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东非大裂谷:一位中国探险家的埃塞俄比亚旅行日记》分为"追寻历史的脚步"、"探索地球的奥秘"和"走进的原始部落"三部分,从科学和人文相结合的角度,系统介绍东非大裂谷核心地段的地质成因、地理风貌、历史古迹、珍稀物种、火山化石、古人类考古遗迹、部落风俗等知识。
《走进东非大裂谷:一位中国探险家的埃塞俄比亚旅行日记》适合地理、生物、考古爱好者,关注非洲的各界人士,青少年学生及喜欢户外探险旅行的人士阅读。
中国著名探险家、摄影家、旅行家张波跨越7年的非洲探险旅行日记,作者曾先后3次深入东非大裂谷,行程超过10000公里,走访30多个城镇,深入10多个原始部落,书中用近500幅精彩照片揭秘神奇的东非大裂谷。
东非大裂谷,是地球上的裂谷带,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人类的祖先南方古猿就曾经生活在这里。在东非大裂谷,火山发育充分,湖泊星罗棋布,珍稀动植物密集,自然景观壮美,地质地貌奇特,多民族部落杂居,风俗习惯迥异,一些原始部落至今任保留着3000年前的生产生活方式。本书作者是中国著名的探险家,时任中国探险协会副主席,多次深入峡谷丛林、南北极进行探险考察,足迹遍及全世界七大洲50多个国家。作者曾于2004年、2005年和2011年三次深入埃塞俄比亚进行科学考察和探险,拍摄了大量难得一见的精美图片,积累了近十万字的考察笔记,这些为本书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波,中国著名探险家、摄影家、旅行家,现代中国商业期刊的开拓者之一,现为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副主席。1968年11月出生于四川,羌族。本科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专业,后获美国西雅图城市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并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哲学博士课程。1993年和两位好友创办《时尚》杂志,后来又陆续创办了《都市主妇》、《文明》、《格调》和《中国科学探险》等众多国内知名杂志。
多年来一直从事探险考察和摄影活动,去过南极、土耳其、埃及、南非、纳米比亚、约旦、以色列、埃塞俄比亚、美国、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法属圭亚那、意大利、比利时、法国、英国、德国、荷兰、瑞士、丹麦、瑞典、挪威、芬兰、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印度、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以及香港、澳门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足迹遍及世界七大洲。曾率领和参与过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南极科考队、东非大裂谷科考队、纳米比亚红色沙漠探险队、亚马孙丛林科学考察队、墨西哥印第安文明考察队、土耳其元青花考察队、印度喀拉拉邦考察队等野外探险考察活动。
及时篇 追寻历史的脚步
26 空中遇险
北京-孟买-亚的斯亚贝巴(Beijing-Bombay-Addis Ababa)2004-6-17
在跑道上落地时飞机巨大的刹车声响起的那一瞬间,大家的心里充满了劫后余生的感觉。也许亚洲乘客大多比较内向,没有听见欢快的掌声,机舱里依旧是一片沉默。
30 鲜花之城
亚的斯亚贝巴(Addis Ababa)2004-6-18
埃塞俄比亚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就是被称为露西的古人类化石,露西生活在距今320万年以前,被认为是及时个直立行走的人类。露西就是迄今为止人们找到的最早的现代人类的祖先,全世界的访客来到这里都会看到自己的"老祖宗"。
41 独立自主的见证
亚的斯亚贝巴(Addis Ababa)2004-6-19
在阿杜瓦战役纪念碑旁执勤的交警希拉姆进入我们的视线。希拉姆看上去有些腼腆,不善言辞。他默默地指挥着车辆,偶尔目光会落在旁边铭刻着祖辈的骄傲的纪念碑上。100多年前,埃塞俄比亚人历史上及时次打败了欧洲的殖民者,创造了属于整个非洲大陆的光荣。
50 鲜为人知的咖啡原产地
亚的斯亚贝巴(Addis Ababa)2004-6-20
说起咖啡,很多中国人都知道瑞士的雀巢咖啡,可事实上瑞士从来不种植咖啡。世界上咖啡的起源地就是东非的埃塞俄比亚,就连咖啡的名字也是来源于那里的一个小村庄。
55 初识狂野
内卡沙国家公园(Nech-Sar National Park)2004-6-21
……我们的心都吊在嗓子眼里了!因为,就在离鹈鹕栖息的湖岸边不到10米的地方,活动着至少10条凶猛的鳄鱼!按照鳄鱼在水中的运动速度,它们扑过来也就几秒钟的时间。我们焦急地看着跳进水里的黑人兄弟……
66 奇特的"象屋"和"因塞特"面包
清查(Chencha)2004-6-22
都则人的传统民居就地取材于芭蕉和竹林,手工编织起来的屋子就像一头大象,因此,被称为"象屋"。新"象屋"高达10米,但每过3年会清除一次被白蚁噬咬的底部,"象屋"会变矮,直到几十年后彻底缩小不能再使用为止。奇妙的是,因为是整体编织,都则人的"象屋"居然是可以被男人们抬起来整体搬迁的。
70 昂提纳夫的故事
郎加罗(Langano)2004-6-23
自己开公司,在亚的斯亚贝巴市中心的写字楼中有一间办公室,在城郊有一套别墅,脚穿一双300美元的名牌运动鞋,手戴一块劳力士表,每天开丰田80陆地巡洋舰上下班。他见到政府官员时不卑不亢,见到街头乞讨者却慷慨大方,这是谁呢?
73 塔纳湖上的神秘修道院
巴哈达(Bahar Dar)2004-6-24
传说中装着摩西十诫刻板的约柜在耶路撒冷被罗马军队攻陷的时候神秘消失,其实早就被希巴女王和所罗门所生的儿子孟尼利克偷偷带到埃塞俄比亚,及时站就存放在这里的一间修道院里。
80 初到拉里贝拉
拉里贝拉(Lalibela)2004-6-25
山道弯弯,植被稀少,气候干燥,成群的山羊费力地寻找本来就不多的绿草。拉里贝拉及时次如此强烈地提醒我们,这里是非洲屋脊。
82 瑰丽的石头教堂
拉里贝拉(Lalibela)2004-6-26
一座教堂被活生生地从一块巨大的岩石里凿了出来……在晨曦中映出瑰丽的暗红色彩。
91 珍贵的遗存
阿克苏姆(Axum)2004-6-27
阿克苏姆最有名的古迹就是方尖碑和"约柜"了。方尖碑实际上是1700多年前能工巧匠们为实现国王的心愿而修建的通往天堂的楼房。
97 王宫古堡和壁画教堂
贡达尔(Gondar)2004-6-28
贡达尔王朝的城堡主要是石木结构,设计完整,包括水房、厨房、仓库、餐厅,甚至还有蒸汽浴室和狮子老虎驯养园。如今,诺大的城堡群只剩下一堆又一堆的残垣断壁。历史上曾经的辉煌在黄昏的阳光照射下越发显得凄凉。
104 伊亚苏王后和法拉西亚斯村
贡达尔(Gondar)2004-6-29
这里曾经住着3000多犹太人,他们被称为"黑皮肤的犹太人",据说属于一个已经消失的古以色列人部落,就是他们的祖先修建了贡达尔辉煌的王宫城堡。
第二篇 探索地球的奥秘
112 重返东非
北京-德里-亚的斯亚贝巴(Beijing-Delhi-Addis Ababa)2005-8-2
当飞机从中国西南的横断山脉上空穿过进入印度大陆时,这段时间一直忙于科考筹备工作的我才感觉到重返东非之梦真正实现了。
114 寻找阿舍利石斧
玛卡龚杜雷(Melka Kunture)2005-8-3
全世界的很多地方都有古人类化石发现,但是在古人类进化的链条中,只有东非是比较完整的,也是最集中的。
119 遍地化石的古人类考古遗址
康索(Konso)2005-8-4
雨水在地上冲刷出许多浅沟,沟边竟然几乎到处都是露出泥土的化石!有象牙以及羚羊和河马的下颌、腿部骨头化石,也有好多古人类用火山岩制作的精美石器。
124 火山研究的天堂
清查(Chencha)2005-8-5
这里的很多地方都能见到火山活动的痕迹。看来大裂谷火山活动频繁,规模大,火山灰覆盖面积非常宽阔,真是搞火山研究的天堂!
127 重大考古发现
夏夏木尼(Shashememe)2005-8-6
"我可以确切地说,今天我们在东非大裂谷发现了两个古人类的活动地点。根据目前得到的打制石器样品初步分析,可以判断是智人时期,大约是5万到10万年以?前。"
129 壮美的火山地貌
巴里山-戈巴城(Bale-Goba)2005-8-7
翻越海拔3600米的巴里山口时,我们看到了最壮丽的火山颈。在近处观察的时候都可以想像出当时火红的熔岩喷薄而出的样子,现在一切都变成了静态,彷佛连时间也被凝固。
133 再识狂野
索夫奥马尔岩洞-赛纳特高原(Sof Ormo Cave-Senete Plateau)2005-8-8
最令人惊喜的是,我们居然真的见到而且拍下了黄颜色毛皮的埃塞俄比亚狼!要知道,这是今天列入全世界濒临灭绝物种名录的野生动物,全埃塞俄比亚也只剩下400只!
138 野性十足的森林公园
丁索(Dinsho)2005-8-9
在原始森林中,大家很快就在追踪羚羊和疣猪的过程中走散了。机警的羚羊和敏捷的疣猪往往在人们靠近20米之前就迅速跑掉了,大家只好深一脚浅一脚地跟在后面追逐。
142 正在消失的美丽湿地
阿比亚塔湖-阿瓦什国家公园(Abiata Lake-Awash National Park)2005-8-10
经过大约半个小时的穿越,我们突然眼前一亮,远远地一大片湖区出现了。定睛一看,湖岸边的沙滩上竟有几片粉红色的云彩。原来,那是2000多只大火烈鸟(Greater Flamingo)!
146 命悬一线的凡塔雷火山科考之行
凡塔雷火山-多赫部落(Fatale-Doho)2005-8-11
车里的当地武装警卫突然用阿姆哈拉语大叫起来,艾米亚司一个急刹车,右手一打轮,越野车朝左拐了一个急弯停了下来。原来,我们已经到了山顶较高处,坡后就是万丈深渊!
152 造访亚的斯亚贝巴大学
亚的斯亚贝巴(Addis Ababa)2005-8-12
科考队的到来,让亚的斯亚贝巴大学的师生及时次见到中国的科学家团队。
第三篇 走进的原始部落
158 有惊无险
北京-亚的斯亚贝巴(Beijing-Addis Ababa)2011-4-30
也就是在那个瞬间,两名荷枪实弹的军警冲上来拦住了我们乘坐的车……
164 奔往夏夏木尼
亚的斯亚贝巴-夏夏木尼(Addis Ababa-Shashememe)2011-5-1
教堂的院子里已经站满了信徒,他们几乎都身披象征和平友爱的白色围巾。听到神父通过扩音器发出的民歌一般的祷告后,人群如潮水般随着神父的仪仗队沿教堂的外墙逆时针行进。
169 穿越巴里山
巴里山-丁索野生动物保护区(Bale-Dinsho)2011-5-2
几百名男子举着木杖堵住我们,他们嘴里喊着口号,感觉是要我们都下车,木杖敲在我们的车上乓乓直响!
173 进发塞纳特高原
塞纳特高原-温多加乃特(Senete Plateau-Wendo Genet)2011-5-3
行走在海拔3800米的高山沼泽地时要胆大心细,每一步都要踩在草垛上,否则很容易崴脚。
178 再见羚羊
哈瓦萨-圣克雷-阿巴明奇(Hwassa-Senkele-Arbaminch)2011-5-4
狷羚于1892年在索马里被发现,后来就只有埃塞俄比亚还有种群活动,总数仅700只,濒临灭绝。
181 别样的"农家乐"
清查(Chencha)2011-5-5
越野车在陡坡上缓缓爬升,渐渐地进入以松树为主的针叶林地带,感觉仿佛进入深山了。
186 拜访康索大酋长
康索(Konso)2011-5-6
大酋长去世后还会被做成木乃伊,在家里停放9年9月9天,然后才被正式葬入家族墓地。
192 镶嵌在嘴里的大盘子——探秘原始部落之一
梅尔西部落-金卡集市-阿里部落(Mursi-Jinka-Ari)2011-5-7
美丽的代价是女人需要在牙龈和嘴唇之间割一条口子,形成一个"唇圈",然后放进小盘子。"唇圈"会不断被撑大,直到能放进直径达到15厘米的土陶或木制圆盘。嘴里放置的盘子越大,女孩子出嫁时换回家的牛就越多。
203 "割礼"盛行的达沙那奇部族——探秘原始部落之二
达沙那奇部落(Dassanetch)2011-5-8
达沙那奇人至今还保留"割礼"习俗,男孩子7岁就施行割礼,女孩子在任何年龄都可以做,但大多是在出嫁之前,一般由母亲来完成。没有经过"割礼"的女人,会被认为是"野兽"。
210 离不开项链的部落女人——探秘原始部落之三
羊加同人-罕马尔人(Nyongatom-Hamar)2011-5-9
羊加同妇女较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的项链都挂在脖子上。情人或者丈夫赠送的项链越多,说明这个女子的魅力越大。
217 有趣的"青年旅社"
噶莫雷村(Gamole)2011-5-10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村子里的一个草屋下有好几块磨得光溜溜的青色条石,人称莫拉,有点"青年旅社"的意思。不过,所有的女性都是禁止进入的哟!
222 重返"文明世界"
阿巴明奇-亚的斯亚贝巴(Arbaminch- Addis Ababa)2011-5-11
街道上虽然还是有很多破旧的二手车在行驶,呛人的汽车废气和阵阵灰尘不时弥漫在各处,简陋的集市和公共汽车站都是拥挤不堪,但是很多在建工地显示了这个城市的活力,就像巨大广告牌上面的标语一样,发展中的埃塞俄比亚人在创造"新的明天,新的世界"。
追随探险家的脚步,感受东非的魅力!
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高登义、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部长沈爱民、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中国区首席代表Fikre Degife作序,王石诚挚推荐。
王石:奇美的东非大裂谷,神秘的原始部落——地球那头的这片胜地,在等着渴望拥有壮丽人生的探险爱好者。
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高登义:张波三次来到埃塞俄比亚境内的东非大裂谷考察,洋洋数万字的考察日记配上精美的图片一定会使读者为神秘的东非大裂谷所迷倒,会成为探险爱好者追逐东非大裂谷的引路文本。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部长沈爱民:张波有语言天赋,英语说得比普通话还好。知识面广,从这本书也能看出来,无论是旅行日记还是科考日记,涉及了众多的学科内容。对作品来说,品行体现为风格。我喜欢这本书的风格,平实,不渲染,不哗众取宠。这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深度。
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中国区首席代表Fikre Degife:在张波先生撰写的这本中国人在东非大裂谷的日记中,有我上面提到的所有关于埃塞俄比亚该了解的东西。旅行的意义不仅在于独享,更应该是分享。我感谢张波先生向中国的广大读者介绍埃塞俄比亚的方方面面。
序言
张波三次来到埃塞俄比亚境内的东非大裂谷考察,洋洋数万字的考察日记配上精美的图片一定会使读者为神秘的东非大裂谷所迷倒,会成为探险爱好者追逐东非大裂谷的引路文本。
那见证埃塞俄比亚军队战胜入侵的意大利军队的圣乔治天主教堂,那世界上人们不太知道的咖啡起源地,那位于拉里贝拉的从一块巨大的岩石里凿出来的石头教堂,那一直屹立于阿克苏姆不倒的方尖碑直刺苍穹的雄姿,那遍地俯拾皆是的火山遗迹,那比比皆是的保留了人类祖先活动痕迹的古人类和现代智人遗迹,那显示出与雅鲁藏布大峡谷不同面貌、不同成因的大裂谷奇观……无不深深地吸引人们去亲近东非大裂谷。
上述特点是作者深入细致的日记描写的顺理成章,是作者妙笔生花的水到渠成。
然而,在我看来,作者这本东非大裂谷考察日记的可贵之处,远远不止于此!
把自然科学考察与人文科学考察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娓娓道来的生动考察故事中,在东非大裂谷与我国古人类考察研究的对比中。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去深入细致地描述与介绍一个人们不了解或不太了解的神秘地方,这是用大科学考察观来理解世界、认识世界,是今后世界科学考察研究的一条新途径,是应该提倡的新的科学思维与方法。作者张波以科学普及的形式把它办到了。
我在这本考察日记当中得到了许许多多,我也希望亲爱的读者能够从这本考察日记中得到更多,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更多的人走进东非大裂谷,认识东非大裂谷,亲近和享受东非大裂谷。
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
高登义
2011年8月于北京