是控制工程师的反馈作用。当我们希望按照某个方式运动时,希望的运动方式和实际完成的运动之间的差异被当做新的输入来调节这个运动,使之更加接近希望的运动。例如要去捡一个物体,我们动员身上一组肌肉实现这一动作,为了不断完成这个动作,必须将我们与物体之间的差距随时报告大脑,然后通过脊椎传达到运动神经以缩小这个差距。当反馈不足时,就无法完成这个动作。这样,控制论的研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得到一个整体的概念,它不再是过去认为的那样由感官接受输入又传给肌肉运动中的中介器官,而是大脑指挥肌肉运动后再通过感官传人中枢神经系统的闭路过程,也就是形成反馈过程。

对当代的传播理论家来说,维纳是反应系统思想的创立者,是用图形语言来表达行为和载体相独立,并从行为和载体的关系研究中诞生出一个新思想,这就是所有的实体的定义都可以通过交换性质,通过它和环境的关系找出来。香农的理论是对信息提出一个尺度,维纳肯定了这个思想,并认为在系统和人之间的关系有一种性质:信息交换,这样就可以建立起其他的关系,如系统和人的关系,系统和机器的关系(工作站)。控制论就从人与机器对话的角度出发阐释了现代传播的基本作用过程。事物的状态是信息的尺度

信息的定义无穷多,但最重要的特征有三:信息是能够减少不确定性的讯息,以符号的形式存贮、处理和传播;信息是一切传播和反馈系统的构成要素;信息能够再现或部分再现物质与能量过程。对传播学而言,信息一方面是将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中涌现的内容(即资料)转换成抽象的、自主的、可以认识的东西,即将内容置于形式中,产生秩序与意义;另一方面这种秩序或意义就是某种告知(inform),某种形塑。可以说,信息的形成意味着自我的形塑,将自己放人某种形式载体中,并获得意义。信息必须在某种形式中取得意义,而我们则必须在这种形式载体的限制下予以了解。

信息是把握秩序的一个尺度,一个信息对不同的信息接受对象会激起不同的反应。信息的产生和使用与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供求关系有关。信息是反馈过程循环的开端:获得一种偏差再校正它。任何信息在进入一个系统后,都会产生反馈,引起对原来输入信息的调整。维纳说,所谓反馈就是"一种你用过去的操作来调节未来行为的功能"。在控制论中,反馈是指把给定信息作用于被控对象后所产生的结果再输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一定的影响的这一过程。反馈机制是一种以结果的反应来作用于原因的机制。如果新的数据库在肯定的意义上转化和简化了最初的数据,导致整个系统的增长,这就是正反馈。正反馈对系统起着非稳定作用。如果新的数据库推翻原有的数据,导致系统的调整,这属于负反馈。负反馈对系统起着稳定作用。在负反馈中,反馈到控制中心的信息,具有反抗被控制的量偏离控制指标的趋势。一切有目的的行为都可以看做需要负反馈的行为。因此,在显示偏离、错误或失真,维持系统的平衡和稳态方面,负反馈具有最重要的功能。总的说来,信息反馈是现存偏差与给定模式的关系。

维纳根据系统与环境的关系,通过反馈概念提出了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的思想。

封闭系统是一种与其环境较少发生直接交换关系的系统。这种系统往往导致渐变性的内部混乱、解体和死亡。开放系统是一种较多地从外界环境接受物质和能量,并同时释放物质和能量于外界环境的系统。一切有生命的动植物,都可被视作开放系统,它可以从较低的有序状态过渡到较高的有序状态,形成系统的自组织性。当然,不存在意义上的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一般说来,开放系统与环境维持着较高水平的、一般是肯定性、积极性的交换关系。而封闭系统是指与环境存在着较低水平的、而且往往是否定性的交换关系;由于不交换,所以没有能量,是一种熵状态,从而失去发展活力和潜力,走向死亡。

作为一个物理学概念,一个系统内的熵是测定系统复杂性和无序状态的。

为什么会出现熵这个概念?

从西方科学史的思想层面上看,大体上经历了从科学本质层面的"本体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科学现象层面的"实证论"(培根、孔德)再上升和回归到科学本质的"整体论"三个阶段。其中在两个多世纪的近代科学阶段,处于科学现象层面的"实证论"(还原论)一直是科学界的主流,并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实证论的主要特征是:确实性、有用性和肯定性。实证论把科学的发现和发展建立在"可观察性"和"可测试性"的基础上,实际上就是把人类认识自然的方法限定在人的"五官感知"上。因此,西方近代科学的认证模式以"实验、实证"为标志。

在19世纪中期,当科学家探索诸如"宇宙、生命的起源"这样"整体"的科学之谜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因为这已远远超出"五官感知"的能力范围。他们开始突破近代科学"分科而立"和"对某一研究对象分解还原"的方法,他们开始把"思维、概念"与"五官感知"结合起来,对大自然进行"整体"的宏观或微观考察,理论开始注重于"概念的创造"。1850年,德国物理学家、现代热力学奠基人克劳修斯(Rudolph CLAUSIUS)根据"热量总是从高温向低温处散发"和"热转化为功时,总有一部分白白损耗掉,而且热损耗是不可逆的"现象,证明宇宙处于不断热耗散,因而宇宙无序程度总是不断地无情地趋向它的极大值。这就是为后来的生命科学和新宇宙学奠基的"热力学第二定律"。

为了衡量宇宙无序增加的程度,克劳修斯创造了"熵"的概念,熵是表示系统无序的程度,系统越混乱,熵值越高,组织和可预测性就越少。熵作为物质系统的热力学态函数,是对不能再转化为做功的能量总和的计量。热力学及时定律说明物质和能量是守恒的、不灭的。而热力学第二定律说明能量有"有功"和"无功"之别。而且,能量从"有功"到"无功"状态,即从"可利用"到"不可利用",从"有效"到"无效"状态的转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专业入门必读 自习室读完

2017-02-19 22:00:07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不错。。。。。。。。。。。。

2017-03-18 19:16:55
来自南***4(**的评论:

好的。不错的。

2017-04-17 18:32:17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很好!就是这本书的内容有点深奥

2017-04-21 01:43:30
来自y***u(**的评论:

内容没问题,纸张比较差。可能是版本太早所致。

2017-04-22 12:42:06
来自C***n(**的评论:

专业需求,提升自己

2017-05-31 17:12:1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传播学的经典著作不错的!

2017-07-06 14:24:4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纸张很好!

2017-07-07 15:08:0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个商品不错下次还来你们这里买!

2017-07-09 15:16:1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很不错哟,快递也给力,很快就收到了,很实用的书,是我想要的书,挺满意的,好喜欢

2017-08-20 09:48:2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满意,还会再来光顾的

2017-09-25 09:56:30
来自澈夜长**的评论:

当当的服务非常的烂,烂到极致,而且书很脏

2017-10-16 14:26:05
来自丝路飞**的评论:

为写论文买的,还没来得及看,希望不要让我失望。

2013-12-27 20:33:5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因为是中大老师蔡买的,但好像散文的赶脚啊,看不懂

2014-01-17 17:35:4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陈卫星的书真的很不错哦,内容深刻,有哲学思想,给人很多启发。

2012-02-17 14:02:2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有些难懂,但是要理解媒介环境学派的话还是需要看一下

2012-10-14 22:00:05
来自zlt丫头**的评论:

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评论 都不及陈老师这本书的价值 所以 好评 这是最好的最由衷的心声

2011-05-16 09:54:53
来自riverss**的评论:

还行还行,老师推荐的书目,不喜欢看电子书,所以都买了纸质的书籍。物流真的太慢了亲。

2013-10-17 19:42:59
来自杂书动**的评论:

作为传播学的学生,老师推荐了这本书。书很精美。

2012-02-14 13:33:13
来自qweryz**的评论:

虽然有点看不懂,但是老师推荐的书还是慢慢琢磨吧

2014-10-30 11:07:12
来自小小三**的评论:

由于包装的原因,书脚的地方都在湿了好多张。发货快。

2015-02-17 19:16:2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感觉这书像在在思想的跳跃,找不到条理,不太适合初学者,但是是考研要求的数目又不得不静下心来好好看呀,但这作旧的书拿着木有好心情的说~~~

2012-07-31 13:24:58
来自zyl4316**的评论:

考试用的,平时读来普及知识也不错。用一条线把传播基础知识穿了起来。

2013-03-21 11:09:37
来自肖丹qi**的评论:

考研书目……整体读来感觉很好,毕竟是大师们的书,尤其是李彬老师写的《传播学引论》,专业之中不失趣味

2013-05-12 13:19:07
来自南蛮老**的评论:

作者本人对传播学的深刻理解,在初学传播学的人来说显得比较难。但确实值得我们去好好研究一番,如果你热爱传播学的话。建议最好去读读。

2009-04-03 15:00:2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是中国人写的一本关于传播学的书,具体内容还没看,但是是导师推荐给我们的,应该错不了

2015-05-25 18:04:3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作为新闻学的一枚忠实热爱者,这本书还是很有名滴,观点也很好,虽然有的地方有些偏激与不够创新。但总体来说还是不错哒!当当也是很好的!

2016-11-21 17:46:46

免责声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