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图书
人气:30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蒋方舟二十岁后,首度杂文结集。 反思成长道路上的得与失,描画身旁被绑架的一代群像,重寻写作的意义。 2008年秋天,作者进入清华大学就读,2012年毕业,受聘为《新周刊》杂志副主编。回首过往五年,课业之外,作...
  • 所属分类:图书 >文学>中国现当代随笔  
  • 作者:[蒋方舟]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49543519
  •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10
  • 印刷时间:2013-10-01
  • 版次:1
  • 开本:12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蒋方舟二十岁后,首度杂文结集。

反思成长道路上的得与失,描画身旁被绑架的一代群像,重寻写作的意义。

2008年秋天,作者进入清华大学就读,2012年毕业,受聘为《新周刊》杂志副主编。回首过往五年,课业之外,作者亦经常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及多种社会活动,生活不可谓不丰富不精彩。然而在忙碌与喧腾背后,作者却渐感迷失与困惑:参与的讨论越多,离真相仿佛越远;战斗檄文式的文章越写越多,却越来越不喜欢自己剑拔弩张的嘴脸。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本书由作者过去五年发表的各类文章精选而成。在书中,作者选择暂时回避各种大而化之的议论,退而反思自己的写作与成长历程,观察被时代绑架的一代年轻人他们的童年早早消逝,青春期过早觉醒,他们过早地发现了成人世界的虚伪,更过早地被抛入一个充满竞争与争斗的世界试着描摹群像,剖析标本。同时,在十七年的写作之后,重寻写作的意义,思考作家与时代的关系,袒露内心的文学地图。

本书特别收录获得“人民文学奖”的长文《审判童年》。在四万余字的篇幅中,作者博采众议,纵横捭阖,重新审视与阐发涉及童年的若干命题,将戏谑的口吻与犀利的质问、游戏的精神与坦诚的剖析熔于一炉,读之或忍俊不禁,或瞠目结舌,令人耳目一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大家谈论的内容不再是当下,而更多的是拼凑各种道听途说的消息,传递对风雨欲来的预测与恐惧;于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也开始用宏大的词汇说话,而不只关心文学及与之相关的;俗世的乐趣,不再是常态,而是暂时逃避的去处。

而我越来越清楚地知道,真相是复杂而多面的。因此,当我写下“中国”、“社会”、“时代”、“人民”之类的词时,变得越来越心虚。

我暂时放弃了对中国的总结,而去观察个体,见微知著。我们每往前活24小时,就进一步被遗留在“历史”的坟茔里,总有一日,都成标本。做标本的制作者也是很有意思的,虽然这没有浮夸的语言和意识形态的争论来得吸引人,可不讨巧的笨功夫,也得有人来下。

蒋方舟

编辑推荐

刘瑜倾力推荐

蒋方舟二十岁后,首度杂文结集,写作生涯的成人礼。2008年,作者入读清华大学,转眼五年过去,本书由作者精选过往五年文章而成,既是对此一阶段生活的总结和挥手告别,书中随处可见的自省、平实有力的记录,也标志着作者在写作上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记录本身,即已是反抗。在书中,作者记录下对于成长与写作的反思,也记录下身旁被绑架的一代群像他们的童年早早消逝,青春期过早觉醒,他们过早地发现了成人世界的虚伪,更过早地被抛入一个充满竞争与争斗的世界。写作者并无能力和义务改变社会,但记录本身,即已是反抗。写下本身,即已是永恒。

特别收录长文《审判童年》,曾获2009年“人民文学奖”及首届“朱自清散文奖”。在四万余字的长文里,作者毫不避讳地坦白童年生活当中的刺痛与尴尬,屈辱与安慰,连同纵横捭阖、博采众长的书写,令我们对于童年的认识耳目一新。

作者简介

蒋方舟

1989年出生,湖北襄阳人。七岁开始写作,九岁完成首部散文集,至今已出版十部作品。

201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为《新周刊》杂志副主编。

目录

代序 故人无少年

[被绑架的一代]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我为什么不敢“留点余地”

三十未立,二十而蹲

那些参选人大代表的大学生

中产阶级的孩子

天才的出走

被绑架的盗火者

长安青年

想象的祖国

[记录本身,即已是反抗]

作家真正的恐惧,是被“国家”所魇住

文学中的乡土中国

中国作家梦魇

我们的谎言是纯净的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孤单做伴

达尔文改变中国

纸上的街道

前卫的民国

@张爱玲

将军白先勇

木心:原来你们什么都不知道啊

[审判童年]

及时章 家里的鬼影幢幢

一 手足

二 祖父祖母

三 母亲

四 父亲

第二章 我活在一个我不可能成为好孩子的世界里,而我也比我想象的更坏

一 保姆

二 幼儿园

代后记 写什么

在线预览

代序 故人无少年

五年前的冬天,我坐火车来北京,在清华最老的建筑“清华学堂”里接受自主招生的面试。面试从早上持续到中午。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一点,正午仍冷,呼出的白气依稀可见,我却从内往外冒着燥热之气,燥热是因为觉得自己面试得并不好。

高三的我,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洗脑成了一个贫乏而绝望的考试机器,少年成名的骄傲已经全部消失褪去,我残存的全部的内心世界,就是放在课桌左上角不锈钢杯子上贴的励志话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我往校门外走,每走一步心就往下顿一顿、沉一沉,心想:要是考不上大学怎么办?来不了北京怎么办?丧失了写作和思维能力怎么办?校园很大,路长得没有头。

半年之后,我收到录取通知书,在小城市的大酒店摆了酒席,和几十桌我不熟识、以后也许不会再见的人碰杯,听了很多“光宗耀祖”、“前途无量”之类的话。

不久之后,我收到《新周刊》杂志从广州寄来的聘书,聘我为特约记者,之后又成为主笔。我一到茫茫的北京,就有了个投奔的去处。

这一次,我踌躇满志又稳稳的。我爸说:“有几个年轻人能有你这样的机遇,要珍惜。”

整理自己来北京的几年,整理自己的光阴和作为,才觉得惶恐:不仅没有显示出任何“前途无量”的征兆来,应付琐碎人事的时间多,耐得住寂寞的时间少,甚至愧对“珍惜”两个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大家谈论的内容不再是当下,而更多的是拼凑各种道听途说的消息,传递对风雨欲来的预测与恐惧;于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也开始用宏大的词汇说话,而不再只关心文学及与之相关的;俗世的乐趣,不再是常态,而是暂时逃避的去处。

而现在,写作对我来说越来越困难了。

自己的文章还是以批判为主。批判的对象,则是微博上那个水深火热的社会,新闻里耸人听闻的中国,口口相传的那个恐怖的怪兽。缺乏社会和生活经验,让我只能去想象自己的敌人。

作为批判者的写作者,我陷入了鲁迅那种尴尬的英勇的姿势之中,一方面肩住了黑暗的闸门,另一方面,攻击的对象却缥缈虚妄,自己陷入鬼打墙一样的“无物之阵”。

而我越来越清楚地知道,真相是复杂而多面的。因此,当我写下“中国”、“社会”、“时代”、“人民”之类的词时,变得越来越心虚。

我暂时放弃了对中国的总结,而去观察个体,见微知著。我们每往前活24小时,就进一步被遗留在“历史”的坟茔里,总有一日,都成标本。做标本的制作者也是很有意思的,虽然这没有浮夸的语言和意识形态的争论来得吸引人,可不讨巧的笨功夫,也得有人来下。

我和一个同级的建筑系同学聊天我们高中时候就认识,那时候交流人生理想、江山社稷什么的,也会彼此感动和自我感动,他们理科生把这叫做“有人文情怀”。

前两天再和他聊天,被他一句话触动,他说:“这几年,我觉得世界上要改变的事情越来越多,可我越来越明白,自己能改变的只是一小件。”

他能做的,就是造好心目中的好房子,而不是花里胡哨投机取巧,或是和大部分同学一样考入体制内的设计院。

匈牙利作家乔治?康拉德把这叫做“反政治的政治”:精英阶层为自己的权利和与之相伴的些许自由而奋斗,抛弃简鄙的宣传语言,尊重现在,而不是恐惧或梦想明天。

我听到同学这样说,脑海中浮现出贾岛的句子:“旧国别多日,故人无少年。”实际上,我从未离开过故国,只是因为自己在长大,坐标在变化,坐标中的中国,也就随之变化着。中国人擅长相忘,我和中国倒是一路相望,不曾相忘。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我在横**的评论:

零零碎碎的读过蒋方舟的杂文,没读过小说,我觉得有时候她写出了我高中的生活,我参加高考的心情。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但我那时的世界里,心里真的是一万头***奔腾而过,带起的尘土呛的我泪流满面。。。

2013-11-04 17:06:22
来自青***6(**的评论:

很喜欢这个书名,道尽了蒋方舟年少成名、有时难免故作成熟的姿态。整本书收集了蒋方舟多年来发表的文章,很喜欢。

2017-03-30 12:45:2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初读这本书觉得作者是故作老成,细品之后发现作者语言犀利又一针见血,很多事情写的引人深思,剖析世事也很深刻,作为同龄人只有四个字,自叹不如。总会有一件事让人瞬间成长,我承认我正在经历沧桑。。。。

2014-03-09 15:27:0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一本好书,作为礼物再合适不过了。当当还能进行礼品包装,赞一个!唯一缺点,预计到达时间没有到货,查看物流发现整整在本市仓库停了一天才发来,错过了最佳到达时间,晚了一天呢。到看到收到礼物的人很开心,那就足够。

2014-04-13 08:19:2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蒋方舟小朋友的水平在我想象之下,并非贬义,而是对她抱有蛮大期望。如果对她的建议,那便是希望她有更多积极向上的作品,而弃却一些无病呻吟,或者说,如果想有的放矢的效果,更深入挖掘一下材料,这是我也希望做到并努力的方向。

2014-07-11 19:43:5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阅读进行时… 我是90年的,所以很多问题我想我和作者的感受是一样的… 但是也存在小小偏差… 毕竟,我一直认为90年的孩子有许多80后和90后都不懂的感情… 这个在夹缝中比80惨,比90不同的生存的人们… 很特别…

2014-06-18 20:53:1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没有读完 但是前面十几页是真的没什么吸引我的 硬着头皮看下去是因为看了那期《天天向上》 作者在节目里的表现还蛮值得欣赏的 可是现在相想应该也有编导的功劳 希望后面会有惊喜吧 杂志之家的速度很快 赞一个

2014-08-25 21:31:3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高三时就一直想看这本书 一直未能如愿 作者蒋方舟早闻其名 在我心中一直是才女的象征 这本书是她给自己写作生涯的成人礼 认真品读此书 希望也能给自己的心灵献上一场迟来的成人礼

2015-11-05 13:43:22
来自云某人**的评论:

她是站在我们这代人很靠前的人,不是说她的天才,而是说她的敏感与隐隐的悲悯。的确,与大家相比,她看到的东西并没有多深刻,但是她是带着我们这代人特有的更柔软与人性的东西在探索,在陈述,在斗争,在记录。她站在更高的地方。却总是蹲下看世界。

2013-11-17 21:53:1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几乎可以说是与我们差不多同龄的人了 看看这样的她的写的文字 心里不由的羡慕 这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反思 看完这本书深深被作者庞大的阅读量所震撼 回一本本百度书中提到的她所看过的书的名字 好想像她一样读许多许多的书 让自己不再孤独。

2014-06-06 00:55:5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蒋方舟出名早,这是第一次看她的书。一个读书很广有思想的女孩儿,也关心社会问题,偶尔会用很冷漠的本质理论把人性说得让人难受。说的虽然是真话,但是什么事情都有正能量的部分,看她也是个开朗的女孩儿,想必并非什么事情都一副看开不在乎的样子吧。

2014-06-17 15:40:14
来自livia20**的评论:

虽然都差不多属于同龄人,但是我却不能像她那样,但是我一点都不羡慕也不嫉妒。我们从一开始就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虽然她写的这些不错,但是只是有道理,却不能成为我的偶像,我敬佩像冯唐那样的作家,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作家

2013-11-10 11:58:37
来自jiaqing**的评论:

蒋方舟是我欣赏的作家,所以刚得知此书就来买了。内容是以往不同时期她受刊物、活动之邀撰写的文章,大多比较严谨读起来并不像我其他爱看的书籍让人有主动的兴趣,也是每个人兴趣点不同而已。但我希望在她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所以会继续学习~

2013-12-10 12:45:02
来自殿殿小**的评论:

这是我买蒋方舟这本书第二次啦!!第一次是送同学,第二次实在想了解一下这个姑娘,虽然看完书会有一种【天哪这小孩儿从小过的是什么生活】的感叹,但是她的很多思维方式还挺独特和值得思考的~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跑去关注了蒋方舟的微博和博客。值得一看的!

2014-04-18 18:22:20
来自madagas**的评论:

大学快要毕业,我是winner,还是loser?我会不会是将要被社会淘汰的一类人?其实这些问题对于我来说并不重要。在这个不留余地的社会里,我们究竟还有没有勇气,给自己留点余地,敢不敢对自己说一句"我累了,我不想再继续跑了"。

2014-05-12 17:33:32
来自evomove**的评论:

其实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一本愤青的书,我承认,其实潜台词是说自己不承认,感觉外界强迫她承认,有点愤世嫉俗的感觉,只是喜欢她眼光独到,看过很多不一样的东西,有着不一样的视角,如果有很多事能想明白,对身边的人多一点关怀和宽容,也许生活会很美好。

2015-01-02 11:10:22
来自格子小**的评论:

第一次买蒋方舟的书,看完之后有些困惑了我很久的问题得到了解答。真实直观的剖析自己的内心,大胆不做作的写作手法令我欣赏也让我欢喜。同样是20岁,我钦佩她看待世界的角度深度和她乐于与读者分享的心。此书值得一读。

2013-11-06 21:20:0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蒋方舟二十岁后,首度杂文结集,写作生涯的成人礼。2008年,作者入读清华大学,转眼五年过去,本书由作者精选过往五年文章而成,既是对此一阶段生活的总结和挥手告别,书中随处可见的自省、平实有力的记录,也标志着作者在写作上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014-04-29 13:03:0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蒋方舟是我很喜欢的作家。她的前25年已经就是一个传奇。喜欢她的文字,真实,深刻。如她所言:&;ldquo;记录本身,即已是反抗&;rdquo;。时光洪流裹挟我们而走,无能为力又如何,要在现实与记忆中自在游走,我记得的,它便永远存在。

2014-01-15 12:24:04
来自雪满华**的评论: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是中国作家蒋方舟二十岁后,首度杂文结集,写作生涯的成人礼。2008年,作者入读清华大学,转眼五年过去,本书由作者精选过往五年文章而成,既是对此一阶段生活的总结和挥手告别,书中随处可见的自省、平实有力的记录,也标志着作者在写作上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015-05-12 18:39:07
来自能小熊**的评论:

蒋方舟大我两岁 高中时候一直看着她美文上的专栏 很有趣 离自己生活不远 大学之后没有太留意 大三时才又忆起 再看文风已经大变 仍旧很喜欢 就像小时候你隔壁家的大眼睛姑娘 多年未见 短发变长发 中分变刘海 但你依旧想拥她在身旁

2013-12-07 09:46:1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因为比较喜欢蒋方舟的文章风格、所以即使高考临近、当初还是订了这本书,当做自己忙碌之余的休闲读物、我觉得蒋的有些文章还是很有思考深度的,里面有些文字也可以积累当做高考作文素材、还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

2015-07-03 23:54:0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本书已经买了很长时间了,但是到现在还没有看完,很简单,一天只看一篇。蒋方舟的文章,看完之后,不是一笑了之,慢慢品味,还能品读出更多的东西。这就是这本书的精华。虽然只有15万字,但都是精雕细琢,品位很深。

2015-07-27 10:17:4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一开始,看书名字,就很是喜欢,我读了下去,把个人的心理状态和观点态度写的十分鲜明。说起童年,那个时代和记忆中的那些人和事,异常鲜明的能唤起好多人的回忆。那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同龄人有相同的感慨

2016-10-31 16:07:1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读她的文字,明显感觉自己好生幼稚,好不成熟。。。自己尚在玩泥巴时,人家已能在报刊上发表文字;人家在文坛享有盛名时,自己还在纠结写作文;人家成了新周刊副主编,自己却在埋首公文材料,抓耳挠腮。。。所以,与其说蒋方舟的书有多么精彩,毋宁说自己只是仰望她的生活姿态、成名历史。

2015-06-10 10:24:29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