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细节中的中日文化》分为"走进日本""感受中国""难忘一面""礼仪通识"四部分,以月坛中学和日本学校的交流活动为背景,以中日师生间交流的体验感悟为主要内容,记录了中日两国在日常生活、环保理念、社交礼仪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中日师生通过活动结下的友谊,既提供了中日民间交流的一个范本,也是中日民间交往的一个缩影。
张文生 月坛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西城区第九、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第六、第七届理事。先后荣获"北京市先进个人""北京市`紫禁杯`班主任""北京市青年教师""北京市青年知识分子"等荣誉称号。著有《东方不是神州》(诗集)、《碎语繁文话教育》,编有《历代诗分类鉴赏辞典》《中学应用文技法训练》《行走日本》等。
陈 真 月坛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德育专业委员会会员,北京市西城区第五、第六、第七届"德育学科带头人"。先后荣获"西城区关心青少年工作好领导""西城区先进教育工作者""德育者""德育副校长"等荣誉称号。
目 录
及时编
走进日本
有一种精神叫敬业
黄 敏
有感于东京都厅的公务员
刘任凯旋
异国的美丽
张心哲
触动心灵的细节
白 雨
眼中与心中
宋兰香
精致之美
马晓燕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李 琦
细节中的礼仪
彭雪梅
"名片"与"鞠躬"
房 恩
"礼多人不怪"
王欣艺
小礼物的讲究
吴 悠
信条:不给别人添麻烦
严东淑
不怕麻烦自己
张 硕
KY里的文化
孙 瑶
为何傍晚见面还说"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呢
衣美华
诚信之旅:难忘的两日
涂美佳
自行车引发的思考
王 征
习惯与规矩
张明慧
抽烟也讲规矩
张星宇
"民主"社会与"民主"生活
王 征
"石头剪刀布"式的班干部竞选
孙 瑶
公民也需要"培训"
王 征
懂得尊重也是一种美德
李 澄
心中的文明
陶延妍
在异国感受祖国
满志强
镜头中的日本
王秋慧
富有魅力的樱花国度
王欣欣
两地缘
林嘉澍
两个小故事
吴 敏
掌声响起
陈 真
为了长期的美好
叶丹璐
在西口家民宿的日子
孙茂杰
我与亚矢佳
高子健
"家"的温暖
吴雨萌
情暖异国
李紫香
被照顾的温暖
王世祎
梦开始的地方
马一宁
友好与细心
甘 怡
暖
郭苏惠
曲终,梦未停
姜柯佳
日本的"雷锋"
李 翔
独立的日本老人
刘丹青
太阳下黝黑的皮肤
王 征
失而复得的公交卡
陈 真
不跟陌生人说话
王嘉平
感受浴火重生后的城市
李 玮
地震包
李 鸥
勇敢地活下去
李佳桂
镇定源自何方
罗安祺
临危不乱
吕佳妮
患难与共
何 宇
北国之夏
杨志华
广岛之行
邓岩莹
隐于浮华的低调——奈良
陶延妍 106
小风景大气候
吴卫文
街道里的文明
刘 铎
满眼都是整洁
刘小琦
细小里隐藏着大乾坤
刘 洁
放对了是资源,放错了是垃圾
张梓湄
没有废料排放的国度
张丰薪
干净是一种文明
陶建平
神秘职业——清洁工
王 征
没有保洁员的学校
孙 瑶
日本餐桌文化
余海江
不剩菜也是文明吗
王 征
吃的学问
张丰薪 张采薇 王旭文
快乐就餐
孙 瑶
"色香味"与"色形味"
谢 燕
日本茶道
朱小溪
感受茶道
佟 玥
饮食与茶
崔闻琦
"有与无"
孙乐涵
目睹空手道
张 婧
体验温泉
刘 璐
手账情结
孙 瑶
好习惯:宝典记事本
王 征
第二编
感受中国
跨海结友谊,交流长智慧
长谷部佳穗
我在中国有个家
中国にあるもうひとつの家族
滨野美帆
让心去旅行
心を旅する
前田佳那
感悟感谢
新鮮感謝
片山智子
百闻不如一见
百聞は一見に如かず
千叶公平
北京,下次再见
北京、また会いましょう
三枝骏介
谢谢你们的热情
ご親切、ありがとう
岸波华彦
充满朝气的同学们
元気なみなさん
村山香月
文化存差异,友好无国界
文化には違いがあり 友好には国境線がない
荻野早织
书法结情谊
書道でつながる日本と中国
小岛穗香
真实的交流
人と人のつながり
饭尾千贺子
走进中国中学,感受异国文化
中国の中学を訪れ異文化を感じよ
宇野千寻
弥足珍贵的机会
大切なきっかけ
渡边えめり
人生中的及时位中国友人
初めてできた中国の友達
濑地山金美瑛 198
从中国人那里感受到的
中国の人々から学んだこと
衫山翔
中国结
中国結び
田边和希
语言不是障碍
言葉は問題なし
篠崎真佑
一生的宝贝
一生の宝物
仓优亚
喜欢中国
中国のことが好きになるよう
加藤真胡
无法割舍的情谊
切っては切れない情け
第三编
难忘一面
手足间的优雅
"国家名片"
左手樱花,右手牡丹
听菅直人首相道歉
"小大使"的7天
走进首相官邸
铭心的及时次
未曾后悔的决定
也见"真善美"
值得回忆数年
一探究竟
笑容的力量
拜见高官
微可足道
简单即细腻
大雅之堂与百姓之家
环境与人谁美
与安倍夫人面对面
气质与教养
在母校见到村山富市首相
第四编
礼仪通识
衣着
饮食
住宿
出行
其他
后记
触动心灵的细节
2014年1月21日至27日,我们一行15人组成的中国青少年交流团赴日本东京的武藏野市访问。虽然只有短短的7天时间,但通过参观、交流、体验,我们领略了日本的风土人情,感受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热情友好,并通过细节了解了日本的传统与文化。7天的活动让我在细节中感受到了日本文化的精髓。
日本是一个重文明、讲礼仪的国家。当我们的学生走进教室听课时,日本学生会主动打招呼并把自己前面的座位让出来;当我们从酒店出发开始24小时的行程时,接待人员会手臂挂满雨伞以备不时之需;当我们踏雪而归准备登上大巴车时,会看到脚踏板上已铺上了厚厚的毛巾。这些细微的体贴,在无形中让我们这些外来客感受到了热情与温暖。
日本虽然是一个发达的国家,但却非常节俭,他们从小就培养孩子节约、环保的意识。在学校,我看到了洗手池边网兜里的香皂头儿、楼道一角设置的旧书回收点,还有瓶盖收集处。日本人在工作中更是注重细节,想得周全。在武藏野市高校参观访问时,我看到玻璃上贴着用于消防的三角标记、楼道里为行动不便的学生准备的长长的扶手、为高考的学生专门设置的报考资料室、图书馆给学生提供的热门图书推荐表及意见征集表。从每一个细节中,我都能看到他们的认真与严谨。
我们的学生通过观察,也在细节中感受到了日本的文化,并能进行自我反思。
张星宇写道:日本爸爸带我去看他们的垃圾回收站。我很吃惊,垃圾站?我屏着气小心地跟在后面,本来以为会臭味呛鼻,但是来到回收站我呆住了:什么味道都没有,各种垃圾分门别类地摆放着,没有想象中的杂乱无章,反而井井有条。日本爸爸说垃圾必须每家每户自己分类处理好后,再按时间规定送到垃圾站,这样有效的分类才不会给后面的工作带来麻烦。这种细致的生活让我感受到,日本人做每一件事都尽量不给他人带来麻烦。这是一种礼仪,处处为他人着想。日本爸爸还带我参观了小区的会客区,是专门为家里客人多时借用准备的,无须任何费用且十分干净整洁。每次用完,借用人都会很仔细地打扫卫生,不会影响下一家的使用。我再次因日本人的注重细节而感叹。其实只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多为他人着想,只要坚持,我相信中国也会有这样的进步与飞越。
张宇晨写道:坐上了观光的缆车,想到即将见到日本及时名山,激动之情就难以抑制。在缆车登上山顶时,有件事给我留下了比富士山更加深刻的印象。山上接缆车的一位二十四五岁的女士,在缆车还未停稳时就对着我们深深鞠了一躬。那是我无法形容的一躬,干脆利落的90度,尊重的意味不言而喻,我甚至鬼使神差地对着她那弯下的脊背点头示意。在日本,点头示意和微微弯腰的动作,我也常做。刚回国那两天,也会无意识地点头弯腰。因而我也大概明白了所谓的"打电话时都会点头鞠躬"这句话的意义。原以为有些夸张,而如今却是信了。在日本我可以很容易地适应当地生活,大概是因为中日文化相近,而且日本人细节上礼貌体贴的举止也让人感到舒服。听说日本教育孩子是以"不给别人添麻烦"为准则,我认为无论如何,这点是值得我学习的。
李昭娴写道:我们去游览了富士山,山下白雪皑皑。在自由活动的时候,我无意间走到吸烟区,发现日本人想抽烟都会很自觉地走向那里。日本的公共场所一般是禁烟的,如果想抽烟要去放置有烟灰盅的地方或吸烟区,而且日本人不会在行走的时候吸烟。这样不仅可以控制吸烟人群,也为创造良好的环境、为他人带来了便利。
刘铎写道:骂人砸车不会对日本有丝毫的损害,也不会增加我们自己的力量,更不会对提高我们的民族素质有所帮助。骂街可以为怯懦和无知者壮胆,但较起真来,马上就会一败涂地。一个民族不能记吃不记打,健康的民族应当智慧而理性。
短短7天的访问,我也欣喜地看到了学生们身上的变化。想想出发之前,父母推箱拿包地送到机场,千叮咛万嘱咐,一百个不放心。有谁会想到在日本,他们自己管理物品井井有条,没出现丝毫闪失。孩子总躲在父母的羽翼下,永远不会长大,迈出国门,就向成熟进了一步。谁说学生们不懂事,相互看管物品,帮他人拎包照相,帮老师拉行李、点人数,他们知道大家是一个整体,他们懂得什么叫团结协作。谁说学生们少情感,他们会用真诚的语言表达对接待家庭的感激,会用精心挑选的小礼物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会用握手、拥抱、鞠躬等肢体语言表达对日本朋友的友好。谁说学生们不,他们的日语突飞猛进,他们表演的节目赏心悦目,他们的思考更加有深度。是这次旅行给他们提供了成长的空间、展示的平台。学生们通过这样的活动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较为深入地了解了日本的风土人情,还结交了许多日本朋友。相信这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也相信他们会用自己的所学为中日友好做点儿什么,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点儿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